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山村野夫2502
其實歐洲不僅僅是百年戰爭與30年戰爭,歐洲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戰爭史,歐洲那些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小破國家是年年戰爭,從遠古時期到二次世界大戰,哪一年沒有戰爭,其根本原因就是歐洲從沒有統一過,即使是羅馬時期,歐洲也沒有達到統一,關於30年戰爭,本質上是宗教利益之爭,當時是歐洲千年黑暗宗教統治時期末期,基督教分了很多派別,各派之間為了爭奪統治地盤,誰也不服誰,同時那些小破國家各有各的利益訴求,那就只好打了,誰打贏了誰牛逼,而我們中國總的來說就挺好,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雖然也有改朝換代時期的戰亂,但相對時間很短,中國老百姓大多時間都是在相對安康的環境中生活,這一點歐洲時比不了的!
-
3 # 山壠田
二戰之後歐洲才步入休戰狀態,之前的歐洲更象中國春秋戰國的文明磨合期,可惜歐羅巴文明雖然燦爛多姿卻沒有為人類社會提供模板,小國寡民是中國老子提出的農耕社會治理正規化,不是機械化大生產的社會分工模式
-
4 # 隨雨飄渺
為什麼要打三十年之久的戰爭,東方春秋爭霸打了三百多年,就是一個兼併戰爭中,由於各諸侯華人口少,國力弱,而且根本就從來沒有統一過,也沒有出現過中央集權制國家,各城邦國家經濟不允許,人口不允許,只有打打停停,等各諸侯國恢復一下,又繼續打下去,國家越多,打的時間就越長。戰國七雄,最終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打了二百三十年。
歐洲因為宗教改革,而產生的宗教戰爭中,天主教與分裂出來的新教之間,也是如此,互相混戰中,也是打打停停。最終各自承受不了,而停止戰爭。
但打出了西歐北歐新教民族國家獨立,擺脫了羅馬教皇的統治區域。
這對歐洲國家轉型埋下了伏筆,讓自由民主思想傳播,徹底的擺脫了宗教神權的控制,也為後來的自由民主政治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
5 # 簡若谷
歐洲百年的戰亂本質上是“神權”與“種族”的爭鬥,這在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都是根本矛盾,而且是不可調和的鬥爭。
-
6 # 鐵血戰史1927
歐洲“30年戰爭”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因宗教信仰問題爆發內戰,進而演變成歐洲範圍內的洲際戰爭。因為戰爭長達三十年,所以稱為歐洲三十年戰爭。
戰爭背景:德意志第一帝國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在13世紀中後期權利中空,中央集權衰弱,諸侯割據開始,帝國皇帝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力,從15世紀開始帝國皇帝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擔任,哈布斯堡皇帝不甘心權利衰弱,想加強中央集權恢復皇帝的權威,所以與諸侯矛盾加劇。
這一時期由於天主教跟封建統治者對平民剝削加劇。羅馬帝國在16世紀初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以及農民戰爭。由於各地諸侯信仰不同所以相對於天主教形成了新的教派,這些新的教派為對抗天主教組成了新教聯盟。雙方互相找外援,歐洲其它國家也分別選擇站隊。
戰爭導火索:羅馬帝國皇帝同時兼任捷克國王(捷克當時叫波西米亞),哈布斯堡王朝屬於天主教。但是捷克人信仰新教!1617年,帝國皇帝任命裴迪南擔任捷克國王,並且派出天主教會教士到捷克,企圖恢復天主教的地位。新任的捷克國王裴迪南信奉天主教,他迫害捷克新教徒。在1618年,捷克新教徒發動起義,並將帝國皇帝的欽差從捷克王宮扔了出去。帝國皇帝震怒,出兵鎮壓起義,戰爭爆發。也就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因為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天主教所以形成了以哈布斯堡王朝為首的天主教集團對抗其他信仰新教的諸侯聯盟。歐洲其它國家信仰天主教的大多就會支援哈布斯堡王朝,信仰新教的就會加入新教聯盟。戰火逐漸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歐洲戰火一直持續到1648年。從1618年宗教戰爭開始到1648年結束,共計30年,所以稱為歐洲三十年戰爭。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
