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嘯皓月山巔
-
2 # 鄱陽明月
張良,“其先韓人也”,為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南韓三朝宰相;父張平,亦繼任南韓二朝宰相。張良可謂是妥妥的官二代。
但張良早年喪父,到他這代已呈衰弱之勢,加上強秦滅韓,更讓他失去了繼承父輩爵位的可能。一切的榮華富貴都隨之煙消雲散,家仇國恨,讓他產生了刺殺秦始皇的想法。
於是,張良找來了大力士,指揮他把大鐵錘砸向萬惡的秦始皇。秦始皇不愧是真命天子啊,大難不死,車伕代他走了。造反少年張良同志逃之夭夭,成為全國通緝犯。
張良同志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靠項梁、項羽。為達復韓之目的,又鼓動項梁立韓王成為頭,準備推翻強秦。但後來項羽嫌韓王礙事,把他殺了。張良的復國夢就此破滅。後來張良投靠劉邦,成為大漢開國第一謀士。
張良世受韓之恩寵,想挺韓復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不過形勢比人強,他以一己之力,還是沒做到。
-
3 # 十八里書簡
張良是戰國時期南韓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南韓的丞相。按照正常事物的發展,張良將來肯定也有個不錯的前途。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在當時局勢已經很明朗了,所以南韓就早早的找秦國稱臣,但是嬴政依然派兵滅了南韓,並殺死了韓王的全家。張良作為南韓的舊臣自然是對南韓充滿感情,對秦國充滿怨恨的。
因為秦國的暴虐,每滅一國,秦國都將該國國君臣處死,並且秦挑起了與其餘六國的戰爭,造成六國士兵死亡不計其數。因此,秦雖然統一六國,但人心不向秦。各華人民都還還念故國。項羽的祖父楚國大將項燕也是在秦滅楚的戰爭中戰死。
秦朝是中國第一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六華人民包括各國貴族都不能適應新的統治方式,而秦朝又施行軍事高壓、殘酷暴刑的統治方式,勢必會引燃各國貴族復仇復國的情緒。
-
4 # 青一色
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的核心成員。與韓信,蕭何稱為“漢初三傑”,被後世稱為“謀聖”。張良戰國末期南韓人,出身南韓貴族,他的祖輩先後五代任南韓丞相。
張良為什麼想復囯?可能按我們現代人的想法,是張良不該有復囯的念頭,這樣是阻撓國家統一,違背歷史大趨勢的。其實在當時,這是被滅的山東六國、很多貴族的想法,包括楚國貴族出身的項羽,還有更早的屈原,在楚國還沒被滅,只是讓秦國攻破了都城,就受不了,跳江自殺了。
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我們還是要從春秋戰國說起,周平王遷都洛陽以後,周朝開始衰落,對天下的控制只是名義上的,根本沒有實權。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就產生了大大小小的諸侯囯,先後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先後稱霸,歷史上稱之為春秋五霸。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到戰國末期的221年,這些國家最少都存在了550年,楚國號稱立國800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楚文化。再看南韓,公元前453年,晉囯三大家族趙魏韓合起來,滅了另一大家族智氏,瓜分了晉囯,成立了南韓,魏國,趙國。這樣算起來,南韓到戰國末期被秦國所滅的時候,立國也有230年了。
230年是什麼概念,包括各國的文字,度量衡和風俗文化都已經固定,他們都認可的是自己的國家。秦國當時滅六國,對他們來說,就是異族侵略,他們是要拼死反抗的。尤其是各國的貴族,他們和各國王室都是剛開始建國的時候,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到最後也是共同滅亡,所以他們的後代的復囯心願也是最強烈的,因為他們有祖上的榮光。
