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言”和“語”的意義,相近但非全同。“言”是自言,即獨自說話;“語”是互語,即交替發言。《論語》是孔門師生的對話集,《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是故名為“論語”,而非“論言”。
“言”和“語”的區別,前漢毛亨已然揭示,《大雅·公劉》“於時言言,於時語語”,毛公解“言”為“直言”,釋“語”為“論難”。“直言”即自我陳述,“論難”是相互討論。毛公之說,為後漢許叔重採納,其《說文解字·言部》雲:“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說文解字》“言”,汲古閣本)
先秦古書中,“言”和“語”界限分明,壁壘兩立。《論語》之《鄉黨》,以“食不語”對“寢不語”;《左傳》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是佚之狐主動進言,而非被動迴應,故書之以“言”。
以“六書”觀之,“言”為指事字,是在舌頭之上加一橫以表示話語。
(甲骨文“言”,上“一”下“舌”)
“語”則為形聲字,以“言”為形符,表其義;“吾”為聲符,記其聲。
(篆文“語”,左“言”右“吾”)
“吾”本不指“我”,其早期意義為“防護”,“我”是其假借義:借“吾”之形,以表“我”義。毛公鼎銘文“以乃族幹(捍)吾王身”,此“吾”即“防護”義。“防護”是防,既有防,必有攻,“攻”與“防”一體兩面,是“相互”的關係。故《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攻”與“吾”構成對文。
(毛公鼎,西周晚期鼎,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現藏對岸故宮博物館)
以“吾”為聲符的其他字形亦有“交替”、“輪換”義,如“悟”:由“迷”而“悟”,是“迷惑”與“覺悟”的交替;如“寤”:由“睡”而“醒”,是“睡眠”與“甦醒”的輪換;而“語”則是“自言”與“他語”的輪轉。
究而論之,“吾”之“交替”義,又由其聲符“五”可知。“五”亦為指事字,其字形為兩畫之“互動”。
(甲骨文“五”,本為兩畫相交,後上、下各添一橫)
五與吾、語,及悟、寤等,孳乳分化,字字相生,形義不滅,譬如人類,代代相承,基因不絕,是名字族。
壹
“言”和“語”的意義,相近但非全同。“言”是自言,即獨自說話;“語”是互語,即交替發言。《論語》是孔門師生的對話集,《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是故名為“論語”,而非“論言”。
貳“言”和“語”的區別,前漢毛亨已然揭示,《大雅·公劉》“於時言言,於時語語”,毛公解“言”為“直言”,釋“語”為“論難”。“直言”即自我陳述,“論難”是相互討論。毛公之說,為後漢許叔重採納,其《說文解字·言部》雲:“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說文解字》“言”,汲古閣本)
先秦古書中,“言”和“語”界限分明,壁壘兩立。《論語》之《鄉黨》,以“食不語”對“寢不語”;《左傳》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是佚之狐主動進言,而非被動迴應,故書之以“言”。
叄以“六書”觀之,“言”為指事字,是在舌頭之上加一橫以表示話語。
(甲骨文“言”,上“一”下“舌”)
“語”則為形聲字,以“言”為形符,表其義;“吾”為聲符,記其聲。
(篆文“語”,左“言”右“吾”)
“吾”本不指“我”,其早期意義為“防護”,“我”是其假借義:借“吾”之形,以表“我”義。毛公鼎銘文“以乃族幹(捍)吾王身”,此“吾”即“防護”義。“防護”是防,既有防,必有攻,“攻”與“防”一體兩面,是“相互”的關係。故《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攻”與“吾”構成對文。
(毛公鼎,西周晚期鼎,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現藏對岸故宮博物館)
以“吾”為聲符的其他字形亦有“交替”、“輪換”義,如“悟”:由“迷”而“悟”,是“迷惑”與“覺悟”的交替;如“寤”:由“睡”而“醒”,是“睡眠”與“甦醒”的輪換;而“語”則是“自言”與“他語”的輪轉。
究而論之,“吾”之“交替”義,又由其聲符“五”可知。“五”亦為指事字,其字形為兩畫之“互動”。
(甲骨文“五”,本為兩畫相交,後上、下各添一橫)
五與吾、語,及悟、寤等,孳乳分化,字字相生,形義不滅,譬如人類,代代相承,基因不絕,是名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