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哥2518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天師洞

    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除此外,青城山還有四宮殿,分別是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上清宮。東漢末年,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修煉佈道,俗稱天師洞。原觀早毀,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

    三清殿

    三清殿是主殿,建於1923年,是一座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殿前鋪設通廊石階9級,前簷排列大石圓柱6根,殿堂橫列5間,正中高懸清朝康熙皇帝的御書匾額:“丹臺碧洞”。殿前高懸幾副對聯,其中一幅寫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聯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傳,又暗含 “一氣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即居於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於上清仙境的靈寶天尊,居於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認為,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萬事萬物的創造者。

    三皇殿

    天師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約1米,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皆為坐像。道教以黃帝、老子為祖師,相傳黃帝曾在青城山跟隨仙人寧封子學道,寧封子還協助他打敗了蚩尤。後來黃帝功德圓滿,乘龍昇天成仙,寧封子被封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黃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僅三皇殿供奉黃帝,並且還單獨為他修了一座黃帝祠。

    黃帝祠

    黃帝祠初建於隋代,是天師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來稱呼天師洞。其正門橫額上有于右任先生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大字。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相傳乃張道陵修煉之處,此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師鎮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洞外還有張道陵三十代孫、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

  • 2 # 道視界

    道教的發源地究竟是今天的哪個地方?

    道教的發源地是指道教起源和初始創教的地點,根據考證,道教的發源地在今天的四川省川西一帶(彭州、新津、灌縣、大邑等區域),更具體的地點就是祖天師進入四川后修道創教的活動中心--蜀地鶴鳴山,即今天的四川省大邑縣境內。

    祖天師從南方來

    祖天師,就是道教第一代天師的意思。祖天師真人姓張名諱道陵字輔,東漢時期沛國豐邑人(今天的江蘇省豐縣),他是漢朝留候張子房(張良)的第八世孫。

    道教《祖天師寶誥》中說,祖天師“本來南土,上溯蜀都”,講的是天師本來生於南方,在江西雲錦山修道。經過數年修行,修成大丹龍虎出現(後來就把雲錦山稱為龍虎山),但這個時候張天師還沒創立道教。

    祖天師聽說那時候的蜀地(即四川)民風醇厚,民眾很容易教化,所以天師就去了四川一個叫鶴鳴山的地方建立修行場所,寶誥中把祖天師這次遷徙稱為“上溯蜀都”。

    二十四治蜀得治

    根據道教經文記載,太上老君兩度降玉局(即設法座傳法)授天師正一盟威之法,並賜符籙、經書、法器。天師得法後,在青城山大戰蜀中魔王,各大魔王均被降伏,於是蜀中民眾得以安居樂業。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常以符水為蜀民驅邪治病,十分靈驗。蜀地的人民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即二十四個傳道場所),廣收門徒,教化於民,初期道教就這樣創立了。

    晚唐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記載,天師張道陵設立的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均在古蜀境內。

    發源於蜀興於天下

    除了道教發源地以外,還有道教的發祥地,發祥地和發源地是有區別的。

    前面講了,道教發源地是道教起源和初始創教的地點,而道教發祥地則是道教興盛和發揚光大的地方。道教起源地則在前文已有講述,而道教發祥地就很多了。如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茅山、湖北武當山、陝西華山等等,全國各地道教發祥地太多,就不一一列出了。

    圖片均收集於網路

  • 3 # 吳宗寅

    這個問題很泛,因為道教流派眾多,不能籠統地說,普遍認為天師道為道教起源,這樣講就錯了,天師道代表不了所有的道教,因為太平道更早於天師道,而且張角創造的太平道早就載入史冊。

  • 4 # 深谷居士490

    首先應明確道家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即太上老君)所創立,當時只是個學派。代表作道德經,當時黃帝常與太上老君在一起煉丹故仙方術家尊黃帝為煉丹鼻祖。活動於黟山(因黃帝煉丹而改為黃山),峨眉山。先秦時期曾出現一個黃老學派,東漢末年為道教產生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當時佛教巳從印度傳入中國,其宗教,教理,教規都很完善,成熟。當時中國許多有識之士考慮到是否也創立一種以某種思想為指導的宗教組織,最終催化了道教的誕生。在東漢順帝時修道於蜀中鶴鳴山的張道陵稱太上老君授他(正一盟威符籙)讓他推行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不住廟,全真弟子往廟。奉其為代天行道之師,稱張天師。又因入教者須交五斗米為齋醮費也稱五斗米道,道教尊老子為教主。故地點在蜀中鶴鳴山!

