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情觀史

    古往今來只有韓信一個人,可以背水大勝。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幾番仍效法,均以失敗終。

    韓信東進滅趙時的井陘之戰,是如何以不利為有利,變弱小為強大,死而後生,以少勝多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先看一下交戰雙方的兵力與地形情況,一方是趙軍主帥陳餘集結的大軍,號稱20萬,先佔據了有利地形井陘口,築造了營壘,防守以待。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不利於大部隊行進,而且在趙軍營壘前方還有一條河流,背山臨水,趙軍可以說是佔盡了地利。另一方是韓信率領的軍隊,想要突破井陘口,向東攻擊趙國,兵力數量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從先派出的兩千輕騎和萬人先鋒部隊來看,兵力最少在3萬左右,不過戰鬥力一般,精銳部隊都被劉邦發往滎陽抵禦項羽去了,將士平時也沒怎麼訓練,因為韓信開始率領這支軍隊破魏下代也就在此三個月前,就是在這樣一種兵力和地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之下,韓信是怎麼指揮打贏的呢?

    第一步,暗中打探。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陳餘手下李左車曾向陳餘認真地分析了地形和敵情,井陘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行進的軍隊要綿延數百里,因此漢軍運送糧草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鑑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餘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而韓信正是瞭解到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這一計謀,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而陳餘認為自己兵力和地形都佔絕對優勢,用不著這麼多詐謀奇計,放韓信走這百里井陘道,等你兵疲馬困出來時,依託地勢與你正面決戰。陳餘設想的很好,只不過韓信又是給你表演又是跟你玩魔術,不按套路出牌啊!

    第二步,在大軍行進到距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的地方,下令停止進軍,讓戰士們宿營,早早休息。養精蓄銳,陳餘想到的韓信也想到了啊!

    第三步,半夜傳令,挑選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一旦趙軍傾巢出動,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這一步關鍵在於出其不意,所以必須半夜行動,不能讓趙軍發現。

    第四步,派出萬人先鋒部隊,出井陘口,渡河,背水列陣。這樣做出於三個考慮,一是可以先渡一部分軍隊,對方沒有看到韓信的主力,就不會貿然出擊,等到主力渡河時,就減少了一部分渡河時間,防止對方半渡而擊。二是背水列陣,看似是兵家大忌,使對方輕視,正所謂驕兵必敗。三就是列陣本身的作用,擺好陣列,為後面的激戰做好準備,而此時對方巴不得你背水列陣,所以不會進攻,列陣時間充足。

    第五步,先鋒背水列陣完成後,韓信率主力開始渡河,全部過河後,並沒有會合那一萬先鋒部隊,而是後隊改前隊,親自出馬,大張旗鼓地朝趙軍營寨而來,列陣求戰。趙軍佔盡兵力和地利優勢,果然開啟營壘攻擊漢軍,雙方激戰了很長時間。

    第六步,漢軍主力撤回到河邊的陣地,之前列陣的先鋒部隊頂上,緩衝一下,防止主力撤退時潰不成軍。趙軍看到漢軍撤到河邊,退無可退,更是傾巢出動,企圖一舉全殲漢軍。漢軍的確退無可退,只能殊死搏戰,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而趙軍因此也不能取勝。

    第七步,兩千精騎趁著趙軍傾巢而出,突襲趙營,拔旗易幟。而趙軍一時不能制勝,想要退回營壘,發現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心大亂,紛紛落荒潛逃,潰不成軍。漢軍前後夾擊,大獲全勝。

    這七步環環相扣,少了其中任意一個環節,韓信都贏不了!

    假如韓信不事先打探,貿然進入井陘狹道,那主動權就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了,後面的謀劃也就不那麼自信了。

    假如韓信不在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宿營休息,對方以逸待勞,等到背水決戰時,能不能頂住,也就另一說了。

    假如韓信沒有拔旗易幟這一招,單憑正面對決,就算置之死地而後生,軍隊戰鬥力被激發出來,由於兵力地利的劣勢,最終也難逃失敗的結局。

    假如韓信不背水列陣,由於軍隊平時疏於訓練,一旦打起來,難免人人自保,佯裝撤退時更容易潰不成軍。

    假如韓信的主力部隊不是最後出現的,那軍隊渡河就成了問題,這就給了對方一個半渡而擊的絕佳時機。

    最後制勝的關鍵一步,拔旗易幟,動搖了敵人的軍心,趙軍紛紛落荒而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

    後人只是單純模仿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忽視種種特殊條件,只能是東施效顰。

    這也是為什麼,古往今來只有韓信一個人,可以背水大勝。韓信真不愧為兵仙啊!

