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力小知識
-
2 # 一千零一幣
首先當然如問題中的必須得閒,大家都知道,忙的時候吃飯睡覺都可能沒時間;
所謂“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
-
3 # 雪狼150294711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這句話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常想想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少議論別人的不是。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許多人透過談論別人的不足,以此來襯托自己的優點,俗話說得好,哪有背後不說人的。但我們要掌握好一個度。不要造謠誹謗他人。不得碰觸法律的底線。
-
4 # 十點讀書
看過一對擺地攤的夫婦的故事。
路邊有一箇中年女人正在擺地攤,正值午飯時間,一箇中年男人騎著腳踏車過來送飯。
男人一下車,就歉意地笑道說:“對不起,我來晚了,餓了吧?”
女人看著著急給自己送飯的丈夫笑笑說:“沒事,不著急,還早呢。”
男人笑著從腳踏車前面的筐裡取出午飯,兩人就著路邊的階梯坐下開心地吃了起來。
此時來了一箇中年阿姨,看著兩人餐盒裡的飯菜,詫異地對女人說:“大妹子你真可憐,辛辛苦苦工作,老公就給你吃這些寒酸的東西,一點油水都沒有。”
說完,扭著身子離開了。
夫妻兩人面面相覷,原本美味的飯菜也失了幸福的味道,多了分苦澀。
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不同,你眼中的不幸,在別人眼裡卻是莫大的幸福,不要為了一時嘴快,輕易評價別人的生活,這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卻會打擾別人的幸福。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講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同樣的道理,世上也從來沒有兩個人能擁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選擇在家吃著你的豪華午餐,他們也可以選擇在街角的階梯享受二人雖不豐盛卻很甜蜜的飯菜。
不輕易評價別人的生活,不隨意打擾別人的幸福,是一種高貴的修養。
微博上有一段話很火: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華的大船上,船上什麼都有,有一輩子喝不完的美酒,還有許多跟你一樣幸運登船的人。
而我抓著一塊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過來,怎麼躲也躲不掉,隨時都有被淹死的危險,還要擔驚受怕有沒有鯊魚經過。
你還問我:為什麼不抽空看看海上美麗的風景?
在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認為在海上航行,要學會享受,抽空看看美麗的風景;我們認為吃東西除了要吃飽,要吃得健康養生;我們認為一定要儘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但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優越的生活條件,對有的人來說,能在海上生存下來就很了不起了;有人不奢求吃得有多麼精緻,能每天填飽肚子就是一種幸福;有人不強求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能供孩子上一個普通的學校就很滿足了......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在你眼中平常無奇的事情,可能需要別人費盡全力才能得到。
《了不起的蓋茨比》在開篇第一句就寫了:“在你想要評判別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
在一次採訪中,錘子科技的創始人羅永浩說了這麼一段心路歷程。
年輕的時候,他很反感那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凡是那些信風水,見了佛像就要跪拜的人,他是非常不屑的,更不用說與之交朋友。
直到自己開始創業之後,慢慢了解到,事業做得越大,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就越大,他們迷信,不過是消解壓力的一種方式,既不傷人也不傷己。
於是他開始慢慢轉變他的想法,雖然自己不迷信,但也不再一味地反感那些迷信的人,而是試著以一種同理心去包容更多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伏爾泰說:“我不認同你的觀點,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同樣的,我不認同你的生活方式,卻尊重你選擇生活的權利。
不要輕易地去評價別人的生活,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著自己的出發點和原因,也容易被自身所侷限,多嘗試換位思考和尋找共情,求同存異地去理解別人。
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
爸媽比較節省,即便很多東西已經很舊了,一年可能都用不上一趟,他們還是捨不得丟,擺在家裡佔位置;
他們經常喜歡在群聊裡發大段大段的語音;
......
這些行為不符合你判斷事物的標準,於是“為了他們好”,有的時候你會不顧他們的想法直接丟了他們留存了很久的東西;總是忍不住跟他們嘮叨什麼是好的文章,轉發那些謠言是一種很傻的行為;“教育”他們不要輕易給別人發語音,這樣會顯得很沒有素質......
