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時針的時針
-
2 # 鑑史明今
我贊成晉獻公之制是晉國分裂的最終禍首。
但是我們如果要知道為何晉獻公之製為什麼會導致晉國分裂,那我們就要了解一下晉獻公之制是什麼和為什麼會有晉獻公之制?
為什麼會有晉獻公之制呢?這是源於春秋初期的一個同宗自相殘殺的事件,晉國小宗曲沃武公經過桓叔,莊伯,武公的三代發展,由曲沃起兵,最終攻下晉國都城翼城,殺死晉侯,武公繼位,史稱晉武公,這就是“曲沃代翼”事件。到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繼位後,由於害怕再出現這種以小宗滅大宗,以旁系逐主家的事情發生,於是晉獻公開始制定一系列對晉國意義深遠的制度。
晉獻公之制的核心主要有兩條:
其一,就是除太子盡逐群公子至母舅之國,這一條的意義就是怕再次出現曲沃代翼事件,要為太子掃除族內的敵人,所以讓沒有繼承權的人離開晉國。其二,是用卿大夫執政代替公族執政,這也可以說是晉君的一種無奈選擇,他要治理國家,但是自己族內的人又不準留在國內,那就只能重用那些卿大夫了。可是,令晉獻公沒有想到的是,晉國最終卻亡在他的這些制度之下。
由於晉國公族被不斷驅逐,導致晉國國內宗族勢力只有晉君這一隻,而且隨著晉君的每一次登位,晉國公族勢力更是不斷削弱,最終導致的是晉君公族底蘊不足,後來晉國國君也的確面臨這這種環境。
而且晉君雖然驅逐了公族勢力,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可能性,但是重用卿大夫執政,給了卿大夫很多立功的機會,卿大夫一旦有了地盤,就會發展自己的勢力,這在初期晉君握有大部分力實力的時候,還看不出來什麼壞處,但是隨著卿大夫立的功勞越來越多,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這時晉君由於驅逐公族,又沒有牽制的手段,自然是隻能被卿大夫挾制了。
所以到最後三國分晉之時,晉君毫無抵抗之力,不得不說晉獻公之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3 # 人者仁義也
首先晉獻公在《史記》,《左傳》這些史書都找不到規定了何種制度的記載,其次晉獻公本人為之詬病的就是殺死了曲沃的庶流公族子弟,驅逐了自己的年長的兒子們。
晉獻公殺死曲沃的庶流公族子弟的來龍去脈。晉國的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晉國成立之後,先是在曲沃建都,而後搬遷帶到了翼城。在晉穆侯時期,有嫡子二人,長子姬仇,幼子姬成師。晉穆侯去世後,弟弟晉殤叔自立為君,但是此後被姬仇打敗,姬仇繼位是為晉文侯,晉文侯去世後晉昭侯繼位,他把叔叔姬成師封到了曲沃。
姬成師也就是曲沃的第一代封君,是為曲沃桓叔。此後晉國內亂,晉國大臣潘父殺死晉昭侯,曲沃桓叔想要繼位,但是被晉人趕走,晉國公室繼續存在,但是勢力大衰 。也是在這個時候,曲沃從晉國分裂了出去,而且曲沃一直嘗試攻滅晉國。
曲沃的世系是: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
在曲沃莊伯和曲沃武公兩代人的打擊下,五代晉君:晉昭侯、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被殺死,晉鄂侯被驅逐。晉國的大宗姬仇一系被小宗姬成師一系基本上殺乾淨。
曲沃武公最後建立起了新的晉國,他也被稱為晉武公,晉武公的兒子也就是晉獻公。同時晉武公也把都城遷往翼城,史稱:“曲沃代翼”。
但是曲沃桓叔和曲沃莊伯的庶子們卻在曲沃生活。這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曲沃小宗滅亡晉國的例子就在眼前,留在曲沃的庶流公族們不會有想法嗎?就算他們沒有野心,可是坐居翼城的晉獻公就能夠心安嗎?
