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噼裡啪啦嘞
1 看似兒女情長,實則人性本色
臨終嘮叨兒女情長,這被後人不解甚至嘲笑,其實這反映了曹操的人性本色,從骨子裡他就不會裝腔作勢,甚至有些任性、輕佻和隨心所欲。三國時吳人所寫的《曹瞞傳》對曹操的性格有過深刻揭示,原文如下:
“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
什麼意思呢?是說曹操輕佻巧詐,不威嚴莊重,喜歡音樂,身邊有很多歌舞戲子,常夜以繼日娛樂。愛穿透明有花紋的絲質服飾,身上佩小荷包,放手巾等小玩藝,喜歡不正衣冠、戴便帽見客人。與人談笑戲謔無常,不隱藏性情,高興大笑時把頭沉到杯案上,頭巾會被酒杯、菜餚等汙染,這個人輕率、隨便、輕佻到這種程度。
曹操這種性格自小就有,“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機靈警覺,擅長權謀機變,但品行放浪、任性,不注重德行修養。以古人的標準,德行修養是為人處事的重要標準,而曹操不受約束,不聽教條,喜歡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為規勸曹操,他叔叔多次向其父曹嵩告狀。曹操設計在路上遇到叔叔,假裝中風口眼歪斜,他叔叔告訴了曹嵩。曹嵩忙把曹操叫來,發現一切正常。面對父親疑問曹操說,我根本沒中風,叔叔不喜歡我,所以瞎說。此後曹嵩再也不信他叔叔的話了。
從小看大,三歲知老。儘管曹操號稱是西漢相國曹參之後,但他父親其實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從誰家過繼來也無從考證。出身於這種家庭的曹操,因此自小沒有秦漢貴族世家的家風氣質,自小狡黠多變,具有平民、草根習氣也就不難理解了。
2、對繼位之人,曹操早已完成安排考察
對於誰繼承大統這個問題曹操早有安排,並順利完成了考察。曹操有5個兒子,由2個夫人所生,長子曹昂是妾劉氏所生,由丁夫人撫養長大,戰死於穰城。另4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全是卞夫人所生。
長子曹丕理應繼位,但曹操喜愛曹植,於是曹營裡上演了一出宮鬥,關鍵人物有4個:丁儀、楊修、崔琰、賈詡。丁儀深受曹操信任,曾要把女兒嫁給他,但丁儀是獨眼龍,曹丕就勸阻了曹操。怨恨曹丕的丁儀於是聯合楊修等人,扶持曹植上位。
曹操秘密探查各大臣意見,崔琰上了個不封口的書信,贊同曹丕繼位,甚至說出“我的意見至死不變”的硬話,於是眾大臣紛紛附和。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按說他應替曹植說話,由此看出崔琰的正直和無私。
曹操最終傾向於曹丕的則緣於賈詡。有一天,曹操問賈詡的意見,賈詡不說話。曹操很奇怪:“我給你說話,你為什麼不回答?”賈詡說:“我正在想事。”曹操說:“你想什麼?”賈詡說:“我是在想袁紹、劉表他們父子的事情。”曹操於是大笑起來。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因為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時,在長子和幼子間搖擺不定,沒有堅持立嫡立長的原則,導致死後的內鬥和內亂。所以曹操一下就領會了賈詡的心思,對繼承人的選擇已基本有數了。
曹丕最終成為太子,還因為他在賈詡等人的輔佐下,對曹操的考察中應對得當。曹操曾帶兵出征,曹丕和曹植送行,曹植出口成章,文采奪目。曹丕只是哭拜不語,對父親的出征表示傷感。所以大家認為曹植只會玩嘴皮子,內心不誠。曹丕則更仁慈、真誠。
此後曹植違制乘車,在皇城宮道奔駛,從司馬門出城。曹操下令殺掉掌管宮門的公車令,曹植也因此失寵。同時,曹植的妻子衣著錦繡,曹操看見後以違反禁穿錦繡衣飾的規定,休回孃家並賜她自盡。至此曹丕全面勝出,曹操也完成了繼承人的考察。
3、死後的大事小情,曹操全有成熟考慮
生前位極人臣,被漢獻帝冊封為魏公,曹操還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儘管後世認為此舉是為更好控制漢獻帝。但當時漢獻帝早已成曹操掌上玩物,根本無須控制。曹操此舉純粹是為跟皇帝結親,把自己變成國丈,這個身份是秦漢以來人臣的無尚榮光。
