-
1 # 使用者4234923037960311
-
2 # 耿老師在種草
外來物種對自然選擇模式的影響體現在外來物種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導致的自然條件的變化對本地種的影響。
如果外來種改變關鍵資源的豐富度,就會改變演替的路線。
例如固氮植物透過固氮,可能改變演替方向。植物入侵增加野火,如果外來種耐火,那麼野火過後,外來種會迅速繁殖,從而改變演替方向。
資源有限時,如外來種能忍耐這種限制而入侵生存,可能影響群落的演替方向。
外來植物的基因在與本地物種的交流過程中,其基因中的有害部分也有很大可能融入本地種,這可能會破壞本地種的基因純度,也會對本地種後代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影響。
入侵植物也可以不經過基因交流對本地種產生影響, 外來物種的入侵可導致生境片斷化, 大而連續的生境變成空間上相對隔離的小生境。
生境的片段化將使被隔離的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難以達成,其雜合度和等位基因多樣性迅速降低。
從這些角度來看,入侵成功的物種確實會改變演替方向。
-
3 # FUN知識點
先說兩種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牛蛙和小龍蝦。我們所吃的牛蛙和小龍蝦都是人工飼養的,放到野外,它們的危害不容小覷。小龍蝦原產美洲,進入中國幾十年的時間,它繁殖快,食性廣,喜歡鑽洞,要麼破壞農田,要麼造成潰堤,鉗子還會把水稻夾斷,對農業極其不利。牛蛙原產古巴,比小龍蝦來得晚,但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基本上什麼都吃,只要是它能吞下的,都是它的食物,而且繁殖速度快,它所攜帶的蛙壺菌還會造成本土蛙感染,嚴重的會造成本土蛙滅絕。
回到這個問題,需要分兩點解答:
第一,外來物種和外來物種入侵;
第二,會發生群落演替,但不一定會成功。
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首先要說的是,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前者是一種描述,後者是一種結論,外來物種包括外來入侵物種,比如小麥、胡蘿蔔、大蒜、苜蓿都是外來物種,只有當一個外來物種的數量和規模快速超過本地物種,並搶奪了大多數資源,對引入地的生態造成破壞時,才會被認定為外來入侵物種,這裡所說的“快速”是相對的,即使是像牛蛙、小龍蝦那樣用了幾十年時間入侵的物種,與生態系統形成所用的時間相比都是“快速”的。
外來入侵物種在其原本的分佈地並不一定是有害的,因為它已經是當地生態鏈中的一環,但是當它進入新的環境時很容易引起“混亂”,這種混亂在生態鏈脆弱的島嶼環境中最為嚴重。
拿澳洲舉例,此前的一項研究資料顯示,澳洲有207種入侵的植物、57種入侵的動物,使得大約1257種動植物瀕危,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野貓、兔子、駱駝,它們可能在大部分地區無害,但是在澳洲,情況卻有所不同。17世紀由英華人帶去的野貓,由於缺少天敵,如今威脅著大約20種哺乳動物,每年有大約3.7億隻鳥被貓殺死,這些鳥涵蓋了300多種澳洲本土鳥類,70種瀕臨滅絕;19世紀,英華人又帶去了兔子,既有食用的品種,也有用來當做獵物的品種,二者繁殖後,數量猛增,還是由於沒有天敵,僅僅一個世紀,澳洲的兔子達到了上百億隻,草皮植被被啃,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發展;還有前段時間熱搜的駱駝,也是澳洲入侵物種,它們的存在使得許多本土動物食物匱乏,所以才要對其進行射殺。
會發生演替,但不一定會成功群落演替說的是在某個範圍內,一個群落轉變為另一群落的過程,包括群落物種組成的改變,以及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替代。
外來物種在進入某個群落後,會搶奪水、土壤、養分、光照等,群落內的其他物種原本已經適應的生存條件發生變化,並因此出現新的生存壓力,群落演替也會由此開始。但是群落演替從開始到趨於穩定需要一段時間,併產生兩種可能的結果。(下圖為對全世界大部分流域來說都具有侵入性的水葫蘆)
第一種,外來物種無法適應,便會被淘汰。第二種,外來物種由於強大的適應性、缺乏天敵等原因成功進入群落,改變原本的群落結構,即群落物種組成的改變,要麼與群落中的原有物種共同形成新的生態鏈,要麼取代群落中的某些或者全部物種,形成新的生態鏈,都是群落演替。
回覆列表
這裡說的外來入侵物種,就是指已經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影響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生物入侵就會對生態群落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