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佐書妍
-
2 # 包強中
趙樹理是非常受山西農民歡迎通俗文學作品作家,我們中學課文裡,有一篇他給女兒〝趙廣平(五十多年,名字記不準)的信〞的課文,勸他女兒當個新時代的理髮員,他的文章通俗易懂,用的是農村農民風格和思想,幽默地農民式語言,描寫的都是農村勞動生活體裁的書,讓人看後感覺貼近生話,人物刻畫也很形象,生動話潑。體現了(用現在話說)大美農村的風格。
-
3 # 珍重友情
趙樹理作為山藥蛋派的創始人,從文學流派名字來講就是反映農民農村的,他把農民大眾描寫的純僕善良,勤勞堅強,在他的筆下各式各樣的農民生活多彩多姿,人物性格顯明細緻,在他的筆下及使是思想陳舊落後的人也不讓人覺得討厭,反兒有的反派人物還有點可愛。二諸葛,三仙姑這些人物讓人覺得既市利又誠實,既可笑又可愛。他的巜三里灣》《李家莊的變遷》巜小二黑結婚》等描述的當時中國農村鉅變前後的風貌,描述的人物都是實實在在生活在鄉村的百姓。他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講話後岀現的新派作家之一,他深入到農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看到了最底層的農民生活,瞭解了他們的企盼嚮往,因此他筆下的農村風光秀麗,熱火朝天,農民勤勞僕素,愛恨分明,是文藝作品中最美的農村農民形象。他關注農民熱熱愛農民,受到了廣大農民大眾的愛戴。時光過去幾十年,他所生活在的三里灣原型地方,革命老區山西武鄉縣監漳的村民至今都在唸想他,本地的農產品最有名的品牌叫三里灣,有三里灣農產品開發公司,三里灣專業合作社等,其生產加工的農產品很受大眾喜歡。趙樹裡和他的山藥蛋作品永遠是農村大眾喜愛的人。
-
4 # 戴訓德退休教師
趙樹理是"山藥蛋"派創始人,是著名的鄉土文學作者,主要代表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迀》、《三里灣》、《登記》、《鍛練鍛練》。趙樹理把自己的作品通稱為"通俗故事"。就是用群眾口裡的活語言,去寫群眾自己生活裡發生的事情,讓群眾讀得懂。趙樹理作品最突出的成績是成功地使用大眾化的語言,其主要藝術成就是:
1、 表現了全新的主題,全新的生活,而以表現農村農民生活為主。
2、為現代小說人物畫廊增添了翻身農民的嶄新形象,如小二黑、李有才。小說《小二黑》中的小二黑和小芹都是帶著新人的特色出現在作品中的。他們在新社會里樹立了新的道德標準,新的思想品質和新的理想願望。在戀愛婚姻問題上,他們完全擺脫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傳統舊觀念的束縛,敢於大膽公開、理直氣壯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要求。二諸葛給劉二黑收了一個八、九歲的童養媳,二黑不認帳,他對父親說:"你願意養你就養著,反正我不要。"小芹也不承認她母親給她訂的婚事,把彩禮扔了一地,說:"我不管,誰收了人家的東西誰跟人家去!"。表現了他們敢於為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鬥爭,是翻身農民的代表人物。
3、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大眾化方面貢獻重要力量。在人物描寫上,他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刻劃人物的傳統方法,適應群眾的欣賞習慣,把人物放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在矛盾衝突中,透過人物自身的行動和語言,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常用外號、特殊的語言,點出人物某一個方面的特徵。如"二諸葛"、"三仙姑"、"不宜下種"、"米爛了"、"恩典恩典"等,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情節中,往往採用大量的日常生活細節,透過細節描寫,使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趙樹理是中國現代農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了農民的理想與追求,語言的通俗大眾化,贏得了廣大農村讀者喜愛。