當孫權殺死關羽,擔心劉備報復,向曹操討好並派使者勸曹操當皇帝時,曹操回答:“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皇帝誰願意當誰當,我只想當好我的周文王。”以周文王為榜樣,曹操對自己的定位有清楚的認知。
正因為如此,曹操才早早規劃了死後的大事小情。臨死前的2年(建安二十三年),他對自己的墓地選址做了安排,下令把西門豹祠以西的高地劃為墓地,不再培土加高,也不封林種樹。此後再發《遺令》,其中就有"分香賣履”的安排。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66歲的曹操病逝於洛陽。第三次釋出《遺令》,規定“因為天下未定,不要循古制給我治喪,安葬了我馬上脫掉喪服,投入正常事務中。在外領兵戍守的將領,不準離開駐守地。皇城的大小官吏也要盡職盡責。”
大事講完,曹操還不忘記發揮"分香賣履”的風格,格外加了一句:“裝殮時,給我穿平時的衣服即可,陪葬物裡不準放金銀珠寶。”大事不忘,小情更不忘。人們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將死,其言更真,這也是他終生的風格和為人。
-
3 # 時間中的歷史
分香賣覆意思是比喻,人臨死念念不忘妻兒,這詞源於曹操。
他 把薰香分夫人,囑咐眾妾做鞋子賣。舊指達官貴人臨死時對妻妾的留戀。人臨死時對所愛的人依戀不捨。語本三國魏武帝《曹操集·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眾妾)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宋·蘇軾《孔北海贊序》:“操以病亡,子孫滿前而咿嚶涕泣,留連妾婦,多用於戀情方面。也作“賣履分香”。
-
4 # 魔方歷史觀
前言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曹操《遺令》
上面這句話,就是“分香賣履”這個詞的出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曹操去世之後,除了必要的祭祀用香,餘下的香分給諸位夫人,不用祭祀,各房的人若是沒什麼事做,那麼就學著製作鞋子之類的東西去賣,既不用閒著,也可以有一份收入。
曹操為什麼會在臨死之前,留下“分香賣履”這樣的安排呢?原因一:與曹操的性格有關曹操是什麼人,東漢末年風雲人物,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按理來說,曹操這個人是上位者,比較嚴謹的一個身份,而在《三國志》中,對曹操有這麼一個形容詞,叫做“任俠放蕩”。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由這個形容詞,可以看出曹操本人不是那種墨守成規的人,不怎麼受到一種規矩的束縛,就如曹操的這個《遺令》,《遺令》屬於是曹操對自己後事的安排,這是比較嚴肅的一種事,按規矩,應當是交代一些大事,但曹操偏偏在這個《遺令》中,出現了“分香賣履”這樣的比較平淡的安排,進行了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操作。
原因二:與當時的情景有關曹操在那個時候,年紀也不小了,在對於自己後事進行安排的時候,曹操不是那個梟雄曹操,更像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在進行一種自己去世後關於家務事的安排,對自己的家人,在曹操去世後,安排一種生活上的規劃。
由這點看,曹操有“分香賣履”的安排也不足為奇了。
-
5 # 記錄怪咖
公元220年,征戰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年近古稀的曹操,早已對生死之事,看得很開。在病逝之前,留下了一份《遺令》,就是遺書,總結了自己的功過得失。
這份《遺令》在《全三國文》卷三的《魏武帝》篇,有所記載。
大意如下:
我在軍中執法,總的來說是對的。至於發的小脾氣,犯的大錯誤,不值得效法。
剩餘內容都是對瑣事的安排。比如提到婢妾和藝伎們,平時都很勤勞和辛苦,我死了之後,讓她們住到銅雀臺,不要虧待她們。
餘下的薰香分掉,不要用來祭祀,免得浪費。各房的女人,閒著也是閒著,可以學著編絲帶草鞋賣……。
那麼,為什麼曹操在死之前,要囑咐“分香賣履”?