但是,父母、長輩的生活經歷與我們現在的大不相同,他們喜歡那些東西,一定有他們的情懷,只是你不瞭解而已。正如你現在喜歡的一些時尚穿搭、感人故事文章,可能在幾十年後,也會被新生代的年輕人嫌棄老土落後。
所以,永遠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評價、介入別人的生活,即便那個人與你有著很親密的關係。
正如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一書中寫的那樣:“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
網上有這麼一段話:
我見過滿臂紋身的人在公交上讓座,也見過人民教師進酒吧搖得比誰都社會,有些拿刀砍人的是為了生存,有些穿制服的欺強凌弱,見到過農民工蓋樓凍爛了雙手,KTV的女孩被老闆一個勁兒地灌酒,可她們的錢全都寄給了老家的爹孃。
這個時代,穿得靚麗帥氣的不一定就是紳士,打扮得非常暴露的不一定就是不良女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可以不理解,但請你閉嘴。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卻忽略了水面下的十分之九。
閒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
專注於自身能力的提升,過好自己的生活。不隨意評價別人的生活,這應該是你做人最基本的修養。
-
5 # 手機使用者517659966
剛剛
自卑的人,膽小敏感,沒有安全感的人才會整天注意別人,羨慕嫉妒恨別人,恨人有笑人無,一般是祖傳習慣小人賤人
-
6 # 碧水青松隨筆
第一種人,善意而熱情地義務幫助別人改進不足之處。
第二種人,自詡不凡,到處以“大師”自居,居高臨下,動輒教訓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好,甚至侮辱他人作品是“垃圾”,而他自己卻沒有相關方面的作品,更不用說有其比肩古名篇的示範作品了。這樣的人,往往 比比皆是!
-
7 # 李vincent
無能者無法透過行動打敗他人,只能耍嘴皮子
卑鄙者習慣背後中傷他人,而不習慣正面迎戰
成為被議論的人
而不是議論他人
-
8 # 桑妮Sunny
有句俗話說得好,叫“無事生非”。
天天讓他搬磚試試,保準累得他有時間就想睡覺,哪有空閒議論別人
-
9 # 輕輕的我的寶貝
從表面上看,我們愛評價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別人太感興趣了。
因為,當使用評價時,我們的焦點幾乎總是對準別人,而不是自己,並且勢必會有褒貶。
所以,在心理治療的個案督導中,當有的心理諮詢師對別人的個案進行大肆分析或評價時,督導老師會提醒說:“請講話時多以‘我’開頭,少用‘你’開頭的句式。”
這個提醒是為了讓講話者把焦點對準自己,但這很少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因“你……”的句式很容易變成“我對你的感覺是……”這時的感覺並非感覺,仍是評價,只是借用了“感覺”這個詞而已。
在這樣的沙龍中,每當聽到褒貶的話時,我很容易感到難受。稍稍成熟一點的心理諮詢師很少用尖銳的批評,而容易給予誇獎,但誇獎和批評一樣令我感到難受。誇獎的意味越明顯,我難受的程度也就越強。假若碰巧剛有人講了感覺,而且還是很純淨的感覺,再突然聽到明顯的褒獎,我會覺得,這就彷彿是在入迷地聽一首純音樂時突然傳來電鑽刺耳的聲音似的。
類似地,在其他任何場合,當有人這樣做時,我一樣會感到難受。並且,我尤其懼怕那種只談自己的過錯而不談自己的動機和責任的人。
這樣的人會不斷地強調“某人傷害了我”或“只有某人才能令我快樂”,聽這樣的話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所以除非一個人能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動機和責任,否則事情不可能出現好的轉變。
譬如,一個女子說,一個已婚男人引誘她,得到她又拋棄了她,他實在太該死了,本來他明明知道她是何等脆弱的,為何還這樣殘酷地傷害她?!
但是,她一開始就知道他是已婚的,他既未欺騙她,也未強迫她。他是引誘她,而她也是投懷送抱,他要為選擇她負責,她也要為他選擇她負責。
傾聽這樣的故事,對貌似不幸的人表達同情。以前我會這樣做,但現在越來越少,因為我明白這終究只是浪費時間罷了,而且還強化了他們對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角色的執著。
不僅如此,我在演講中也常講到這一點:心理學學到最後,就會失去同情心。因為你總會發現,在不是非常明顯的強迫情形下,不幸總是不幸者自己選擇的結果。
既然評價總是針對別人的,那麼,評價者真的對被評價者感興趣嗎?