《左傳》記載:晉桓、莊之族逼,獻公患之。
這意思就很明顯,當時的庶流公族想法很多,以及危急晉獻公的統治,於是晉獻公的謀臣士蒍提晉獻公出謀劃策,他先是搞走了公族中的富子,然後又讓庶流公族內鬥,最後再由晉獻公殺死剩餘的庶流公族。
晉獻公出於穩固中央的需要大力屠殺親族子弟,雖然避免曲沃代翼的再一次發生,但是這導致晉國的公族消亡殆盡。也就是說是晉獻公自己殺光了公族,這導致晉國的公族無力,自然要用外人。
晉獻公有未曾大量逼迫公族流亡他國其實說晉獻公大力打自己的兒子也是不對的。晉獻公在晚期一心想要自己的小兒子姬奚奇繼位,於是讓太子姬申生駐守曲沃,姬重耳住在蒲地,姬夷吾住在屈地。別的公子也都住在邊境上,這在本意上已經很明顯,他只想讓姬奚奇繼位。至於重耳和夷吾流亡外國都是權力鬥爭所致。
而且晉國至始至終有一支公族在活躍,那就是後來建立南韓的始祖姬萬,他是曲沃桓叔的庶子,姬萬輔佐三代曲沃宗主滅亡晉國,晉武公繼位後,把韓地封給姬萬,姬萬便以韓為氏,是為韓萬,韓萬的子孫繁衍後來成為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最後建立南韓。
最為重要的一點晉獻公去世於公元前651年,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接近200多年的時間裡,晉國內部權力鬥爭,階級變化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晉獻公本人是無法預料200之後會有三家分晉的情況,這隻能說晉獻公的有過過錯,不能說他就是“禍首”。
回覆列表
獻公訂立的晉制導致晉國分裂這種說法我是贊同的。下面咱首先來了解一下獻公為何要訂立這個制度以及何為晉制,瞭解之後咱再看其是如何一步步導致晉國分裂為三的。
晉制的產生以及對晉國造成的諸多影響晉國的開國之君是周成王之弟叔虞,是根正苗紅的姬姓諸侯。當時周朝施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嫡長子繼承王位,之後按照血緣關係判定親疏遠近,然後將國內土地分配給宗族成員,以此來起到團結宗族成員、統治轄內人民,共同抵抗外辱的作用。
周朝的宗法分封制持續了數百年,本身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假如每個人都按照宗法制的規定來做事,那麼肯定也不會有後續的亂子。但隨著公族勢力的強大,大宗君主勢力的衰減,就使得強大的公族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曲沃”成師一脈隨著勢力的壯大,對君主之位發起了六次衝擊,先後歷時六十七年,終於在第六次由晉獻公的父親“曲沃武公”打敗了晉侯緡,奪得了晉國的統治權,建立了一支小宗政權。史稱“曲沃代翼”。
武公去世之後,晉獻公即位。他為了清除公族內部對於君位的威脅,杜絕“曲沃代翼”事件的再次發生,他大肆屠殺宗室公族,將晉宗室公族斬殺殆盡。晉國只剩下獻公一脈,但在他晚年時晉國又發生了“驪姬之亂”,導致申生自殺,重耳、夷吾出逃他國,獻公一脈也備受打擊。自此訂立了國內不養群公子而盡逐母舅之國的公族政策,施行擇官以賢不以親的制度。這項制度即獻公訂立的“晉制”。
結合晉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獻公訂立的晉制對晉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該制度率先打擊了宗法分封制度,切斷了以血緣為紐帶的親疏遠近之分,掀起了一股量才而用,選賢舉能的社會正義之風;有能力的公子可以成為國君,有本事的卿大夫可以憑藉自身的本領進入到權利中心,晉國煥發了新的生機。
該制度進一步推進晉國法制建設的發展;選官分封不再實施宗法制,彼此之間無血緣紐帶來約束,且晉國地處邊陲,國內民族成分複雜,只得依靠法令來約束國民與官員的行為,因而說該制度推動了晉國的法制建設。
晉制最終未能在晉國形成君主的中央集權,依靠靈活選官制度進入權利中心的卿大夫權利越來越大,為最終晉國的分裂埋下了禍亂的種子。
獻公訂立的晉制如何一步步成為了晉國分裂的禍首獻公訂立此制度的初衷就是想要剷除宗室內部威脅,擺脫宗室對於君主的制約,加強君主的中央集權。並且依靠靈活的選官制度,發揮國內人才的積極性,人盡其力,使得晉國能強大起來。獻公確實也使得晉國強大了起來,但是這種制度本身具有她的侷限性,而後世國君也沒能很好的駕馭這把雙刃劍,最終使其成為了晉國分裂的禍首。獻公之制的侷限性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獻公大肆屠殺宗族,導致晉國宗室勢力衰微,國家的軍權旁落到異性卿大夫的手中;卿大夫跟隨晉國君主屢立戰功,在為晉國創造價值的同時也使得卿大夫本身的權利也越來越大,分封的土地也越來越多。隨著時間的發展,開始呈現出一種臣強君弱的趨勢,君臣之間的火藥味也是越來越濃。
卿大夫勢力強大,且君臣關係不融洽,導致卿大夫愈發想在朝堂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來為自己求得生機,與君主角力;朝堂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君主謀殺臣子,臣子刺殺君主的不利局面,但由於本身君主實力的差距,到晉悼公之後,晉君已徹底被諸卿架空,再無話語權。
架空晉君之後,卿大夫之間的鬥爭亦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彼此之間互相攻伐、吞併,國君徹底無法阻止卿族之間的鬥爭淪為了看客;最終在公元前453年,曠日持久的“晉陽之戰”以智氏被滅,韓、趙、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屠殺智氏宗族而結束。雖晉公室名義上還存在,但基本上也已名存實亡。
時針結語獻公訂立的晉制,在施行初期成功的掃除了宗室公族對於君權的威脅,也進一步加強了君主的集權,積極選拔任用有才能的人,使得晉國煥發生機,為之後的文公霸業奠定了基礎。但是異性卿大夫在為晉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手裡的權利也越來越大,晉公族的衰微使得無人在朝堂上平衡日漸膨脹的卿大夫,君主開始與卿族展開權利的拉鋸戰。隨著勝利天平向卿大夫的傾斜,後世晉君雖也在竭力想扳回劣勢,但其勢單力薄,又無近親所倚靠,使得權利轉過來轉過去還是都集中在異性卿族的手中。
隨著時間的發展,晉君君權旁落,最後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最終滅亡。因而可以這麼講,晉獻公訂立的晉制是導致晉國分裂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