這是曹操真性情的一種表現。後世對曹操的評價,大都是負面多於正面。認為曹操是奸雄。
曹操在彌留之際,卻對身後跟政權有關的事情,一概不做交代。反而是多次提及各種瑣事。
這恰恰可以說明,曹操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不虛偽,不做作。
正所謂“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所以,老爹認為曹操臨死前“分香賣履”的安排,正是曹操真性情的一種表現。
-
6 # 不正經鳩摩智
分香賣履,意指臨死不忘妻妾之意 ,也形容霸業已空,風流已散,憑弔懷古。漢·曹操《遺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這個《遺令》正是分香賣履的出處,這是曹操的遺囑,大意就是:自己的這些奴婢妻妾很幸苦,自己死後要把她們安置在銅雀臺,好好善待她們。在銅雀臺上每月初一十五要設帳,早晚用食物祭拜自己的同時,還要在帳內整日歌舞奏樂。你們要經常在登上銅雀臺望望我西陵的墓地,餘下的香可分給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做,可以學著製作帶子、鞋子賣。
我們看到,一代梟雄臨死之際,口中沒有軍國大事,有的恰恰是兒女情長,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知將死,其鳴也哀,在即將撒手人寰之時,表達對妻妾的留戀和對自己即將離去的哀傷,這是梟雄的蒼涼。出於對妻妾未來的考慮。他死後,妻妾也將多是面臨守寡的局面,除了部分年輕貌美之人可以梅開二度也許再被看上,其餘的多半是老來無依,他希望妻妾可以學門手藝,以後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他對妻妾吩咐“分香賣履”,恰恰體現了自己勤儉的理念,這與他死後薄葬一個道理。總之,曹操,用一生證明了自己是一代梟雄,在臨死之際,用兒女情長,體現了自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有情有義之人。
-
7 # 祥子談歷史
或許,我們太過關注曹操殺伐狠辣的一面,而忽視了他“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的另一面,豈不知“分香賣履”的臨終遺言,同樣也是英雄所為。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宛城討伐張繡之時,長子曹昂為掩護父親脫險,不幸戰死。為此,曹昂的生母丁夫人一氣之下回了老家。
當時曹操認為,丁夫人因喪子之痛,心中氣憤,回孃家調整下心情可以理解,待過個數日,氣消後也就回來了。誰知,丁夫人這一去就是近半年沒有音信,這下曹操心下急了,三番五次派人前去迎接,但丁夫人卻不為所動。無奈之下,曹操只好親自前去相請,結果依舊沒有接回自己身邊。但是,在古代亂世,能有他如此般對妻室重感情的英雄人物怕是非常罕見,比起視“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劉備來,不知好了多少。
據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記載: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曹操每次讀到蒙恬臨時前“寧死不失節”的言行時,都會感動地淚流滿面,可見其情感之豐富。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66歲的曹操回到洛陽,病情日漸加重,彌留之際,留 下了一份家常《遺令》,其中有一句話:
“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織履賣也。”此語一出,令人大跌眼鏡,一代梟雄臨死之時,沒有對霸業的戀戀不捨,更沒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只的只是濃濃的“兒女情深”,竟將如此寶貴的時間用於安排姬妾們的身後之事。或許,也有霸業已成空,繁花一如夢的感嘆吧。
另據《吊魏武帝文》記載:餘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為,學作履組賣也。晉朝陸機的這篇序中,同樣對曹操“分香賣履”的舉動做出了詳細的解說。
當時,他告訴陪伴在身邊的姬妾們,自己房中還有許多沒有用完的薰香,讓自己的姬妾們記得分掉,不要浪費,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學著做做帶子、鞋子等,以補貼生活所需。諸姬妾聽著無不淚流滿面,哭泣傷感。同時,他又對身邊的親信們講,自己的這些姬妾都很辛苦,安排她們到銅雀臺居住,並好好照顧她們。
