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zdwhly
袁官渡之戰回去平定各地叛亂就死了 曹滅袁在袁紹死後兩子互攻的情況下用了七年 袁紹若長壽曹想滅袁也不易 另外官渡之戰是曹方己頂不住時 許攸因家人犯罪收監來降說出糧草所在地 曹背水一戰燒了糧草才僥倖勝利 曹赤壁之戰中的損失沒有小說中那麼大 後周瑜擊敗曹仁奪取荊州 但曹後方穩定
-
3 # fxq7151833
一、曹、袁二人的意志力不同。曹操出身不高,從逆境中成長,在戰爭中發展壯大,有著磐石般堅強的的意志,有著越挫越勇的英雄氣概。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世家,愛慕虛榮,官渡之戰後一蹶不振,徒有虛名!二、曹操赤壁之戰雖然失敗,但沒有動搖他強大的統治根基,而袁紹糧草被燒,良將被斬,或背叛投敵,四分五裂,一敗塗地。三,曹操壽命長,袁紹死的早。官渡之戰後兩年,袁紹即去世。四、曹操的接班人培養的好,他的事業後繼有人。而袁紹為人不明,廢長立幼,故其死後,兒子們爭權奪利,自相殘殺,自毀長城,自取滅亡!
-
4 # 難忘歷史的改變
袁紹傷到主骨和心肝,無法復生。這曹操雖敗,但只傷到肌肉,他的主脈和筋骨完好如初,所以能快速地重展雄風,鬥志昂昂。
-
5 # 花開荷香
古有一言: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現在人強調的是富國強民。三國群雄並起,四世三公的袁紹可謂獨樹一幟,謀士勸其修養生息以待時變,他卻聽從許攸之策與曹爭雄於官渡結果大敗,後烏巢失火一撅不振。不難看出在袁紹治理下的四個州是何狀態,雖兵強馬壯但民不聊生,一旦屯糧被毀軍隊就鳥獸散,相比曹操就差遠了,赤壁大敗馬騰就偷襲許昌可謂顧頭顧不了腚,然而曹仁能獨擋一面,荀彧巧使計謀,曹操率軍大回調即解了許昌之圍又看清了內部形勢可謂是個有頭腦的人,更有趣的事曹自此再沒有親征,袁紹就沒有這麼精明,即看不清自己又看不清楚別人當然就優柔寡斷處處失策,而且還義氣用事我行我素。行了,不侃了。
-
6 # 小鴻哥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以袁紹的失敗而告終。袁紹當時集結了十萬步兵,一萬騎兵。曹操數目不詳但遠少於袁紹。據三國志曹操偷襲烏巢後斬殺袁紹軍七萬,而裴松之注:殺紹卒凡八萬人。加上白馬之戰、張郃等部投降。袁紹幾乎是全軍覆沒。三國志袁紹傳:紹眾大潰,紹(袁紹)與譚(兒子)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
袁紹是敗退後迅速穩定了四州,據三國志: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曹操沒有趁勝追擊也是因為實力不夠,糧草器械都遠少於袁紹。在曹操偷襲烏巢時,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糧草。
袁紹據:冀、青、並幽四州。曹操據:徐、兗、豫、司、涼五州(涼州有一半在馬、韓手上),加上淮南。地盤雖不比袁紹小,但徐、豫、司、涼、淮南都飽受戰亂,殘破不堪。袁紹手下人才並不比曹操弱。曹操就曾說:河北殊多士乎,惜袁氏不能用。
曹操能東山再起,袁紹卻不能。我認為原因:
第一袁紹外寬內忌
袁紹準備南征曹操時田豐就反對並建議:修養生息,並派遊軍搔擾曹操地盤。這樣我們勝券在握了。袁紹不聽。田豐屢屢進諫,袁紹怒而把田豐下獄了。官渡之戰失敗的訊息傳到冀州,有人對田豐講你以後肯定會受重用。田豐講:如果勝了我還能活,現在輸了我就必死了。袁紹回到冀州就把田豐殺了。曹操知道田豐的計策講:向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就是說如果袁紹採納了田豐的建議,勝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
