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天若有情天也會老

    自稱“上帝的選民“,“最優秀的民族“,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坑害了子孫後代幾千年。貪婪自私,陰險狡詐,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冷酷無情,毫無道德底線,吃高利貸、販毒起家,眼裡只有金錢,寄生蟲,吸血鬼,擅長於偽裝,控制著媒體,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博取世人同情,以此掩蓋自己的邪惡。 曾經的埃及人奴隸,巴比倫階下囚,羅馬人刀下鬼,在歐洲差點被滅族了,又被驅趕到中東來當楔子。 流浪幾千年的喪家之犬,如今依附了有勢力的霸主,勉強有個窩就露出了獠牙,狗仗人勢,猖狂起來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可能永遠這樣猖狂下去,只不過是在給子孫後代掘墓而已。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任你詭計多端,機關算盡,到頭來至今還在為鼻屎大點立足之地苦逼掙扎。貌似聰明,實則愚蠢,就一個筋,不懂得處世之道,不見棺材不落淚,總是迴圈歷史,屢屢遭滅族之災而不知收斂。

  • 2 # 九品侍衛

    這個說法內涵嚴重的誤區,那就是前三次中東戰爭並不是以色列人率先挑起的,相反率先挑起戰爭的反倒是阿拉伯世界的聯軍。就拿最慘烈的第一次中東戰爭舉例,當時以色列在美國的幫助下位於巴勒斯坦附近畫地建國,但這種行為在阿拉伯世界的嚴重無異於是赤裸裸的侵略行為。

    要知道此時的猶太人早已不是數千年錢逃離紅海的那批人,這批猶太人已在歐洲飄蕩了幾個世界,除了信仰之外相貌與血統均為西方人種。雖然在猶太人自己的歷史中家鄉就位於耶路撒冷,但那早已是幾千年前它們祖先的事情了。可這時一支外部部族藉助外國勢力,跑到人家阿拉伯世界的聖地耶路撒冷附近畫了一塊地建國了,這豈不是赤裸裸的搶奪,再加上宗教信仰的加持,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世界信徒們覺得自己的信仰被玷汙了,所以僅在以色列建國很短的時間內,阿拉伯世界組成聯軍並對以色列宣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差點將以色列打至滅國,但美國絕對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苦扶持起來的小弟就這麼胎死腹中,所以暗中運籌帷幄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就將補充了兵員的以色列軍隊武裝到了牙齒。這些猶太士兵雖然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但卻都懷著一個擁有自己祖國的夢想,所以大量參加過二戰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猶太老兵,紛紛聚攏到以色列拿著由美華人所資助的武器,開始和阿拉伯聯軍作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人的殘勝為結束,而第二次中東戰爭則是圍繞蘇伊士運河所展開的政治爭奪。當時的埃及領袖納賽爾想要將在英華人手中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回,但遭到了英華人激烈的反對,既然問的不行那就來武的。當埃及與英國打起來之後,以色列人秉持著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的原則下場跟埃及軍隊作戰。其實以色列人也有自己的打算,因為一旦蘇伊士運河被埃及收回,那麼以色列未來就很有可能無法再使用蘇伊士運河。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最後,由於各方勢力的斡旋與英國本土的反戰情緒,最終蘇伊士運河收回國有,英華人從埃及撤退,埃及保留以色列人透過蘇伊士運河的全體。總體來說埃及達到了目的,以色列保證了未來,位於英華人損失了利益。

    第三次中東戰爭被稱作著名的六日戰爭,這次戰爭可謂是第二次中東戰爭遺留下來的隱患。雖然第二次中東戰爭看似埃及達到了目的,但是在戰爭上埃及是失敗者,然而高傲的阿拉伯情緒主義是不允許自己慘敗於猶太人的,所以激烈的民族主義迫使納賽爾儘快向以色列再次發動戰爭。

    當然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埃及軍隊打敗,可之前納賽爾曾和盟友們談過,而阿拉伯同盟們說只有納賽爾打了勝仗才會出兵,所以此時納賽爾在打了敗仗的前提下框騙阿拉伯同盟們,導致少數阿拉伯同盟國出兵,而以色列為了避免自己的國土再次被戰火蹂躪,所以就發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空襲行動。僅僅兩天時間就利用自家空軍消滅了所有阿拉伯世界的空中力量,隨後在空軍的掩護下地面部隊乘勝追擊。第三次中東戰爭最終以以色列攻佔下戈蘭高地以及西奈半島的大片領土而宣告結束。

