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學習育兒知識,你都在哪些地方花費時間和精力?又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15
回覆列表
  • 1 # 雷較瘦

    過去十幾年,3000萬女性走出高校,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高知育齡女性群體。而她們的上一代,基本上沒多少人受過高等教育,這叫“代溝”。

    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家庭乃至家族規模的縮減,讓這一代的新手媽媽,從小就沒有多少對嬰幼兒的認識和看護經驗。但是她們又打心眼地認為上一代的育兒經驗早已過時,謬誤百出,毫無可取之處。育兒知識的斷代、空白,於是在走出校門五年、十年後,她們重新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學習,買育兒寶典,看育兒公號,加入各種寶媽群,殫精竭慮只是為了當一個好媽。

    在個人野心和商業力量的推動下,她們一方面與上一代陳舊落伍的育兒知識奮戰不休,另一方面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未來,培養出完美的孩子。高起點、高標準,催化了新時代女性的育兒焦慮和豪邁理想,這也是母嬰內容產業無限商機的源泉。

    丁香媽媽稱她們為“學習型媽媽”,她們熱衷於學習最新的育兒知識,形成自己的育兒方式,並做出消費和育兒的決策。

    丁香媽媽把學習型媽媽看透了,發現她們有三大特徵:

    第一,愛分享,因為非常焦慮。

    第二,愛購物,平時看到什麼好的東西都想給孩子,購物需求實在太多了。

    第三,愛吐槽老公,主要和“喪偶式育兒”有關。

    “崔神與糕媽的崛起”

    崔玉濤(寶媽尊稱為“崔神”),微博第一育兒大號,粉絲780萬,從事兒科工作30多年,不僅是眾多寶媽眼中的育兒男神,還是馬伊琍等多位明星的育兒顧問。每天都有無數寶媽粉絲,求@崔玉濤翻牌,解答自家孩子吃喝拉撒的困惑或者各種疑難雜症。

    崔神的崛起,早在2001年就開始了。十幾年來,崔神亮相各種媒體,還出版了多本育兒書籍,由此奠定了自己育兒界一哥的江湖地位。每一位學習型媽媽,手上可能都有一本崔神的書。

    糕媽曾經的夢想是當一位新聞記者,但在家人的阻擾下只能勉強報讀浙大的醫學系。畢業以後,她在平安幹了三年,後在老公的支援下回家備孕。在學習育兒知識的過程中,她也熱衷於分享自己整理的素材,最後成為了各類媽媽眼中的育兒KOL。自2014年至今,年糕媽媽在育兒界的地位早已無可撼動。正如丁香媽媽的分析,學習型媽媽在消費、購物之前都希望收集一些資訊幫助她們做決策。所以,她們天然地不排斥導購類,還迫切需要購物指導。

    利益的江湖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順理成章地,育兒大V成為了最佳的帶貨人。比如年糕媽媽,2014年第一次團購,才半天幾萬元的溼疹霜就全部賣光了。

    眾多投資機構,自然不會放過這塊大肥肉。近幾年來,崔神、糕媽以及其它頭部的育兒大V都陸續拿到了多筆高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風險投資。而這些育兒大V也沒有令投資者失望,每個月的銷售額都在數千萬甚至上億元。

    真的是應了那句話,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但有孩子的女人更容易賺!

    然而,如此火爆,必然有人眼紅,也有人挑刺。

    江湖地位最老的崔神是第一個被質疑的,比如幾年前就有一篇《崔玉濤的10個錯誤育兒觀》,指責崔神吃老本,傳播不恰當甚至錯誤的育兒科普。

    每一個想分一杯育兒蛋糕的後來者,都會在崔神這裡砍一刀,希望吸一點粉。或許像 “天下苦秦久矣”,早就有人看崔神不爽了。

    而崔神不僅被詬病傳播陳舊的育兒知識,還被指推銷不靠譜的醫療服務和產品。

    他的對頭,也是兒科大V裴洪崗(粉絲稱裴大媽,不僅懟崔神,還經常黑中醫取悅粉絲)表示,兒童腸道菌群檢測的臨床應用還遠不成熟,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沒有標準,沒有任何做的意義。

    而糕媽的處境更不好,2014年開始就被多位博主指證抄襲,專業性也有待提高,而假貨嫌疑、投訴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

    母嬰市場是塊大蛋糕,大家都各出奇招,從“中醫育兒”或者“母乳教”、“睡眠諮詢師”到“中醫黑”,只是為了分一杯羹。而無數的育兒大V,每一個都各持己見,到底聽誰的才好?

    糕媽表示過,“使用者都有閱讀的習慣,都是愛學習的人,學歷都還行,學歷不錯的話,通常情況下,收入也是不錯的……都是希望學習先進育兒理念學歷比較高的媽媽。”

    然而正是這些學習型媽媽的育兒焦慮與知識空白,成就了育兒大V的萬丈高樓。但新手媽媽們,究竟又能從這些育兒大V的科普中獲得多少幫助呢?