  • 5 # 胡謅文學

    道教首創之地是鶴鳴山。

    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北依青城山(約 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裡),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遊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

    據有關史書記載: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奉老子李耳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這標誌著道教的正式創立。鶴鳴山是舉世公認的中國道教發源地、世界道教的朝聖地,被稱為“道國仙都”、“道教祖庭”。

    在張道陵創教之前,鶴鳴山一直是異人的修煉之地,據說先秦的廣成子(馬成子)和西漢的周義山都在這裡跨鶴飛昇。歷代的許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煉過。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摶(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鶴鳴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鶴鳴山為舉行全國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壇之一,明成祖朱棣曾親手書寫御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理讓他到鶴鳴山迎請仙道張三丰,後來吳伯理在鶴鳴山的山麓處修建了迎仙閣。唐求、杜光庭、文與可、陸游、楊升庵等諸多名流都曾遊覽此山,詠題抒懷。 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藥配方。

  • 6 # 古代哲學思考

    天師道,這叫做正一教,五斗米道,被公認的是最早的道教,五斗米道最開始發源於巴郡一帶,這裡自然也是道教的發源地了。

    道教發源地——巴郡

    巴郡在漢中以南,巴郡和漢中都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漢代的三巴包括了今天的重慶市、四川、陝西的一大片地區。漢中之南,應該主要指的是四川的達州和重慶市的許多相近區域。(秦地圖,湊合定位吧)

    五斗米教的建立和發展

    五斗米教的真正創始人叫做張修,這人祖籍不詳,活躍於巴郡一帶,“時巫人張修療病,愈者僱以五斗米,號為五斗米師”。五斗米道一開始就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當時還有非常著名的道派,叫做“太平道”,也就是張角的黃巾軍。張角起義後,張修也是同年七月在巴郡起義,這場戰爭開啟了三國的戰火。

    熹平(漢靈帝第二個年號)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矅。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矅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一度被作為政治工具和手段,張修被稱為賊子、妖巫等等。張角張修都是尊黃老術,秉承老子的思想和觀念。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相似處很多,在教義上主要採用叩拜儀式、符籙等形式,以達到治病除惡的目的,但是五斗米道更高深的地方是真正的使用並普及道家學說,也就是“老子五千言”(《道德經》)。通過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的出,巴郡這個地方是很崇尚“巫”的,彼時巫師、法師等在民間極有影響力,張修的偉大之處就是將這種民間宗教信仰與真正的道家思想理論相結合,讓道教在雛形時期堅定了理論基礎和方向。

    東漢末年的這場戰爭,披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張修本人在當時應該也算是大巫。有時我在想,掩蓋在黃巾軍起義的紛戰之下的真相不會是巫神的最後掙扎吧?

    五斗米道在巴郡一帶一時無兩,給當時的東漢統治者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和打擊。可惜的是,張角的黃巾軍失敗了,張修的起義同樣被鎮壓。被政府軍處處打壓的張修,在益州牧劉焉的多次招安中終於投奔名下,劉焉作為三國群雄之一,割據一方,勢力並不弱。在劉焉的要求下,與張陵的孫子——張魯攻打漢中太守蘇固。

    張魯奪權五斗米道並偷樑換柱

    這個張魯是五斗米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被後人稱為君師、天師,他的爺爺張陵,又或者稱為張道陵則是被認為道教第一人,道教的名譽創始人。其實透過上文的歷史脈路我們也看得出,在張魯和張修合作之前,五斗米道和這爺孫兩人扯不上什麼關係,五斗米道的建立人和領袖自始至終都是張修一人。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五斗米道改門換姓了呢?(沒換姓,都姓張)這就要從張魯說起了。