這一幕令人不由得起唐朝詩人羅隱《鄴城》中的詩句:
“英雄亦到分香處,能共常人較幾多。”也因此,後世才有了備受世人感嘆的“分香賣履”的典故。
後來,人們評價曹操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這些雖然令後人嚮往,但又讓人感到是那麼的遙不可及,而他“分香賣履”的舉動,卻有一種英雄活在我們身邊的感覺。曹操所做的這一切,那裡又有半點的英雄豪情,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暖男”,這才不失為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英雄形象。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操是比較注重情誼的人。
曹操是一代梟雄,殺起人來毫不眨眼,他一生轉戰南北,光屠城的記錄就有八次,直接或間接死在他手上的人數不勝數,這麼一個人,應該說是無比理性的吧?然而他又是那個時代最為出色的詩人,感情豐富得很,尤其在對待女人方面,我們可以從兩件事看出來。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長公主。劉早終,丁養子修。子修亡於穰,丁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遂哭泣無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雲“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欲行,立於戶外,復雲:“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曹操的正妻丁夫人是長子曹昂(字子修)的養母,可曹昂因為曹操一夜風流戰死了,丁夫人哭哭啼啼不停的怪曹操,曹操一開始還能忍著,想著自己也確實不好嘛,兒子都死了。可被說得多了就煩了,乾脆送丁夫人回孃家冷靜一下。
過了段日子,曹操心裡又有些後悔,親自去接丁夫人。丁夫人正織著布,僕人們告訴她曹公到了!丁夫人不動。曹操站在她背後看了一會,輕輕拍了拍她的背說:“跟我一塊回家吧?”
丁夫人沒有回頭,曹操走到門外,又喊了一句:“真不跟我回去了?” 丁夫人還是沒動靜。曹操感嘆了一句:“真分了啊!”就此跟丁夫人離婚,還特意叮囑讓丁夫人改嫁,不過沒人敢娶。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設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履組賣也。(曹操《遺令》)《遺令》是曹操生前最後一道命令,在遺令中,他先說了一下自己的病情,然後簡短交代一下自己的後事,哭喪多少天、駐軍不能動、葬地在哪,剩下的篇幅,就留給了曹操的妻子兒女。
所謂“分香賣履”,就是《遺令》中提到的“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履組賣也。”(自己做鞋賣,自力更生)
這個典故因曹操而起,被用來比喻至死仍念念不忘妻兒,被眾多文人墨客所用,也反映了曹操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具有的的真情實感。
回覆列表
作為漢末「三巨頭」之一,曹操可謂是最有爭議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這個配角大反派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
他生性多疑,「夢中好殺人」;他愛才如命,常挖敵營的「牆角」;他行為乖張,偏愛「人妻」;他豁達開朗,又老奸巨猾……
作為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有哪些AB面呢?對他的描述,小說和真實的歷史究竟有多大的出入?
中國典故-分香賣履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曹操不為人知的情感面向。
眾所周知,曹操有好幾種性格,但在他身上,這一點都不衝突和矛盾,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據史料記載,曹操去世前,曾特意在遺囑中安排自己的妻妾,以及他身邊的侍女、歌舞伎人,將自己的一些香料分給她們,還囑咐她們學習點針線活,好度過以後的生活。
曹操為何會有如此不同的一面呢?
