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宋神臂弓,北宋中期,党項人進獻,宋人改良。其後,宋軍中大量裝備,連發,射程達500米,殺傷力極強。遊牧民族騎兵再強大,也不敢面對神臂弓方陣對沖的。西夏、金、蒙古都吃過神臂弓的苦頭。宋軍中有個不成文慣例,就是絕不能把神臂弓留給敵人,撤退前都會把神臂弓砸毀。 神臂弓製作工藝也極其複雜,南宋亡後就失傳了。《永樂大典》中有圖紙,滿清號稱大才子的紀曉嵐複製而不得。 神臂弓真的存在過嗎?翻史書,會發現宋軍與西夏、金、蒙古交戰中多次運用神臂弓。
21
回覆列表
  • 1 # 小阿陽影視

    冷兵器時代,最強武器應該是鐵錘.

    不過冷兵器時代,最強的遠距離攻擊武器中,弓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最強的,不是弓箭,而是弩箭.

  • 2 # 薺菜糰子

    且不說神臂弓到底什麼樣,迄今還是個謎。但再怎麼說,他也是一種單兵武器而已。再牛的單兵武器,不論是“戰略步槍”OICW還是麥克米蘭大狙,也和大規模殺傷武器不沾邊兒。

  • 3 # 魂舞大漠

    宋的敵人不只一個,其中金,是其強敵之一。金打不過宋,他的重要將領完顏宗弼,總結重要原因,即歸結為宋有神臂弓。關於完顏宗弼,個別網友可能有點小陌生,他還有一個本民族的名字叫斡啜,宋音譯為兀朮(wù zhú),生不逢時,遇上岳飛,怎麼打怎麼戰也是一個輸。其把失敗歸為神臂弓,當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就是形同現在的核武器,那又如何?

    核武並非一家所有,何況他金兀朮可以“付樣造之”?付樣而造,並不能挽回失敗的命運。所以就是在當時,也不能把宋代“核武器”看得很神,誰這樣看就是唯武器論者。任何武器都有其限制,神臂弓亦然。它可以“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相當於今天408米,射出這麼遠,還能洞穿榆木一箭之深。笴,指的是箭桿,代指箭。《宋史·兵志》白紙黑字,如果說的真是實話,真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問題是可能性有多大?史書不是科學理論著作,只是比喻。當代軍用弓箭,有效射程不過200米,難道說那時工藝,比當代還精?比不比得上,只能說可能,在研製工藝上達到的一種空前水平。之所以不能被現在仿製,有的歸為保密的原因。

  • 4 # 黑白文史mcn

    冷兵器時代的最強--神臂弓--宋弩

    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木半笴”(宋史卷197)

    就是宋代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神臂弓。

    神臂弓名為弓,其實是一種偏架單兵弩,不同於一般弩的是,它前面有一個馬鐙狀的踏腳,以助張弦的效率。

    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西夏神臂弓其實是一把"偏架弩",由弩身,弩機和踏蹬三部分組成。從簡單的說起,踏蹬,就是放在地上,用腳踏住,然後雙手拉弓上弦。為什麼還要用腳,當然是要獲得更有的動能,讓箭射得更遠。弩機,是神臂弓的半個靈魂。沒有弩機,只是弓箭,頂多算是把半自動步槍。有了弩機,射手既能長時間保持射擊狀態,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瞄準敵人。所以,有了弩機,西夏神臂弓就成了那個時代的大威力“狙擊步槍”。

    真正的西夏神臂弓,它的弩身的製作複雜,已經達到了神秘的狀態。而且弩身的製作材料還絕對要求原產地:主要材料,是西夏所產的一種韌勁十足的木材;關鍵配件,要用西夏所產的,一種成年公犛牛的巨角。這種犛牛牛角很長,顏色黃黑相間,還自帶花紋。製作步驟同樣神秘。今天,我們只知道要先將牛角切成長長的薄片,然後,再根據弓的不同部位,選擇不同長度,再用特殊熬製的膠,將薄片逐一粘起來。這才是西夏神臂弓的靈魂所在,因為在沒有碳纖維和奈米材料的古代,唯有這兩各材料組合在一起,才能讓人把一支又一支鋒利的利箭,在三百多步之外,準確地射入敵人的胸膛。