-
5 # 文乎
美是什麼,是吸引人的特質。趙樹理的作品有一種通俗美、有入俗為主的審美特色。(英國美學家鮑桑葵將美分為艱難之美和平易之美, 趙樹理作品屬於平易之美)美不是形象的物態,卻是具體可感的。文學作品的美學風格蘊藏在作品的語言裡,作者的思想感情裡,讀者的閱讀體驗裡。換句話說,美學風格從作者的角度就是“個性之美”從作品的角度就是“本位之美”從讀者的角度就是“體驗之美”。
趙樹理出生於農民家庭。他了解農民、熱愛農村,一生寫農民。表現農民的具體生活與情感,沒有一丁點的修飾。這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是很少見的。
他的作品運用通俗淺近的口語化語言,充溢著淳厚溫情。反映農民的生活願望, 符合老百姓的審美接受。讀他的作品你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就像剛從土裡打過滾的零落著泥土的氣息。這氣息帶著希望、帶著淳樸,帶著土香。還有思想感情裡流露出來的對老百姓赤誠的心,對土地深沉的愛。這情感裡有使命、熱血、責任。
我認為文學作品可以由語言和情感兩個方面來呈現其獨特的美學形態。語言是外表,情感是內蘊,相互交織引起讀者共情。通俗比喻, 一個人的氣質可以從其人衣著言談舉止風範來體現。氣質就是美的形態呈現。
本文就趙樹理作品的語言和情感兩方面特徵來闡述其柏實無華、質樸宏大的美學風格。
語言:農民身份的口語色彩語言;農民之心的質樸活潑的群眾語言;農民情結的山西民風曉暢的語言;作家視角的清新濃郁的鄉土語言。體現柏實無華的美學風格結合幾篇小說來闡述趙樹理作品語言美的特質
小說《李有才板話》講述人民群眾勇鬥地主惡霸的故事。依據自己對晉東南民間語言的熟悉,採用了說唱結合形式,故事生動活潑,趣味性足。每一段快板都韻律和諧,內容清晰,讓人讀來朗朗上口。符合老百姓的審美趣味。村長閻恆元,一手遮住天,自從有村長,一當十幾年。年年要投票,嘴說是改選,選來又選去,還是閻恆元。不如弄塊板,刻個大名片,每逢該投票,大家按一按。人人省得寫,年年不用換,用它百把年,包管用不爛。——《李有才板話》
刻畫了村長在村裡的驕橫形象。快板韻律自然和諧,內容針對性強,用一種戲謔的語氣把村長的行為揭露出來。體現了作品與生活緊密聯絡栩栩如生的美學風格。
2.方言是一個地方的標誌,在小說中使用方言,能夠使小說的真實感更強,讀來倍加親切。趙樹理的小說中使用了許多的方言,取得了良好的審美藝術效果。
《李家莊的變遷》中有:“小喜進來捏著個手電棒一晃一晃,直闖闖就往巧巧住的房子裡走。”
“直闖闖”就把小喜無所顧忌、唯我獨尊的心態表現了出來,把欺壓百姓的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體現出作品為農民喜聞樂見的大眾化美學風格。
3.趙樹理小說,大多描寫的是農民生活,很多語言描寫和對白都具有口語化的色彩,口語的運用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動、活潑、豐滿。
《李家莊的變遷》中,有這樣一句話:“那小閨女出脫的很齊楚
這句話中小閨女、出脫、齊楚等詞語都是常用的口語,但是用在這裡就和人物的身份相符合,顯得人物更加真實、可愛。
4.趙樹理在遣詞造句方面,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非常精練、準確。體現凝練鮮明的美學風格
劉家嶠,有兩個神仙,鄰近村無人不曉,一個是前莊上的二諸葛,一個是後莊的三仙姑。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做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小二黑結婚》
語言簡短精練,讀者理解起來也非常容易,採用農民看的懂、能明白、會感悟的語言,符合民眾的閱讀審美。
5.趙樹理語言的另一個特色幽默色彩濃郁。這一點在《小二黑結婚》中表達頗多
夫妻倆在自己臥房裡有時候免不了說玩話:小二黑好學三仙姑下神時候唱“前世姻緣由天定”,小芹好學二諸葛說“區長恩典,命相不對”。淘氣的孩子們去聽窗,學會了這兩句話,就給兩位神仙加了新外號:三仙姑叫“前世姻緣”,二諸葛叫“命相不對”。
用幽默的語言寫大團圓的結局,把悲劇變喜劇,極大的鼓舞老百姓生活的信念。符合老百姓的審美願望。
描寫二諸葛
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八卦