為什麼他臨死時不關心權力的交替,也不關心曹丕的政治命運,而只是關心自己死後妻妾的處境?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說到底,曹操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情感百態、和性格特徵,而臨死前的場景,就像蘇軾說的,最能夠見證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很多後世文人覺得,像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壯懷激烈了一輩子,哪怕在暮年時期還發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豪言,死前卻也牽絆在「兒女情長」裡,不見之前的英雄氣概,這前後形成的反差不免讓人唏噓,乃至調侃諷刺。
但是,正是這種真性情與他一貫的梟雄形象形成的鮮明反差,才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曹操。
蘇東坡說「死見真性」,這樣的真性情,這件發生在宮闈內的私密舊事,我們後人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看到「分香賣履」的故事,還得感謝陸機。
陸機原本算是東吳遺民的江東兒郎,他此前歸附了西晉,後來擔任著作郎的職務,平日裡的工作便是編修國史。
陸機憑藉職務帶來的便利,經常出入皇家的藏書所在地——秘閣。正是在這段時間裡,陸機無意間翻閱到魏武帝曹操在彌留之際頒佈的《遺令》。
他專門創作出《吊魏武帝文》以抒發自己的感慨,並將《遺令》中「分香賣履」的故事寫在了這篇文章中。
從此,一段塵封的往事,被陸機掀開了面紗。
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六十六歲的曹操頒佈了人生中的最後一道命令——《遺令》。
| 曹操影象
在具有遺囑性質的告誡中,曹操對自己的後事做出了安排。殺伐一生、志在千里的曹操,在臨終前卻展現出了自己事無鉅細、溫情脈脈的一面。
當時,曹操的身體已經虛弱到需要用藥湯來滋補,他很清楚,自己大限將至。
在《遺令》中,曹操認為自己大半輩子的軍旅生涯做到了秉持法紀,至於表現在個人身上的負面狀態,以及反映在軍事對抗中的嚴重失誤,後繼者不可效仿、需要引以為戒。
曹操會做出這樣的得失總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回顧曹操的一生,從年少時被度遼將軍橋玄稱為「命世之才」,到青年時造五色大棒、誅殺蹇(jiǎn)圖、肅清洛陽街市,再到壯年時平黃巾、討董卓、定河北、徵烏丸、下荊州,最後在暮年時分收涼州、爭漢中、守襄樊……
可以說,曹操用六十六年的時間詮釋了什麼是梟雄。
| 黃巾軍首領張角
生逢亂世,在民事上為了恢復因戰亂破壞的農事生產,曹操聽取部下的建議,在勢力範圍內大規模推廣屯田,奠定了「魏、晉平定天下」的基礎。
在政治上,比起身後流芳百世,曹操更在意當世有一番壯志作為。
他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他迎漢獻帝,冷靜地擴張自己的地盤,殺伐攻略毫不眨眼。為了獲取物資,他甚至可以盜掘前朝墳墓來獲取軍費。但是,曹操他有著自己的底線。
相比袁術自立為帝的做法,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跨出那一步之遙。他稱魏王而不稱帝,挾持天子卻不取而代之。
| 袁術,袁逢之子,袁基、袁紹之弟。東漢末年的軍閥,官至左將軍。最初以南陽作為領地,其後立足淮南並僭號稱帝,國號為仲,卻得不到支援,反遭諸侯們圍攻,在位兩年半屢次兵敗,最終因悲憤吐血而死。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曾經自信地說: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事實確實如此,曹操去世後,世人追逐權力的野心再度膨脹。
曹丕迫不及待地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正式建立起曹魏政權,還追封曹操為魏武帝;
遠在川蜀的劉備驚聞此事後,也急匆匆地改元建國,將國號定為漢,史稱蜀漢;
盤踞在荊揚一帶的孫權,則被曹丕冊封為吳王,幾年後也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吳。
在權力上,曹操看得深刻且清醒。
所以,在《遺令》中,當曹操說完身體狀況,為幾十年政治軍旅生涯做出總結後,他更像一個富貴老翁嘮起了家常,對自己死後的喪葬安排做出了細緻的交代,這便是曹操在生命最後時刻做出的選擇。
| 唐代畫家閻立本筆下的魏文帝畫像。
正是這一多少含有憐憫之情的舉動,讓曹操在眾多歷史政治強人中,成為絕無僅有的一代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