    自宋神宗熙寧元年,橫山党項部首領李宏進獻神臂弓(順便一說這個神臂弓的最初發明者李宏,因為是党項族,現在不少軍史學者,望文生義,想當然得以為就是西夏投降過來的。北宋西北邊有所謂“熟羌”,是對當地受宋管轄的少數民族的統稱,其中包括了党項族。他們和漢人一起保衛著北宋的西北邊境,即所謂“番漢將兵”“番漢弓箭手”。而李宏其實只是北宋其中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首領而已),北宋將之略加改進後,大量製造並下發宋軍裝備,成為宋軍恃以克敵制勝的利器。

    南宋初期,名將韓世忠加大神臂弓的尺寸,製成了威力更大的克敵弓。宋神宗元豐伐夏,南宋吳玠吳璘兄弟守四川,宋孝宗隆興北伐,在宋代歷次對外戰爭中都可以看到神臂弓和它的後繼型號大規模使用的紀錄。

    但是北宋為了防止強力的神臂弓技術流入敵國,優秀的弩弓匠全部集中在京城,然後根據戍邊軍隊需要數量製造下發,還軍法規定,一旦戰敗,如無法帶回神臂弓,必須原地摧毀,防止敵方仿製。同時嚴禁民間私造。宋亡後,元代政府一度下令繼續製造神臂弓,但是這種步兵使用的武器顯然並不適合以騎兵為主的元軍。同時為了防止民間私造反抗,元代政府還頒佈了血腥的禁兵令,神臂弓從此消失了,到了明代,連它的製造工藝也失傳了,只留下尺寸圖樣收載在永樂大典中。

    明代初期也曾仿製過小批次的神臂弓,由於不是很成功,更主要原因是火器的快速發展,明代對強力的弓弩的繼承和發展並沒有很大的建樹。到了清代中期,著名學者紀昀曾試圖再次恢復神臂弓,他和當時的侍郎鄒念喬,根據永樂大典留下的零件尺寸和圖樣,研究了半天,竟然已經完全不著頭緒了,以至於他一度萌生讓西方國家來加工零部件的想法。

    那神臂弓到底威力有多大射程有多遠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宋史說“射三百四十餘步”,那是個衍文造成的錯誤,把“二”當成了“三”,其實應該是“射二百四十餘步”。這個大量宋史料文獻可以佐證。按1步等於5宋尺,1宋尺約合31釐米,也就是說神臂弓射出370多米,還能“入榆木半笴”,即箭桿入木一半。而箭桿長“數寸”,到底幾寸,卻沒有一種文獻具體指出過。按“弓之身三尺有二寸”,估箭桿至少5寸以上,當不為過。我不是很清楚軍事學上的有效射程是如何定量規定的。不過神臂弓370多米射程還能入榆木靶6釐米以上,應該是有效射程而不是最大射程。

    南宋初期,進攻四川的金軍為了抵禦神臂弓的射擊,往往身批2層鐵甲,但是依然能被在中近距離擊穿。金將孛堇為此組織了一支5千人的漢人籤軍習射神臂弓,準備“以漢技制漢”。校閱成果那天,孛堇命射巨石,一輪齊射後,但見“巖皆如粉飛墜”,嚇得孛堇立刻解散了這支部隊。

    西夏神臂弓的最後結局是:《宋史·兵志》上有神臂弓的記載,但僅是描述,連個正式的樣圖都沒有。《永樂大典》上記有神臂弓的機關圖樣,可惜這部典籍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神臂弓自此徹底失傳

    用武俠小說的筆法給西夏神臂弓做個總結:咚個咚,從此,世間再無西夏神臂弓。這個開掛的神器也就此結束。

    我是@黑白史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5 # 揹包客愛出行

    神臂弓長什麼樣?

      結構上只是在弩臂末端增加了兩個光滑圓環,在扳機的位置增加了一個不需要光滑的固定點。

      這個結構是弩臂每側有一前以後兩個弩臂,前弩臂是後弩臂的兩倍粗,或者弩臂都統一大小,兩個弩臂綁起來就是前弩臂,這個就是三臂弩了。

      但是專家復原的神臂弓就是個弩,而且是個腳踏弩。古代的應該不長這樣,不然就會叫神臂弩了。直接用弓就能射到200米的距離,而且弓的準確度比弩高,修復能力也優秀於弩。

    古代的記載:

      《容齋三筆》卷十六 《神臂弓》:神臂弓出於弩遺法,古未有也。熙寧元年,民李宏始獻之入內,副都知張若水方受旨料簡弓弩,取以進。其法以桑木為身,檀為秢,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

