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愛歷史說野史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 說到最厲害的皇帝,這個問題可不好回答。歷史上有很多明君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但是要用厲害來形容這得看那方面算是厲害。 漢朝的前幾位皇帝,因為經歷戰亂,人民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漢代初期幾位皇帝施行的都是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漢高祖:解甲歸田、勸民還鄉、釋奴為民、十五稅一;文帝、景帝:輕徭薄賦、減輕刑罰。這使得漢朝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加強了國家實力算不算厲害? 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使漢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算是歷史上抗擊外域的皇帝中最厲害的吧?但是正由於武帝這種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龐大的財政盈餘,象流水般消耗殆盡。為籌集戰爭經費,維持帝國正常運作,外加滿足享受,漢武帝能做的,只能是加強對民間的搜刮。那這樣,可想而知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艱難,在對待老百姓這方面可真不地道!而反觀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最大的優點,也是被人經常歌頌的就是四個字《愛名如子》真正能配得上這四個字的我想也只有李世民。說到李世民當皇帝最厲害之處,總結有以下幾點。
第一:唐朝的建立離不開李世民的功勞 李淵在猶豫不決未起義之時,如果沒有李世民的勸說,應該不會那麼早起義。在建立唐朝征戰中,每逢戰事都是李世民帶兵出征,而建立唐朝收復領土的時候,大大小小的戰役也都離不開李世民。因為李世民知人善用,唐朝大多數的將領都站在李世民這一邊。沒有戰役的時候李世民就把自己身邊的將領常常招進自己的秦王府裡,飲酒作樂好生招待。每逢戰事帶兵出征的李世民打戰也永遠衝在第一個,試問那個下屬不願意跟著這樣的好領導混? 第二:玄武門之變 眾所周知李世民未當皇帝之前只是一個秦王,上面還有自己的親哥哥,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當時的朝廷中主要分為兩個派系。 對外征戰的武將基本上在李世民這裡站隊,文臣大多數在太子李建成這邊。而身邊皇帝的李淵在皇位繼承上遵循長有迴圈,以求穩定。 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成為後來的唐朝第二位皇帝 第三:李世民的對外戰事 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 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第四:胸懷寬廣 李世明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第五:教育政策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李世明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第六:善待開國功臣和大臣 歷代開國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帝位以及後續子孫江山坐得很穩,會殺戮很多開國大臣。但李世民算是開國皇帝裡對待開國功臣比較好的了,開國功臣基本都是善始善終的,除了極個別自己作死的人之外。李世民幾乎沒殺過開國功臣,而在晚年的時候為了懷念和自己當初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在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小樓,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影象。後世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對待大臣方面的態度,就像對待朋友一樣。唐太宗說過,他對於大臣們,要“推心待之”;太宗也曾經說過,一個君主要將臣子們看成自己的手足,也要將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肌肉,手足肌肉,都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君主不可以將之切割,因為一個人必然會愛護自己的手腳,所以太宗也會愛護他的臣子們。因此太宗與臣子們之間,培養了深厚的感情。 第七:愛名如子 李世民與魏徵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人民和皇帝應當是什麼關係?魏徵說: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隻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打翻 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從那以後,唐太宗常教育子女: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太子騎馬的時候,他就趁機說:“這馬和人一樣,應當有勞有逸,不能讓他過度勞累。你要是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永遠有馬騎。”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謂用心良苦、苦口婆心。而經過唐太宗的言傳身教,他的兒子高宗也成了一個仁愛的君王。 由於太宗體恤臣下、愛民如子,臣民當然竭忠盡力,奮死圖報。君臣一心,成就大唐偉業。
-
3 # 日落浮雲