  • 2 # 劉一千五

    歷來的兵法條例,何止上千條。擺在那兒,就看後來的軍人們怎麼去用。

    著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裡面幾乎對這些計策都有詳細的說明和論證,使用。但是,學達毛皮的多,真正領會的少。著名的戰國時“紙上談兵”和三國時的街亭之戰。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脫離了當地當時的具體情況,招致了失敗。

    因此,基本的一點,對於軍隊的作戰制定原則,只有一點,就是毛主席所說的,要因地制宜,採取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在是毛主席在幾十年的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教訓。

    韓信的“背水一戰”,按韓信的行動方式,有了另外一種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處於亡地而後存。——這也是兵法裡面的條例。韓信把它們提煉了一下,豐富了“背水一戰”的內容和使用地點。

    從韓信的這一次戰役來看,他的“背水一戰”的成功,包含了其他幾條兵法計策。

    提早埋伏,用五千人埋伏在山溝裡面,趁機佔據趙軍大營,使之無歸來而逃散。

    側面攻擊,佔據大營的漢軍從後面攻擊,斷絕後路。

    虛張聲勢,誘敵深入,驕兵之策,建立大將旗鼓,裝出一個二百五將軍的樣子,讓趙軍娛樂,使趙軍放棄警惕心。

    韓信還怕趙軍本出來追擊,他採取裝作失敗而丟盔卸甲的措施,把許多東西都扔了,故意讓趙軍去撿取。這樣把趙軍誘騙到自己的埋伏圈,進行決戰。

    如此看來 韓信的“背水一戰”,就不是單純的一條戰爭計策了,他使用了許多條兵法計策來為“背水一戰”這條主題基礎鋪路打基礎。

    而後來的將軍們,只看到韓信成功,而沒有研究韓信為什麼會成功。然後自以為可以按照兵法,打一次自己的戰爭。結果,大多步了趙括,龍且,馬謖,苻堅們的後塵。自己賠進去就算了,還給士兵和國家帶來災禍。這就是妄談兵法的結果。

    所以,戰國名將趙奢說得好,“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趙括很喜歡談兵,所以,後來招致了失敗。

    截斷我方士軍歸路,爆發我方士兵的鬥志。韓信把自己一方放在沒有退路的地步。沒有退路就只有殺開一條出路,殺出一條生路。所以,戰鬥意志就非常的強。可以以一當十。在裡面又有韓信對士兵的作戰心理的深刻研究。

    後世的軍人,得不到韓信的成功,從此可以看得出一二。

    總而言之,韓信的“背水一戰”,是由許多計策構成的,並不是單純的一條計策就可以打一次勝利的戰役。

    二十萬趙軍,一頓飯的功夫,被韓信“背水一戰”消滅,趙國滅亡。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先了解一下韓信的背水一戰是如何戰勝的。

    背水一戰並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還包括一系列的謀略,及對敵方主帥的判斷。

    韓信攻趙國,在河邊擺出魚鱗陣,士兵背靠大河沒有退路,另派兩千輕騎兵佔據高處潛伏,每人拿一面漢軍旗幟,時刻關注敵方營寨動向。

    戰爭開始後,韓信率軍發動進攻,不久便佯裝敗退到河邊陣地,由於背後是大河,韓信手下計程車兵己無退路,想活命只能拼命殺敵,這樣就最大限度激發士兵潛能。

    同時趙軍主帥陳餘能力不強,由於漢軍敗退,並且退到河邊,這讓趙軍主帥產生輕敵思想,想全殲漢軍,於是讓全部主力去追殺漢軍,而漢軍背靠大河,士兵想活命,於是個個像打了雞血一樣拼命,趙軍一時半會反而拿不下漢軍。

    在高處監視趙軍的兩千輕騎兵,在發覺趙軍傾巢而出後,馬上攻擊空虛的趙軍營壘,拔去趙軍旗幟,遍插漢軍旗幟,這時趙軍由於輕攻不下,返回營壘時發現自己的城池全是漢軍旗幟,一時驚慌失措,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全軍覆沒。