    張魯祖籍江蘇,爺爺張陵(張道陵),父親張衡(非地動儀的那個張衡)。張陵精通道家學說,也曾出任過巴郡江州令,後來隱居洛陽,潛心研究學問,父親張衡沒有什麼大事蹟,一直到了張魯這一代事情發生了逆天改變。張魯有一位很有手段的母親,“有少容”“兼挾鬼道”,意思就是說長的好看,並且可以通鬼神,其實看到這裡也大概知道張魯的母親有點類似於“巫”。張魯母親和益州牧劉焉有些交情,張魯憑藉著母親的關係做了劉焉的手下,我算是另一種子憑母貴吧。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張魯本身並不具備什麼勢力和社會地位,最起碼與張修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後來,張修張魯合力殺了漢中太守蘇固,張魯又藉機殺了張修,奪得五斗米教的實權。關於張修之死,以及張魯又是如何奪權,歷史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從蛛絲馬跡我們也看得出這張魯絕對不是一般二般的人。張魯是半路殺出來的奪權者,新的精神領袖,“服眾”絕對是首要任務。滿打滿算,距離張魯最近的也就是他的爺爺張陵還有些名氣,再往上追出七八帶才有一個“張良”祖先,這杆子就太遠了,於是張魯就從爺爺張陵開始下手,塑造自己的家世傳說。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張陵的一些事蹟傳說,大多都是成神成仙的機遇,在真正的歷史記載中,關於這位道教第一人不是很多啊。其實這就很明顯了,張魯之前對五斗米道並無建樹貢獻,相對於當下高一些大動作,遠比一個摸不著看不見還可以編造豐富的出身來的難,於是張魯選擇了後者。張陵搖身一變成了道教第一人,父親張衡成了第二代天師,自己順理成章的坐上五斗米道的天師之位。至於張修,作為對手,自然讓他消失在傳說中。從此之後,五斗米道徹底變了內心,只可憐了張修……

    宗教是講信仰的,要讓教眾信仰自己並聽從命令,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張魯做到了,並且受到了巴郡一帶巫眾教派的支援!想也知道,張魯不僅僅善於攻城打仗,在攻心一方面也很有辦法,他只是缺少了一個舞臺,劉焉恰好提供了這個機會。

    曹操和五斗米道的遷移

    世事變幻無常。

    正在張魯風頭正盛之時,他的貴人劉焉病逝,劉焉的兒子劉璋繼承父位。劉璋看不上張魯,並且藉機誅了張魯滿門。張魯徹底與劉璋反目,自己握著五斗米教,堅守漢中,直到曹丞相想起了這裡……

    曹操一開始操持朝廷,沒時間管漢中地區的打鬧。後來曹丞相帶著十萬大軍西征,即將進軍漢中。張魯內部發生分歧,後來幾經波折,張魯帶步眾北遷至巴中,名義上是以躲其銳,其實就是讓道示好。

    張魯這麼有誠意,曹丞相自然也大方,直接封了張魯鎮南大將軍,鎮守漢中,並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張魯——張魯不是道士,要麼就是道士可以娶妻,很驚訝啊——其實道教一開始真的沒有那麼多要求,畢竟這時候還不成熟。

    一南一北的遷移中,推動了五斗米道的傳播和發展,與此同時,也使得巴郡一帶一時教眾無首,由此也發展了許多其他道教門派,比如上清派等等。

    張魯在漢中鎮守二十多年,除了繼承了張修的主要思想之外,他還不斷吸納教眾,完善教派,五斗米道慢慢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東漢末年一股不小的勢力。

    兜兜轉轉大四川

    無論是張魯,還是張修,又或者是張道陵,其實不難看出,兜兜轉轉都是在四川成都一帶。

    四川果然是個好地方,景好,人美,還有大熊貓,有大佛,關鍵是還有火鍋……之前分享過幾篇關於“三星堆”的文章,不也是在大四川嗎?五斗米道的起源又同樣追溯到大四川,這還真是個神奇的地方。關於中國多元文明起源的說法越來越得到證實,我看這其中定然少不得大四川的位置。

  • 7 # 清晨如風似水

    鶴鳴山又名鵠鳴山,山形似鶴,故名。位於四川省大邑縣鶴鳴鄉悅來鎮境內,山麓有道觀,以山為名。東漢順帝時,祖天師張道陵在此創立正一盟威之道,故此山被尊為道教發源地。據史載,山上最早的道觀為張道陵祖師所建的上清宮,經歷代擴建,到民國時,已擁有上清、天師、紫陽、迎仙、文昌等上百間殿宇。文革中,鶴鳴山道觀遭到了嚴重破壞,1987年重新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現已修復和新建了迎仙閣、延祥觀、鬥姥殿、三聖宮、天師殿等殿宇。 鶴鳴山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是著名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它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典故傳說: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及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羅洪先《廣輿圖》詞句“鶴鳴山岩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和《詩經》詩句“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而得此名。

