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

    法國在二戰中快速淪陷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甘末林錯誤的指令,他始終認為德軍在阿登的進攻是佯攻,所以只派出第2、5騎兵師前去增援比利時友軍,但沒有想到的是第2騎兵師遇到的是德軍第10裝甲師這支精銳部隊,騎兵對陣坦克群,結果可想而知。相繼,法軍的第5騎兵師也被德軍第1、2裝甲師打垮,法軍一下沒了士氣,指揮官也嚇破了膽,居然把聚集在馬斯河東岸的部隊全都撤到西岸,放棄既設陣地,主動為德華人讓開了道路。5月12日下午,德軍第15裝甲軍也到達馬斯河東岸,此時馬斯河對面已佈滿德軍,法國第9集團軍司令科拉向聯軍總部請求支援,但總司令甘末林還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危機,只是先後調動了分佈在法國內陸各地的10個師增援,絕對是遠水解不了近渴。13日上午,德國裝甲軍渡過馬斯河,德國空軍也同步展開空襲。德軍的炮擊和空襲再一次摧毀了法軍計程車氣,許多法國士兵甚至還沒見到德軍就逃之夭夭。就在德軍勢如破竹地突破馬斯河之時,法國甘末林將軍依舊自我感覺不錯,直到訊息傳到英法聯軍總部,甘末林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慌忙投入自己的戰略預備隊實施反擊。而此時的反擊都顯得無力,稍微遭遇空襲或者坦克,法軍就潰不成軍,甚至有的剛剛取得反擊效果,指揮官就撤回待援,不敢繼續進攻,以致錯失良機。

    從德國方面,德軍充分利用了法國的失誤,快速西進搶渡阿登運河,切斷法軍第2、9集團軍之間的聯絡。15日將大部隊開過馬斯河,向英吉利海峽猛撲過去,法國及英國、比利時的重兵集團被合圍在敦刻爾克至麥茨之間的狹長地帶,他們與法國南方的聯絡被完全切斷,這意味著整個法國戰局已無可挽回。

  • 2 # 大將軍威武K

    研究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了解西歐各國尤其是法國和德國的一些歷史淵源。自中世紀以來,英法爭霸是歐洲國際史的主線,進入近代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又從東面威脅法國。

    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法國作為一個半島國家時常面臨著海陸兩個正面,北面和東面各有一個強鄰。中世紀德國長期分裂,影響不大,法國於是全力對付英國。進入近代後,普魯士的雄起,逐漸開始改變歐洲的局勢。英國於是因勢利導,長期以普魯士牽制法國和最東段的俄國。法國自拿破崙帝國以後,綜合國力逐漸下降,而普魯士則迎頭超越,又逐漸統一德意志,普法戰爭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重組歐洲國際格局。作為老牌列強的英國、俄國、義大利等國均意識到這一點,於是連同法國一起,開始編織對德國的戰略包圍圈。一戰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展開。

    作為主要參戰國的法國,由於戰火主要波及其本土,因而戰爭創傷極為深刻,尤其是作為心臟地帶的東北工業區,深受兩場大戰的打擊,教訓猶為慘痛。因此法華人在制定未來國家戰略的同時就得出以下幾點:

    1、以防禦為主,依託有利地形積極發揮防禦的優勢,適時轉入反攻。

    2、儘可能的避免與德軍單打獨鬥的局面發生,竭力形成多強聯合打擊德國的態勢,特別是注重英國的力量。

    3、儘可能的避免在東北方向與德軍陷入持久戰。

    作為當時現實主義盛行的英國,同樣深受一戰慘勝的影響,也極力避免同德國交戰,同時又怕法國再度崛起成拿破崙帝國。張伯倫政府正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竭力尋找外交的平衡點。法國馬奇諾防線的構築,改變了原先的戰略態勢。

    德華人顯然不會從正面攻擊工事堅固、重兵設防的馬奇諾防線,複雜的地形也不利於高度機械化的德軍裝甲部隊發揮。德軍如果重啟施裡芬計劃從沿著一戰的老路從比利時突破沿著英吉利海峽直衝法國腹地,則勢必威脅英國的安全底線,從而將英國拉入戰爭,形成結盟對抗德國的形勢。而如果在馬奇諾方面交戰則是單純的法國與德國的戰爭,不利於法國的外交政策,因此這是法國必須竭力避免的。如果在東北方向構築強大工事,不僅會破壞工業精華區,也是逼迫德軍從南路進攻。