所以韓信,包括項羽他們作為韓、楚兩國的貴族後代,復囯的心情是很強烈的。韓信還刺殺過秦始皇,只不過沒成功。項羽更是提起秦國,就咬牙切齒。只不過最後兩人結局不同,韓信發現秦始皇統一六國,能使各國百姓免受戰爭之苦,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復囯是沒有希望了。所以才最後安心輔佐劉邦,先滅秦,再打敗項羽,使劉邦再次統一了國家。而項羽就不同,他一心只想滅秦,並不想做皇帝,只想做一方霸王。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不做皇帝,竟然把天下再次分為大大小小的國家,分封給各國貴族和滅秦有功的各路諸侯。還想回到春秋戰國時代,這違背了歷史潮流,最重要的是放走了擁有張良的劉邦,導致最後敗給劉邦,在烏江邊自刎。
-
5 # 昨日塵埃lqw
作為劉邦重要軍事謀臣的張良,出身於南韓貴族世家。祖父和父親曾經給五位韓王做過丞相。也就說張良的家世不僅僅是貴族出身,而且曾在被秦滅亡的南韓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國破家亡、國仇家恨,為國復仇,即是報國恩也是為自己復仇。而且當時六國貴族想要復國的有很多,其中項粱為首的項氏家族就是一個。
另外從張良這一生的抉擇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往往都是計劃之外的的結果。比如張良復韓,項羽復楚,說明當時的反秦造反的這些人,初心是反對‘’大一統",只是復辟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但隨著形式的發展,張良的復國計劃的最終歸於失敗。但張良懂得隨機應變,順應時勢,早已看出六國復國的想法與歷史潮流相悖,就立即調整戰略,輔佐劉邦,最終位極人臣,被後人稱為“謀聖”。同樣有復國理想的項羽,不懂得審時度勢,逆流而上,最終落得自刎的下場。
-
6 # 那是這個大人物
人們總認為張良很想復國,原因就是他在早期離開劉邦擁立韓王成。但是這個舉動其實是在配合起義軍,“益樹黨”。要聯合南韓勢力共同對抗秦國,沒人比張良更合適。仍然停留在反秦的範疇裡。
《史記》中說“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張良自己也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
只提到報仇,沒有提復國。再看如下三件事:
一、當年張良剛打下南韓,韓地離強秦又近,按理他該留下輔佐韓王成,派個韓王信帶些兵去幫劉邦也就是了,但是他跟著劉邦跑了。
二、鴻門宴之後,項羽已經對南韓很不爽了,張良卻還送劉邦直送到襃中,燒絕棧道固然是妙計,對劉邦也不過錦上添花,這時候張良更應該關心韓王成的安危,可是他沒有。
三、總算送走了劉邦,這下該劃清界限了吧,張良偏偏還要替劉邦對項羽說“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這是睜眼說瞎話。項羽是早殺了韓王成,要是晚殺一個月,劉邦就還定三秦了,張良的謊言揭穿,韓王成豈不是被張良害死?
綜上所述,張良滅秦“報仇”的意志是很強烈,但是不是也那麼想復國,這就不好說了。
回覆列表
我的答案:張良想復國,恢復祖父和父親那代人的輝煌。
分析:張良張子房,是西漢初期傑出的軍事謀略家。張良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劉邦封為留侯。
張良本來是南韓人,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時期的相國,他的父親張平是韓悝王、韓悼惠王時期的相國。南韓本來韓王懼怕秦國,打算派使臣去秦國交納土地並且為藩臣。秦王嬴政叫內使秦勝領兵五萬,前往南韓,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殺死韓王全家,把韓氏全族遷走,改韓地為潁川郡,秦勝自己領兵鎮守。當秦國滅了南韓之後,張良遣散三百家僮,不葬亡弟,分散所有家產來收買刺客,為南韓報仇。
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扔大鐵錘襲擊秦始皇,可惜卻砸中了秦始皇的隨行車輛。張良對秦國有亡國之恨,所以協助劉邦推翻秦朝統治和結束楚漢戰爭,建立西漢王朝!
越是遇到挫折,越要激發鬥志,張良就是這樣一個愈挫愈勇的英雄。所有沒能打敗你的東西,都將使你變得更加強大,張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