    學習型媽媽的焦慮

    我發現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習型媽媽的育兒焦慮特別多,家裡的育兒矛盾也多。

    自從科學育兒、心理學、家庭教育大熱,學習型媽媽們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子育兒。於是,熱愛學習的她們很快掌握了各種專家理論,如獲至寶。

    學習得越多,她們就越痛心疾首,懊悔自己原來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多麼錯誤。好不容易痛改前非,但是孩子的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依然用“惡劣”的、老一套的方式對待孩子。於是,繼續痛心疾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怎麼可能健康快樂(其實潛臺詞是完美吧)?

    學習型媽媽的內心,積壓了很多憤怒,覺得這些人死不悔改,明明是錯誤的方式還這麼理直氣壯,不聽勸,讓人失望透頂。焦慮、衝突,在學習型媽媽的家裡,似乎越來越多。

    其實,學習型媽媽內心的願望,就是改變身邊的那些人,讓他們為自己所用。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學習型媽媽總說要尊重孩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是要求家裡的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對待孩子,本身就不合理。

    沒有人願意被人擺佈,哪怕“以愛之名”,恐怕學習型媽媽們忽略了這一點。孩子在充滿矛盾的環境下成長,每天在最新的專家育兒理論與老一套的做法中左右為難,真的好嗎?

    學習型媽媽也忘了,自己的老母親、婆婆,原來也沒學過什麼育兒理論,怎麼就把孩子健康地拉扯大了。這一切的焦慮、衝突,根源究竟在哪裡?

    而學習型媽媽學習了那麼多知識,為什麼焦慮仍然不斷襲來,總是覺得學不夠?

    我覺得本質上不是“學習型”的問題,而是學習得太盲目了,學育兒知識的時候,沒想過學這些是為了過什麼樣的生活。為什麼學呢?

    是焦慮感驅使她學習的。

    流感高發期,就到處學習流感、用藥和疫苗的知識;孩子腺樣體肥大,就到處找解決的方案;孩子過敏性鼻炎,就學習治療方法……然而,這樣的學習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求醫”只是個行為啊,這個行為的目的是什麼呢?

    想看到寶寶健康,看到寶寶不生病,不用折騰,全家人都能安心。

    踏上學習的路都沒想過終點在哪裡,這一路上往哪走?學什麼?怎能學了一路還是看不到盡頭?

    反觀上一輩,沒有多少育兒知識,僅有幾句“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孩子越小,潛力越大”“寶寶一定要回到媽媽的懷抱”、“母乳是最好的抗生素”、“孩子真乖,媽媽愛你”、“孩子別怕,有媽媽在”、“孩子你真棒”之類的傳統觀念和實踐,就教養出了健康快樂的孩子。

    歸根到底,焦慮驅動的學習,完全是被動的,盲目的。這樣的學習,多難受,多沒產出!而且完全沒有學習方法,還給自己造成了負面的學習體驗,挺打擊自信的。

    目標驅動型學習

    相反,有一些媽媽則彷彿是焦慮絕緣體。

    常規的產後三天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天琢磨孩子吃沒吃飽,

    第二天琢磨孩子怎麼老睡或老哭,

    第三天琢磨奶多奶少,

    月子主旋律是焦慮和憋屈。

    而我一個朋友的產後頭三天是這樣的:

    雖然月子習俗各種奇葩,但還是一切聽憑老人安排。

    我這朋友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去公司上班,而是直接開了家蛋糕店。在微信才剛剛興起的年代,她就把“粉絲經濟”做了起來,採購、客戶關係維護、社群運營,做得風生水起。一傳十,十傳百,每個月都有十幾萬的生意。而在積累了好幾萬客戶之後,又開始承接企業客戶。不滿於此的她,又開了一家蛋糕培訓學校,培養蛋糕人才。

    我都不知道她是幾時學了這麼多東西的。

    她或許是人人羨慕的那種“把興趣做成工作”的幸運兒,但我覺得她最厲害的一點是,總會提前想好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為了實現目標,需要學什麼,再去學。學得一點不盲目!

    目標有了,學到什麼程度都可以自己把握。 目標驅動的學習,還能幫我們突破對學習的恐懼。

    如今我們面對的不是高考,是生活!

    重新整理學習體驗,提升把握生活的能力,怎麼生活,自己選!

    自己選的生活需要我們學習什麼,它都不會難為我們,一定是我們可以學會和掌握的。

    不妨建立一個合適的目標,從學習安排、學習方法、學習的成就感等各方面分別建立正向的體驗,建立正能量,從焦慮裡走出來,離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一點。

    比如學一點醫學基礎,真正瞭解人的健康密碼;

    比如用較瘦的“正字記錄法”學英語,建立正向的學習體驗;

    比如學做體操,一點一滴地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希望每個媽媽,每個孩子,都能從學習的陷阱中跳出來,不會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魚槍可以用來錨魚嗎?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