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一哥於一

    關於密縣廟會與農村商業的探討

    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商業由供銷社一家獨大到漸逐被個體工商戶蠶食,短短的時間內供銷社便風光不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個體工商戶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靈活的經營、低廉的成本、貼心的服務都是供銷社門店所不具備的,這些商戶走進市場的過程,絕大部分是從趕會場開始的。

    會場,是農村歷史傳承下來的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一種物資交流貿易形式,因為兼具遊覽、走親訪友、文化娛樂等功能而深受廣大農民喜愛。有神仙廟會(在祭祀各路神靈的廟內或周圍)、家廟會(祭祀某一姓氏祖先家廟周邊)、節令會(如小滿會賣桑杈、立夏會送甜瓜回孃家等)、物交會(又稱林佈會)、單雙日子會、星期(幾)例會、逢幾(如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會、村莊年會(每年固定一個或幾個日子)、繩會(牲口交易)等,定時定點開市,當然各地都編有會譜用以指引外地商戶經營,據88年修的《密縣供銷社志》整理的“會譜”,密縣當時有大小“會”近200場,遍佈密縣城鄉。

    土地大包乾後,廣大農民從集體出工式的勞作當中解放出來,可以自由安排自家的生產,用農民自己的話說是“閒人”多了,一部分頭腦靈活的農民瞅準了會場這塊市場,漸漸有了小打鐵爐、小包子攤、小菜販、小服裝攤點、小日用品供應,並且隨著各處廟會集散功能、娛樂功能、親朋交際功能的加強,人員集聚越來越多,廟會商業從業人員一路上升,攤點越做越大,業務越來越廣,服務越來越好。

    由會場助推的密縣農村商業、興起的個體工商戶,於1980年開始發放營業執照,到1985年,全縣全民所有制商業423戶528(全民工)人,集體商業753戶3765人(集體工),經聯社、合作組店142戶821人(也稱集體工、有部分臨時用工),在冊個體工商戶2839戶3827人,小飲食業919戶1775人,理髮店、修理店等各類小型服務業1105戶1986人。當然還有很多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經商的、沒有納入工商管理的經商戶存在。不過這個資料基本上可以看出,國營商業在此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而由廟會、地攤經濟發展起來的個體工商戶及個體企業正在快速發展。

  • 2 # 老胡說三農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自古以來集市貿易的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

    最早的廟會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宗廟”制度。人們為了求得祖先及神靈的保佑,先民們約定日期,選擇在宮殿或房舍裡透過供奉和祭祀的方式與祖先及神靈進行對話。每每到了祭祀之日,為了渲染氣氛,人們還會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戲”,也稱“廟會”戲,“廟會”便由此而形成。

    後來,一些商販從廟會的“熱鬧”裡看到了商機,於是,便利用廟會進行商品交易,以致於把廟會當成了交易市場。再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廟會的”祭祀“活動逐漸式微,而廟會的“交易行為”逐漸興盛,廟會便逐步成了“交易”的節日。

  • 3 # 林林媽媽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本來是指在寺 廟附近聚 會,進行祭 神、娛 樂和購 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 統的節日風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賦予了許多新的意義。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 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 會就是這 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這是晚上的廟會燈會。

    這是廟會祭祀的大牛。

    這是廟會購物一角。

    這是廟會部分娛樂活動。

    我們這裡每年都有好多個廟會,每次廟會的重點不同,但形式大體是一樣的。比如明天三月三,是我們這裡的“老婆子”廟會,也就是說趕廟會的大多是老年人,一般以祭祀,娛樂為主。一般趕三天,今天預趕,周圍的親戚朋友今天就來,明天一起正式趕廟會,明天有大的香火祭祀活動,這三天都有娛樂活動,高蹺秧歌此起彼伏,小商小販吆喝聲不絕,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最後一天親朋好友吃個大餐,然後相約下次再見。

  • 4 # 有緣人153832681

    廟會是什麼意思,廟會一般盛行於長江以南,有寺廟的地方舉行的重大盛會,集市場,來自全國各地朋友搭建平臺。香客燒香拜佛,信男信女趕廟會,遊集市。

    一般有的地方舉行一次,要經過一天或一禮拜,最大廟會方圓幾里路,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買各種飾品,有吃的,有玩的,有看的。奇趣無比,信男信女可以燒香拜佛。可以遊玩購買各種飾品,可以品嚐各種小吃。可謂大開眼界了。

    說實話,政府考慮多方原因,現在廟會越來越少了,有的也是簡單意思一下。沒有過去那麼隆重了。圖片來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檳榔會不會致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