    透過前三次的中東戰爭不難看出,其實每次都不是以色列主動挑起來的。雖然阿拉伯聯軍有能力挑起戰爭,但是他們卻打不贏戰爭,在這背後有著各種互相猜忌與不信任,以及偏執宗教的愚鈍,所以中東戰爭是越大以色列越強大。

  • 3 # 劉小妹正高二

    我們先看一下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結局吧:

    美國、蘇聯介入,英法失敗,埃及贏得政治上的勝利,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均介入此事件,並對三國施加壓力。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英法兩國的軍事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身目的。這場戰爭也標誌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戰爭結果是埃及失敗,英法以戰勝。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在美蘇的干預下贏得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納賽爾的埃及雖然戰敗,但機緣巧合之下反而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十年來納賽爾已經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軍人物。

    第三次中東戰爭發起於10年之後,敘利亞支援巴解組織搞恐怖襲擊,引發戰爭:

    雖然這期間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爭,也許是在阿拉伯國家積蓄力量準備更大的戰爭,但因為水源問題,1965年開始以色列與敘利亞有小範圍的交火事件。

    1965年5月14日,對於阿拉伯世界感覺到失望的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鬥爭的方式主要是向以色列境內發動恐怖主義和破壞行動,而巴勒斯坦明知道阿拉伯國家是支援他們的,但他們因為實力的問題,只能搞恐怖襲擊或者破壞活動,另一個層面也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將阿拉伯再次拖入戰爭,打敗以色列,實現巴勒斯坦收復領土並建立獨立的國家的訴求。

    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第7裝甲旅第79營第1連的M48A2C巴頓坦克正在攻克拉法樞紐的戰鬥中向前推進,這支坦克部隊在拉法樞的勝利是1967年西奈戰場上決定性的勝利之一。

    而那個時候的敘利亞政府自稱是阿拉伯反對以色列的鬥爭的領導者,甚至鼓勵巴解組織繼續對以色列搞恐怖襲擊和破壞行動,因此直到現有以色列與敘利亞任然是死敵關係,指責敘利亞政府一直支援恐怖勢力。

    而那個時候與敘利亞非常交好的就是蘇聯,蘇聯的實力以色列應該很清楚,是不好直接招惹的,但又確實因為巴解組織的恐怖襲擊以及背後的支持者敘利亞,以色列必須對其進行報復的,礙於蘇聯的實力,也只是小規模的軍事衝突。

    但是敘利亞卻不這麼想,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在支援巴解組織恐怖襲擊上更加肆無忌憚,幾乎從後臺走到了前臺,公開支援的地步了。

    1967年4月7日,忍無可忍的以色列擊落六架敘利亞米格戰鬥機,戰爭一觸即發。

    由於敘利亞自身並無力單獨同以色列開戰,眼看戰爭爆發馬上向埃及求助,準備應對以色列的攻擊。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雖然輸掉了戰爭,但卻贏得了政治上的聲望,納賽爾甚至覺得自己就是中東的領軍人物,一方面想再次挑戰以色列,同時也怕敘利亞搶了他們的風頭,同時他們也看到了以色列的猶豫不決,加上敘利亞和蘇聯的大力鼓勵,讓十年來沉浸在阿拉伯世界老大地位中的納賽爾成功的飄然起來,產生了我能贏的錯覺。這一次一定會有機會用軍事手段打敗以色列,鞏固埃及的中東地位。

    1967年5月14日,納賽爾命令埃及軍隊進入最高警戒狀態,並開始在西奈半島部署他的軍隊。

    隨後,埃及要求聯合國緊急部隊撤出加沙地帶。

    5月22日,納賽爾宣佈封鎖海峽。

    接著,約旦軍隊歸入埃及軍事指揮之下。

    隨後,伊拉克軍隊也進入了約旦,接受埃及的指揮。

    統領阿拉伯國家兵力的納賽爾完成了戰爭部署,戰爭已經不可逆轉。

    第三次中東戰爭開始了……結局任然是以色列贏得戰爭勝利✌

    總統,中東第三次大戰的整個過程以及各個隊友中的表現,應該說作死的是敘利亞,支援巴勒斯的恐怖襲擊,想當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埃及的自大,前兩次失敗的教訓完全沒有吸取,還坑了自己的盟友約旦,而以色列明知自己如果全面與所有的聯軍開戰,勝算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從戰術上,先突然襲擊打掉對手的空軍,獲得制空權,再以快速反映部隊特別是機動裝甲部隊各個擊破敵手,僅僅用了6天左右的時間就打破了被蘇聯調教過的阿拉伯國家聰明,只能說雖然他們名義上是聯盟,但在協調上並不一致,甚至是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面對同一對手,決策連續低階失誤,埃及不但自己坑,還隱瞞資訊坑死了隊友!豬隊友當之無愧!