的確,稱李世民為千古一帝一點也不過。文治武功,哪方面都無可挑剔。當然,李淵和李建成也非等閒之輩,只可惜李世民峰芒太過,以至於使人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也因此後來的玄武門政變成了人們指責他的唯一汙點。其實這也怪不得誰,只能說命運使然。當初天下初定,正因李世民功勞太大,李淵幾次想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李世民都堅持立長的原則。但有這樣一個弟弟,李建成的太子又怎能當的安心,於是在魏徵等人的建議下,李建成幾次想除掉李世民,李世民最後迫於無奈才發動了玄武門政變。你說這能怪誰,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只能說命運使然。所以嚴格的說這也算不上李世民的汙點。而文治武功方面也是其他皇帝所不能比的。首先打天下,別的皇帝基本都是網羅英才打天下,而他卻是帶領英才打天下,大戰洛陽城下的時候,他身先士卒,兩把大刀都的滿是缺口。跟著這樣的主子幹,誰不幹勁十足。連毛澤東都承認: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用人方面,他可以把敵方的蔚遲恭變成自己的心腹,可以把告密的李靖變成兵神,可以把要置自己於死地的魏徵變成留名千古的第一諫臣。一個戰場上命都可以不要的皇帝,卻可以被蔚遲恭追著打,被魏徵追著鬧。連造反的侯君集他都捨不得殺,最後在眾大臣的堅持下才不得已殺了,而且特意囑託禍不及他人。對待百姓方面,他的仁慈也是眾所周知的。有一年他把牢裡的二十六個死刑犯,在行刑前全部放回家,讓他們探完親,幫家裡收完秋之後再回來行刑。收秋之後,二十六個死刑犯悉數歸隊,無一逃脫。也因此李世民全免了他們的死刑。這樣的事除了周文王畫地為牢的故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別的還真沒有。當然古代的好皇帝不止他一人,只是他優秀的太全面了。比如說漢文帝、景帝,、隋文帝,他們都是文治特別突出的皇帝,而秦皇漢武又是功過都很突出的皇帝。漢武帝把匈奴打殘了,匈奴人跑了,李世民把突厥打殘了,卻被突厥稱為“天可汗”。以至於李世民死後,突厥首領都為之落淚。這樣的好皇帝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嬌傲。
-
4 # 完美73185822
這個不敢苟同,為什麼這麼多人說因為中國是從唐朝開始被世界認為是老大的,大唐也是最發達的時候。要說千古一帝唐朝算不上。
-
5 # 老衲侃春秋
我們平時只要一提及中國古代的強盛王朝,唐朝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
再一提及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為何是這麼個提法?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業績來決定的。這是舉世公認的取得彪炳青史的幾個偉大帝王中的代表。當然,如果說到這裡頭誰是NO1,還真不好排。因為他們取得的功業不一樣,個人的能力不一樣。只能說放在中國歷史的座標上來衡量,這幾位帝王都是超一流的級別,估計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具體就李世民來說,我們下面就來數數李世民獨特的地方。
首先,在武力值上,以上皇帝中,也就是宋太宗趙匡胤能和李世民相PK。他們兩個到底誰的武力值更高呢?李世民箭術精絕,趙匡胤拳術獨到,一個是馬上功夫,一個是地下功夫,似乎打不到一起去,暫時並列第一吧。
再來說文采,李世民應該排第一,唐詩唐詩,作為唐朝的皇帝,豈能不會寫詩?李世民的詩作其實也是不錯的。另外他酷愛書法,尤其是飛白書,那是堪稱一絕的。
第三,胸懷。這個秦始皇、李世民和趙匡胤應該可以論一下,都極少有殺功臣的記錄。但是在善言納諫方面,李世民明顯高出他們倆一籌。並且李世民大膽的使用了太子李建成的舊部,什麼魏徵、王珪、薛萬徹都是這種情況。而且當了天可汗以後,還重用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兒、李思摩、契苾何力都是此時重用的。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毫無疑問,應該是第一號。
第四,在權力的運用上。強勢的帝王一般有這種通病,就是太過於攬權。這方面以秦始皇為代表。他每天要處理70斤重的文牘(那時是竹簡,重量單位),不看完不睡覺,累得人模狗樣的。這方面李世民和趙匡胤又勝出了,知道什麼時候放權,什麼時候收權。
尤其是李世民做得很到位。為了避免出現決策性失誤,李世民的“三省六部制”是這樣規定的, 中書省釋出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
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釋出詔書。詔書釋出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佈。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
這種政治運作方式,類似現代的“三權分立”制,這是西方在十七世紀才發明的分權學說,但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了。
最讓人佩服的是,李世民規定,就是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以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時匆忙的作出一些錯誤決定。這個規定,到後來的帝王都無法做到。
說到納諫,這幾個帝王中,李世民也是做得最好的。關於魏徵、王珪給李世民提意見的故事太多了,在這裡不在囉嗦。
第五,向成吉思汗,雖然也是偉大人物,但他只能算偉大的征服者,不能稱之為統治者。他雖然打下的版圖很大,但沒有進行有效的統治,他的元帝國,不到一百年就煙消雲散了。而李世民當了“天可汗”以後,重用少數民族將領,並且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古都是以中原為貴,看低夷、狄等少數民族,我卻是一視同仁,所以他們都把我當成了他們的父母一樣尊敬。(“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
他不光是說說而已,實際上對少數民族的傑出人才也是大膽使用,如以智勇聞名的阿史那社爾,率突厥部眾內屬後,被唐太宗封為左驍衛大將軍(禁軍的高階武官),這是多麼大的信任!後來阿史那社兒在平定高昌的戰役中立功,李世民又賜予其寶刀和絲織品,封畢國公。此外還有突厥族的頡利可汗,任右衛大將軍;東突厥的阿史那思摩,因軍功被賜於李姓,改稱李思摩,被授職左衛大將軍;鐵勒部的契苾何力,任鎮軍大將軍,因軍功封涼國公……據後來史學專家統計,整個唐太宗朝,少數民族在朝廷的任職官員,佔據了整個朝廷的五分之一!
光我們華人來評價李世民,好像有些不夠,那麼我們再看看外國的研究者對李世民和他開創的唐朝大業的評價就可以了,“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全球通史》【美】斯塔夫裡阿諾斯)
這些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總之,李世民是整個大唐最傑出的君王,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是不是最厲害的?這個如果無法比較,不能下評語的話,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中國歷史上,在所有的帝王中,李世民能進入超一流的行列中,這一點大家不會有什麼疑問了吧?!
-
6 # 俗人囉嗦
也許李建成稱帝會更厲害,但歷史不能假設。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造就了唐朝的繁榮昌盛並威加四海,他的厲害之處就是心胸寬廣擇善而從,巍徵敢言直諫也是因為有了李世民的海納百川,所以先有李世民才能後有魏徵。可謂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
身為唐朝開國之君,更無歷代皇帝誅殺功臣的欲加其罪何患無辭,也沒有杯酒釋兵權的功高震主嫌。充分說明了其厲害之處是舉重若輕,面對繁雜局面的駕馭能力,以至其後帝王無人能及。豈止厲害能一言敝之。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