  • 8 # 金吾文化

    道教的發源地,是今天的甘肅平涼市境內。

    道教有三位祖師,道祖老子,教祖張道陵,始祖黃帝。發源地指的是道教最初始的地方,所以道教發源地就是道教始祖最開始修道的地方。黃帝平定天下後便生求道之心,前往崆峒山(甘肅平涼市境內)向上古仙人廣成子求道。

    黃帝為什麼是道教始祖?是因為黃帝是中國歷史第一位有明確文字記載向仙人求道並修煉的聖賢,所以被道教尊為“始祖”。並且黃帝還開創了曆法,定干支甲子紀年法,被後人稱為“道歷”。我們現在所說的道歷4714年(即公元2017年)就是以黃帝問道廣成子之時為紀元的。

    《仙鑑》卷二原文中記載:黃帝問以治身之道,廣成子說:“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乃可以長生。”並且傳授黃帝《自然經》一卷。

    黃帝得道後留傳下來的著作主要有《黃帝九鼎神丹經》、《黃帝內經》、《陰符經》等道教無上經典。

    綜上所述:道教的發源地,是今天的甘肅平涼市境內。因為那裡是“道教始祖黃帝”學道的地方。

  • 9 # 自在光影

    道家和道教是哲學思想與宗教體系的關係,完全是兩碼事。

    道家是指從太古姬河流域的軒轅氏統一華夏成為中華人文始祖以來,對自然現象逐漸發展形成的樸素而具權威性的解釋,比如河圖洛書等都是假託神明天授的超自然神秘感獲得話語權,包括伏羲做先天八卦。其後周伯姬昌困於羑里做後天八卦也是為推翻殷商贏得權威的服眾政治手段。其後由老子聃做德道經八十一篇及莊子周做南華經五十二篇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天人和一、無為而為的哲學思想,指導大眾生活,我個人認為黃帝完全是被後來道教拿來當招牌的。

    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秦以法家思想治國,進而漢朝建立,又以黃老思想治國,使得道家在兩漢得以普及。東漢晚期社會矛盾激化,民心動盪,才有徐州豐邑人張陵在益州成都大邑鶴鳴山治病救人以黃老為基礎傳道,號正一真人,因加入需納五斗米所以又稱五斗米道,最後在成都灌口青城山戰勝當地巫教而正式開壇授法,創正一道威盟,由於傳其在天師洞顯聖而勝巫師故又稱天師道,張陵獲封張天師,名字中得以AVANCIER成為中國道教始祖。

    而後前有創太平道的鉅鹿人張氏三兄弟領導的黃巾軍,後有張天師孫子張魯割據漢中這個中國歷史上極少的政教合一政權的推廣從而使道教逐步成為中國國教。

    至於哪裡是道教發源地?應該是鶴鳴山,祖庭是青城山。

    鷹潭龍虎山是張道陵得道之處,現在也是至宋徽宗御賜嗣漢天師府以來的獲歷代統治者認可並追封,成為與曲阜洐聖公府並立的世襲之地。

    南陽桐柏山太白頂可能天師在此居住過,以愚公聞名天下的濟源王屋山相傳為黃帝祭天之所,為天下第一洞天;而平涼崆峒山是封神演義描寫元始天尊的闡教十二金仙之一廣成子修煉的地方,後又附會廣成子是黃帝的老師,虛有道教第一山之名。句容芧山是道教上清派祖庭。周至終南山為王重陽創全真派的祖庭,傳老子在此為尹喜講道德經,渭南華山、青島嶗山屬全真派。丹江口武當山以張三丰著名,因而屬儒釋道合一的三豐派。湯口黃山據傳黃帝曾在此採石煉丹而聞名,惠州羅浮山則屬丘處機的全真龍門派。

  • 10 # 靈符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德”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壽、飛身成仙為目的。

