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點東西
-
2 # 一個狂人m
我不知道他們的文化,也懶得去知道,我只知道他們殘害過我們的同胞…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打個電話給安倍,說狗日的,豬日的,你是不是還在不承認,你哈是當真不承認…
-
3 # 日本專業買手
痛除了疼痛之意外,在日語中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可以簡單理解為“紋、刺”這樣的動詞。
痛文化從小眾走到大眾面前,應該要歸功於宅文化的普及。
一是說在上世紀日本經濟騰飛的時代,許多人購買進口車,尤其是義大利車(イタリア車),義大利車在日語中的讀音為“Itasya”,其中“Ita”的發音跟“痛”發音相同,“痛車”一說因此而來。
▲ 被“痛”過之後的車 || 圖源asahicom.jp
二是擬人化的通感,意為人為改造會讓物品感到“痛”。paint car(塗上顏色的車) => pain car(疼痛的車) => 痛車;貼在車身上的圖案需要支付較高的稅款,裝飾花費也很高,高額的消費會讓錢包很“痛”。
此外,“痛”在日語中含有“不忍直視、讓別人看到會非常丟臉”的意思,高調的痛車會暴露自己是個“死宅”的事實,還有一種將自己的喜好公佈與眾招搖過市的羞恥感;還有“我老婆在別人家車上”的“心痛”等說法。
總之,不論什麼緣由,從最初的痛車到如今包羅永珍的痛文化,我們看到了興趣的力量,這種力量與時俱進,並化為一股潮流撼動著時代與人心。
萬物皆可「痛」
從交通工具到生活用品,只要你能想到的東西,幾乎都被日本人痛了個遍。
痛交通工具:
首先要欣賞的自然是痛車了,痛文化的淵源和究極奧義所在。
阿宅們為了痛車不僅甘下血本,在創意上也是絞盡腦子別出心裁,就連汽車廠商也要摻和一腳,從外觀到內設甚至語音導航系統,“痛”得徹底,大家“痛”才是真的“痛”!
腳踏車、公交、電車、汽車、卡車,還有飛機。
不論上天入地,人生的路途都要和最喜歡的你一起!
▲ 2018碧藍航線日服一週年NSX痛車(價值2500萬日元
▲ 立體痛車
▲ 《魔法少女小圓》圓神痛車
▲ 2016年第五回新潟県上越市「高田本町 痛車祭」活動-西木野真姬痛車(makimakima~)
▲ 痛卡車 || 圖源推特@consomme72
▲ EVA痛電車 || 圖源PR Times
▲ 涼宮春日痛輪椅 || 圖源雅虎新聞
▲ 連日本自衛隊的飛機也沒能逃過痛文化的洗禮 || 圖源http://aiainippoh-matome.doorblog.jp
▲ 皮卡丘痛飛機 || 圖源雅虎新聞
全日空皮卡丘航班,所用的顏色有27種(普通飛機的塗裝色最多4種)。飛機上名為《皮卡丘們的花園》的圖案是從全日本範圍內徵集而來,設計者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該機已於2013年9月30日完成最後一趟航班後,10月起正式退役。
2018年7月,中國產二次元手遊《少女前線》為慶祝韓服上線一週年,與亞洲航空Air Asia X聯手特別釋出痛飛機,未來的一年內將執行飛往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南韓和日本等地的航班,可以和老婆一起上天啦,開心!
痛文化只能是土豪和男孩子的遊戲嗎?並不是!女孩子是助推痛文化進軍時尚領域的主力軍噢!
痛包:
能發光的痛包,就問你夠不夠硬核!
痛美甲:
新宿“痛美甲”沙龍美甲師miyako以“宅也可以可愛,可愛也可以宅”為主題的美甲作品。
2016年的一則趣聞:「Love Live!」 迷はるちょ花了13000日元,耗時4個小時後獲得了一個“買家秀”的效果。第二天她換了一個地方,終於圓滿了。
痛銀行卡:
這裡安利一下,國內招商銀行的主題信用卡你值得擁有,光大和建設銀行也都推出過遊戲主題的信用卡。
痛刺青:
痛墓:
面對著如此“不嚴肅”的墓碑,情緒難免有點微妙吧?沒錯,這是2014年日本推特上流行的“痛墓”風,生前設計自己死後想要的墓碑和供養方式。近兩年來,生前遺囑得到了國內許多人的認同,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告別世界,也不失為一種圓滿。
此外,還有痛吉他、痛傘、痛繪馬、痛耳機、痛手機貼紙等等等等的痛周邊。
中國的痛車文化沒有日本如此普及,主要原因是法律的限制。
不過各路土豪和真愛粉還是一次次以“真心+真金”頂風試煉。
早在2016年,廣州CCG上便有一輛《全職高手》主題塗裝的公交車。同樣在這一年,深圳交警還在夜晚抓罰了一些違反交規過分塗裝的痛車愛好者。
今年7月,《狐妖小紅娘》《一人之下2》《我的逆天神器》《小綠和小藍》《幻界王》《天才玩偶》六部國漫驚現北京地鐵10號線,引得一眾網友打卡簽到。
今年11月19日,全球三大改裝展之一的德國埃森改裝車展,來到了中國廣州。國內痛車主題組織之一粵痛組精心組織了11臺痛車參展。
近幾年,隨著多地公共交通規範化地傳播“痛文化”,在全國各地的大型漫展或是遊戲推廣活動中,痛車已經演變成了一項保留節目。
無處不在的痛文化,有沒有重新整理了你的三觀呢?
