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老師說育兒
-
2 # 藍夢璃88
親,兩個月的寶寶嘴巴里面出現小白點一般是馬牙哦!馬牙,也稱“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主要出現在新生兒的上顎中線和(或)牙齦邊緣位置,表現為直徑約2~4mm的黃白色顆粒,略高出牙齦表面。
馬牙是一種新生兒期特殊的生理表現,並非疾病。通常不會影響嬰兒吃奶及乳牙的萌出,出生數月後可自行脫落,無需特殊處理。一般嬰兒第一顆牙萌出是在4個月到10個月之間,早晚與每個孩子的體質遺傳等情況有關,平時觀察孩子的狀態,注意好口腔衛生
你好,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我寶寶也是這種情況,當我寶寶五個月時,我發現他牙齦邊有一個小球狀的白色顆粒,我以為他是長牙了,所以就置之不理。兩週之後,我發現寶寶牙齒冒出來一點點,透白色的,但那小圓點還在,上網一查,疑為是鵝口瘡,急急忙忙跑到醫院看醫生,醫生一看說是馬牙不是鵝口瘡,所以寶媽,你家娃才兩個月的寶寶,應該那是馬牙,長馬牙是正常現象,但由於鵝口瘡和馬牙的症狀上有些相同,需要家長們進行區別。
馬牙: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數週可自然消退。
哺乳母親應注意奶頭的清潔,用奶瓶餵養應注意奶瓶及奶嘴的消毒。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易擦傷,口腔黏膜下血管豐富,全身抵抗力低下,故忌用常規方法擦洗口腔,尤其不宜挑破馬牙。
鵝口瘡: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由於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面板損害,通常在牙齦周圍形成,有斑片狀白膜附著,用棉籤可輕輕剝去。剝去白色黏膜後,基底部充血明顯。病理學檢查可見真菌孢子以及菌絲。故根據臨床特點以及病理學檢查可進行區分。鵝口瘡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多見於新生兒和2歲以內的嬰幼兒。
但如果輕微感染鵝口瘡時,白斑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若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嚴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嚥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黏膜面板念珠菌病。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寶寶會因疼痛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如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嚥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拒絕喝水,有可能出現脫水。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其他部位。當然,瀰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見。清潔:用弱鹼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塗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黴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所以我們要注意個人衛生,預防鵝口瘡:1.產婦有陰道黴菌病時應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和乳頭;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4.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5.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6.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7.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幼兒,用具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