    而關於中國道教發源地到底是哪裡?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說法。許多地方都說自己是道教的發源地,下面一起來盤點下五個呼聲最高的地點。

    一、瓦屋山

    瓦屋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中國鴿子花的故鄉,世界杜鵑花的王國。

    瓦屋山易俗鄉至今保留著天師道遺俗,許多民宅張貼符靈和天師畫像,家家戶戶都在屋簷掛魚雕,專家稱之為天師道的“活化石”。

    並且專家認為,這些發現足以破解中國道教產生的千古之謎,並澄清大量關於道家的模糊認識。

    傳春秋末,老君西行到位於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訪道隱居。漢末張道陵到山下的易俗傳道創教留下《張道陵碑》。

    元末明初,張三丰到瓦屋山修行創"屋山派",後被明王朝誣為"妖山"予以封禁,然而朝山遊人仍然絡繹不絕,與峨眉山相互媲美,被稱為姐妹山。

    二、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是中國道教發祥地。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開始,歷代天師居於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傳世沿守1800餘年。

    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

    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三、鶴鳴山

    鶴鳴山,在四川省大邑縣境內,離成都市約65公里。

    據《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等重要歷史資料記載,大邑鶴鳴山是漢末張道陵創立道教的發源地。

    自東漢張道陵在此創立道教以來,道教中有名望者,都先後來此修煉,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希吏、明代的張三丰等。

    原建有上清、天師、紫陽、迎仙、文昌、三官等上百間殿宇,併兼有亭、臺、樓、閣,擁有“雕樑畫棟、玉宮蓬宇”的輝煌氣勢,且園林花木品種繁多,四時不謝,蔚為壯觀。

    後因年久失修,文物遭到嚴重毀壞,僅存留迎仙橋、解元亭、三官廟、招鶴亭、送仙橋等明代古建築。

    四、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

    東漢以來,“天師”張道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現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五、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呂梁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216公里。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中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北武當山小金頂建玄天真武廟,並有壁畫、石刻多處。

    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

    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一通名為《龍王山新建玄天上帝宮記》的碑刻中,稱此山為“北方之偉觀也。中一峰孤峻,上有玄帝廟一楹,肇創始末無所稽”。說明北武當山的真武廟同樣有可能始創於明成祖永樂年間。

    我不是尚書

    道教作為中華文化本土宗教,在中華髮展的歷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心中有道,則人間處處是大道。

  • 11 # 狂風大浪

    道教可以分廣義和狹義。

    狹義上的道教是指有源流道統的宗教組織。

    一般把東漢時期由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為源頭。現在以龍虎山為主要道場的正一派是當代源流繼承者。

    後來金元時期,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是道教又一重要派別。

    北全真,南正一。

    全真道創始人王嚞,號重陽子,即王重陽。特點1、提倡三教合一2、不尚符籙,不侈談神仙長生,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的內丹修煉。3、主張功行並重,清淨恬淡,無私寡慾。功指內修的功夫,行指濟世利人的德行。所謂“有功無行,道果難成;功行兩全,是謂真人。”4、重視儒家的倫理道德實踐,強調忠君孝親。道士不婚、素食,常住宮觀清修,為出家道士。

    正一道道教符籙各派的總稱。張陵第三十八代後裔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龍虎山、閤皂山、茅山)符籙。此後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正一道特點:1、奉持《正一經》,崇拜鬼神、畫符唸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2、正一道士食葷髮式隨俗不住宮觀,可以有家室,為在家道士。3、除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全真派與正一派在教法與科儀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經懺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煉內丹。

    現在有組織的道教基本上就是這兩家。

    廣義上說,中國民間神祗,都算是道教的。龍王爺,關帝,灶王,城煌,閻王爺,老天爺,玉皇大帝。土地爺。還有各種泛自然神的崇拜,什麼胡黃等各種大仙,都可以算是道教範圍,道法自然麼。

    還有天后或者說媽祖都是道教的。

    所以道教看似香火比佛差,實際上,在民間有廣泛的存在。哪地方有什麼百年大樹,忽然有了香火了,那其實就是廣義道教。

    看到遼北遼河邊上不知什麼時候立了一座貓五爺廟,供的是貓仙,也可以說是廣義道教神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山藥蛋派”的創始人,趙樹理在文學創作中體現了怎樣的美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