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你在橋上看風景
-
2 # 美麗的麻花
大人們催婚很正常,因為是責任,但是你結婚是給自己結呢,不能為了大人們的催就瞎找,一定要合適,有時候大人們介紹的更靠譜一些,可以考慮大人的意見,然後自己定主意。
大人們催婚很正常,因為是責任,但是你結婚是給自己結呢,不能為了大人們的催就瞎找,一定要合適,有時候大人們介紹的更靠譜一些,可以考慮大人的意見,然後自己定主意。
常芸今年三十歲,單身,貌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有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身邊不乏追求者。
她從不逃避戀愛,但沒想過結婚。
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常催,但是沒關係,一年也就見一次,常芸並不在意她們的閒言碎語。
// 壹 //
過年回家的時候,親戚們圍著常芸,說三十歲的女人早該有家有孩子了。
母親在旁邊附和,父親喝著悶酒,常芸笑笑不接話,話題兜兜轉轉沒過一會就聊起了隔壁鄰居家的婆媳是非。
常芸服過軟,也掙扎過,到現在,不理不睬是她所認為最好的狀態。
她相過親,和一個呆頭呆腦的公務員。
坐在一家極富情調的咖啡館,周圍的小情侶卿卿我我的時候,他極其認真地盯著常芸問,結婚之後能馬上要孩子嗎?
常芸那一瞬間呆滯了,這個問題一下驅趕了所有浪漫氣息,她甚至無法回答,拿著桌上的消費單急匆匆地結賬逃跑了。
那是她第一次相親,27歲,很自在的年紀,卻被一個剛見一面的男人以一種幾乎質問的語氣提出結婚生孩子的要求。
常芸發誓這是她人生中最後一次相親。
她知道這種奇葩不算多數,但也肯定不在少數。
常芸應下了,畢竟後她很少有機會回家,上海離家挺遠的。
// 貳 //
週末去了同學聚會,人到三十手裡有了點積蓄,聚會安排在市裡最貴的酒店,頭頂的水晶燈明亮晃眼,紅酒開了一瓶又一瓶,桌子上的菜卻依然是原來的精緻擺盤,鮮少有人動筷。
常芸想起高三畢業那年,一群人在大排檔裡吃宵夜吃到深夜,燒烤炒菜啤酒,各種香氣夾雜著醉人。
臨江的風微微吹著,意氣風發地暢談未來,可惜目中無人的驕傲一去不復返。
學生時代沒有閒錢,吃大排檔能吃得盡興,三十歲了反倒坐在最豪華的酒店裡借酒消愁。
摸爬滾打這麼些年,當年的銳氣早被消磨得一乾二淨,年輕人特有的張揚和稜角也被敲打到圓滑,三十歲的痕跡明顯到再也不能視而不見。
這些年來同學聚會多得不可計數,大家不過是在彼此身上找自己的影子罷了。
作為參與過彼此青春年華的老同學,存在的本身就承載了太多回憶,那些平日裡想不起來的泛著歲月光芒的往事,在這樣的夜晚被翻出,一群人哭著笑著,在尋找也在告別。
老班長給常芸倒了杯酒,手搭在她的肩上,醉意熏熏:
“來,我敬你一杯。咱們班啊,也就你在上海待得住,要說混得好還是你混得最好。”
語氣中帶著羨慕和遺憾。
都是在上海待過的,其中的辛酸自己心裡都明白。
那些徹夜的燈火都是幌子,夜晚暗下來才發現這麼難熬。
// 叄 //
常芸知道他醉了,也知道這是真心話,笑著喝下了酒。
這開了頭,就源源不斷地有人來敬酒,常芸喝了不少,倒也沒醉,這些年在上海打拼,早就練了一副好酒量。
見常芸喝了不少,大家也沒難為她,任由她坐在角落醒酒。常芸眯著眼,右手扶額坐在沙發上,仔細地打量這群老同學。
她想知道,如果三十歲的她有丈夫有孩子會是怎樣的。
她已經無法從勸她結婚的七大姑八大姨那裡獲得誠懇的建議和反饋了,時代不同,她沒有辦法和她們比較到底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幸福。