反觀曹操打了勝仗感謝別人,打了敗仗檢討自己。據三國志: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曹操遠征烏桓得勝回來後,詢問當初有那些人反對。當時人人自危,以為曹操要罰。據曹暪傳: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就是說你們以後再有什麼建議儘管說。
反觀袁紹,沮授諫言奪兵權、田豐諫言下獄。
第二袁紹好謀無決,又不肯認錯
官渡之戰時至少有五條良計能打敗曹操
1沮授建議:緩戰,拖死曹操。(據三國志曹操只剩不到一個月糧草,準備退軍)
2沮授建議:派蔣奇率軍在烏巢周圍巡邏防止曹操偷襲。
3張郃建議:密派一支部隊切斷曹操糧道。
4許攸建議:派軍偷襲許昌
5張郃建議:派重兵救烏巢。
袁紹殺田豐就是不肯認錯,反觀曹操就不一樣了。
曹操善納諫,就算是沒聽也不會像袁紹般遷怒。就如遠征烏桓回來重將那些當初反對的人。
郭嘉原來就是袁紹的人,但他發現袁紹不能成事於是去投靠當時弱小的曹操。郭嘉評價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有次曹操跟孫權交戰想效仿官渡之戰把淮南百姓遷走。蔣濟反對講:那時侯是袁紹強我們弱。百姓都戀土,肯定不願意遷移的。曹操還是遷移淮南百姓。結果淮百姓十餘萬跑到東吳去了。後來蔣濟到了鄴城,曹操馬上跑出來迎並大笑講:本來是讓他們躲避賊人(東吳),結果他們都跑到賊那邊去了。於是升了蔣濟的官。曹操雖然是笑著說的,但至少是認錯了。
第三袁紹埋下內亂的根
袁紹敗於官渡一年後就死了。曹操也開始對北方用兵。公元204年平定冀州、公元205年平定青州、公元206年平定幷州、公元207年遠征烏桓徹底消滅袁氏勢力。曹操花了近五年時間,還是在袁氏內亂的情況下。如果團結一致未必這麼快。
這一切是袁紹造成的,據三國志袁紹傳: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沮授反對:必為禍始。而據九州春秋:九州春秋沮授諫辭曰: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紹曰: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授出曰:禍其始此乎!
袁紹讓袁熙去幽州、袁譚去青州、高幹(外甥)去幷州、袁尚留在冀州。結果造成分裂,就連謀士也分裂。審配、逢紀支援袁尚,辛評、郭圖支援袁譚。他們互相攻伐,曹操來攻時還能團結一會。曹操前腳走,他們立馬就打起來了。
曹操後取能東山再起,應該是指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後。原因:
第一曹操非袁紹,知恥而後勇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後,孫劉聯軍水陸並進追擊在烏林跟曹操大戰。曹操從華容道衝出去後非常高興講:劉備確實是我的對手。如果早點來這裡放火,我就有來無回了。(後來劉備果然來放火)打了敗仗還高興,這種心態比袁紹好多。反觀袁紹據三國志: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
赤壁之戰後曹操做了三件事
1曹操在北方釋出求賢令。
2屯田
3造船,訓練水軍
4解決涼州馬、韓
第二曹操沒有袁氏奪嫡內亂
曹操當時有三個兒子最有資格接班:丕、植、彰。主要是丕、植奪嫡之爭,底下的人也分成兩派。雖然兩派在爭,但沒有尖銳到像袁紹兒子般。曹操也並沒有過早的表露立那一個。不像袁紹: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
一直到公元217年才立曹丕為世子。
第三根基尚在,長江既擋住曹操也擋住了孫劉
曹操雖然敗於赤壁、烏林損失不小。但是因不習水戰和不習南方氣侯軍隊多病的原因。當時赤壁大火曹操是撤退,並不是如袁紹軍潰敗無戰心眾降。據三國志:曹操燒餘船退。然後在烏林再次退軍。曹軍還是保持非常強的戰鬥力的。
赤壁、烏林之戰後孫劉趁勝進軍,東吳進攻南郡劉備南征荊州四郡。東吳認為既然曹操退軍了,那南郡就會很容易打下來。但周瑜率數萬人攻打南郡打了一年才打下來。周瑜右肋中了曹軍一箭。說明曹軍軍心乃在。
