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珍珠大笑

    近代社會科學大家、帝師羅振玉說:“所謂歷史,不過是掛小說的一顆釘子。”

    三國這段歷史很精彩,因此也就有許多釘子。其中,史書《三國志》這顆釘子最管用,掛了《三國演義》這件大衣,彼此相得益彰,俱各熠熠生輝,皆大歡喜。

    大家都知道,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從史書《三國志》脫胎而來,二者之間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呢?也可以說千差萬別,此前曾經多次在網上看到類似的帖子,一口氣就排出來好幾十個區別。

    要說反映二者之間差別最典型的例子,我覺得首數“劉皇叔三請諸葛亮”。典型到什麼程度呢?這件事情,《三國志》就是一句話,小說則鋪陳了整整一個半章回。

    《三國志》的那一句話出自《諸葛亮傳》,前面有一小段穿針引線。受到劉備器重的徐庶推薦了諸葛亮,劉備說那就請他來吧,徐庶說那可不行,這是大才,需要將軍你親自去。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

    具體寫人記事那句話,書上是這麼說的:“凡三往,乃見。”

    而小說呢,從三十七回到三十八回的前半部分,“三顧茅廬”鋪陳了竟有五六千字之多,情節曲折迭起,精彩入心。從三番五次錯認孔明和禮數週全,書寫劉備的求賢若渴,從諸葛亮的矜持自處書寫他“火候不到不揭鍋”的智慧,以及關羽的剛而自矜、張飛的暴躁不忿,和臥龍岡的風物,隱士們的孤高,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羅貫中這是在幹什麼?我要告訴你八個字:塑造人物,推進情節。

    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和瀝瀝如在眼前的情節,就是藝術的高度概括與拓展,是作品的血肉,與那些歷史真實組成的筋骨有機地融為一體,成就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

    從文字長短看,小說《三國演義》洋洋灑灑六七十萬字,它的高度大家都知道了,名列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一座沛然矗立的巔峰,仰之彌高。

    《三國志》呢,區區三十多萬字,但含量可一點也不含糊。陳壽是個惜字如金的人,他的《三國志》以精瘁著稱,以少勝多,若不是裴松之補綴了不少,我們看到的《三國志》會更短。但是,短有短的精彩,有短的建樹。

    古代文藝理論大家、《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評價《三國志》“文質辨洽”,陳壽堪與司馬遷、班固比肩而立。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由此,我們見識了羅貫中的枝繁葉茂和陳壽的惜字如金,各擁大作,各有其理,各具一格。

    據測算,諸葛亮時年28歲,還是個長身玉立的翩翩少年郎,就縱橫捭闔,一番隆中對預料三分天下,真的不枉了劉皇叔三顧辛勞、良苦用心了。

  • 2 # 5513842785101

    三國志是正史,三國演義是小說。中國文化典籍分類為經,史,子,集。三國志排第二位,三國演義排在第四位。集部內又細分類,小說類又排多少位,琢磨琢磨。古人印書尺寸大小都是有區別的,經部最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團隊專案的Git分支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