就把二諸葛封建迷信的嚴重程度寫了出來,簡單的幾筆就把一個愚昧的農村大爺的形象勾勒出來,幽默和諷刺的效果很鮮明,提高作品趣味性。
6.他的小說引起人笑,他想用笑聲來改正不好的人情世俗,寓樂於諧,親切的揶揄,善意的勸導
三仙姑那天在區上被一夥婦女圍住看了半天,實在覺著不好意思,回去對著鏡子研究了一下,真有點打扮得不像話;又想到自己的女兒快要跟人結婚,自己還賣什麼老俏?這才下了個決心,把自己的打扮從頂到底換了一遍,弄得像個當長輩人的樣子,把三十年來裝神弄鬼的那張香案也悄悄拆去。
就在這善意的笑聲中。無價值的東西被悄然的否決了。趙樹理的幽默包含著勞動人民特有的美德——善意、機智、風趣。體現作品群眾心理形象鮮明趣味盎然的美學風格。
情感:農民身份的使命與熱愛,農民之心的悲天憫人,作家視角的凝視與深思,農民情結的期待與讚美,體現樸實宏大的美學風格農民出身的趙樹理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心繫農民的溫飽問題、婚姻問題、農民思想改造問題、家庭問題、男女平等問題等。他為民發聲的責任感,使他的文字與農民生活休慼相關,呈現樸實宏大的美學意蘊。
結合幾篇小說來闡述他作品情感美的特質。
1.《三里灣》是趙樹理長期浸潤於農村生活的作品,樸實的語言和平等的姿態寫鄉村的故事。熱愛與批判、讚美與擔憂在小說裡交融。
天黑的時候,糊塗塗在調解委員會無可奈何地答應了讓菊英分家,也憋著一肚子氣回來,便把有餘叫到自己房子裡,把調解委員會調解的結果向他說明。有餘搖搖頭說:“把十幾畝地跑了!”糊塗塗把兩手向兩邊一攤說:“就是嘛!”扭轉頭向常有理說:“你們有本領!省了一頓飯把十幾畝地抖擻出去了!”常有理這回卻找不著什麼理,只好到吃飯時候又罵著有翼捎帶著滿喜出氣。
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寫出了農民關心的農村合作社問題。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時期農民的基本狀況。
2.《“鍛鍊鍛鍊”》趙樹理關注幹部與群眾衝突時的工作方法,對老主任王聚海“和事不表理”,只求“了事”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批評,而預設新一代幹部楊小四的工作方法是可取的。
“爭先社”,難爭先,
因為主任太主觀: 只信自己有本事,常說別人欠鍛鍊; 大小事情都包攬,不肯交給別人幹, 一天起來忙到晚,辦的事情很有限。 遇上社員有爭端,他在中間陪笑臉, 只求說個八面圓,誰是誰非不評斷, 有的沒理沾了光,感謝主任多照看, 有的有理受了屈,只把苦水往下嚥。 正氣碰了牆,邪氣遮了天,
有力沒處使,來個大轉變:
辦事靠集體,說理分長短,
多聽群眾話,免得耍光桿!
趙樹理對農村問題的熟悉和思考,已經遠超過一個作家應該涉及的範圍。他嚴謹地按照革命現實主義進行創作。真實而深刻地記錄中國農村解放後實現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取得的勝利及遇到的困難、存在的問題。
3.靈泉洞是趙樹理走向革命的出發地,是他文學創作的根據地。在這部評書中所能看到的、感悟到的,正是趙樹理對這方山水生動、傳神、樸實、詳盡的描繪,正是他與這片土地血肉相連、一世牽掛的赤子情懷。
沒有入過大山的人,聽起山裡的故事來,往往弄不清楚故事產生的地理情況。……凡是有名的大山,都指的是一大群連在一片的山,不是一座山。就以太行山說吧,大大小小重重疊疊的無數山頭都叫太行山,可是每一個山頭又都不叫太行山。
——摘自趙樹理《靈泉洞》
表達了在合作社困境下作者對鄉村社會矛盾現實的一種深沉的憂思,以及內心深處對未來鄉村社會合作自治模式的理想化的重構。這種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迷茫和追尋,實際上反映了基層百姓的一種樸實的願望和期待。
結語:
他的語言樸實如泥土,深植於大地,來自於黃土。他的情感像大地裡的莊稼,飽滿深情低頭向陽。他的語言和情感呈現出一種大愛無華的美的形態。
他的作品是真善美的體現。是趙樹理對老百姓、對農村、對土地表露出的一顆滾燙之心。正是這樣質樸的語言,蘊涵著最真的情,以美學的視角來說彰顯了精神之美 。
作家將其寫作之根深植於沃土之中,其審美情感與農民的喜怒哀樂、秉性、愛好渾然一體。文字呈現的美學風格散發著土香、樸實、自然、濃郁的氣息和藝術趣味,與老百姓的精神靈魂吻合。
作家,深懷為民之心,筆下才會湧流出動人而永恆的文字。這樣的文字美學風格是無疆之美。
-
6 # 王涉