拿下半個南郡的周瑜並未繼續向北進攻襄陽,反而計劃入蜀。在周瑜攻打南郡時,曹操率軍從合肥攻打東吳。
-
7 # 精品影視館
第一,曹操從小就是在逆境中生存的,雖然遭遇了失敗,但是他強大的內心可以接受失敗,袁紹出生貴族,從小是在順境中長髮的,心裡承認能力不如曹操。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就在鬱悶中死去,而曹操在赤壁之戰大力發展北方的經濟,終於使魏國成為三國中經歷勢力最強的國家,為司馬家族一統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徹底被動搖了,元氣大傷,曹操沒有給袁紹翻盤的機會,繼續出兵打擊袁紹的殘餘勢力,終於將袁紹徹底擊敗。赤壁之戰後,雖然孫劉聯盟把曹操擊敗了,但是它們自身傷亡也不少,曹操在北方的田地,軍隊,基本上沒有受到損傷,總體勢力來說,曹操依然是三國裡勢力最強的國家,而孫劉在擊敗曹操後,根本沒有實力繼續北伐。
第三,曹操在大局觀和用人觀上遠勝袁紹,袁紹基本上沒有大局觀,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袁紹剛愎自用,聽不下去手下謀臣的建議,如果聽了許攸的建議,估計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最後導致許攸降曹,曹操在許攸的建議下,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
8 # 大思糊
首先我認為有兩點
一: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敗了,但是根基很穩,境內沒有因為曹操戰敗而亂,而且當時的孫劉二人互相忌憚是一點,兵力欠缺也是一點,所以曹操雖然敗了,但是曹操有重新崛起的資本。
但是再來看一下袁紹,官渡之戰後,袁紹敗退,同時國內烽煙四起,袁家內爭就不說了,還有袁家下面的青州、冀州、幽州、幷州,大多都不是袁家的人,袁紹敗了之後就開始作怪,要不然怎麼能讓曹操兩萬人打敗了,當時的曹操可以說的上是內憂外患,北有袁紹,南有孫權,劉表,就一個馬騰還算老實,不過後來也被馬超個熊兒子給坑死了。
二:這應該可以說是看人了,曹操一生征戰無數,袁紹士家出身,和曹操比,差的太遠了。
-
9 # 百花爭豔只為你
這點很簡單,因為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是關乎到整個北方的歸宿,曹操勝,袁紹就就無力迴天了。曹操敗,袁紹就一統北方。所以,這種決戰的輸贏都是一次性的,贏就贏定了,輸也就輸定了。袁紹雖然自個有很多問題,但是曹操一樣,官渡之戰誰輸誰贏都可以決定了北方的統治權,因為北方大士族勢力都在關注這場戰爭,誰贏誰就得到士族的支援。
而赤壁之戰是曹操南征,北方大多數已是曹操的地盤,北方士族也大多為曹操效力。曹操敗了赤壁之戰,他還有整個北方的支援(部分反叛),只要休養生息,就會有源源不斷兵源和物質。所以曹操才能東山再起(西晉統一)。
曹操和袁紹他倆是在不同的位置的,所以袁紹敗不起,曹操可以敗。
回覆列表
袁紹的失敗歸結於他的性格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身材壯健,好結交。好謀無斷,生性多疑。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初為司隸校尉,隨大將軍何進。曾引兵殺盡宦官。後與董卓反目,出為渤海太守。十八路諸侯反董卓時,眾推其為盟主。後滅公孫瓚,奪得冀州兼督冀、青、幽、並四州。袁紹進軍曹操,七十萬大軍在官渡被曹操用七萬之兵打敗,兩年後死去。其子相互殘殺,皆為曹操所敗。易中天先生曾在《品三國》中清晰地指出了袁紹失敗的“六失”,即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指揮上失誤,用人上失當,組織上失和。這六失,都歸結於袁紹的性格。
