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匹諾曹jun
-
2 # 歷史版主
僧格林沁的死是清朝軍事重要事件,是清朝用正規矩軍打仗和招募鄉勇打仗的分水嶺。僧格林沁死後才有曾國藩帶領湘軍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在清兵入關時,戰鬥力都是八旗兵,蒙古八旗兵,綠營兵。此時八旗兵有十二萬精兵良將,努爾哈赤的兒子和兄弟們個個都是猛將,按功勞封親王的好幾個。
在北京建都以後八旗子弟就分封犒賞了,日子好過了,平時的操練自然就懈怠了。慢慢就沒有了戰鬥力,內部腐敗嚴重。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到了雍正時期戰鬥力主要是綠營兵,此時綠營兵有八十萬,原本就是衝鋒陷陣的,被八旗兵當敢死隊用。加上清早期都在邊疆打仗,綠營一直都在鍛鍊,沒有懈怠過。此時戰鬥力還可以。
到乾隆後期戰爭就少了,不打仗思想就放鬆了,懈怠了。軍隊里人心浮躁。
嘉慶時期八旗兵和家屬一起有一百五十萬之多,再加上綠營得官兵和家屬,這麼一個大攤子,朝廷要養多少人?實在是養不起,朝廷養不起,官兵就想著得自己撈錢,普遍性的腐敗就來了。軍隊一腐敗戰鬥力就沒了。
在鎮壓白蓮教的時候為了領軍功,官兵盡然殺普通百姓去換戰功,傳假捷報去討封賞。就這德行到天平天國的時候,八旗兵,綠營兵已經徹底不能戰鬥了。
正規軍不能打了,誰來保衛朝廷?誰來保衛各地的地主豪紳?這時民間就開始大面積的招募民間的兵團,也就是僱傭軍。
僧格林沁就在這時被朝廷派去鎮壓捻軍。雖然僧格林沁被朝廷稱為“國之柱”,可這樣的部隊怎麼帶的動?最後戰敗被殺了。
正規軍戰死,僱傭軍卻打的挺好。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僱傭軍都是地方豪紳僱來保護自己財產和小命的,太平軍來了打不過,小命不保,豪紳們自然是用心,而且捨得花錢。
朝廷一看招募僱傭軍戰鬥力不錯,就派大臣各自回老家去招兵馬和打太平軍,保朝廷,叫“團練”,招來的兵叫“鄉勇”。此時在朝廷做官的曾國藩也被安排回湖南辦“團練”,成朝廷的團練欽差大臣。
在和太平軍的戰鬥中,八旗兵和綠營兵都不行,簡直可以用弱爆了來形容。隨著曾國藩湘軍逐漸成長為當時朝廷最可靠的一隻軍隊力量,朝廷自然就發展湘軍,放棄了不堪一擊的八旗兵和綠營兵。
湘軍之後是淮軍,淮軍之後朝廷還組建過新軍。新軍,是清朝最後一隻具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圖一八旗兵
圖二綠營兵
圖三鄉勇
-
3 # zxcvbnm123456789asdf
只能說晚清腐敗無能氣數已盡了。滅亡是早晚的事,任何一個朝代終會走向滅亡的時候清政府也不例外。晚清的八旗子弟兵已經徹底爛了怎麼可能再有能人出現,唯一一個鐵良帶兵有點能力最後也被革命黨炸死了,
-
4 # 當代曹植
僧格林沁作為晚清時期八旗軍的統領,他的死亡意義十分的重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他的死亡導致了清政府逐漸走向了衰敗的路程。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由於八旗與綠營皆不堪大用,一觸即潰,導致朝廷被迫放權,允許士紳編練私家軍隊訓練,曾國藩的湘軍與李鴻章的淮軍,趁機崛起,清朝的軍權逐漸向漢人督撫手中轉移。
僧格林沁與曾國藩並稱為南曾北僧,其率領的八旗軍戰力可觀,是直屬於朝廷的軍隊,是朝廷拿來制約湘軍與淮軍的。誰知被捻軍一網打盡,從此朝廷沒有直屬可戰之兵,只能透過高超的權術,讓漢人督撫相互制衡,以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
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八里橋一戰,三萬八旗鐵騎損失大半。後又在鎮壓捻軍起義時,不幸中伏,率領的兩萬八旗軍全軍覆沒,僧格林沁也壯烈犧牲。從此八旗軍一蹶不振,名存實亡。
而漢人武裝失去了制衡,逐漸走向割據。
-
5 # 好奇觀古今
僧格林沁死以前八旗就已經爛了。僧格林沁成為八旗,綠營最後的遮羞布,他死後,清廷手裡就已經沒有戰鬥力的軍隊了。
