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竟然問了兩遍,這麼執著。曹操東漢末年的人,“知我者謂我心憂”是《詩經》裡的句子,時間上大概是西周到春秋階段。
《詩經》不是曹操寫的,你要問曹操感嘆過這句話沒?我只能說歷史沒記載,也不知道你是怎麼把這兩者聯絡在一起的,不過《讓縣自明本志令》有類似的思想在裡面。
這首詩歌總集收錄了很多詩,300多篇,所以人們常說的詩三百就是指《詩經》,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就是尊崇先王之道,各盡其心。
裡面分了三個大部分《風》、《雅》、《頌》,你問的這句就是出自《風》的部分,這部分還細分了十五個小章節,其中的章節《王風》的篇目《黍離》就寫了這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渭我何求”。意思比較好理解,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有什麼尋求。
《詩經》的篇目太多,絕大部分不知道作者,但時間上肯定不會是曹操寫的,因為曹操是東漢末年人,這個時間順序上,是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前後跨度至少是700年以上。
所以不懂為什麼牽扯到一起。
曹操除了政治軍事方面,文學方面也是大家,《曹操文集》二十多篇詩詞。
我在想你是不是記岔劈了?比如想問的是《短歌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或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要說類似的可能是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這是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文章。寫於公元210年,這一年,曹操在鄴城修建銅爵臺,周瑜去世、魯肅接替,龐統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劉備還窩在荊州、沒有入川。
這時曹操已經在208年廢三公,當丞相,所以蜀吳兩國都在發動輿論,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恰巧漢獻帝給曹操四縣、三萬戶封賞,曹操藉此推辭掉了其中的三縣和兩萬戶,留下了一縣一萬戶,並寫了這篇文章。
這裡面倒是有符合這句話類似語句,就是這段“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意思大致是,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
轉換下說法,就是不知道我的人,以為我身居高位有什麼圖謀。其實知道的人呢,正如他的妻妾,可能深知他的心意。加上曹操曾在後文繼續說道,沒有手中的權力和軍隊,是怕會遭到別人陷害,為自己和子孫考慮,不能只貪圖還政於上的虛名而招來實際的殺身禍患。
這麼一看,是不是很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呢?
當然,這也不過是曹操自己說說的,在小王看來,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崩壞的局面要想自保不容易,特別是官渡之戰前,“衣帶詔”的事,和幽禁伏皇后、毒殺皇子一事,已經讓曹操回不了頭了。
這文章創作兩三年後,曹操逼死荀彧、進位國公,沒有被道德所束縛,做法非常現實。
看了下竟然問了兩遍,這麼執著。曹操東漢末年的人,“知我者謂我心憂”是《詩經》裡的句子,時間上大概是西周到春秋階段。
《詩經》不是曹操寫的,你要問曹操感嘆過這句話沒?我只能說歷史沒記載,也不知道你是怎麼把這兩者聯絡在一起的,不過《讓縣自明本志令》有類似的思想在裡面。
《詩經》這首詩歌總集收錄了很多詩,300多篇,所以人們常說的詩三百就是指《詩經》,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就是尊崇先王之道,各盡其心。
裡面分了三個大部分《風》、《雅》、《頌》,你問的這句就是出自《風》的部分,這部分還細分了十五個小章節,其中的章節《王風》的篇目《黍離》就寫了這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渭我何求”。意思比較好理解,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有什麼尋求。
《詩經》的篇目太多,絕大部分不知道作者,但時間上肯定不會是曹操寫的,因為曹操是東漢末年人,這個時間順序上,是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前後跨度至少是700年以上。
所以不懂為什麼牽扯到一起。
曹操曹操除了政治軍事方面,文學方面也是大家,《曹操文集》二十多篇詩詞。
我在想你是不是記岔劈了?比如想問的是《短歌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或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要說類似的可能是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這是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文章。寫於公元210年,這一年,曹操在鄴城修建銅爵臺,周瑜去世、魯肅接替,龐統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劉備還窩在荊州、沒有入川。
這時曹操已經在208年廢三公,當丞相,所以蜀吳兩國都在發動輿論,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恰巧漢獻帝給曹操四縣、三萬戶封賞,曹操藉此推辭掉了其中的三縣和兩萬戶,留下了一縣一萬戶,並寫了這篇文章。
這裡面倒是有符合這句話類似語句,就是這段“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意思大致是,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
轉換下說法,就是不知道我的人,以為我身居高位有什麼圖謀。其實知道的人呢,正如他的妻妾,可能深知他的心意。加上曹操曾在後文繼續說道,沒有手中的權力和軍隊,是怕會遭到別人陷害,為自己和子孫考慮,不能只貪圖還政於上的虛名而招來實際的殺身禍患。
這麼一看,是不是很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呢?
當然,這也不過是曹操自己說說的,在小王看來,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崩壞的局面要想自保不容易,特別是官渡之戰前,“衣帶詔”的事,和幽禁伏皇后、毒殺皇子一事,已經讓曹操回不了頭了。
這文章創作兩三年後,曹操逼死荀彧、進位國公,沒有被道德所束縛,做法非常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