-
7 # 職場有備無患
歐洲的“30年戰爭”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羅馬)因宗教信仰分歧發動的內戰,後逐漸演變成歐洲全面戰爭,由於此次戰爭整整打了30年,因此被稱作歐洲的“30年戰爭”。
歐洲的“30年戰爭”本是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 結果導致羅馬帝國中央集權衰弱,權力被架空,各路諸侯開始割據自稱為王。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哈布斯堡當然不肯眼看著局勢失控,開始了與各個部落的混戰局面。該混戰波及了當時幾乎所有歐洲大國都參與其中,無一國倖免,最終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告終。
其實歐洲的戰爭何止30年,其歷史更像一本戰爭史,因為一直沒有哪朝皇權有能力讓這上百個小國統一過,才是造成歐洲戰火連綿的罪魁禍首。從遠古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幾乎就從沒有讓戰火消停過,即便是最鼎盛的羅馬帝國時期,歐洲亦是如此。是“叢林守則”讓歐洲上百個小國不停的為自身利益發動戰爭,弱肉強食在歐洲國家表現的淋漓盡致。
-
8 # 史海泛讀
戰爭爆發的背景(1)費迪南二世激進的宗教政策雖然支援新教的波西米亞等級會議一再強烈的抗議(波西米亞是今天的捷克地區),但是在薩克森選候和勃蘭登堡選候的支援下,施泰爾馬克大公爵費迪南如願登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稱為費迪南二世。費迪南二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無法忍受“異端”的新教在自己的帝國裡肆虐。雖然前任皇帝和新教達成了和解,簽訂了《奧格斯堡和約》,但他始終認為新教的教義是褻瀆上帝的,為了徹底剷除福音新教的勢力,費迪南二世開始了他的鎮壓新教的計劃。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
第二階段(1625-1629年):丹麥國王的失敗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作為新教的支持者,不願看到天主教同盟的做大,為了阻止費迪南二世統治北德意志地區,維護自己的利益,丹麥國王率領大軍進入北德意志地區,福音新教聯盟似乎看到了希望。此時,波西米亞的貴族瓦倫斯泰自費組建了一支近五萬人的軍隊,也加入了天主教同盟軍,大大增強了天主教同盟的實力,雙方對戰一觸即發。最終由於實力相差的懸殊,加之丹麥國王的戰略失誤,導致丹麥軍隊大敗,軍隊損失殆盡。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最後鬱鬱而終。北德意志地區大部被天主教同盟佔領。▲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第三階段(1630-1635年):瑞典國王的短暫勝利丹麥國王失敗之後,整個德意志的新教徒都把希望寄託在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身上。這位被清教徒稱之為“北方雄獅”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兼具勇氣和智謀,對於行軍打仗有自己的一套戰術。他作戰勇猛,永遠像一位戰士一樣衝在第一線,能充分得激發士氣,獲取戰役的成功。古斯塔夫充分利用了德意志諸侯與皇帝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自己的同盟,同時發揮了自己作戰的優勢,在德意志境內與天主教同盟作戰所向披靡,一度逼近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但是就在這個即將勝利的時刻,瑞典國王原先同盟者背叛了他,帝國的軍隊在最優秀的指揮官瓦倫斯泰的重整下重新恢復戰鬥力。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在一場戰鬥中連中幾槍最終喪命,之前取得的成果也紛紛喪失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
