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豫見曉慧

    地心說的提出者是公元二世紀的希臘人托勒密,他提出了被後世稱為托勒密模型的地心學說。該學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有八個透明的且圍繞地球旋轉的圓球面,每一個圓球面依次比前一個圓球面大,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我們看到的恆星就鑲嵌在最外層的那個圓球面,圓球面在圍繞地球旋轉時恆星間的相對位置不變,恆星們做為一個整體隨圓球面旋轉著穿越天穹,我們就會發現恆星的位置是固定不變得,寫正好符合了我們所觀測到的天象。行星在內部的圓球面上,但不是像恆星那樣鑲嵌,而是沿著在它們各自的小圓球面——本輪上運動。也就是說,行星在宇宙的空間的運動包含著兩種運動方式:一是隨著本輪在圓球面上繞地運動,二是沿著各自的本輪做圓周運動,兩者的運動的疊加,對地球上的觀察者而言,就顯得其軌道尤為複雜。

    加里士多得和托勒密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解釋天相的。

    真相是否如此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載:〃到了中世紀中後期,地心說不但越來越不能自圓其說,而且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天文現象與曆法之間的誤差越來越大,不僅天象無法預報和解釋,連季節變換和每年的元旦都不準,誤差竟達幾個月。〃這說明地心說不能符合實際天文需要。

    日心說是波蘭教士尼古拉·哥白尼在1514年提出的。他指出太陽靜止地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地球和行星在圍繞太陽的圓周軌道上運動。一個多世紀後,德國的約翰斯·開普勒和義大利的伽利略·伽利雷開始公開支援哥白尼的日心說。後來開普勒改進了哥白尼的理論,提出行星沿著橢圓而非正圓的軌道執行,才使該理論更加完善。

    各大行星為什麼會繞著太陽運轉呢?這在當時是無法解釋和理解的。直到1687年,牛頓提出:這是由一種特別的力引起的,他稱為引力。發表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這個力稱為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的表達為: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F=G·m1·m2/r^2

    宇宙間的物質為什麼會產生萬有引力呢?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呢?牛頓沒有說。他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說:“上帝以一種完全不屬於人類的方式,一種完全不屬於物質的方式,一種我們絕對不可知的方式行事,就張盲人對顏色毫無概念一樣。”直到如今,萬有引力也沒有得到完美的解釋。

    民間的解釋如春天的蜜蜂嗡嗡繞繞,一些民間的科普愛好者紛紛毛遂自薦,掙向解釋其本質,可惜膚淺自誇者多,合理的少之又少。

    簡書舉辦的《簡書群星閃耀時》星週刊第二期,收錄了豫言談科普的《引力子的密度在時空結構中的作用》寫的非常有趣,比較合理地解釋萬有引力形成的原因。

    該作者認為:

    一,宇宙間充滿了以光速沿任意方向運動的引力子,引力子形成引力場。

    二,引力子和物質的基本單位撞擊會產生力的作用。

    三,單位體積內一個方向上引力子的數量,稱為引力子的向量密度。

    運用以上的定義,萬有引力的形成原因是:兩個物質之間和內切線所包括的區域內的引力子的密度在兩者連線方向上與外界的差值造成的,就像馬德堡半球所形成的原因一樣。

    我們簡單地看一下作者的推理過程。

    我們假定宇宙的任意空間有一個大質量的物體O1,質量為M,半徑為r,我們假定它的密度無限大,即物質的基元之間的距離為零,這樣可以完全過濾掉透過其正截面的引力子。在和物體O1的距離為R的位置有一個質點O2,透過質點做物體O1的切線,相交於點E,F.如圖:

    我們可以對質點O2做受力分析:

    在O1O2的連線方向,質點受到兩個方向的引力子的撞擊,即指向物體O1的F1和指向質點O2的F2。其它方向受到引力子的撞擊的機率相同而互相抵消,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質點O2與物體O1的萬有引力的值可以表達為:

    F=F1-F2

    而F2是沿物體O1的切線射下來的撞擊力在兩者連線方向上的分力,即F2=F1*sinθ,θ是物體O2在質點O1的切線與兩者重心連線O1O2的夾角。

    因為我們已經假定宇宙空間的任意方向上的引力子的向量密度是恆定值,假設為N.

    則質點O2在距離R處的引力場強度我們可以表達為:

    E=N(1-sinθ)

    =N(1-r/R)

    因為質點的位置是任意的,當兩者的位置改變了ΔR時,則物體O1的引力場強度的改變數為:

    ΔE=N[1-r/(R+ΔR)-N[1-r/R]

    =N*r*ΔR/[R^2+ΔR*R]

    當ΔR→0時,ΔE的變化率為:

    ΔE/ΔR=Nr[ΔR/[R^2+ΔR*R]/ΔR

    =N*r/R^2

    其中N是宇宙中任意方向的引力子密度,我們可以用G來代替,其值為宇宙常數。r是大質量物體的半徑。因為大質量物體我們假設的是密度無限大的,所以我們可以用物體的質量M來代替.

    所以,上式我們可以用:

    ΔE/ΔR=GM/R^2

    如果,質點O2的質量是m,根據大質量物體周圍的引力場強度公式:

    F=E*m=GM/R^2

    則兩物體之間的引力的值為:

    F=GMm/R^2

    即兩者的引力值與兩者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者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這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一致的。

  • 2 # 柒道友

    在舞臺中心太久,地球身心疲憊了,

    幸好學過道德經,功成身退天之道。

    地球的粉絲,開始追太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千珏現在是強勢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