    但是這一次戰爭以後,以色列佔領了更多的阿拉伯的領土,不僅從國際輿論上受到譴責,也形成孤立之勢,而損失了土的戰敗阿拉伯國家更是咽不下這口氣,因此這為第四次中東戰爭埋下伏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仇恨加深,在蘇聯的幫助下,損失的坦克飛機以更快的速度恢復起來,以色列面對的第四次中東次戰爭只會規模更大,更為艱難。

    於是,後面接著暴發了第四次、第五次中東戰爭,但均以以色列獲勝。到如今整個中東局勢仍然是一片混亂,永遠不可能形成一個共同的利益體,與其說是以色列打贏了這場戰爭 ,還不說是是阿拉伯世界自己打敗了自己。

  • 4 # 歐羅足球軍事

    第三次中東戰爭,最先是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衝突,這場戰爭戰爭中較為殘酷的,以色列這次為生存而戰。

    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蘇聯策劃戰爭,它曾計劃進攻以色列,企圖利用散佈假情報等手段蓄意挑起了這場阿以之間的戰爭,而蘇聯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由於以色列在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為了對付這一威脅,蘇聯希望在戰爭中聯合埃及對以色列的迪莫納核設施進行轟炸,他們甚至還計劃在以色列沿海登陸。

    也就是說第三次中東戰爭是在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運動逐步取得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當時,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並且在戰前傳遞出了“要毀滅以色列國”的聲音。

    蘇聯的核潛艇也駛近以色列海岸,以便在以色列準備使用核武時對其進行還擊。同樣,在戰爭前夕,美國曾制定一份秘密軍事計劃,如果以色列向東進入約旦河西岸或者向西攻佔西奈半島,美國將對以色列實施軍事打擊,但這份計劃最終以流產告終。

    當時的以色列無論從兵力或裝備數量上都無法與埃、約、敘三國相匹敵。在這種情況下,“為生存而戰”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戰爭中取得了全勝,並由此改變了其在中東地區國家中的地位,“一個猶太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成為同地區其他各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也開始抵抗。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軍死亡近千人,3個阿拉伯國家死亡近2萬人。以軍損失戰機26架,卻擊毀了對方400多架飛機,以色列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無法和平。

    經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除埃以、約以最終透過和平談判實現了雙邊關係的正常化外,而以此後,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約旦河西岸問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以及戈蘭高地問題等相繼產生,由於彼此國家之間存在在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因為原因,它成為後來中東地區持續的巴以衝突、黎以衝突、敘以矛盾等問題根源。

  • 5 # 伍伯儀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原為同一血緣的同一民族即閃族,然而,猶太人卻特立獨行,篤信猶太教,旋即分離出來自成一族。巴勒斯坦這一方土地自古就是猶太民族祖先的祖國,亞路撒冷是其宗教聖地。公元前,強盛的古羅馬帝國侵佔了中東地區,猶太人就因此滅了國。進入公元后,猶太民族中出了個救苦救難的耶穌,傳播新的教義,獲得廣大苦難底層大眾的追隨,觸怒了猶太教上層,忌恨之下勾結羅馬當局殺害了耶穌。物極必反,耶穌的追隨者益眾,成就了耶穌神化為救世主及新救世教義的發揚。新教義傳入義大利,經數百年後,竟然獲古羅馬皇帝的讚許,被尊為國教,從此,天主教在異域開花結果!約公元五世紀,阿拉伯民族崛起,先知從猶太教教義中獲得靈感,創立了伊斯蘭教,經典為可蘭經。從此,阿拉伯民族不可一世,開始稱霸世界。巴勒斯坦成了伊斯蘭教的天下,亞路撒冷也成了穆斯林朝拜的聖地。猶太教日漸式微,大批猶太人流落到歐洲各國謀生計。但數世紀來,猶太人不受歡迎,備受歧視,迫害,驅逐,甚至屠殺,尤其二戰期間遭納粹屠殺為甚!戰後,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迫切需要有自己的猶太國當家作主,因此,就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打回老家去,奪回祖國的大好河山!以色列就此在巴勒斯坦立國,佔領大片土地為國土。因而造成數百萬阿拉伯現住民,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成了難民。阿拉伯國家同仇敵愾,組成聯軍,與以色列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由於美國的扶持,以色列又背水一戰,奮勇無比,竟然幾百萬人的猶太人戰勝了超過一億人口的阿拉伯民族,歎為觀止!

