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史海拾遺

    首先,山林農田發生火災是肯定的,這其中又包括日軍殘暴的三光政策,而國軍的焦土抗戰。

    三光政策,就是燒光,殺光,搶光。首先就是燒光,在掃蕩中,日軍實施了所謂的”燼滅作戰"。"燼滅",就是燒盡滅絕,燒光殺絕的意思,日軍所到之處,大量房屋農田被點燃焚燒,為了不讓老百姓返回家園,會將所有農田燒燬,不給農民留下任何希望。

    三光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尤其嚴重,目的就是報復八路軍的敵後抗戰,和鞏固日軍的統治。1938年12月,日軍以3萬兵力進犯冀南區,被我軍民粉碎。1939年7至9月,敵糾集數萬兵力對太行區實施九路圍攻,企圖摧毀太行根據地。武鄉、榆社縣城被燒成灰燼,農田更是一畝不剩。僅武鄉一縣就有1500人被殺害。1939年春、冬,日軍兩次合擊冀南,平原地區的城市全被佔領。

    1940年我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後,日軍調集1萬多兵力,對太行區掃蕩,重點直指我第18集團軍總部等大關所在地。日軍進入這一地區後,大肆燒殺淫掠,製造了累累暴行。在晉綏邊區,日軍於1940年發動了春、秋、冬三次大掃蕩,野蠻蹂躪該區人民。在山東,1939年至1940年,日軍千人以上兵力的掃蕩達25次,其中萬人以上的掃蕩兩次。1941年冬,日軍以5萬兵力掃蕩山東區中心的臨沂、留田,屠殺群眾3000多人,燒燬房屋5000餘間。

    焦土抗戰,就是己方放火燒掉任何可被敵方利用的財物,裝置,良田,房屋,達到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而抗戰中因為焦土抗戰燒掉了山林農田不計其數,最著名的就是長沙大火,1938年11月12日的深夜,火燒長沙便開始了。大火燒死了兩萬多人,和大部分的農田,房屋。長沙城內哀鴻遍野,長沙城外一片狼藉。而幾次長沙保衛戰,大量山林被炮火擊中,至今仍能看到戰爭的遺蹟。

  • 2 # 公子品史

    在抗戰時期每次戰鬥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達成既定戰略目標,儘可能的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所以我們可以在抗戰的歷史上看到城市的攻堅戰、平原的野戰、山區高低的高地戰,所有這一些都是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戰術或戰略目標。而一般的山林和農田並不是日軍主要考慮的目標,山林裡面一般不太可能藏有大規模的軍事部隊,農田那就更不要想了,一般能夠待在這些地方的要不是散兵遊勇,要不是地方游擊隊等少數士兵的部隊,對於日軍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戰價值,而且去這些原理城市的地方危險性非常大,自然這些地方也就很少出現戰火和火災的場景了。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日軍在戰爭中主要的目標

    自從1937年7月7日爆發盧溝橋事變以來,日軍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戰勝國民政府,逼迫國民政府投降,從而控制中國這一廣大的地區成為日本重要的戰略基地。可是國民政府頑強的抵抗打破了日本的這一戰略,原來計劃三個月滅亡中國,在經歷了淞滬抗戰後,這一計劃徹底失敗,日本也看到中國的決心,絕無速戰速決的可能。

    在經歷了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後,日本已經沒有太多的力量再次發動新的攻擊了,到此抗戰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此後日本的重心轉為了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策略。最終在1938年12月29日,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在越南發表“豔電”響應近衛宣告,提出與日本“恢復和平”。此後對日軍來說後方的穩定成為了重要的問題,因此針對這個問題,日軍以及偽軍開始了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掃蕩。此後的日本中國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提出了所謂的“三光政策”以此來對付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這對於當時的敵後戰鬥產生巨大的影響,抗戰也進入了比較艱難的時期。

    不過隨著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形成,以及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軍逐漸進入了末路,隨後日本雖然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和戰事,但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和反擊下最終還是失敗了。

    山林以及農田等不是軍事的主要目標

    對於戰鬥的雙方來說主要的目標就是在儘可能多的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的基礎上,能夠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為未來的徹底勝利打下基礎。所以一般的軍事目標首先就是佔領人口稠密,交通、經濟發達的城市,其次是比較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基地。

    抗戰時期日軍目標之一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所以在淞滬會戰結束後日軍又開始了進攻南京的戰役,此後爆發了南京保衛戰,佔領首都代表的政治意義重大,所以日軍集中了兵力對南京進行了攻擊。但是普通的山區、高山、農村則不是日軍關注的地方,因為兵力有限,只要派兵保護和守衛重要的城市和軍事據點,淪陷區的農民依然要種田過日子,所以日軍一般也不會燒燬這些地方,畢竟他們也要吃飯徵收糧食,當然特殊情況下除外。

    綜上所述,在抗戰中即使戰火紛飛,也很少看到因此而被燒掉的山林和農田,更不要日軍也是要吃飯的。

  • 3 # 山明水秀說歷史

    山林地區當時多以遊擊為主,雙方都憑藉山林做掩護誰會摧毀山林?