      《宋史 兵志》中記載“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

      《夢溪筆談》: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旋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

      根據沈括的記載神臂弓是弩,只是像弓一樣。而且還是“偏架弩”,弩臂在射擊的時候是豎起來的,而不是呈水平狀的。古人以水平持射為弩,豎起來的叫弓。大概的意思是神臂弓是裝有弩的機簧的。

      這個弩只有象弓一樣使用,才能把人體的能力發揮的更好,才能體現他優於普通弓箭的效能,如果是弩依靠外力或多段蓄勢張弦,儲備更多的勢能是可能的,而且不難做到。

      宋代一步為兩跨,約1.5米上下,300步的話,那就是450米的射程,這個射程是普通弓箭的兩倍以上,可見其威力確實很大。弓箭的殺傷力,不僅要看弓箭效能,關鍵還要看射手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用普通弓能射200米,那麼用神臂弓射450米是可能的,畢竟神臂弓的勢能儲備量是普通弓箭的2.6倍。

  • 6 # 葉飄刀

    最多單兵最強

    神臂弓在歷史上多有記載,其中包括類似沈括的夢溪筆談這樣的科技類著作,其存在母庸質疑。只是因為相關資料的缺少,現在有幾個爭論點,神臂弓到底威力有多大,各個記載有比較大的區別,第二,神臂弓到底是弓還是弩。

    至於神臂弓是不是冷兵器最強,最多也只能算是單兵最強。

    舉兩個例子:

    1. 八牛床弩,據說需要八頭牛才能拉開的巨弩,代表作,澶淵之盟宋軍以此擊斃遼國先鋒元帥,以此促成了澶淵之盟。

    2. 投石機,這個古代的利器,被稱為砲,蒙古用於攻克襄陽的回回砲就是典範,而南宋釣魚城發砲擊斃蒙古大漢也是代表作。

    八牛弩和投石機威力都超過神臂弓,只是操作人數更多,非單兵武器。

  • 7 # 歷史偵查處

    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金軍統帥完顏宗弼挾富平之戰的赫赫威勢,以十萬大軍向扼守仙人關的南宋軍民發起了總攻,他相信,憑藉著手中精銳的女真勇士,拿下仙人關似乎已然勝券在握。

    此時駐守仙人關的守將吳玠,望著遠處煙塵蔽日以雷霆萬鈞之勢殺奔而來的金國鐵騎,臉上露出了狡黠的冷笑。他相信不久敵人的宿命就會被一種叫“神臂弓”的神兵利器,連人帶甲射個“透心涼”,張開血盆大口的仙人關注定會成為吞噬金軍的噩夢墳場。

    戰爭的背景

    公元1130年八月,南宋統帥張浚釋出攻金檄文,命權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收復長安(今陝西西安);環慶路經略使趙哲收復麟州、延州。宋軍勢如破竹連下多城,金軍統帥急令完顏婁室率軍數萬由河東進至綏德軍(今陝西綏德),阻遏宋軍東進。

    而此時,宋朝兵出五路在陝西富平集結了步騎23萬大軍(對外號稱40萬),誓要與金人決一死戰,由於統帥張浚的驕傲輕敵和指揮失誤,宋軍大潰,史載:“五路皆陷,巴蜀大震”(《宋史》)。

    此後抗金局勢直線惡化,金軍連下鳳翔、和尚原和鳳州等地,吳玠審時度勢退守仙人關。仙人關,東接徽縣、西臨嘉陵江、北通虞關、南抵略陽,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陝入川的重要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秦隴鎖鑰”和“川蜀門戶”之稱。

    因此,仙人關一旦失陷,整個川陝門戶洞開,漢中無險可守,蜀地赤裸裸的暴露在金人的眼前,故此,失仙人關則失漢中,失漢中則難保巴蜀。

    吳玠退守仙人關後立即著手進行緊張周密的部署,在充分考察了仙人關的地形後,他將神臂弓列為守關的頭等神兵利器。然而,金軍行動迅猛,當年二月,便鑿山開崖沿秦嶺一路東下佔領殺金坪。

    二月二十七日,金軍以10萬人向據守兵力僅萬餘人的仙人關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史載:

    “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璘以駐隊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層積”,(《宋史》)金軍死傷慘重屍積如山。

    神臂弓的威力

    多年以後,作為金軍統帥的完顏宗弼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遺行府四帥書》)。

    究竟神臂弓是一款什麼樣的神兵利器能夠令久經沙場的老將完顏宗弼心有餘悸呢?