第四階段(1635-1648年):法國勢力的介入法國原本是天主教國家,但是為了阻止德意志地區的統一和強大,法國站在了福音新教聯盟這一邊,但是法華人對德意志地區的進攻只是做了一個牽制的作用,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德意志地區保持一個分裂的狀態,這是最有利於法國的利益的。最終在法華人的支援和瑞典人的攻勢下,帝國皇帝最終願意進行和談,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整整三十年的戰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結語三十年戰爭最終的結局,不管是天主教還是新教,最終誰也沒有戰勝誰,這場德意志土地上的國際宗教戰爭讓整個德意志地區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歐洲最終確立的宗教自由的政策,不論是新教還是天主教,都被一視同仁。同時戰爭也加速了德意志地區的統一。《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確立了近代的國家主權原則,也標誌著歐洲正式的走出了中世紀,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
9 # 桃花石雜談
歐洲的“30年戰爭”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打了三十年?30年戰爭可以說是一塊決定了歐洲命運,甚至對20世紀以後的歷史都有影響的戰爭,而且也是歐洲歷史上最殘酷,死亡率最高的戰爭,那麼當時歐洲各國究竟為了什麼大打出手,而且還一打就是30年呢?30年戰爭的起因
可以說30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典型的宗教戰爭之一,而這場戰爭卻不是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宗教之間,而是發生在新教與天主教這兩個基督教教派之間。如果追溯這場戰爭的起因,那麼恐怕就不能不提在公元1517年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
公元14世紀歐洲發生的黑死病疫情極大地動搖了羅馬教廷的統治,在歐洲不同地區,當地的世俗貴族實力顯著增強,羅馬教廷控制力大幅削弱。從公元14世紀末開始,在英格蘭和捷克都先後出現了挑戰羅馬教廷權威的教派。到公元15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教士馬丁·路德在德意志地區正式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而這個運動可以說正是當時德意志地區許多希望擺脫羅馬教廷統領的世俗貴族所需要的,因此很快得到了黑森州一些諸侯的支援,新教在此後正式誕生。
(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是30年戰爭爆發的根源之一)
但新教的誕生就意味著原本就是用天主教信仰統一起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立國之本出現了問題。所以在僅僅9年之後,德意志地區支援宗教改革的諸侯就結成了一個托爾高聯盟,後來這個聯盟又擴大成為了施馬爾卡爾登聯盟,而且很快與周邊仍然信仰天主教的諸侯發生了戰爭。到公元154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擊敗了施馬爾卡爾登聯盟,三年之後頒佈召令,禁止在其境內傳播異端(指新教)。但查理五世在打擊新教的同時也嘗試進一步擴大皇權,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削弱了教廷的統治,所以又招致了教廷和忠於教徒的諸侯的反對,結果天主教和新教勢力又聯合起來將查理五世擊敗。最終各方在公元1555年簽署了《奧格斯堡和約》,規定各諸侯可以自行決定其領地信仰什麼教派,皇帝的權威被極大削弱,神羅的統一性也被極大削弱。
而此時與天主教達成和約的新教只是新教路德派,而在和約達成之後不久,新教的另一教派加爾文派崛起,但《奧格斯堡和約》對其地位並無規定,因此這個教派在德意志地區的傳播很快給當地帶來了新的矛盾。有些天主教原來的主教在改換教派之後拒絕放棄其原有的教區,等於就要強制帶領其教區所有的信徒一同轉歸新教。而這種情況是在神羅影響非常大,而且仍然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沒法容忍的。因此從公元16世紀從下半葉開始,這種情況就造成了一系列小規模戰爭。而這些戰爭逐漸也將同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西班牙和已經改信新教的北歐各國捲入其中。
(斐迪南二世是導致30年戰爭爆發的重要人物)
