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言永珍
-
2 # 餘生依然多彩
其一,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裡搶來了大明江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要從名義上讓民眾更好的接受這個事實,永樂,恰好符合民眾的生活願望
其二,朱棣勵精圖治,在他治理下,大明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民富足,國力強盛,永樂,就是希望國家人民永遠安樂
其三,對外宣傳,大明朝無比強盛,是一個人間天堂,四方來朝賀,只有大明才更能接近真實的 永樂
其四,告慰太祖。雖然不是太祖指定的接班人,但在朱棣的治理下,國家更強盛,人民更安樂,這點也足以告慰太祖的在天之靈,永樂,也是太祖終身的奮鬥目標
-
3 # 雄觀歷史
我覺得這無可厚非,國號有重複的,比如漢,魏,周,晉,趙,秦,唐,宋等,諡號也有重複的,比如文,武,仁,宣等就有好多個。年號沒有規定不可以重複。
年號是漢武帝的首創,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最後一個年號是宣統。期間總共有500多個,這麼多的年號,難免重複幾個。
年號用來記載皇帝在位的年份,也寄託了皇帝和大臣們對於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
永樂這個年號以前是被用過,不過相對來說都是不怎麼出名的政權使用過的,在朱棣之前的知名度不高。
朱棣靖難之後登上帝位,由於得位不正,朱棣又是有雄才大略的,因此想幹出一番事業來證明自己確實能當個好皇帝,是天意如此。
永樂這個年號一來寄託了朱棣想透過自己的勵精圖治,讓臣民們永遠快樂,讓附屬國也永遠快樂,畢竟古代治理國家比較高的成就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有煩憂。二來也是希望自己和臣民們忘掉靖難這些不愉快的事,永葆快樂。
至於永樂這個年號以前已經被人用過我覺得朱棣是不在乎的,他是比較自信的,相信自己能開創永樂盛世。
-
4 # 我是一個存在483
永樂這個年號在朱棣之前已經用過多次了,方臘,張遇賢,張重華,還有郭子和的稱號等。
朱棣是透過清君側,靖國難奪取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因此他不肯定繼承建文帝的政治體系,並宣稱繼承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
朱棣登基後,前有父親洪武的年號,後有侄兒建文的年號,文、武的年號都已經用過了,咋辦?
繼續想唄,加上靖難清君側,估計也有不認同建文帝,不認同父親把皇位傳給侄兒朱允文的用意,想向朱元璋證明,繼承人你選錯了,朱允文承擔不了這龐大的帝國,。
因此,選擇了永樂這個年號,年號寓意永世安樂,也是希望大明江山永世安樂。
-
5 # 許多謙0768
永樂這個年號何止是“二手”,三、四手都有了,如前涼桓王張重華、南漢循州張遇賢、宋末起義的方臘都用過這一年號。
中國封建社會自漢武帝首先使用年號開始,一直到清末,一共出現過800多個年號,其中很少有重複的。
年號是怎麼定的呢?在新帝登基或者是皇帝在位期間出現災害、祥瑞、重大變革等情形時都會更改年號,新的年號通常由知識豐富的文臣、學士擬出幾個來供皇帝挑選,或者是由皇帝親自選定,所以說皇帝都有對年號的最終選擇權。 “永樂”這個年號是明成祖自己選定的,他知不知道這是個“二手”年號並沒有記載,也可能知道不過他認為“受命於天”,且對自己的治國能力相當有信心,根本不屑於把年號被人用過的忌諱放在心上,在明代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篇》中記載:“古來紀年多有犯重複者。即本朝亦有之,如永樂、天順、正德、皆是也,文皇靖難,諸降附解、楊諸公,扶服乞哀,聖意獨斷,料無獻替”,即明成祖乾綱獨斷,大臣們就算知道“永樂”這個年號之前有人用過,也無人敢忤逆明成祖的意思,擔心明成祖一怒,罪及自己和家人。
方臘、張遇賢、張重華三人使用過的“永樂”年號時間極短,像方臘、張遇賢只用了一年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而明成祖的永樂年號卻使用了二十二年,時至今日,提到永樂這一年號,我們只會想到的就是明朝“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在明成祖治理下的明朝繁華富庶、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
6 # 霖荷華玉堂
朱棣曾說過“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由此可以看出朱棣非常重視民生問題,永樂的意思是永世安樂,也正切合了朱棣的政治願景。至於被人用過與否,以朱棣的雄才大略及做事風格,是不會在意被人用爛這些問題的。況且,如果朱棣不用永樂這個年號,後世又有幾個人會知道“永樂”二字呢?