但是眼前這群人可以,他們是她的同學,他們一起經歷過相同的時代,或許在這些同齡人身上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常芸想。
觥籌交錯的場景見多了,再多的熱鬧都能瞧出一番失意味道。
他們之中有人結婚,有人生子,有人為供房焦慮,有人怨恨生活平淡,有人害怕事業起伏,各有各的顛簸幸福。
似乎也找不到答案。
// 肆 //
常芸開啟手機,訂了回上海的機票。
飛機落地時夕陽垂在天邊,常芸打車去了公司,她習慣了在夜裡加班,諾大的辦公室空落落的,手裡的工作其實已經完成了,常芸又給自己找了活幹。
三十歲是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坎,年輕的力量不斷湧進,年長者又擁有無法企及的閱歷和沉穩,作為一個身處尷尬年紀的職場女性,你不得不付出更多。
沒有公司會心甘情願地承擔你隨時結婚生子拋棄工作的風險,曾經有前輩告誡過她,如果還想往上爬,就向公司證明你的決心。
那個前輩至今未婚未育。
常芸不知道這是否重要,她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她已經走到這了,她不甘心放棄卻又對往上走猶豫不決。
常芸關了辦公室的燈,沒急著去吃晚飯,或許說,是夜宵。
她開著車閒逛,最後去了外灘。
她總能在那裡找到真正的平靜。
因為在那裡,她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自己對於這座城市而言是個外人,和所有在這裡激動地拍照留念的遊客沒有太大的不同,自己也不過是這座城市的長期遊客。
// 伍 //
當年來上海讀大學,報到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外灘。
沒有人不愛這裡的繁華,那些極具科技感的建築,頭頂的藍天白雲,彰顯著奢華的特色酒店,所有的風景都是遊客拍照時的完美背景。
她低頭走路,沒有抬頭看對岸的燈光,風吹著她的裙襬微微揚起,高跟鞋敲著地磚的聲音清脆又好聽。
她從前偏愛牛仔褲運動鞋。
不遠處有對小情侶,看起來學生氣很重,兩人牽著手對視得甜蜜。
公司裡的HR經常說現在的學生總喜歡裝出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學生氣卻見不得多少。
常芸當時笑了,因為她大學畢業面試的時候也強裝沉穩正經,不曾想這些眼光毒辣經驗豐富的面試官早就看出那些極力掩飾的露怯。
眼前的小情侶旁若無人,眼裡的愛意著實讓常芸起了雞皮疙瘩。
常芸並不羨慕。
// 陸 //
我們大部分人的愛情,都像是青春的附屬,憑著幻想和荷爾蒙營造一副轟轟烈烈的模樣。
青春不再時就覺得愛情這種東西跟天上的雲一樣抓不住,也很難再投入地期待某個人的降臨,更不會覺得所謂愛情是生命的不可或缺。
我們更喜歡銀行卡餘額中的零多到讓人心安,想做的事情有能力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有底氣拒絕。
《三十而已》的熱播讓很多人有心思去關注30+的女人,網上鋪天蓋地的採訪和營銷號文章,拼命地追問那些人三十歲是種什麼感受。
回答有千百種。
常芸仔細回想這些年,遠沒有電視劇那樣一幕接一幕的戲劇反轉,很多事情其實早就有了發生的徵兆,並沒有完全的措手不及,雖然偶爾覺得力不從心,也還算能應付。
29歲過渡到30歲,其實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容易。
常芸開車回了家,將手裡打包的飯菜開啟放在桌上,照例邊跟母親影片邊吃飯,電視的聲音開得不大,隱隱約約地添些生氣。
......
生活大抵如此,似乎也並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