要明白這一點,你只需做一次被評價者就可以了,而這又實在太容易不過了。那時,你很容易感受到,在喋喋不休的評價者面前,你不存在。
因為,評價者對別人不感興趣,他看起來是將焦點對準了你,但其實,他感興趣的只是將他的“小我”投諸被評價者之上,而對於評價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他沒有興趣。
-
10 # 花花公子12135
一是因為有些人需要情緒渲洩。《烏合之眾》一書裡提到,大眾都是情緒化而又盲目的。而這種情緒一旦找到得以釋放的人或事,立馬就會變成極具破壞性的洪荒之力。比如之前李嘉誠從大陸撤資以後,無數網友對他的譴責甚至謾罵。
二是因為有些人嫉妒心理作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見到年輕貌美的姑娘開豪車,就說人家是二奶;見到小年輕出手闊綽,就說人家是靠爹吃飯的富二代;見到演員紅得快,就說人家被潛規則;不加求證,妄下結論,以刻板印象代替事實。說白了,不還是因為噴子們自己人醜、沒錢、不夠紅。
三是因為有些人見識短看不遠。想到一個小故事:孫正義剛成立軟銀的時候,沒幾個員工,他就站在一個箱子上面對員工發表演講,說我們要成立一個什麼什麼公司,說我們公司多少年以後會成為世界五百強...,他還沒講完,底下的員工就跑掉了一大半,員工邊跑邊說:靠,這老闆是個瘋子。故事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若干年後,孫正義兌現了他的承諾,而那些留下來的員工,也都變成了大富翁。同樣一件事,有人愛有人噴,說到底是因為見識不同。
四是因為有些人故意抹黑。人在江湖漂那能不挨刀,常在河邊走那能不溼鞋。關於這一點,去看一看快播案庭審期間江湖上流傳的快播被黑的段子,就知道了。
既便口水滿天,路還是要走的,因為只有不停向前走,才會見到Sunny。
-
11 # 溫厚如玉
一個人總要在某些場合發表自己的看法,特別是自己對周邊人員的評價。因為人是社會化高階動物,每天與親人,朋友,同事打交道,由於性格、經歷、文化等條件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對周圍人存在這樣那樣看法,相互之間必然有相處融恰的,有氣場不合的,有反目成仇的。人總要把對自己不好,做事不公的別人說出來,評論一番博取別人贊同,確認自己的看法的準確性,從而決定今後與這個人相處的方式方法,找到自己的盟友。
回覆列表
從表面上看,我們愛評價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別人太感興趣了。
因為,當使用評價時,我們的焦點幾乎總是對準別人,而不是自己,並且勢必會有褒貶。
所以,在心理治療的個案督導中,當有的心理諮詢師對別人的個案進行大肆分析或評價時,督導老師會提醒說:“請講話時多以‘我’開頭,少用‘你’開頭的句式。”
這個提醒是為了讓講話者把焦點對準自己,但這很少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因“你……”的句式很容易變成“我對你的感覺是……”這時的感覺並非感覺,仍是評價,只是借用了“感覺”這個詞而已。
在這樣的沙龍中,每當聽到褒貶的話時,我很容易感到難受。稍稍成熟一點的心理諮詢師很少用尖銳的批評,而容易給予誇獎,但誇獎和批評一樣令我感到難受。誇獎的意味越明顯,我難受的程度也就越強。假若碰巧剛有人講了感覺,而且還是很純淨的感覺,再突然聽到明顯的褒獎,我會覺得,這就彷彿是在入迷地聽一首純音樂時突然傳來電鑽刺耳的聲音似的。
類似地,在其他任何場合,當有人這樣做時,我一樣會感到難受。並且,我尤其懼怕那種只談自己的過錯而不談自己的動機和責任的人。
這樣的人會不斷地強調“某人傷害了我”或“只有某人才能令我快樂”,聽這樣的話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所以除非一個人能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動機和責任,否則事情不可能出現好的轉變。
譬如,一個女子說,一個已婚男人引誘她,得到她又拋棄了她,他實在太該死了,本來他明明知道她是何等脆弱的,為何還這樣殘酷地傷害她?!
但是,她一開始就知道他是已婚的,他既未欺騙她,也未強迫她。他是引誘她,而她也是投懷送抱,他要為選擇她負責,她也要為他選擇她負責。
傾聽這樣的故事,對貌似不幸的人表達同情。以前我會這樣做,但現在越來越少,因為我明白這終究只是浪費時間罷了,而且還強化了他們對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角色的執著。
不僅如此,我在演講中也常講到這一點:心理學學到最後,就會失去同情心。因為你總會發現,在不是非常明顯的強迫情形下,不幸總是不幸者自己選擇的結果。
既然評價總是針對別人的,那麼,評價者真的對被評價者感興趣嗎?
要明白這一點,你只需做一次被評價者就可以了,而這又實在太容易不過了。那時,你很容易感受到,在喋喋不休的評價者面前,你不存在。
因為,評價者對別人不感興趣,他看起來是將焦點對準了你,但其實,他感興趣的只是將他的“小我”投諸被評價者之上,而對於評價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他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