    同時,法國還可以藉助馬奇諾防線與東歐國家進行討價還價。凡是與法國結盟的東歐國家都有在法國受到法國攻擊時全面攻擊德國的義務。但是東歐國家被德國進攻時,法國則只能提供有限援助,從而極大的降低了戰爭風險。波蘭就是一例,先不說英法是否出兵,德軍從發動戰爭開始憑藉強大的裝甲部隊和高超的閃電戰

    所以,法國在構築馬奇諾防線的同時,也在組建精銳的野戰兵團置於阿登地區的隱蔽待機。一旦德軍進入比利時,則該兵團與英國遠征軍迅速前出至比利時戴爾河附近,封鎖德軍前進,再次形成對峙狀態。最後由英國海軍襲擊德國後方,逐漸將德國耗幹。如果德軍快速穿越比利時進入法國,法軍則憑藉默茲河天險和強大的火力優勢打擊孤軍深入的德軍。耗盡德軍銳氣後聯軍從西、北、南三面反擊,一舉將德軍殲滅。這一計劃自然被德軍統帥部看在眼裡,總參謀部堅決反對從阿登方向突擊,就因為這個陷阱實在過於暴露。但是由於希特勒的堅持,總參謀部只好沿用施裡芬計劃的老路制定了戰略。成敗的關鍵就在於德軍能否趕在英法聯軍進入比利時佈防之前完成突破,直衝法國東北部工業區,徹底撕碎法軍戰線。而成功的希望則完全寄託於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以及航空兵的掩護,尤其是裝甲部隊。西線之戰正是在法軍統帥部的高度自信和德軍統帥部惴惴不安的情況下開始了。

    德軍方面,戰役主要指揮者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按照之前總參謀部的計劃,德軍裝甲部隊即使趕在英法聯軍之前攻入法國,那麼在到達默茲河的時候面對重兵據守的默茲河,德軍裝甲部隊將停下來補充燃料同時等待後續步兵和炮兵部隊跟進。但是會被以逸待勞的法軍會迅速反撲予以重創或殲滅。因此德軍成敗的關鍵即在於在默茲河畔的停留時間。於是曼施坦因與古德里安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裝甲部隊主力放在阿登方向,用航空兵代替地面炮兵負責火力支援,同時輔以大量的工兵部隊,全力保障裝甲兵作戰。北線部隊則沿著海岸線進攻,掃蕩比利時、荷蘭等國軍隊,牽制英國遠征軍南下。如果英法聯軍合力攻擊中路裝甲部隊,北線部隊則從背面予以打擊。

    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發起攻擊。裝甲部隊兩天之內即兵臨默茲河畔,北線部隊也在按計劃行動。法軍雖然節節敗退,卻也是在計劃內的行動。5月12、13日,德軍裝甲部隊的2個師與法軍2個裝甲師在比利時平原展開激戰,法軍雖然不敵,卻也在不停的與德軍纏鬥,遲滯其推進速度。但德軍工兵發揮了巨大作用,13日下午在默茲河架橋,到14日上午就有一個裝甲軍全部和幾個裝甲師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支援下跨過了默茲河,直衝法國腹地。法軍防線被攔腰斬斷,北面的法軍同進入比利時的部隊完全失去聯絡。

    德軍的行動令法軍統帥部大驚失色,匆忙將已經開入比利時境內的3個裝甲師調回增援。但法軍裝甲部隊無論是數量、質量、戰術均遠遜於德軍,被德軍打得一敗塗地。

    5月15日,德軍裝甲部隊全面突破默茲河防線,或北上攻擊北部的法軍,或南下攻擊巴黎,都不會遇到強有力的抵抗。德軍選擇了攻擊巴黎,一戰而下。英國遠征軍雖然在敦刻爾克僥倖逃竄,但法國敗局已定。