    背水一戰可以說是險招,也就是碰上陳餘這樣的對方,方才取勝,如果對方主帥不輕敵,不輕易上當,那麼韓信方是非常危險的。

    此計至少有三個弱點:

    1、搶佔制高點。背水一戰是和兩面夾擊配合的,制高點在冷兵器時代非常重要,如果敵方搶佔了制高點,那麼在河邊的陣地基本上死路一條。

    2、堅守城池。無論何時也不可能傾巢去追擊對方,如果留適量軍隊守城,對方攻不下城池,那麼反而會被敵方兩面夾擊。

    3、主帥原因。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敵方主帥產生輕敵思想才得以取勝,如果敵方主帥身經百戰,也沒有輕敵,那河邊陣地計程車兵,基本上處於被包圍的危險,就是不打你,餓也把你餓死。

    背面一戰因人、因地而宜,是個風險很大的計謀,所以後世不輕易用。

  • 4 # 奕天讀歷史

    韓信開創的“背水一戰”,後世也有人用,只是後來使用的人,沒有領悟背水一戰的要領,結果輸的很慘。

    韓信“背水一戰”能夠成功,是基於幾個重要的因素的。

    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和《漢書·韓信傳》的記載,我們可以分析出韓信所做的謀劃。

    一、漢趙兵力差距必須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韓信數萬漢軍,對陣,陳餘號稱二十萬的趙軍。

    這個是史料的記載,推測韓信的兵應該不少於三萬,而陳餘的兵肯定也不足二十萬。

    韓信的兵力,必須足夠抵抗住陳餘軍,並且要耗到趙軍士氣開始衰落,否則,韓信軍就全軍覆沒了。

    二、對手必須是驕縱自大、紙上談兵、迂腐守舊的人

    戰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陳餘獻計,讓陳餘在井陘道口挖深溝、築高壘,守而不戰。而他自己帶三萬人伏兵,堵住韓信的退路,攔截韓信軍的糧草,讓韓信進退不得,又無糧可吃,十日內必敗。

    陳餘,卻自認為自己是遵循禮法的人,打仗不應該用陰謀詭計,而要按照兵法打。十則圍之,倍則攻之,他認為韓信軍也就數千人,完全可以一擊必勝。

    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韓信派細作探查到了陳餘和李左車的謀劃,知道了陳餘沒有聽從李左車的計策,這才敢進兵井陘。