  • 6 # 金億桶

    第一次中東戰爭,是由於1947年由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所引起的矛盾衝突。從1948年5月15日凌晨開始(衝突從1947年11月開始),為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它使以色列成為獨立的國家,將巴勒斯坦英帝國託管地的剩餘地區分成分別由埃及和外約旦控制的地區。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戰後劃分的巴以停火線("綠線")使得以色列領土比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擴大了6200平方公里,這條分界線也逐漸被國際社會乃至阿拉伯世界所認可。

    第二次中東戰爭(Suez Crisis,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西奈(半島)戰役、卡代什行動)是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均介入此事件,並對三國施加壓力。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英法兩國的軍事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身目的。這場戰爭也標誌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成為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戰爭結果是埃及失敗,英法以戰勝。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在美蘇的干預下贏得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方面稱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方面稱六月戰爭,亦稱六五戰爭、六天戰爭,發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發制人"戰爭的一個典範。它發生在以色列國和毗鄰的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之間。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聯軍被以色列徹底打敗。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陣亡900人,傷4500人,3個阿拉伯國家陣亡2萬人,傷4萬人,被俘6500人。以軍損失戰機26架、坦克60輛,卻擊毀了對方400多架飛機、500多輛坦克,以色列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無法和平。

    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中東戰爭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之一,也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

  • 7 # 米粒閒聊

    1967年6月5日——6月10曰,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六曰戰爭和六月戰爭等。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原因,基本有自身和外部兩大因素和當時的地區形勢。

    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地域狹小。當時,以色列實際控制的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南北長最長4百多公里,東西狹窄,最窄處僅十幾公里,根本就沒有戰略縱深,也就是無路可退。而敵對國家,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埃及從北、西、南環繞,在爆發戰爭時,很可能是三面受敵。只有東面的地中海還算“友好”,但總不能往海里跳吧。再有,雖然以色列現在是個發達國家,但他的人力、物力有限,都不允許他打一場長期戰爭,更何況是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所以,以色列在軍事戰略中,是採取先發制人、境外決勝,速戰速決(至少先在一個方向上,迅速擊敗一個敵人,一般是先打敗南面強敵——埃及,再掉頭西、南,是先打強、再打弱的策略),也就是要先於敵人動武,將戰火引到敵人的領土上,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1967年6月時的地區形勢。當時的地區形勢,對於以色列來說,越來越危機四伏。首先,一個新的敵人岀現。法塔赫組織於1959年,由阿拉法特主導下正式成立(在阿拉伯語中,法、塔、赫,三個字是,巴勒斯坦、解放、運動三個詞的字首)。後又成立了暴風部隊的武裝組織。1965年1月1曰(這一天,也就成為了巴勒斯坦解放爆發曰),阿拉法特領導暴風部隊的游擊戰士兵,打響了反抗以色列侵略的第一槍。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巴勒斯坦游擊隊在被佔領地區和約旦與以色列邊境地區,向以色列發動襲擊。這支武裝抵抗組織,已對以色列的安全構成了又一個威脅。而敘利亞與以色列,在敘以邊境屢屢發生襲擊和炮戰、空戰。埃及總統在1967年5月,先是要求聯合國緊急部隊撤離(該部隊從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以來,執行著隔離埃、以軍隊的任務,並扼守通往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後又宣佈封鎖蒂朗海峽,而這個海峽是以色列的重要的出海囗。這就使得以色列,絕不能束手待斃,下決心開戰了。此時,開戰対以色列有三個有利因素。一是在1967年三月到五月,以色列從美國獲得了400多輛坦克和250架戰機。二是埃及已身陷葉門內,有數萬埃及軍隊在葉門作戰。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阿拉伯國家方面,根本沒有作好進行大規模作戰的準備。