而30年戰爭的直接導火索則是來自德意志地區之外。當時也是神羅一部分的捷克也是較早轉信新教的地區之一。但在公元1617年,神羅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傳教士進入捷克傳教,並任命信仰天主教的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地區的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二世上任之後,實施了一系列限制新教的政策,結果導致當地新教徒在公元1618年5月23日發動暴動,正式拉開了30年戰爭的序幕。
歐洲“世界大戰”波希米亞暴動之後,驅逐了斐迪南二世,迎立德意志地區的普爾法茨選侯腓特烈五世做自己的國王,因為他也是新教加爾文派貴族。此舉頓時激怒了神羅南部的天主教諸侯,他們將這一舉動視為新教叛亂,很快在巴伐利亞的帶領下聯合組建了天主教聯盟,攻入波希米亞,要驅逐腓特烈五世。而此時的德意志境內的新教聯盟卻沒有為波希米亞提供支援,公元1620年11月8日,天主教聯軍在波希米亞境內進行的白山戰役中擊敗波希米亞和普爾法茨聯軍,處決了大量俘虜的新教貴族,腓特烈五世逃往荷蘭。之後天主教軍隊還擊敗了新教勢力的幾次反攻,贏得了戰爭第一階段的勝利。
(神聖羅馬帝國勝利後處決新教貴族的場景)
但在當時,神羅周邊的新教國家卻不願意看到神羅透過重奪波希米亞恢復元氣,丹麥和瑞典都開始躍躍欲試希望介入其中。另外被神羅驅逐的腓特烈五世本人還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因此英國也對丹麥和瑞典提供了支援。而且從公元1621年開始,原本也是神羅一部分,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荷蘭新教勢力也發動了叛亂,此外,當時神羅最強的鄰國法國雖然也信仰天主教,但因其在之前已經透過同樣血腥殘酷的法國宗教戰爭把其境內的新教徒清洗殆盡,因此法國已經不將新教視為威脅,相反卻對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神羅重新崛起充滿警惕,所以法國在此時也站到了新教勢力一邊,為其提供了支援。
公元1625年,丹麥在英法荷三國的支援下,和德意志地區的新教聯盟一同向神羅發起進攻,30年戰爭第二階段打響。在這一階段初期新教軍隊節節勝利,但在公元1628年,神羅皇帝斐迪南二世花重金請來了從新教改信天主教的華倫斯坦僱傭軍,在當年幾次大敗新教軍隊,扭轉了戰局,最終迫使丹麥向其屈服,還將神羅的領土延伸到了波羅的海區域。
(30年戰爭期間的戰場場景)
但神羅進入波羅的海之後,又對瑞典在海上形成了直接威脅。因此瑞典在公元1630年7月在其它列強的支援下從波羅的海南岸的波美拉尼亞登陸,拉開了戰爭的第三階段。此次出征的瑞典軍隊由其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親自率領,進入神羅之後與勃蘭登堡和薩克森等地的新教諸侯會師,在此後的一年間先後攻克美因茨、奧格斯堡和慕尼黑等地。神羅無奈只得再次起用之前已被貶謫的華倫斯坦。在公元1631年進行的呂岑會戰中,瑞典雖然獲勝,但其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卻陣亡。之後神羅聯合西班牙再次扭轉局勢,迫使瑞典撤軍。但為神羅扭轉了戰局的華倫斯坦卻在不久後被神羅皇帝派人刺殺。
(30年戰爭的殘酷場景)
而神羅的再次獲勝使法國大為震驚。法國雖然是天主教,但因其國內新教勢力已被肅清,所以此時並不將新教視為威脅,但神羅的統一與崛起則會對法國形成重大威脅。因此法國此時也無法再隔岸觀火,在公元1635年開始直接參戰。但法軍的攻勢在一開始非常不順利,很快遭遇西班牙和神羅的反攻。公元1637年,西班牙軍隊甚至打到了法國首都巴黎附近。但在第二年,西班牙海軍主力被荷蘭海軍全殲,而瑞典也很快實現反攻,在公元1645年在波希米亞大敗神羅軍隊。公元1648年,法瑞聯軍在今天德國境內的楚斯馬森豪森會戰中再次大敗神羅軍隊,神羅被迫與法國簽署了和約,持續了30年的戰爭才宣告結束。
戰爭後果與傷亡30年戰爭的直接結果是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也使德意志民族完全按教派不同分裂成了兩個陣營,錯過了與其它歐洲列強同步進行海外擴張的時機,可以說間接地也造成了20世紀德國作為後來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並最終戰敗的命運。同時30年戰爭也使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重建天主教統治乃至建立大一統帝國的企圖徹底破產。此外,同樣由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西班牙在此戰過後失去了世界強國的地位,幾十年後其美洲殖民地相繼獨立。而在歐洲,荷蘭和瑞士在此戰後贏得獨立,法國則成了歐洲霸主,瑞典獲得了波美拉尼亞大片領土,還獲得了插手日耳曼事務的權力,一路成為北歐強國。