    都打仗了,土地多半撂荒那還有可以燒的?

  • 4 # 一老沈一

    其實抗戰期間是發生了很多火災的。

    一是日寇燒掉大量的佔領區和根據地的房屋和農田,這隻要查一查1941-1942年大掃蕩的相關檔案就能知道,當時日軍實行了“三光”策略,尤其在晉察冀地區。第二,日軍為了消滅抗日武裝,燒燬了不少森林。現在去往長白山天池的路上,問一問當地上歲數的人,他們就會告訴你,為了消滅抗日聯軍,日軍燒燬和砍伐了大片原始森林,至少是三林邊界線向後倒退了幾百米以上。

    第三,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的最迫切任務,是抗擊日本侵略軍,即使發生了火災,能去救火嗎?而且,當時的艱苦條件,根本容不得記錄和顧及火災問題。我們永遠不該忘記十四年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給華人民造成的極大傷害。

  • 5 # 薩沙

    沒聽過這段話嗎“出門跨壕溝,抬頭見崗樓,無村不戴孝,到處見狼煙”。

    日軍所到之處,縱火是必須的。

    日軍的縱火主要有兩種:

    第一,報復性的縱火。

    基本是日軍遭受國軍正規軍或者游擊隊的打擊後,將周邊中國村民的房子一把火燒燬。

    這主要是報復恐嚇目的,讓中國老百姓不要支援本國軍隊。

    尤其敵後作戰,這種情況最明顯。

    日軍約定俗成的規矩是,即便有1個日本兵在某個村莊附近被殺(比如搶劫或者姦淫期間遭到農民反抗,或者被游擊隊幹掉),日軍立即來將整個村莊房子燒燬。

    這個燒燬不是說,讓你把財物搬出來再燒,而就是一把火全部燒光。

    這樣一來,這個村子的村民等於失去了住處和所有生活必需品,想活下去就很困難了。

    所有,很多敵後游擊隊就考慮到這點,很少襲擊單個的日軍目標,因為代價太大。

    比如百團大戰最後,日軍趕來報復,在五臺縣就摧毀村莊98個, 燒燬房屋20067 間之多。

    第二,破壞性縱火。

    這是日軍破壞中國持久抗戰的一種方法。

    基本日軍作戰所到之處,離開的時候就放一把火,將村莊燒掉。

    有時候作戰期間,剛好趕上農作物要收割,也放一把火將莊稼燒光。

    總之,日軍就是透過這種三光政策,將國軍控制區的老百姓害苦,讓他們失去生活能力,也就無法支援抗戰。

    比如浙贛會戰中,日軍佔領磐安縣這個小縣城短短一週時間,就的燒燬該縣房屋3000多間。日軍所到之處,無不被熊熊烈火所吞沒。

    由於日軍這樣隨處放火,造成的農田和山林大火是很多的。

    但那個年代,華人口也不少了,有4億多人。所以山林也不是很多,加上日軍抗戰中後期主要在相對潮溼的中國南方和西南作戰,也難以形成太大規模的山林大火。

  • 6 # 兵說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破壞是巨大的,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遭到日寇摧殘,所以山林和農田也不例外,都發生過火災。

    日軍雖然侵佔了中國大部分領土,但是有著大量武裝在敵後與日寇作鬥爭。在東北地區,日軍為了對付隱藏在深山裡的抗聯,不惜縱火燒山,以至於長白山大量森林遭到破壞;華北地區的日軍更加殘暴,對敵後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他們所到之處,農田、房屋等皆被燒燬,特別是日軍在遭受游擊隊攻擊之後,他們有氣沒地撒,專門在農村地區實施報復性縱火,屠殺無辜百姓。

    在1938年到1943年這五年中,日軍對重慶轟炸了兩百多次,投彈萬枚以上,市區幾萬幢房屋被摧毀。日軍每進攻一個城市都會使用轟炸機,特別是在廣西、湖南這些森林覆蓋率比較高的地區,山林引發火災的事例早就司空見慣。這還不算什麼,國府還實行“焦土抗戰”政策,可是因為行動失誤,釀成大禍。1938年11月12日,當日軍逼近長沙時,國府決定焚燬長沙,可是在13日晚上,長沙南門突然起火,放火隊員以為是訊號,於是四處點火,就這樣,長沙城就起了大火,燒了五天五夜,城區百分之九十的房屋被摧毀,數萬百姓在大火中喪生。

    抗戰時期條件艱苦,人們根本無法顧及和記錄農田和山林發生的火災。戰後據國府的農林部調查,抗戰時期各省森林破壞達19億立方米以上。

  • 7 # 漩渦鳴人yy

    農田肯定是著火的,日本軍隊的燒光搶光,殺光三光政策,你又不是沒聽說過燒房燒農田那都是小兒科,有的時候直接把和人家在火上烤,這都是有的。

    至於日本人為什麼不燒山,其實一般來講山裡面很難著火,我們去看一下歷次的山林大火,他的爆發都是有一個先決條件,也就是天氣乾燥十幾年不遇的一次旱災,空氣乾的都快冒出火星了,這個時候一把大火,整個大山都燒了個精光。