    1967年6月5日早晨07:45,戰爭由以色列空軍進行的空襲,埃及的空軍基地開始,僅持續了六天,戰爭就結束了。以色列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以色列以僅陣亡983人,換取了阿拉伯國家方面傷亡及被俘約6萬多人,並且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約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了一定的戰略縱深,這極大的改善了以色列的戰略劣勢。

    這一戰,使以色列舉國歡慶,當然他們是由理由這樣做的。但這次戰爭,也暴露了以色列的弱點。戰爭僅持續了六天,以色列就幾乎消耗掉了,全部的進行戰爭所必需的資源儲備。而且部分改變了其戰略思想,又因修了巴列夫防線,變得大意和自得,很快在六年多後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付岀了完全可以避免的損失。

  • 8 # 走進伊拉克

    1967年5月13日,埃及時任總統納賽爾收到一份蘇聯情報報告,稱以色列正在敘利亞邊境集結軍隊。納賽爾接連採取了三個步驟,使戰爭幾乎不可避免:他在靠近以色列邊界的西奈部署部隊,將聯合國緊急部隊逐出西奈,並於5月22日關閉了提蘭海峽,禁止以色列航運。6月5日,以色列掌握主動權,發動了短暫而激烈的戰爭,最終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在軍事上大敗。

    引發這場導致六日戰爭的危機的決定性因素是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競爭。認為這場戰爭更多地歸因於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它們與以色列之間的爭端,這聽起來有悖常理,但這種觀點得到了事實的支援。

    由於激進政權和保守政權之間的衝突和猜疑,阿拉伯世界處於相當混亂的狀態。一個激進的復興黨政權於1966年2月在敘利亞掌權,並開始鼓動一場解放巴勒斯坦的戰爭。納賽爾總統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他停止躲在聯合國的裙邊,去營救大馬士革四面楚歌的政權。納賽爾懷疑他的敘利亞盟友想把他拖入與以色列的戰爭中,而他們則懷疑,如果迫不得已,他會讓他們獨自面對以色列。納賽爾的第一步行動,即在西奈部署埃及軍隊,並不是要作為攻擊以色列的前奏,而是一種政治策略,旨在威懾以色列人,鞏固他在國內和阿拉伯世界的威望。然而,這一舉動引發了納賽爾無法控制的連鎖反應。

    1967年5月初,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老爭吵似乎幾乎無關緊要。阿拉伯人對彼此的關注多於對以色列的關注,甚至當以色列人第一次出現在現場時,他們也只是作為阿拉伯人的足球,先是被敘利亞的熱頭踢到球場上,然後又被納賽爾踢到球場上。然而,以色列人對自己持不同的看法。

    超級大國幾乎沒能阻止戰爭的滑向。蘇聯向納賽爾提供了一份關於以色列軍隊集中的虛假報告,並支援他在西奈部署埃及軍隊,以支援大馬士革的左翼政權,並希望阻止以色列對這個政權採取行動。他們後來試圖抑制納賽爾,但收效甚微。他們可能希望透過強調自己對阿拉伯人的承諾和美國外交政策的親以色列方向來取得一些政治上的收穫。但他們嚴重錯誤地估計了戰爭的危險,他們陷入了一場迅速發展的危機之中,而這場危機是他們自己促成的。

    美國在阿拉伯陰謀論中佔據了非常突出的位置,這些陰謀論旨在解釋六月戰爭的起因和結果。例如,納賽爾的心腹穆罕默德·海卡爾聲稱,林登·約翰遜痴迷於納賽爾,他與以色列合謀將納賽爾打倒,他們顯然是自私自利的,因為他們把戰爭的所有責任都歸咎於美國和以色列,而忽視了阿拉伯國家的挑釁和誤判所起的作用。

    事實上,美國在危機上升階段的立場是猶豫不決、軟弱和模稜兩可的。約翰遜總統最初試圖透過限制以色列並向埃及和蘇聯發出警告來阻止戰爭。因為這些警告對納賽爾的行為沒有明顯的影響,約翰遜的一些顧問玩弄著讓以色列對埃及發動攻擊的想法。約翰遜本人堅決反對給以色列開綠燈進攻。他向以色列人發出的訊號相當於威廉·昆特所說的“黃燈”,但對於大多數駕車者來說,黃燈相當於綠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有國家都不肯收留無家可歸的伊朗末代國王,可為何埃及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