到底擁有怎樣的魔力才能讓這麼多人為之狂熱?
「痛」背後的快樂源泉
痛文化從小眾亞文化圈開始滲透各種領域,歸功於它背後蘊藏的文化能量和與時俱進的多元化表現形式。
「痛」,說到底是一種標籤化的社交方式。這種社交方式,包括與他人的交往,和內心的自處。
我們希望將自己喜歡的人和文化觀念透過“痛”的形式表達出來,就像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打上標籤,勾選興趣圈子。
於他人而言,這是一種形象的建立,透過這個形象我們可以迅速找到同伴,將自己與他人區隔開來,更好地瞭解自己,成為心中理想的自己。
痛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歸屬,看到了自身的價值和目標,透過有趣的方式將虛擬和現實巧妙相連。相信在未來的時間裡,痛文化會慢慢步入規範化的發展軌道,隨著內涵的日漸豐富,界限也越來越清晰,到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痛客”的大家族裡,掀起一場充滿熱愛、積極向上的“痛生活”潮流。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
4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由於我擅長的領域是神話和鬼怪,所以今天我答題的方向是日本文化中的鬼神文化。
日本是世界上鬼神最多的國家,日本受中國唐風文化影響很深,我前幾天在群裡看到有朋友說,現在我們早已不學的繁體字、甲骨文、金文等在日本都有開設專門的學科,並且我們現在血的不多的文言文在日本也有很多人學習,至於中醫中藥更是比國內都重視。
日本受中國唐風影響認為萬物有靈,日本境內生活的妖怪有成千上萬,光成名的妖怪都有400——600種。
鬼這個詞傳到日本之後,含義卻悄悄發生了變化,成了某種野生妖怪的代名詞。
日本民間傳說中,鬼的形象通常被描述成頭頂有角、紅或藍的肌膚、手持金棒的頑強巨人。
作為像獸人一般強悍兇猛的妖怪,和中文的“鬼”有很大的不同,更容易讓人連想起《西遊記》中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或牛魔王,其特徵是披頭散髮且長有尖角,有著駭人獠牙的血盆大口,銅鈴眼,上身赤裸,下圍虎皮,身軀高大強壯,爪牙銳利,以一把巨大的狼牙棒為武器,會食人。
如果肌膚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例如是紅色、藍色、黑色的被稱做「赤鬼」「青鬼」「黒鬼」。
日本學者馬場明子在《鬼的研究》中提到:日本鬼的形象,與鬼門的方位有關。
在中國的《山海經》中,東北方向(醜寅之間)為眾鬼出沒之所,即鬼門。
醜和寅,分別對應著牛與虎。
現代日本的鬼的形象約莫是在平安時代形成的。
由於醜和寅之間的方位稱為“鬼門”,所以日人據此發想,將牛(醜)與虎(寅)的特徵加入,於是有了具體雛形,其後在佛教的影響下,羅剎的意象也被引入其中。
總之,日本的“鬼”,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妖”和鬼的總稱。
除了上述經典的鬼形象之外,日本其他妖怪也可以統稱為“鬼”。
日本著名傳說“百鬼夜行”中的“鬼”就是形形色色的各類妖怪,而不是中國語義中由人死之後轉化而來的鬼魂。
這些為禍人間的鬼怪大多有著悽慘的故事,他們一開始絕大多數也是人的樣子,大多數也有著淒涼的身世,它們或被拋棄或被迫害,飽含著人性的貪嗔和怨念,執著與眷戀,飽含對凡塵俗事紛擾世界的眷戀最終墮入鬼道。
它們如我們一樣遊蕩在世間每一個陰暗潮溼的角落,帶著執念不斷的尋找,最終演繹出一個又一個或感人或淒涼的故事。
只是不同於中國的鬼怪,註定要被正派人士捉拿毀滅,日本的鬼怪受到世人的尊敬,也有自己的棲息地甚至和神明一樣享受香火的供奉。
-
5 # 炭燒巧克力
看了一些人的評論,我只能感到羞恥,總是說侵略、屠殺、賠款……如果現在還是站在自大的華人角度去審視外國,尤其是日本,那下次失敗的還是自己。不會痛定思痛的反思為什麼,除了會耍嘴炮還會幹什麼,咱們的偉大已經是千年的事情,想真正強大就要從現在做起,從接納做起,從格局做起……
-
6 # 小楊聊大阪租房買房
日本獨特的食育文化,1954年,日本國會透過《學校供食法》,明確規定在全國施行義務制教育的中小學校推行學生營養午餐,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習慣與促進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終生受益。
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培養對傳統飲食風俗的瞭解和喜愛
日本學校午餐的食物選擇以營養均衡、種類豐富為原則。筆者在學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飯、一葷一素兩種菜、一碗豆腐醬湯、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學生的快餐盤中,顏色鮮豔、搭配和諧,見了使人胃口大開。有時,老師還會讓孩子們進行藝術化的描述或想象,產生美的聯想,愛上自己面前的食物。
培養每一個人的集體服務意識,要學生懂得珍惜食物