簡單來說,就是嚴肅版的鄉村愛情故事。
最大的美學風格,是自古歸來的鄉土美學,本鄉本土沒愛外人,親切是核心感染力,在城市沒有擴張之前,農村的純樸是近代第一大美學。
農村保衛城市,小推車推出一個新時代,這也是建國以後華人最大的精神風貌,共和國之基。
現代化以後城市風才主宰潮流。
回覆列表
趙樹理,一代文學大師,“山藥蛋派”的創始人,他的作品無不散發著質樸自然,濃郁的鄉土氣息。
趙樹理
作家的根深植於廣大農民的沃土之中,他的審美情感與農民有著深度的融合,農民的喜怒哀樂,性情、秉性、志趣、愛好等等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形容盡致的體現。這樣的美學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質樸自然的表達,濃郁的地域色彩;
2、風趣的人物外號,逼真的人物性格;
3、詼諧幽默的語言,輕鬆歡快的基調。
01 質樸自然的表達,濃郁的地域色彩文學作品的寫景,這是每個作家都著意苦心經營的一個方面。趙樹理筆下的景物,如對大自然的讚美,不但寫出了濃郁的地域特色,而且十分逼真地表達出了農民的心理。
比如,同樣寫山,同樣寫山的可愛,與古代的山水詩相比,趙樹理的作品,其情趣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趙樹理寫山,既不純粹是對大自然的欣賞,也不是把它當作歸隱避世的適意所在來歌唱,更不是思鄉遊子面對關山阻隔的悲涼感嘆,而是別具一番美學情味的。
如他在秧歌劇《開渠》中這樣寫出:
“到山頭你能把孃家望了,山腰裡地勢高屋裡不潮。有棘針到秋天能吃酸棗,長下了荊蓬攏不缺荊條。有爛草咱把它漚成肥料,幹蓬蒿起來能當柴燒。到夜裡關住門不怕狼叫,嚇麻雀滅野兔全憑老鵰。”不生長在山區的人是沒有這樣對山的執著的愛的。農民是質樸、爽直的,同時又是勤勞、勇敢的,他們有著自己的追求,再看五十年代改造山村的宏圖:
“這片坡修邊堰能淤平了,這凹裡修梯田步步登高。這一邊栽下了柿子梨棗,那一邊再栽些蘋果核桃。嶺頭上栽松柏能長木料,溝岸上又栽些桑樹柳條。”趙樹理寫的山,可真是農民眼裡的山。在農民看來,自然界只有與勞動生產連線起來,能夠為人類創造財富,它才是美的。
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原理告訴我們:
“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喜悅,能使人產生美感,就是由於裡面包含了人類的一種最珍貴的特徵——實踐中的自由創造。”何謂自由創造?即按照人類認識到的客觀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世界,以實現人類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質活動。
因為地裡有稻麥的菜蔬,因為山上有果樹和羊群,地才顯得美,山才顯得壯。所以,趙樹理筆下沒有春天的牡丹,夏日的芍藥,也沒有秋菊、冬梅,卻描寫了遍地的瓤子、絲瓜、茄子、辣椒、白肚子的扁豆英、金黃色的金針花,噴發香氣的甜瓜……他覺得這才是美。
這是一種從農民的勞動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美感。趙樹理的作品為什麼能吸引廣大的文學修養不高的農民,這與他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密切相關。
勞動創造了財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勇敢、靈巧、力量等品質,在艱苦勞動中孕育著成功的巨大喜悅。
景是農民眼裡的景,人也是農民心目中的人。如短篇小說《套不住的手》中如此描寫老勞模陳秉正的那雙手:
“手掌好象四方的,指頭短而粗,而且每一根指頭都展不直,裡面都是繭皮,圓圓的指頭肚兒都象半個蠶繭上安了個指甲,整個看來真象用樹枝做成的耙子。”趙樹理塑造的陳秉正老人,憑著這雙手,在解放前刨開了山頂上的十幾段地,他這雙手壘過石頭地堰,從來不會塌壑兒;經這雙手壓成的燻肥窖,從來也不會半路熄了火;至於犁、種、鋤、收那些普通活計,更是沒有一樣會落在刀下的:
“這雙手不但堅硬,而且靈巧,常用荊條編成各式各樣的生產用具,破荊條不用牛角塞子他做起細活計來,細得真想不到用這手做成的,他用高粱杆兒紮成的‘叫哥哥’籠子,是有窗有門,窗格子還能做很多不同角度的圖案,圖案中間的小窟窿,連個蜜蜂也鑽不過去。”正因為這雙手和他的一顆不服老的淳樸的心,才贏得了特等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才受到山區人民的尊敬。趙樹理曾說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許許多多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們有遠大的理想,一聲不響,勤勤懇懇地在那裡建設社會主義,別人知道他,是這樣幹,別人不知道他,也是這樣幹。”趙樹理熱愛這樣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他曾在《花好月圓》一文中說:
“若說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我認為寫這樣的人最有力量。”陳秉正老人,就是趙樹理在對生活有著深切感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個典型藝術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概括了農村傑出勞動者的優秀品質。
趙樹理在描寫陳秉正這個老模範的時候,採用了特殊的手法,以“手”傳神。巧妙地透過對人物一雙手的集中描寫,來顯現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形象發出奪目異彩,這種審美觀點,與農民是相通的。
02 風趣的人物外號,逼真的人物性格趙樹理在他的作品中表現自己的美醜觀點,以及愛憎感情時,也富有農民們表達情感的特點。
他把中國傳統的文學表達方式與民間藝術及農民的欣賞習慣有機結合起來。如用外號來加強讀者對人物的形象感,識別人物的性格特徵,這是民間藝術常用的一種手法。
農民們也喜歡用外號稱謂人物,作家本人曾說:
“外號啊,有人說太多了,不過我想外號這個東西很好,它便於人們記憶,譬如《水滸傳》裡的人物,人人都有一個外號,黑旋風,豹子頭,花和尚,及時雨,浪裡白條……這些渾名很容易被讀者記住。外號常常是人物性格的標誌……農民差不多都有外號,但他們不一下子都告訴你,只要我慢慢跟他們熟悉了,他們都會告訴你的,你聽得多了,會覺得農民的智慧的確很豐富,取以外號挺適合這個人的性格,我不過是把這些人物每人配了一頂合適的帽子罷了!”取外號這種方法是從農民那兒學來的,必然得到農民的喜愛。這與遷就,迎合不同,因為趙樹理學習這種方法,在於利用它在藝術上的長處,以豐富其表現力。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外號的作用:
“這正如傳神的寫意畫,並不須細畫鬚眉,並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只要見過被畫者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誰。誇張了這個人的特長——不論優點或缺點,卻更知道這是誰。”古代的《水滸傳》是使用外號最多最好的。在現代作家中,趙樹理是使用外號最突出也是最傑出的。
比如《鍛鍊鍛鍊》裡的“小腿疼”,“吃不飽”這兩個外號很準確地揭示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人物的個性,勾畫出人物的形象。
小說中那段對“小腿疼”的介紹,意趣盎然,它詼諧地說明了像“吃不飽”其實吃得很飽一樣,“小腿疼”其實腿一點也不疼。
讀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他們所說的“不飽”或“疼”不過是用來對付集體、圖謀私利的一種手腕罷了,同時這兩個人物的外號也非常生動地反映了她們好吃懶做、不講理,偷尖耍滑等等的缺點。
又如早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典型人物的《小二黑結婚》裡的“二諸葛”和“三仙姑”等。像這樣的事例在趙樹理的作品裡很多,這裡不一而足。
這些頗具幽默韻味的外號,不僅有助於顯示人物的本相,而且其中無不飽含著趙樹理對後進行為的揶揄之情。
03 詼諧幽默的語言,輕鬆歡快的基調趙樹理的作品多呈現著詼諧幽默的色彩,輕鬆歡快的基調,或者說是一種帶有喜劇的色調。它是翻身農民歡樂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帶著時代特徵的,因為趙樹理寫作的時代,農民們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力量表現出信心。