    根據《夢溪筆談》記載:

    “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

    “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

    透過上述兩段文史資料,按照宋朝的單位長度來估算,一宋尺摺合成當今的長度約為30釐米左右,宋朝的一寸約為現今的3.12釐米,“三尺有二寸”的弓身大概長度在一米上下,那麼神臂弓的弦長大約在半米左右。

    同時,根據《宋史·兵志》和《夢溪筆談》的記述,神臂弓的射程至少在三百步以上,以兩步1.2米的距離來計算,神臂弓的射程也至少在300米以上了。

    如果神臂弓的射程真如史料所記載的那樣話,那麼900多年前的宋朝人制造的神臂弓,其射程已經足堪媲美於聞名世界的AK-47自動步槍了。

    要達到如此遠距離的射程,同時還能保證“入榆木半笴”的巨大殺傷力,這顯然不是弓箭所能做得到的了,因此,神臂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一款弩而非弓。

    神臂弓的引數

    而對熟悉槍支的行家而言,900年前的一款冷兵器神臂弩其射程和威力要能比肩後世的AK-47自動步槍,則必須具備做功距離、拉力、箭矢和材料四個重要引數足夠以強勁支撐起神臂弩的恐怖威力。

    根據冷兵器專家對神臂弓復原後的做功距離進行了測算,神臂弓的做功距離大約40至45cm,最多可以達到50cm。所謂的做功距離就是指開弩時向後拉動弓弦的最終提拉高度。

    而宋朝強弩的拉力又是什麼標準呢?根據《夢溪筆談》記載:

    “鈞石之石,五權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後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已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餘。此皆近歳教養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仗鎧冑,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

    可見宋代弩的拉力非常驚人,考核標準很高,多數在4石左右。1宋斤為633g,按《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測試弓弩拉力,1石按92.5宋斤計,那麼,1石就是58552.5g,也就是58.5525kg。

    透過史料的描述和分析,宋朝的強弩考核標準普遍都在4石左右,而神臂弓作為強弩中的利器,有專家考證其力道應該是4石6鬥,約合現今269公斤。

    光有強勁的拉力和驚人的做功距離,神臂弓也不能完全發揮出自身的遠端狙擊殺傷力,箭矢和材料也是兩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數指標。

    對於冷兵器時代的強弩而言,箭矢的長度和重量都會影響著冷兵器的殺傷效果和射程,弓身、弓弦和箭矢的材料等諸多方面也會極大制約著神臂弩的威力。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

    “(神臂弓)其法以桑木為身,檀為秢,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

    以《夢溪筆談》等史料載述的情況來分析,神臂弓的箭很短,數寸而已,1宋寸為3.12cm,按6~8寸計算,就是19~25cm。

    這樣的長度,截面積也必定相應減小,箭的長/截面直徑比和普通的箭相當或略粗壯一點,因此,箭矢空氣阻力減小,速度足以較快提升,射程也會大大加強,整個箭矢的重量也會相應減輕不少。

    神臂弓4石6鬥拉力,40cm的做功距離,如果使用20g/22g/24g的箭矢,可以分別獲得140~150 m/s的初速度,而AK-47自動步槍的初速度為 710 m/s;三弓床弩的初速度也就28 m/s,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初速度已經是相當驚人了。

    從史料記述的詳細情況來看,神臂弓的弓身使用的是桑木,弓弦使用的則是天然的麻纖維。

    《考工記》載曰:“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而《夢溪筆談》也說“麻繩扎絲為弦”。

    當公元1134年慘烈的仙人關之戰開打以來,原本“金自元帥以下,皆攜孥來”(《宋史》)的金軍屍相枕籍紛紛折戟於仙人關下時,恐怖的神臂弓在南宋名將吳玠的科學呼叫下將精悍的“鐵浮屠”射成了“鐵刺蝟”。

    金軍統帥完顏宗弼率領殘部倉惶而逃,自此仙人關永遠成為金人心頭的噩夢,吳玠也因此戰而名揚千古。當我們回望歷史時,不光要記住華夏先民的智慧和膽識,更要以豁達的氣魄和責任來承攬民族的興衰危亡,唯有如此,中華文明這條大河才能繼往開來奔騰不息。

    參考資料:《宋史》、《夢溪筆談》、《考工記》、《遺行府四帥書》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是怎麼知道皇上立四阿哥的詔書藏在正大光明匾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