    韓信根據陳餘的特點,定下了破敵策略,算定了陳餘在知道自己必勝的情況下,會傾巢而出。

    四、分兵三路

    韓信派出2000輕騎兵,手拿漢軍旗幟,即紅色旗幟,在陳餘軍傾巢而出後,將趙軍旗幟拔下,將漢軍旗幟插滿趙軍大營。

    韓信又自己帶1萬人,打著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引誘趙軍出營決戰。

    韓信命剩下的數萬漢軍依河築營,這個背水的大營很關鍵,沒有這個大營,此計很難成功,我們後面說。

    五、誘敵出營

    韓信用1萬士兵先跟趙軍出營的兵士激戰,激戰很久之後,才佯裝丟下大旗儀仗敗退。

    這裡也很關鍵,因為這時趙軍並不是全軍出擊,敗太快會讓人識破計策的。

    韓信出戰的軍隊假裝狼狽的逃回水邊大營。這裡又是一個關鍵點,一定要裝的狼狽到進營後都沒來得及關閉營門,就讓趙軍追上了,要放趙軍進入大營。

    這時候,漢軍的工作就是在大營內跟趙軍周旋,讓趙軍相信漢軍已敗。

    六、一鼓作氣,伏兵出擊

    趙軍攻入漢軍大營後,認為自己已經取勝了,趙軍大營內計程車兵也都傾巢而出,前往漢軍營地搶奪戰利品。

    這時候,漢軍的2000騎兵趁機奪下趙軍大營,並且全部換上了漢軍旗幟,2000人待命。

    漢軍大營的數萬主力,奮力拼殺,不讓趙軍完全取勝。

    趙軍發現不能取勝,也抓不到韓信、張耳等主將,士氣下降,收兵回營,卻發現大營插滿了漢軍旗幟,全軍震驚大亂。

    在趙軍大亂的時候,背水的漢軍趁機追殺趙軍,而趙軍大營的2000騎兵也從趙營殺出,前後夾擊,趙軍大敗。

    韓信的“背水一戰”能夠勝利,完全是打的一場知己知彼的心理戰,對手自大輕敵,才是成功的關鍵,而背水,只是讓自己的主力部隊,不要在對方的面前快速潰退。

    否則,2000輕騎想奪駐紮數萬軍隊的對方大營,怎麼可能。而自己的軍隊如果還有退路,等敵方全軍齊出,卻堅持不到對方士氣衰退的時間,即使偷了對方大營,還是贏不了。

    三國時,有名的馬謖失街亭,就是仿效韓信的“背水一戰”。

    但是馬謖的對手可是張郃呀,直接把馬謖給困了,而且圍而不戰。

    王平雖然可以作為伏兵,但是去伏擊哪裡呢?只能跟馬謖內外夾擊魏軍。

    魏軍人多,心理優勢一直都在,只要守住山下營地就可以了。

    而蜀軍被圍,缺水斷糧,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馬謖這的確是“背水一戰”,把自己給“背”死了,諸葛亮都傷心的哭了。

  • 5 # 千古名將英雄夢

    “背水一戰”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是什麼人都能用的,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用的,它必須滿足很多條件才能用,亂用的話,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必死”。

    第一:必須在我方兵力不足時才能用。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將士須有死心。兩軍交戰,從來是膽小的怕膽大的,膽大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沒有命的,只有將士知其必死,方能拼死一搏;否則將士若知不必死,何須拼死?

    所以說,如果我方兵力充足,則決不可將軍隊置於死地,自找麻煩。你想,明明佔盡優勢,還自掘墳墓,這不是自虐,不是犯賤,還是什麼?

    第二:必須在充分了解敵情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任何軍事計劃的制定都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越是危險的作戰計劃,越不能。

    所以項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先派英布對秦軍做了火力偵察;所以韓信在背水一戰之前,先用內間探知了趙軍的軍事部署。

    所以說,如果沒有做到知己知彼,而隨便將軍隊置於死地,這就是純粹的瞎指揮。所謂野史傳奇中描寫的某某“掐指一算”就能“料事如神”,那是意淫,不是戰爭。

    第三:必須要有前戲或後招才能使用。

    記住,任何險招都不能單獨使用,沒有其他招數保駕護航,險招只會讓你陷入險境。

    如果項羽不是先派英布破壞了秦軍的甬道,從而隔斷了章邯部與王離部的聯絡,他還會破釜沉舟嗎?

    同樣,如果韓信不是預先安排了高邑的奇兵,他還會背水一戰嗎?。

    當然不會。世間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是統帥精密計算的結果,而不是靠賭博、運氣或僥倖。

    擁有這種想法的人,永遠做不了名將,上天把所有運氣都給他也做不了。

    所以說,韓信背水陣的成功,絕不僅僅是一個士氣就能解釋的了的問題。他是靠著巧妙用間、變易主客、陣勢互換、奇正配合、疑兵示形、通盤計劃,從而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一點一點地創造勝利的可能性,最終締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蹟。無可否認,戰爭是有偶然性,但這種勝利的偶然性只會垂青那些深諳軍事之道、“先勝而後求戰”的高明指揮者。

    可惜,後人對此戰大多隻記住了“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句話,於是奉作至理名言,往往生搬硬套韓信的背水一戰,結果輸都不知道怎麼輸的,愚不可及!比如三國時的馬謖。

  • 6 # 朝文社

    首先要說明,韓信上演“背水一戰”奇蹟後,後世敢用這計策的人,其實也有不少。只不過,絕大多數的後果,都是悲催。

    最典型的,就是三國時代的“漢水之戰”裡,曹軍名將徐晃,效仿韓信的“背水一戰”,在漢水邊上列陣。卻沒想到擺開陣勢叫了一通陣,對面的趙雲黃忠,卻是毫無吭氣。待到徐晃喊的精疲力盡,無奈只好撤軍時,趙雲黃忠卻兵分兩路殺來,正好把背靠漢水的徐晃大軍,一股腦全趕進了水中,殺得近乎全軍覆沒。“背水一戰”這絕招,一旦用不好,就是大麻煩。所以自徐晃之後,也就很少有人敢用。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信就能憑藉著這招,一舉打贏楚漢戰爭裡的關鍵戰役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背水一戰”,並非是把軍隊紮在水邊,然後一頓動員嗷嗷叫這麼簡單,相反,這是一套高難度的技術動作。