在日本的學校裡,學生和老師都要在教室裡用餐。開飯時,學生自己組成志願者隊伍,輪流值日,為大家服務。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廚師帽,負責把全班同學的飯菜和餐具從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後分發給大家。餐後,值日生不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把用過的牛奶紙盒一個個展開鋪平,連用過的吸管也一根根捆紮在一起,送回集中處理。值日生分工明確,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條。
進交流、傳播環保節約意識,增加孩子的動手能力
午餐時,孩子們都圍坐在一起,這是一種自然的交流機會。有的學校還開展了和配餐室教師握手的活動,增進了雙方的感情聯絡。每天飯後,垃圾要分門別類地丟掉。比如,牛奶瓶的玻璃瓶身、塑膠瓶蓋以及瓶蓋裡的硬紙片都要分別放到不同的袋子裡,以便回收利用。孩子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另外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措施,那就是校長要在學生用餐之前先試吃,而且規定要提前一個小時,在辦公室裡當著老師們的面吃。這一制度的好處在於,如果有人在學生午餐中投毒,或者食物發生質變,校長將會第一個倒下。這樣的話,校長可能會以身殉職,而全校學生的生命則可以得以保護。
時至今日,日本給食制度日益完善,不僅成為國家福利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家庭富貴貧賤,孩子們吃著同樣的食物,無形中,也傳遞著平等意識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很值的參考與學習的。
-
7 # 叫咖啡的高先森
1,武士道
大家印象比較深的應該就是抗日劇中經常能見到的--切腹
切腹這種忠誠源於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稱為“葉隠”(はがくれ),葉隠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身奉公"之意。
一般人對生命的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
武士道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
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
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
武士道文化發端於日本中世紀紛亂的內戰中,消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正義的烈焰下。
大概是因為古代武士的地位很高,根本看不起商人。
而現代如本的文明主要是商業文明,所以武士道幾乎銷聲匿跡。
2,柔道
柔道(じゅうどう)在日語中是“柔之道”的意思。
就是“溫柔的方式”。
柔道透過把對手摔倒在地而贏得比賽,它是奧運會(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成為奧運會比賽專案)比賽中唯一的允許使用窒息或扭脫關節等手段來制服對手的專案。
柔道是一種對抗性很強的競技運動,它強調選手對技巧掌握的嫻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對比。
所以練習柔道(柔術)不但可以增強人們體質,而且有益於精神錘鍊,可以提高人的警覺、應變能力,加強自信心和意志力。
3,能劇
能劇”表現的是一種超現實世界。
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現的,由他來講述故事並完成劇情的推動。
現實中的一切,則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現,用來表現幽靈、女人、孩子和老人。
當然,日本的文化可不止這些。
包括年功序列,女僕咖啡店,女體盛之類,不勝列舉。
作為中國的一衣帶水,日本的許多文化都源於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ps:釣魚島是中國的。
-
8 # 洛洛陪你看世界
日本的文化,種類繁多,各有千秋。今天先為大家介紹日本的“祭文化”。
“祭”在日語中是節日、慶典、廟會的意思,文化祭(日語:ぶんかさい)是在日本(包括在校園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文化活動。據神社本廳的資料,日本登陸在冊的祭典有三十萬種以上,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如果三百六十五天都用來慶祝,那麼每天將有多達八百多場祭典。
豐富的祭典文化,使得日本可以利用本土民情風俗以及傳統歷史文化加以結合從而去建構出當地的旅遊獨特性,現在去日本旅行,遊客大都能在祭典中體會到日本非日常的面貌風情,感受到狂歡中“看得到的極致瘋狂”與“想不到的細膩情緒”。
祭,狂歡的背後是釋放壓抑
日本人常說Matsuri is the purpose to human life —人生之目的為祭(MatsuriI)。祭的形式多種多樣,表達的情緒都是狂歡,幫助人們釋放內心深受的壓抑,追求極致的幸福與快樂,所以在日本人眼裡,祭的意義就是“人生即是狂歡”。
與華人所說的祭祖、祭拜、祭祀等莊嚴肅穆的氛圍不同,日本各地的“祭典”活動更豐富,氛圍更歡快。在為期幾日的祭典中,當地人幾乎全員出動,舉行聲勢浩大的慶典儀式。祭典展現了日本人有意營造和精心維護的儀式感,從豪華的花車遊行、浪漫的煙花大會,到極具和風的歌舞大會、宗教慶典,以及應季應景的節日賞花等。
