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寫歌人代伐鍾
-
2 # 四季農鄉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不是狹義上的把很多人都遷移到一起居住就是城市化了。
城市化是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而逐步清晰起來的一個概念,也可以說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特別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直接推動了城市化的程序加快。
當一個地方的工業發展需求要術開始向外釋放後,自然會產生巨大的虹吸力量,大量的生產資料公共物資服務配套設施生活保障都會向這個地方集中,特別是勞動力,也就是人,都會向這個地方集中,尤其是勞動密集性產業,需要大量的新型勞動力的加入,這個地方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就產生城市化的需求,人不但要工作,而且要生活,因此又產生很多就業空間。城市化就這樣在需求的放大和迴圈中形成了。比如說中國的深圳,完全是工業化催生出來的城市。而中國的首都北京,解放初期不到二百萬人,現在接近二千二百萬人,特別是近二十年,幾乎是爆炸式增長,每年都有幾百萬人進京就業打工掙錢。在中國,被工業化催生膨脹的城市不勝列舉。
最近,看到很多專家學者在拿新農村建設質疑城市化建設,甚至天天拿小農經濟模式敲中國現代化建設竹槓。其實,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建設都是在本世紀十一個五年計劃同時推出的,二者沒有先後之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經濟黃金十年中,鄉鎮企業爆發式增長和擴張,對中國新農村建設造成了各方面制約,形成了原地踏步的表象。本來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美國的一個經濟學家(叫什麼名字忘了)說過,同樣對工業和農業的投入,工業回報是農業回報的十六倍。工業可以幾分鐘出產品,農業最少要幾個月才出產品。當然,農業是第一產業,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歷史有侷限性,應該看到發達的工業可更好的反哺農業。
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二者之間沒有矛盾,只有共同利益,這就是讓所有華人生活幸福,讓國家富強昌盛。
個人觀點敬請爺正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
-
3 # 鮮明11
本人也曾狂熱地企盼農村城市化格局,這樣可以省下大量的用於建築居住房屋所需要的大量土地。二戰時期,日本鬼子侵略東北後,也曾進行過短暫的拼屯拼村,當然了,他們的拼屯拼村是為了加強和鞏固他們的殖民統治。實際效果卻不怎麼樣,且更加激起了華人民的強烈抵制和反抗。因此,不視國情,一味地去照搬西方的那一套模式是不合適的!中國是一個季風氣候狀態的地域國家,實行大面積的農耕機械化作業,讓少數的農民去養活碩大的城市人口,一但遭遇到大面積的乾旱和洪澇自然災害,居住在中心城市裡的居民則如何生存?而且華人口基數龐大,人均GDP產出又相對比較低,難道說這些基數龐大的群體都要國家來負擔或城市裡的工業產出去養活嗎?中國的自然地理狀態溝壑交錯,崇山峻嶺遍佈大半個中國,我們誠不能把龐大的人口都遷移到僅有的三大平原去居住吧?毛主席早就告誡我們,但凡制定方針政策路線,都要實是求實,面對現實,因時因地制宜。一面倒是不行的,一盤散沙更是要不得的,總得適應大自然原始狀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國情的實際狀況去構劃我們國家的建設藍圖吧!例如鹽鹼地的改造問題,沙漠的治理問題,自然環境和山林草場的保護問題,溝渠河道的疏通問題,都是需要大量的自然人去施作的。你把大量的自然人都弄到城裡面去搞所謂的城市化,他(她)們都有施展能力的空間嗎?你還認為你所居住的地域都是風調雨順的地中海流域和龐大的密西西比和平原哪?你還認為你僅僅是三億多人口的美國啊?要知道,中國龐大的地域是由勤勞勇敢的,含辛茹苦的中國農耕民族一代一代,祖祖輩輩刨出來的!時代雖然變遷了,但華人民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狀況和經濟承受能力進行區域性的中心村鎮建設的城市化模式,倒不失為一種合適的現實性做法!把人們都集中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周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就是本人理解的中國城市化建設的看法!
-
4 # 文學者277
城市化是拉動消費和投資的強大動力。但要根據經濟基礎和配套能力,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循序漸進,力所能及。真正實現人的城市化而不是房的城市化。任何急功近利、盲目冒進的行為都可取,會顧此失彼,留下後患,須理性推進。最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互動,雙向流動。要解決土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問題,同時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要把產業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在發展中平衡城鄉差距,在前進中解決矛盾,推動公平發展、和諧發展。民生是重中之重,政策導向是動力之源。
回覆列表
城市化,就是人類居住方式的叢集化、生活方式的集體化,本質上都是一種科學的集約化,總體來說應該是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
地球就這麼大,人類到底是分散居住更節約土地,還是集中居住更節約資源?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否則人類的城市化行為就是集體失智。
大城市對小城市和鄉村的影響,說正面點,叫做帶動效應;說客觀點,叫做輻射效應;說文雅點,叫做虹吸效應;說難聽點,叫做抽水效應。哪一種更接近事實?我的看法還是比較正面而且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