    要了解其中難度,就要看看歷史上的韓信,是怎麼做的。

    韓信“背水一戰”的經典戰役,就是楚漢戰爭中的井陘之戰。這場戰役的情況是,韓信帶的是數萬新兵,對面趙國的強敵,則是號稱二十萬的大軍,而且早早守住了險要戰略要地井陘口。對於韓信來說,這簡直是徹頭徹尾的絕路。

    那麼韓信又是怎麼做的呢?在把兵力背水佈置前,韓信還做了這樣幾個事。

    首先是情報戰,面對強敵的韓信,把軍隊的情報工作做到了極致,以至於大戰在即,趙軍主將陳餘與謀士李左車的密談內容,竟全數放在了韓信的案頭上,驕橫的陳餘不聽李左車建言,堅持要主力決戰的昏聵決定,也叫韓信知道個一清二楚。於是韓信這才下定決心,選擇背水一戰。

    所以說,做出背水一戰的抉擇,首要的前提,就是情報到位,做到知己知彼。

    而在擺開背水一戰架勢後,韓信也並非是瞪紅了眼血拼。他的套路分兩步,第一,就是要擺開背水一搏架勢,誘引趙國大軍輕敵,脫離營壘發起追擊。第二,才是最關鍵的,韓信事前佈置的兩千特種部隊,要在大戰開打前,趁夜從小道上山,待到趙軍脫離營壘追擊後,他們就要抄掉趙軍的後路,拔掉其營壘。

    這樣的戰術佈置,並非僅僅是依託大水決死一搏,而是要先挖一個大坑,把趙軍誘引進來後,再展開殊死搏鬥。

    於是,戰役開打後,整個過程就嚴絲合縫般的進行:主動發起進攻的韓信,假裝兵敗如山倒,將趙軍主力引到大水邊,無路可走的韓信大軍,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與趙軍展開血戰。這時韓信的特種部隊,將戰旗插在趙軍營壘上,就成了壓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二十萬趙國大軍崩潰,韓信東進的道路就此打通,奇蹟,就此締造。

    這樣的奇蹟,哪裡是背靠大水碰運氣?相反是步步為營的謀劃。

    最為重要的是,也只有一支萬眾一心的部隊,才能在這種絕境下,爆發出驚人的能量。韓信背水一戰的奇蹟,也同樣來自他卓越的治軍能力!

    於是,不能做到知己知彼,不能擁有一支萬眾一心的強兵,不能依託戰略態勢,做出靠譜的謀劃。所謂“複製背水一戰”,不過是學到皮毛。弄巧成拙,也就不可避免。

    參考資料:《史記》

  • 7 # 初心如舊

    韓信背水一戰打勝了,為啥後世很少有人再用這個計策?

    這是因為,採用這個計策,需要一定條件,帶兵將軍需要懂兵法,交戰地域需要可利用河流,敵方將領需要糊塗昏庸等。但也不是提問所說沒有人用過,類似戰例還是有跡可循的。目前討論最熱的三國演義中,就有很近似交戰例項。比如,官渡之戰後,袁紹曹操的倉亭之戰,程煜給曹操獻“十面埋伏“之計,就多少帶有背水一戰的印跡。

    看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程煜勸曹操退兵於河上,伏兵十隊,誘紹追至河上,“我軍無退路,必將死戰,可勝紹矣“。操然其計,左右各分五隊。左: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一隊曹洪,二隊張郃,三隊徐晃,四隊于禁,五隊高覽。

    中軍許褚為先鋒……曹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偽作劫寨之勢,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喊聲大震;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曹操大呼:“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眾軍回身奮力衝殺,許褚飛馬當先,力斬十數將,袁軍大亂。袁紹退軍急回……】

    這一戰,最終袁紹勉強得脫重圍,袁熙,高幹皆被射傷,袁軍二三十萬人馬,幾乎死亡殆盡。袁紹抱住三子一甥,痛哭一場,不覺昏倒。醒來後,當場把集中的袁熙,高幹,袁譚,派回原來駐地,建安七年(202),袁紹憂憤交加,冊立幼子袁尚後病死。

    諸位仔細看,這一戰和韓信那個背水一戰是不是很相像?這其實就是曹操活用韓信兵法的一場背水之戰,先設好埋伏,再派出誘敵先鋒,引誘敵兵追擊,然後假意敗退,到了退無去路時,奮力返回衝殺,在大的部署上,也利用了河流,敵遒袁紹的昏庸糊塗,只不過沒有韓信那個背水一戰名聲大罷了。(0:26)