日本這麼多祭典中,夏日祭是在夏天舉辦的慶典、活動的總稱。夏季在日本的東北地區,有極為有名的三大祭:青森睡魔祭,秋田竿燈祭,和仙台的七夕祭。
在關西,兩大傳統祭典,日本三大傳統祭祀之二都在這,被公認的日本三大祭包括了京都的祇園祭、東京的神田祭,和大阪的天神祭。
九州、四國,日本三大盂蘭盆舞。盂蘭盆節也就是鬼節、中元節,日本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盂蘭盆節,後來與當地民俗結合,具有獨特的慶祝方式。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這本來是表達了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悅,現在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特徵的民間舞蹈了。
Eisa原是沖繩當地在盂蘭盆期間,為了送迎祖先的靈所舉辦的傳統藝能活動。隨著氣勢高昂的太鼓的節奏起舞,搭配濃厚南國風味的三線音色,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因此,Eisa也成為了沖繩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祭典之一。Eisa舞既是祭奠先祖的活動,同時也是一項讓舞者、觀眾以及所有人熱血沸騰的儀式。
東京夏末最著名的民俗活動。“高圓寺阿波舞節”最初是1957年高圓寺商業街為了振興街道商業而舉辦的。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週六和週日舉行兩天,就在短短兩天的節日期間高圓寺會吸引了多達100萬人次的參觀者。
日本全國不同的奇祭,透過祭典去作文化傳承,由民間牽頭,從而動員上下而成為全國盛事的祭典文化力量,由衷而言,當中委實有不少值得我們深思細味,乃至值得參考和借鑑的地方。
-
9 # 大連茂森日本語學校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從而對其語言或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那麼茂森日語今天就為你總結了一下日本文化的特點。希望在茂森日語的幫助下能讓您對日本文化有個更具體的瞭解。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語言文字,既有中國借來的漢字,又有獨創的平片假名,近年來又大量增加了羅馬字,如此複雜的文字世界罕見。日本文化產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日本人對異國文化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對本國文化也具有異常的保護心理。身居島國,不受外侵,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來文化,這也是日本人長期養成的性格特點。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有一句話說:「地が変われば品変わ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筆者在駐日使館工作期間,因公到過日本許多地方,南自沖繩北至北海道,對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氛圍均有切身的感受,覺得沒有明顯的差異。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妖怪文化。
對於日本文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妖怪文化。
日本的“妖怪”和傳統感覺上的不一樣,他們的妖怪介於“鬼”與“神”之間。比如說,河童,這種在日本人心目中既是妖怪又是掌管河道的神。
相傳是由於平安時代自然災害過多,人們處於對這種不可掌控的力量的恐懼而心生出了強大的膜拜,因此而發展出了妖怪文化,而他們那位全球著名的抓鬼紅人陰陽師安倍晴明,大概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吧。
關於妖怪的作品,幾乎都是日本文化的中堅力量了。在美術界,很多大師的最愛的元素。
葛飾北齋《燈籠巖》/「提燈お巖」
歌川國芳 「鬼童丸」
「土蜘蛛」《新形三十六怪撰》月岡芳年
「百鬼夜行絵巻」 作者不詳(室町時代)
到了江戶時代,日本的浮世繪風格藝術創作大行其道,妖怪主題風靡一時,而這些作品流傳於世又成了後世對於日本文化的一種獨家印象。
但當然,究其源頭是傳承於中國,但無一例外按照日本本國的風土人情再生了。
來到現代,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已經在另一種新生的表現形式裡運用得風生水起,那便是日本動漫。隨便例舉幾個如雷貫耳的IP。
《犬夜叉》/高橋留美子
《滑頭鬼之孫》/椎橋寬
《幽遊白書》/富堅義博
《鬼燈的冷徹》/江口夏實
《夏目友人帳》/綠川幸
總而言之,還有很多,像《千與千尋》等等。提到日本文化,妖怪文化就會瞬間跳入腦海。
與其並列的還有忍者文化和武士文化,歌舞伎文化,相撲文化,空手道文化,柔道文化,花道文化,茶道文化,和服文化這幾項都是日本文化廳作為國之重器在向世界推廣的日本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