僧格林沁率領的軍隊呢,早在太平天國北伐軍到天津一帶時,就展現出自己的戰鬥力了,鎮壓了這支北伐軍,當時咸豐帝高興之下賜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稱號,還進封為親王;更是因為僧格林沁與朝廷的特殊關係,可以說他率領的軍隊是朝廷最後可以依仗信任的軍隊了。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也就是說他擁有黃金家族的血脈。
1825年,也就是道光五年,僧格林沁被選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也就是被人家收為養子,承襲為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
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他的妻子是嘉慶帝第三女莊敬和碩公主,也就是說僧格林沁被道光帝的姐姐收為養子了,是道光帝的外甥,咸豐帝的表兄弟。
正因為這層關係,所以清庭對於僧格林沁很是重視,屢屢加官進爵,而僧格林沁也知恩圖報,對於朝廷也是忠心耿耿,而且他帶兵也有一套,在當時朝廷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不堪一擊的背景下,僧格林沁帶的兵,戰鬥力可謂是獨樹一幟。
正因為僧格林沁率領的軍隊有戰鬥力,本身也是身經百戰。所以當時為了提防崛起的漢族軍事集團。所以大力栽培僧格林沁。
但不巧的是,1864年太平天國被曾國藩平定,次年僧格林沁剿滅捻軍之時身中埋伏,戰死沙場。
他這一死,不只是意味著朝廷損失一位親王,損失一位身經百戰的大將,更是損失了朝廷對抗湘軍的最後依仗。僧格林沁死後,湘軍可謂是徹底一家獨大,再無可以稍微牽制平衡之人,還好曾國藩並無反意,加之朝廷打壓分化湘軍內部,才不至於使湘軍反客為主,甚至造反的。
所以說僧格林沁之死,也徹底挑開了清廷軍權的旁落,被壓制了二百多年的漢人勢力迅速抬頭,自此以後,清朝全國各地督撫基本上都是漢人擔任,中央朝廷式微,等到八國聯軍侵華之時,南方几省督撫甚至不遵朝廷詔令,直接進行了東南互保。
-
6 # 一分鐘歷史短影片
僧格林沁死後八旗無人可用,因為八旗子弟都是吃老本活著,生活糜爛,已經腐朽不堪,其實早在順治年間八旗已經戰鬥力萎縮,康熙平三藩,攻臺灣都是以漢人的綠營兵為主,晚清後期綠營兵也已經腐朽不堪,僧格林沁作為晚清最後的武士,國之柱石,他的陣亡導致晚清軍事重心的偏移,導致湘軍,淮軍成為清朝政府重要的倚重軍隊,從此之後就是漢人掌握軍權,八旗徹底沒落。
-
7 # 不沉的經遠
僧格林沁死後,八旗軍還是出過將才的,比如像甲午戰爭中的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就在戰爭期間表現還可以,在當時清軍將領中屬於中上水平。而八旗軍在東北的部隊也具備一定的戰鬥力。只是畢竟八旗軍總體上已經糜爛不堪,隨著庚子事變東北八旗被俄軍擊潰,最終還是走向了衰亡。
清軍入關以後,因為生活日益舒適,八旗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在三藩之亂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無法和昔日的手下敗將抗衡,被吳三桂打得狼狽不堪,最後還是靠著綠營才擊敗了對手。
此後雖然清朝歷代皇帝一直有意重新加強八旗軍的戰鬥力,不過見效甚微。除了關外八旗因為生活艱苦,多少還保留了一些戰鬥力外,其他的八旗軍的戰鬥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純屬擺設。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因為西方侵略者的壓力和國內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需要,清政府不得不展開洋務運動,以加強自身。在洋務運動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引進西方武器,以提高畫質軍的戰鬥力。