    為什麼會要提升一點?其實我們去看一下貝爺的荒野求生的話,他會說到一個事,就是一般來講活著的數目是很難用火給點著的,他在野外要想找到能夠點著的樹枝的話,也只能夠去摘取,在野外已經枯掉的樹枝分叉才能夠點著。

    所以不到那種乾旱的季節,樹林裡面放一把火還真的很難燒著。

    同時對於日本軍隊來講,他們也有自己的顧慮,首先自己的軍隊不得人心,日本人是清楚的,別看他一天到晚喊著大東亞共榮,但實際上自己明白一陣是因為心裡面虛的慌,才一天到晚的把這種東西掛在自己的嘴邊,壯一下膽子在日本老兵的回憶裡面,一旦進入中國的國土進行作戰,在一個城市之中,大街上面可能掛滿的日本人的國旗或者是軍旗,但是在裡面仍然掛著國民政府的旗幟,很多受傷的無法帶走的日本傷兵都會選擇自己自殺,這不是說軍方要求他們自殺,而是害怕自己被遺棄下來以後會被當地人抓去。

    從各種角度來說,日本人除非是要進攻大型城市,否則犯不著把自己的軍隊開到山林之中,一方面自己的重型武器難以有發揮,航空兵也沒有辦法給與及時的支援,這個方面跑到人家林子裡面去,你要麼挨人家的黑槍,要麼自己迷路,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就是說放火燒山那條件不允許,放火燒山自己還有風險,所以日本人也就不想去到山林裡面放火。

    陸軍早期的游擊戰確實是位於太行山區,這地方山林茂密,所以在這地方適合遊擊作戰,但是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八路軍主要的游擊戰重點從山區轉向了平原地區。

    也就是說日本人重點照顧的不是山區的山林,而是在平原地區的大大小小的村莊,所以日本人才設立了燒光搶光略光的三光政策。

    中國的山林可以避免一大可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講,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農田村莊都遭到日本人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日本人欠下的血債真的幾代人都沒有辦法忘記。

  • 8 # 歷史三日談

    你是看的影視劇沒起火吧?

    現實中怎麼可能不起火,難道山林和農田全是防火材料?在戰爭中有時候會聽到一個詞——焦土政策。

    什麼意思呢?

    就是戰爭打到最後,連土都燒焦了,土燒焦的話是不是磚頭不說,但是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哪裡還會有什麼山林、農田的存在?

    熟悉抗日戰爭歷史的讀者朋友,應該都聽說過鬆山戰役,松山位於今騰衝縣龍陵縣境內,宋希濂部1944年6月4日奉命對松山日寇守軍展開進攻。

    松山處於滇緬公路咽喉之處,易守難攻卻又是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日寇當然也知道此地的重要性。

    在此地多個山峰修築了暗堡等工事,上下三層均掩埋在山體裡,事後為了保密,被抓的當地勞工全部被注射毒劑死亡。

    日軍親自做實驗,大炮飛機投射的500磅的炸彈正面打到掩體上,內部絲毫無損,這樣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日寇囤積了三個月的戰略物資。

    日寇曾叫囂,不死亡10萬人,休想拿下松山。當然實際上沒有到這個數字,有7600人之數。

    而松山戰役真的就打了三個月又三天,日寇除9人被俘外,其餘1250人皆戰死。

    其中有關戰爭的細節有這樣的描述:“經過兩個月的炮犁火耕之後,地表上已沒有了綠色。”

    這裡提到了一個大家並不經常聽到詞語“炮犁火耕”,用大炮犁地,聞所未聞,而松山戰役每一寸土地可以說都過火過炮彈,戰爭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話題迴歸到問題本身,提這樣的問題形成認識誤區的關鍵其實是學習歷史知識的渠道出了問題,比如很大眾化的一個問題就是將電視劇中看到的畫面當歷史。

    可以說百分之八九十的影視劇情節都是杜撰出來的,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看到一句話“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為什麼要這樣說?

    張嘴李雲龍、閉嘴康熙微服私訪記怎麼怎麼樣是很可笑的,逗你玩的東西就是逗你玩,不存在真假,你高興就好。

    想學習歷史真正的掌握歷史知識,還得迴歸課本回歸學術,當然一般人是接觸不到學術成果的。

    即使於接觸到了,那種晦澀的文章,比之於電視劇的絲般潤滑,恐怕也少有人願意看。但是真正的歷史知識的都是遵守學術規範下提出來的。

    你說到的結論還有被否定、改變的可,但是就歷史知識傳播層面,還是有一些通史類的著作值得人一讀!

    至少不會讓人看了得出抗日戰爭時期,炮火連天山林和農田不會起火的觀點,幫助你構建符合常理的歷史知識體系,提高歷史認知的能力。

    讓我們在理解歷史的時候更從容更自在,而不是無所適從,心裡面也不知個所以然,就跟人抬槓拌嘴,結果誰也說不贏誰。

    自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面鑼對面鼓說的熱鬧,卻不知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做無謂的爭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江河沙可以用來栽花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