-
7 # 微史春秋
根據統計,歷史上一共有八百多個年號,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重複的,永樂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代朱棣使用永樂(1403年至1424年)之前,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永樂年號,其中有兩個是農民起義。
一、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王張重華
前涼是西晉滅亡涼州漢人張軌建立的割據政權,初始仍使用西晉年號,後來改元遂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
永樂是前涼桓王張重華使用過的年號,從346年到353年,歷時八年,張重華也就這一個年號。
張重華在位時的前涼比較強盛,不過他英年早逝,去世年僅27歲,他死後前涼就走向衰落。
二、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農民起義領袖張遇賢
這個存在感很低了,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廣東循州有個叫張遇賢發動起義,自稱中天大國王,年號永樂。
這個政權存在很短,僅一年多(942年7月-943年10月),義軍被南漢擊敗後,張遇賢翻越南嶺,轉戰南唐境內被殺。這場起義嚴重打擊了南漢的統治。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他的年號是長樂而不是永樂。
三、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方臘
這也是一場農民起義,他的知名度比上面一個高很多。
宋徽宗時期,政治腐敗,浙江人方臘利用教會發動了起義,自稱“聖公”,年號永樂(1120年-1121年),起義一度勢頭很猛,聲勢極大,最終被鎮壓。
中國的年號都是有政治意味的,帶有吉利之意,永樂永樂,永世安樂.
再說年號很多,吉利的字眼也就那麼多,重複是不可避免,甚至有些年號和北韓、日本、越南也重複的。
朱棣稱帝后,他的政治藍圖就是描繪立一個永遠安樂的國家,所以他使用永樂年號。
以他逆襲而來的性格,也根本不會在意有農民起義者使用過這個年號,哪怕是短命的年號。
最終朱棣統治二十二年,永樂成了他專屬的年號,其他使用過永樂年號少有認知。
-
8 # 關河南望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但是關於他所選的年號,可以說非常讓人好奇,即“永樂”。但是這個年號已經被之前的皇帝用過了,而且,還不止一個皇帝,而是三個皇帝。永樂為中國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相對於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二十二年。
此外,中國歷史上以永樂作為年號的政權還有1、永樂 (張遇賢)永樂(942年7月-943年10月,或作長樂)是五代南漢時廣東循州農民起義領袖張遇賢的年號,共計2年。2、永樂 (張重華)永樂(346年-353年)是十六國時期前涼桓王張重華的年號。3、永樂 (方臘)永樂(1120年11月-1121年4月)是北宋時期浙江農民起義首領方臘的年號,共計2年。
朱棣為什麼還要用這個年號呢?原來“永樂”寓意大明王朝能夠“永世安樂”,是明成祖對王朝未來發展充滿自信的表現。永樂年間,天下太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外交上,漢朝與各國來往頻繁,弘揚國威;經濟上,南糧北調,經濟恢復發展;政治上,鞏固邊防,抵禦外患;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流傳後世。示意了朱棣希望國泰民安、永享安樂的景象能一直維持下去。
可見,年號由皇帝決定,具有一定政治意義,新帝登基,重啟天下,寄託了對太平盛世的美好願望。
回覆列表
中國自漢武帝首先使用年號開始,一直到清末,共出現過800多個年號,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重複的。“年號”是古代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極為重要。
雖然“永樂”寓意“永世安樂”,寓意美好,但是這個年號,不僅之前被人使用過了多次,而且使用時間極短。在迷信大行其道的古代,短命年號會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可明成祖偏偏選擇了這一年號。
在明成祖之前,有三人使用過“永樂”這一年號,分別是前涼世宗張重華,“中天八國王”張遇賢,還有“北宋四大反王”之方臘。這三次出現“永樂”年號,使用時間都不長,前涼世宗張重華不過用了幾年而已,而張遇賢和方臘兩人則更短,都僅僅用了一年左右。
新帝登基或者是皇帝在位期間因重大事情都會改元,一般來講是由飽讀詩書的翰林學士們擬出幾個供皇帝挑選,也有部分是皇帝自己選定,無論哪種情形,皇帝都有對年號的最終選擇權。
史料記載,明成祖是一位強勢帝王,精明強幹,乾綱獨斷。大臣們明知道“永樂”這個年號之前有人用過,卻不敢批逆龍鱗,擔心天子一怒,罪及自己和家人。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明成祖過於自信,不忌諱年號被別人用過,認為在自己的治理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國力強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被後人稱為“永樂盛世”,而他也被稱為“永樂大帝”!
如今一說到“永樂,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明朝的永樂皇帝,“永樂”兩個字也已經成為明成祖的專屬稱呼,與明成祖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再也無法分開!而另外三個使用過“永樂”年號的人則不被人們所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