作為清政府的根本武力,八旗軍自然也開始了這一程序。恭親王奕訢從八旗軍中挑選精壯士兵按照西式操典進行訓練,學習使用西方槍炮。此後八旗軍,特別是東北八旗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比如說在甲午戰爭期間,東北八旗就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編練的鎮邊軍在戰爭中表現不錯,在清軍中就屬於中上水平。
不過大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還是不怎麼樣。而且在庚子事變時,俄國藉口東北發生拳亂,出兵中國東北。東北的八旗軍大多被俄軍擊潰,因此八旗軍再次遭到重創。
此後在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清政府再次從八旗中挑選精銳,以旗人為主組建了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然而因為八旗子弟大多隻會鬥雞走狗,因此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雖然裝備精良,但是戰鬥力卻非常糟糕,所以在辛亥革命時根本沒發揮任何作用。
-
8 # 流嶺
僧格林沁的死主要是滿蒙騎兵時代的落幕。
其實後來的滿人還是很能打的。只不過新型武器的出現時使得滿蒙騎兵退出了歷史舞臺,然後火器時代正式到來,漢族地主人多力量大的優勢發揮出來了,甲午戰爭、辛亥革命,都有滿足將領的身影,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滿族陝甘總督差點打下西安,為溥儀打下一片新天地。
我們看歷史大多數只看到僧格林沁死後慈禧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但大家沒注意到清廷的上層是如何佈局的,滿人始終牢牢把握著政權,不惜出賣整個國家的利益來換取苟延殘喘,慈禧死後繼任者沒有政治手腕才導致失國的,慈禧弄死袁世凱是很輕而易舉的,像李鴻章坐擁北洋,慈禧只用了一個翁同龢便將他掣肘的寸步難行。袁世凱這種投機分子,慈禧就更不會難以對付。
回到話題,僧格林沁死後可統兵的滿族大將還很多,但是再也沒有像他一樣在戰場上戰力比較能壓得過漢人武裝的人了,所以慈禧無奈選擇了漢臣。
回覆列表
在當時晚清時期,僧格林沁作為當時晚清時期八旗軍的總統領,他的死亡意義十分的重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他的死亡導致了清政府逐漸走向了衰敗的路程。
僧格林泌
因為當時在僧格林沁死亡之後,當時的八旗軍並沒有能夠在出現一個合適的統領。當僧格林沁戰死沙場的訊息傳到北京之後,全朝廷上下一片震驚,滿朝文武都覺得正是他的死亡,沒有人相信。
滿清八旗
僧格林沁之所以死亡有這樣重大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清政府的正規軍分為兩種,一種是當時的滿族八旗軍,也就是當時滿族人所組建成的,另一種就是綠營軍。就是一到十的漢字為主,主要就是為了駐防在全國各地,當時八旗軍是為了拱衛北京。僅從駐地的地區來看,就能看出二者相比誰輕誰重,當時的八旗軍就是屬於國家的皇家守衛而綠營軍,當時就是當時的炮灰。
在長達十幾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八旗軍也只出動了一次,也正是因為這一次讓僧格林沁登上了他的人生的巔峰,也正是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了僧格林沁的死亡。當時的清政府為了平叛,太平天國運動組建成了地方軍跟正規軍的局面,當時的地方軍都已經被太平天國給消滅掉,不得已,鎮政府出動了八旗軍來跟太平天國運動抗爭。正是因為八旗軍的僧格林沁的指揮。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從這裡看出僧格林沁的指揮才能十分的突出。
滿清八旗
僧格林沁沙場之後,清政府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了,從那以後漢人的在朝廷裡的話語權越來越高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