  • 8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首先得提醒大家,韓信背水一戰的結果是勝了,但我認為他在這個結果出來之前,心裡也是沒底的。換句話說,韓信也是在冒險,只是冒險成功了。

    韓信之後,確實很少有人用“背水一戰”的計策,但不等於沒有,比如民國時期著名軍閥、東南五省聯軍司令孫傳芳就用過。在1927年8月著名的龍潭戰役(位於南京東郊)中,他率軍從徐州殺回老巢南京,就用了“背水一戰”這一招。為此,他把部隊送到長江南岸之後,自己也跟著過河,坐鎮江南水泥廠指揮,還下令把船開回北岸,讓大刀隊看管……儘管如此,他還是慘敗。

    同樣是“背水一戰”,為什麼韓信成功創造經典戰例,孫傳芳卻一敗塗地?比較這兩個人這兩次戰事,很值得玩味。

    韓信“背水一戰”能夠成功,真正的原因不在於勇氣,而在於智慧,說得更直接一點——不在於水邊沒有退路的部隊,而在於另一支奇兵。別忘了,韓信下令部隊背水列陣的同時,還派出一支分隊迂迴到敵軍(趙軍)大營後方。當兩軍主力交戰時,這支奇兵利用趙軍傾巢出動,迅速佔領趙軍大營,遍查己方旗幟,還擊鼓吶喊,引起趙軍注意。趙軍扭頭一看,連大本營都被韓信的部隊佔了,以為很快就要被兩面夾攻包餃子,於是軍心大亂,哪還有心思和韓信的部隊幹架。換句話說,如果韓信沒有派出那支奇兵奇襲成功,他的“背水一戰”恐怕也只能失敗。畢竟,韓信麾下只有3萬人,而趙軍達20萬人……

    孫傳芳玩“背水一戰”之所以搞砸,關鍵在於他雖然領悟了這個計策的“真諦”,也學韓信那樣派出奇兵,卻未收奇效。

    為什麼?

    從兵力上看,孫傳芳麾下人馬6萬,李宗仁指揮的部隊也是6萬,雙方旗鼓相當,而且孫傳芳剛在徐州擊敗北伐軍,佔有心理優勢。孫傳芳過江後,一方面把主力部署在南京東面,打算向西猛攻,另一方面派出一支奇兵,企圖從西面襲擊南京,直接威脅敵軍統帥李宗仁。在孫傳芳看來,如果李宗仁跑了,北伐軍必然軍心大亂,士氣大跌,然後就是崩盤。

    可惜,孫傳芳運氣太差,計劃沒能實現。

    8月24日凌晨,孫傳芳派出的奇兵乘船偷渡長江,企圖登陸南岸大勝關,從後路包抄南京。不料,這支奇兵在安徽和縣兔耳磯巧遇兩個人——從九江回南京的李宗仁,從下游逆流而上的北伐軍第37軍軍長陳調元,暴露了目標和企圖。結果,孫傳芳這支奇兵乘的是小船,數量雖多,但使不上勁,根本不是對方軍艦的敵手,上岸的部分人馬也被李宗仁調動部隊剿滅。這樣一來,孫傳芳從西面奇襲南京的計劃失敗,只能靠東面一路強攻,最終致敗。

    作為孫傳芳的對手,李宗仁承認自己能夠取勝有運氣成分:“我軍轉敗為勝,孫軍一敗塗地,雖雲人事,豈非天命哉!”(《李宗仁回憶錄》,第362頁)

    參考資料:

    1.[美]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0

    2.文史資料存稿選遍·東征北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3.[臺]王雲五、李聖五.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4.邵維國.五省統帥孫傳芳[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97

  • 9 # 奇文笑譚

    背水一戰的戰術,一直以來被歷代兵家視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韓信的成功在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智慧。但也需要靠點運氣,有足夠的客觀條件,不然就是自取滅亡。

    首先背水一戰的戰術是被運用在井陘之戰中,韓信以三萬兵馬對抗趙國二十萬兵馬,由於雙方兵力差距之大,導致一開始韓信就處於被動的狀態下,但戰爭的結局是韓信打敗了多餘自身數倍兵力的趙國。