  • 3 # 淮上秋陽

    二戰時貌似強大的法國在德國“閃電戰”的打擊下,很快就敗降了。法國的戰敗,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隔岸觀火,坐失良機。1939年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大戰爆發以後,達拉第政府的抗德立場雖然堅定,他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公開表示要“拿起武器反對侵略”,但是軍事行動卻相當遲緩。當時,英、法在西擁有近110個師,而德國在西線只有23個師。英、法在軍事力量上居於絕對優勢。然而直到9月9日,法軍第四集團軍的部隊才開始以營為單位對薩爾布呂肯地區發動有限進攻。呆在指揮所裡的希特勒,接到法國進攻的訊息後,頓時絕望地癱坐在椅子上,彷彿感到了末日的來臨。因為他非常清楚,德軍在西線的兵力是不堪一擊的。但是,希特勒的恐懼沒有維持多久,法華人為他解除了困境。9月12日下午,法國停止了進攻。此後,法軍一直躲在鋼筋水泥鑄成的“馬奇諾防線”之後,坐等盟國波蘭的滅亡,同時也等待自己末日的來臨。而英軍直到10月11日,即波蘭滅亡已兩個星期之後,才派出四個師在法國登陸。丘吉爾稱它是“一種象徵性的貢獻”。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假戰爭”或“靜坐戰”。而德國滅亡波蘭後,利用“靜坐戰”時期加緊擴軍備戰。七個多月的時間,德國武裝了156個師,製造了4000架飛機,並把大批軍隊從波蘭調往西線。

    第二階段:主動出擊,收效甚微。1940年4月9日,德軍突襲了丹麥和挪威。法、英派出2.5萬人遠征軍在挪威登陸援助挪威。這是英、法聯軍首次主動出擊,他們作戰勇敢,重創了德軍。因軍備處於劣處,沒有坦克、大炮和空軍支援,在激戰中步步北撤。6月初撒出挪成。德軍先後佔領了丹麥和挪威。

    第三階段:失守馬奇諾,敗走敦刻爾克。1940年5月10日,德軍突然襲擊了中立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40萬英、法聯軍被吸引到比利時方向。5月14日,德軍坦克部隊出其不意地越過阿登山脈,在防禦薄弱的法、比邊境攻入法國,強佔色當,向海邊突進。這樣,法國苦心經省10年的馬其諾防線失去效用,英、法聯軍有被包圍的危險。經過周密計劃和英勇努力,英國出動大批船隻,於5月29日-6月4日從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把34萬英、法軍隊撤退到英國海岸。法軍撒走12萬人,另有4萬人被俘,全部重型武器裝備落到了德軍手裡。

    第四階段:巴黎淪陷,戰敗投降。1940年6月5日,德國趁法國新防線立足未穩之機,出動140多個師的優勢兵力,向法國發動總攻勢。不到3天,防線被突破,法軍主力被摧毀,法國統治集團籠罩著著失敗主義情緒。6月10日,義大利趁火打動,對法國宜戰,出兵進攻法國南部。6月14日,德軍未發一彈佔領了巴黎。法國政府一再遷都,撤到南部。6月16日,雷諾辭職,貝當組閣。6月22日簽訂停戰協定,法國向德國投降。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南部地區由賣國賊貝當一夥建立了傀儡政權,政府機構設在維希,故稱“維希政權”。法國淪亡了。

    法國從1939年9月3日對德宣戰算起,經過了9個半月,從1940年5月10日兩軍大規模正面交鋒算起,只有一個半月,就屈辱地投降了。法國的敗降,是法國統治集團長期推行綏請政策的結果。同時,法國經濟實力衰退,軍事工業落後,物質基礎薄弱,國力不振,處於劣勢。國內政局又動盪不定,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爭吵不休,對外政策軟弱,外交地位孤立。另外,社會思想混亂,和平恐戰思想嚴重。德軍壓境,法國上層社會依然驕奢淫逸,只顧享樂,很快發展成失敗主義情緒,導致了民心渙散,軍無鬥志。再加上軍事指揮保守,戰略思想陳舊,立足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忽視飛機、坦克作用,墨守塹壕戰的陳腐觀念,戰略指揮判斷錯誤。因此,法國在二戰中的快速淪亡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主人公是女強人的英劇美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