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著遛娃

    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常常覺得和孩子有距離感,也會因為各種問題與孩子發生爭執。出現類似問題時,我們一般把矛頭指向孩子,卻很少去換位思考,分析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所以說良好的親子溝通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但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下列情形:我們老是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都是我們家長說了算,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為我們覺得這樣做是為了他們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所以逼著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或許孩子會在我們的壓力下選擇“乖乖的順從”,但這不能讓孩子真正的認同,結果就會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我認為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要放低姿態,認真傾聽孩子說話,不做指導者,給予孩子平等和尊重,這樣就能使孩子感受到我們是在乎他關心他的,才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 2 # 中國物業普查v小夢

    在家庭教育當中,親子溝通的問題佔了很大的比例。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一、愛講大道理

    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人生經驗也很有限,家長期望透過講大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意見,往往是事倍功半,教育往往不能夠簡單地有一個統一標準答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用小規矩來代替大道理,往往能有不錯的效果。

    比如,孩子看電視不肯去做作業,家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看電視影響視力,耽誤做作業,第二天會遲到,甚至於扯到了人生目標,玩物喪志什麼的大道理,孩子往往不為所動,會要求“再看一會兒”,“一會兒”過後,家長再去催,孩子不肯關電視,最後往往是家長大聲呵斥,孩子哭哭啼啼收場。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利用和孩子立定規矩的方法。比如,跟孩子說:“再看15分鐘,你看咱們家的鐘表,走了這麼三小格,就是15分鐘”孩子答應之後,時間一到,家長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定,關掉電視。如此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培養出了規則意識,也明白了承諾的重要性。

    家長也可以用比喻、故事等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二、忽略非語言方式的溝通

    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後,就已經放棄了原始的感情表達方式,如擁抱、撫摸、親吻等等,剩下的只有喋喋不休的說教,乾巴巴的語言表達,當然是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國語言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聲音和表情都是非語言溝通形式,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一個滿懷愛意的親吻,都可以對孩子傳達一種友善關愛的資訊,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理解自己的。

    另外,溝通不光是自己說,學會傾聽也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用心傾聽也是愛的一種表現。當家長能夠很好的傾聽孩子心裡話的時候,孩子會更容易開啟自己的心門,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三、 不注意語言的藝術

    對於同一件事情,家長可以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用不同的表達來跟孩子溝通,不要嘮嘮叨叨地重複同一句話,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四、 不會利用多種形式來溝通

    比如給孩子寫一封信,用講故事的方法和孩子溝通,用鬧鈴的響聲來代替催促孩子上床睡覺的語言等等方法,會讓孩子不容易產生疲勞感和逆反心理,收到比較良好的效果。

    當然,作為家長來說,平時要多多注意觀察孩子情緒的變化,一旦有些不同於平常的狀況,要及時詢問溝通

  • 3 # 卡朵媽育兒路

    集中這幾個問題上!

    1.意見不一致!家長讓孩子這樣做,孩子就不聽,如果家長脾氣不好,估計該動手了。

    2.互相不信任!家長不信任孩子能做好.孩子不信任家長能說到做到!

    3.有代溝無法溝通!孩子說的時尚用詞家長聽不懂,孩子嘲笑家長的老土腐朽!

    所以,教育孩子這件事,要麼不管,但是千萬不能瞎管!

  • 4 # 幸運的愛伱_591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長也是不同的,所以我覺得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家孩子之前就是一個小小的“問題兒童“,可能是我和愛人陪伴的時間比較少,平時和孩子的溝通也很少,所以常常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

    首先,愛說實話。

    兒童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的生活經驗也有限。父母希望透過講述偉大的真理讓他們的孩子同意他們自己的觀點。往往事半功倍。教育不能簡單地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用小規則代替大規則通常會有好的結果。

    例如,當孩子看電視而拒絕做作業時,父母會以情感和理智來回應。他們說看電視會影響他們的視力,並推遲做作業。他們第二天會遲到。他們甚至談論人生目標的一般原則和失去抱負的玩具。孩子們經常無動於衷,要求“觀察一會兒”和“一會兒”。之後,父母再次催促他們,孩子們拒絕關掉電視。最後,父母經常大聲喊叫,結果孩子們哭了。

    事實上,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用和他們的孩子建立規則的方法。例如,對孩子說,“再看我們的鐘15分鐘。走了三小步後,需要15分鐘。”在孩子同意後,父母會溫和而堅定地執行規定,到時候關掉電視。這樣幾次之後,孩子將會發展出一種規則感,並理解承諾的重要性。

    父母也可以使用隱喻、故事和其他更直觀、更生動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孩子們會更容易接受。

    第二,忽視非語言交流

    一些父母,在他們的孩子上學後,已經放棄了他們最初的情感表達,如擁抱、觸控、親吻等。其餘的只是沒完沒了的說教和枯燥的語言表達,當然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美國語言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交際公式:交際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達。聲音和表達是非語言的交流形式。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和一個深情的吻都可以向孩子們傳達一個友好和關心的資訊,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父母愛並理解他們自己。

    此外,交流不僅僅是說,學會傾聽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傾聽也是愛的表達。當父母能很好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時,孩子會更容易敞開心扉,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第三,學會陪伴孩子成長。

    其實,很多父母也和我一樣忽視了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兒子剛開始時候變得不愛和我說話的時候我沒當回事,後來發現跟孩子越來越遠,甚至有些時候跟他一起吃飯他都一直低著頭自己吃。後來,我意識到了這樣下去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趕緊遵照解決的方法。

    還好,兒子平時喜歡畫畫,我在網上看到小熊美術的廣告覺得贈送的畫材很全,除了一箱子畫材之外還可以上10節課程,就給孩子買了一套。

    沒想到收到貨之後很開心,孩子的快樂其實很簡單,感覺到父母的關心了就開心的不得了,所以我們這些家長就要對孩子更加細心,給他們更多的關懷,交流自然也就不是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風沙塵天氣行車,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