    當時漢軍跟趙軍陣地隔著一條河,本來不出意外的話,韓信基本上是必敗的結局。而韓信也知道普通打法是贏不了趙軍,首先軍心就開始動搖,得讓士兵有戰鬥下去的慾望啊。於是他提前就跟將領說列陣背靠山,前面臨水澤,讓士兵背靠水排陣,給士兵打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

    於是韓信安排了一萬士兵背水列陣,在安排一部分士兵去引誘趙軍的全部軍隊離開大本營,使得他們來到河邊跟韓信剩餘的兩萬多軍士交戰。這時,在安排一部分奇兵去偷襲趙軍本營,才有可能贏得勝利。

    不過,這個渡河引誘有個不能避免的漏洞,就是韓信的軍隊在渡河到一半的時候,趙軍進攻的話,就會導致結局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趙軍也不是沒啥能入,當時趙軍有個李左車就建議趙王趁著漢軍渡河渡到一半時,就出擊攻打,那韓信必敗無疑。可是,趙王自大,認為自己這麼多的人馬,還怕一個韓信,不屑於趁人之危。他要堂堂正正地打敗韓信的不敗神話。

    於是,劇本就像韓信想的那樣,大軍渡過河流,背水一戰,全軍視死如歸。韓信還指揮大軍在交戰一會就假裝潰敗,扔掉自己的旗子,趙軍不疑有詐,紛紛趕上來撿戰利品,因為那時後期拿來領賞。這一幕被韓信也看在眼中,自己安排的奇兵也成功偷襲了趙軍大本營。

    趙軍此時就慌了,陣型大亂,因為他們不知道背後有多少人等著殺他們。而此刻的地形,剛好不利於趙軍發揮人數優勢,趙軍無法組織有效的防守,也就導致韓信大勝。

    縱觀全域性,不全靠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只能說韓信是真的厲害,依靠地形,摸清敵我雙方的心理,成功的打贏了這力量懸殊的陣地戰。

    可是,但凡趙王不自大,採取手下人的意見,韓信就得敗。如果韓信治軍不嚴,手底下計程車兵也不會完全相信韓信能夠絕地反擊。如果地形不合適,那麼同樣也不會造就這場戰役。這也是後世很少有人能復刻背水一戰的戰果,因為需要有太多的客觀條件。

  • 10 # 漩渦鳴人yy

    背水一戰這種戰法雖然能夠極大地激勵和刺激士兵計程車氣和戰鬥力,但是卻極具風險性,而且要打一仗,背水一戰更多的是依賴於敵方的臨場發揮和敵方將領的水平。這種把自己的命運綁在敵人的身上的人,那就是真正的蠢貨!

    歷史上面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次是鉅鹿之戰,項羽率領大軍破釜沉舟,擊潰了秦國30萬長城兵團!第二次就是項羽率領兩萬多漢軍擊潰了趙國20萬大軍!其實史書更加側重的是軍隊計程車氣,英雄的史詩以及其中的蕩氣迴腸。因此他很容易在某些細節的地方讓你刻意的忽略掉,雖然史書之中也會有所記載,但是這個記載你必須得仔細看!

    無論是項羽還是韓信,他們都沒有完全把希望寄託在對方犯蠢自己人,超神這樣一個問題!兩個人都是以弱勝強,其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天平上面某一個砝碼的重量給他放到最大化!

    項羽擊潰秦國長城兵團裡面有兩個重要的事情,第一,秦國長城兵團的主帥或死或被擒!第二。楚國軍隊攻破了秦國的糧道!

    至於說是韓信背水一戰,這個裡面就更加明確了!韓信率領大軍正面吸引趙國軍隊主力,而派一支2000人的騎兵偷襲了趙國大營,最終導致趙國軍隊軍心大亂!

    所以我們發現兩位軍事統帥,他並沒有寄希望於自己背水一戰計程車兵戰力超神能夠屠殺對方,而是選擇留有後招,能夠讓自己手中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化!

    如何才能夠發揮到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就是針對敵人計程車氣,針對敵人的指揮中樞,針對敵人的糧草,進行下手,士氣低落,軍隊打不出戰績,那麼軍隊只能潰逃,而敵人指揮中樞一旦被端,那麼敵人將會陷入內亂,自己將無暇顧及。最終軍隊大敗而跌呢?糧草一旦沒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麼軍隊也打不了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黑坑的釣友,都想要拿坑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