所以,趙樹理的幽默是勝利者發自內心的歡快的笑聲,是一種勞動者的樂觀主義精神的體現。但是,趙樹理不迴避矛盾,不管是寫鬥爭的困難、挫折,還是寫落後的事物,都不會給人以沉重的壓抑之感。
儘管有些事情本身是痛苦的,不過趙樹理不從這些方面去加強它,而是從其它方面加以巧妙的處理,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賦予輕鬆的調子。
例如,《李有才板話》中的李有才所受的階級壓迫算是夠慘重的,但趙樹理卻用“開心話”表現他的境況:
“吃飽了一家不飢,鎖住門也不怕餓死小板凳。”這話十分符合久經滄桑、熟諳世故的李有才的“氣不死”的性格,同時也是有意把“傷心話”說成“開心話”。
同樣寫太行山區婦女翻身的《漳河水》,用了這樣的詩句來傾吐悲苦:
“聲聲淚,山要碎!問句漳河是誰造的罪?桃花塢,楊柳樹,是漳河流水聲嗚嗚!”這是含著血和淚的控訴。再有,《孟祥英翻身記》中的孟祥英所受之苦,比之《漳河水》中的三位婦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趙樹理卻並不渲染悲傷和苦難。(雖然也寫了受苦的場面)
在“氣不死”一節中寫孟祥英被關在門外,不準進屋睡覺:
“後來她坐在屋槍下,哭著哭著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婆婆睡得呼啦啦的,丈夫睡得呼啦啦的,院裡靜靜的,一天星斗明明的,衣服潮得溼溼的⋯⋯。”這也夠悲慘的了,這溼的衣服既是露水,也是淚水浸溼的啊,然而這裡卻連用兩個“呼啦啦”這種輕快的象聲詞,那靜謐的院落,明亮的星星,竟還有點恬靜的抒情味。
這樣的處理也是趙樹理風格所在,因為他要強調的不是“苦”,而是“翻身”。當丈夫來打孟祥英時,趙樹理寫道:
“孟祥英不只不挨,不躲,又繳了他的械。”時代變了,舊人物在家庭中也不能駕馭形勢了,這就是趙樹理要強調的。這充分說明風格、色彩除了時代的因素,還包含有趙樹理的個性特點。
幽默、風趣常常被趙樹理作為一種諷刺的手段,來達到批評的效果。比如《套不住的手》中寫陳秉正設法教一個半輩子直腰鋤地,生在農村不會幹活的人。
趙樹理給他取名“郝和合”,這個名字念快了就成為“哈哈哈”。寫郝和合的懶,不說他的手不用力,不得勁,而說:
“鋤一鋤,鋤頭蹦三蹦,鋤頭蹦到草上就鋤了草,蹦到苗上就傷了苗。”這就是把抽象敘述化為具體形象,輕俏的三言兩語,就把郝和合吊兒郎當的神態活畫了出來,起到了批評教育的效果。
再如《鍛鍊鍛鍊》在敘述介紹“吃不飽”的思想性格時,很自然地鍥入一段張太和在張主飯碗裡發現一根麵條的描寫,它不但使情節曲折語言含蓄,而且使人物形象更明朗、充實,“吃不飽”的自私,張信的無能,張太和調皮都顯現在這一頗具喜劇韻味的畫面裡,這是以諧趣襯托出醜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而在寫“小腿疼”被鬥服時,寫出她一改先前兇狠罵人的常態,竟口吃起來:
“交交交代什麼呀?”、“不不不那是我一句話說錯了!”這寥寥兩句話,將她的六神無主,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了“小腿疼”不斷變化的說話語氣,加之摹擬她那瞬息萬變的神態表情,這一場面簡直就像一幕鬧劇,使人猶如親臨其境,親見其人。
而作品的諷刺力量就蘊藏在對後進醜態的盡情的批評上,把一個慣於耍賴使潑的老婆子寫得栩栩如生。
但這些描寫並非惡作劇,故意往人鼻子上塗白粉,而是對那些後進人物的調侃、戲謔,設法讓人發笑,主人發出的笑聲既是嘲弄的,又是歡快的,善意的。讓笑聲轟毀舊事物、舊思想,含笑地向過去告別,迎接新的生活。
總而言之,趙樹理與農民有著非常緊密的血肉聯絡,他對農民的生活、思想、心理、喜好等有著深刻的瞭解。所以,他塑造農民形象時,能將其審美情感與農民深度融合,很自然地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夢往神遊,將其心曲微隱,盡顯筆下。
因此,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跳動著的是農民的心,血管裡流著的是農民的血,說的是農民的語言。這就使得他能以自己的、歷史的與農民心願相統一的真實性扣響著人們的心絃。這種與農民的審美情感深度融合的美學風格,散發著當地農民特有的色、香、味。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