袁紹在《三國演義》裡,一出場就是激情的青年鬥士,敢領五千精兵,斬關入內,冊立新君,殺盡宦官,並幫助何進扶立太子辯即位漢少帝。之後,面對董卓專權,他再次揚眉劍出鞘,竟敢與權傾朝野的“屠夫”董卓拔劍相向,“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被董卓拜為渤海太守後,他絲毫不領情,革命的心繼續燃燒,致信王允說“紹今集兵練卒,谷掃清王室,未敢輕動”,仍然不忘與專權做鬥爭。不管此時的袁紹如此作為是出於真心報國還是借MISTRA利,至少這種敢於挺身而出的勇氣著實令人欽佩。不久,袁紹接到了由曹操發來的矯詔,即引兵三萬離渤海與曹操會盟,召集十八路諸侯開始了對董卓的討伐。鑑於袁紹祖上四世三公、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的高貴背景,他被推選為盟主,眾皆唯命是聽,袁紹能夠在當時做到如此勇敢不可不說他是位雄才。
後來,聯盟在利益紛爭中解散了。袁紹耍了個陰謀輕易地獲得了冀州牧韓馥的地盤,隨後又如願地滅掉了公孫瓚。自此,袁紹已虎踞冀、青、幽、並諸郡,擁有雄兵百萬,文官武將極多,袁紹已成為響噹噹的一方霸主。
因為他的性格“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曹操對其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這樣的性格特點註定他的失敗。
從一開始,他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身邊的兵就足以征服那些宦官,結果他偏偏選擇了野心家。這樣一來,開啟了一個軍閥混亂的格局。當盟主期間,他選擇了弟弟袁術當後勤保障司令,結果這個弟弟因為不給孫堅糧草,差點吃了敗仗,最後鬧得盟軍不歡而散。
袁紹成為最大的諸侯後,劉備致信袁紹要其出兵討伐曹操,打還是不打,這也是袁紹一直思考的問題。面對謀士審配、郭圖、許攸等的打以及田豐、沮授的不打,他一時竟猶豫不決,並最終選擇了錯誤答案:打。
大戰在即,對壘雙方都做了些什麼呢?曹操親自率兵趕到黎陽,積極備戰。而袁紹這邊呢?則是來個窩裡亂,許攸不樂審配領兵,沮授又恨紹不用其謀,不圖進取。袁紹心懷疑惑,不思進兵。一看這情況,曹操就又返回了許都。袁紹的光打雷不下雨倒是及時提醒了曹操。曹操決定先解決後顧之憂而後集全部兵力以戰袁紹。這時,首先要打的就是劉備。但問題的關鍵是其間如果袁紹乘虛來打許都怎麼辦。這個軟肋早有田豐建議給袁紹,可他以孩子生病快死為由,竟然放棄了趁曹操打劉備時突襲許都的絕妙計謀。
曹操順利地拿下了徐州城,劉備逃到了袁紹處,失意的劉備這時就鼓動袁紹趕緊出兵討伐曹操。這時田豐就上來勸諫說打徐州時你不突襲空虛的許都,現在倒好了,在他沒有後顧之憂的時候才開始攻打曹操。聽了劉備的話,而放棄了田豐持久戰的建議。他再次選擇了錯誤,甚至將田豐打入了大牢。
官渡之戰,是袁紹一生的轉折點。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出了北方霸權。本來,他是有機會贏得這場勝利的,甚至可以進而奪取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天生外寬內忌,好謀無斷的性格註定了他的失敗,註定讓他一生都是在錯誤的判斷與選擇中走過。郭圖全書中給袁紹獻出的唯一一個好主意就是不要廢長立幼,結果他在臨死前還選擇了一道錯項,導致兒子之間為爭位置內訌。
袁紹,當年的雄才大略與最後的窮途末路,其間的榮枯轉化,皆在於自己的性格,在於性格決定下的那一個個錯誤的選擇。袁紹外寬內忌的性格在關鍵時刻沒有包容之心,袁紹走向孤家寡人,就是他輕輒就斬首、動輒就收監的狂傲性格,謀士提出一些建議也能成為殺頭的理由。要知道大戰在即,每一個建議都是一次對戰局的分析,即使是一面之詞也有聽的必要,哪怕做個參考。
與袁紹相比,曹操寬容得讓你驚訝,他先是盛情接納許攸,後是真誠對待張郃,甚至連許都及軍中那些通敵的人,他都不去追究,並說了一句讓袁紹永遠都說不來的話“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