(30年戰爭在德國各地造成的傷亡情況,深棕色區域為人口死亡率超過2/3的區域,淺棕色區域為死亡率超過1/3的區域)
而30年戰爭的殘酷性可以說超出了歐洲歷史上發生過的其它任何戰爭。目前主流觀點認為,30年戰爭在歐洲總共造成了800萬人死亡,其中主要的遇難者為神羅境內的平民。根據現代估計,在德國境內,有20%的人口因為30年戰爭死亡,而在戰況最為激烈的波美拉尼亞到黑森地區,死亡率更是高達50%。今天德國境內的各邦國當時平均人口損失都達到25%到40%,符騰堡和勃蘭登堡地區的人口死亡率都接近3/4。當時戰爭的傷亡如此慘重,神羅各地都曾出現過一些群葬坑,以至於在近年在一些考古研究中都會不時傳出發現30年戰爭群葬坑的新聞,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也可見一斑了。
(30年戰爭期間,一名農民在自己燃燒的農田前求饒的場景)
回覆列表
30年戰爭並不是一直在打,而是斷斷續續的進行,而且戰爭的主角換了好幾個,神聖羅馬帝國(德國)成了歐洲諸國的公敵,或者是歐洲諸國把動亂的神聖羅馬帝國看成了一塊肥肉,大軍輪流進入神羅境內參戰,丹麥、瑞典、英國和法國先後捲入其中,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黃色是哈布斯堡皇室控制的領地,紅色是它的對手們,此時法國還未參戰,但法國卻是三十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我們都知道,一戰和二戰都是以德國為首的聯盟挑起的,德國幾乎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歐洲聯盟。但事實上,30年戰爭也是德國以一己之力,對抗歐洲幾乎所有成氣候的國家,只不過當時的德國叫神聖羅馬帝國,而且當時的德國並不統一團結,它分成兩大勢力分別勾結外部勢力打內戰。
(直接參戰的法國軍隊)
這兩部勢力的分歧表面上是宗教問題,但事實上卻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王公貴族與皇帝的矛盾,這個矛盾與中國東周時代相仿,就是皇帝無法控制諸侯,同時又不甘心的想要奪回權利。
(當時的歐洲大陸主要有瑞典、丹麥、英國、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後者是個鬆散的國家,其中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領地最多,上圖黃色部分,也就是帝國的皇室)
早在1495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就開始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但沒什麼成效,帝國皇帝逐漸變成擺設,直到1517年馬丁路德金意外發起了宗教改革,讓神羅帝國陷入萬劫不復。
(馬丁路德金宣傳他的《九十五條論綱》成功激發了神羅國民對羅馬教廷的不滿)
神羅帝國原本的改革是為了加強皇權,毫無爭議觸動了諸侯、貴族的利益,但在當時神權思想濃厚的歐洲大地,諸侯想要扳倒君權神授的神羅皇帝也不可能,因此他們迫切的想要打碎宗教禁錮在平民身上的枷鎖,這就讓馬丁路德金的思想有了迅速蔓延的條件,就因為它能為諸侯所用。
就這樣,新教和舊教爆發了激烈的矛盾,實際上應該是忠於神羅皇帝的人和想自立門戶的人爆發了衝突。一開始神羅皇帝的表現還算可以,他的軍隊到底是正規軍,在1547年成功擊敗了新教組成的聯盟勢力,請注意此時戰爭已經進行了30年,完全是神羅帝國的內戰。
(哈布斯堡家族的騎兵作戰勇猛)
但獲勝的皇帝無法長期堅守勝利果實,因為羅馬教廷對皇帝的行為也非常不滿,上文說過了,神羅皇帝不甘心大權旁落,一心想透過政治改革加強皇權,在改革中無法達到的目的就只能在戰爭中達成,打了勝仗的神羅皇帝查理五世就想順勢完成這個目標,這又觸怒了羅馬教廷,因為皇帝也不想再受制於君權神授,他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
皇帝查理五世的這一行為招致三方勢力的不滿,除了新教勢力仇視他之外,羅馬教廷和那些原本與他聯合的舊教勢力也公開反對他。最終,羅馬教廷、舊教勢力和新教勢力勾結起來,共同擊敗了即將坐大的查理五世,最終在1555年簽訂了《奧格斯堡合約》,毫無疑問神羅皇帝的統治力量被嚴重削弱了。
由此我們也能看清楚,所謂的宗教戰爭其實就是利益戰爭,羅馬教廷與新教勢力都能勾結在一起,簡直是打了宗教的臉,這說明宗教就是個被利用的工具罷了。
直到此時,這場紛爭都只是神羅帝國的內戰而已,而且斷斷續續持續了38年,本以為皇帝戰敗就結束了,但由於新教勢力持續做大,動亂遠未結束。
在大半個世紀後的1617年出了大事,已經失去權利的神羅皇帝不允許自己近在咫尺的波西米亞也被新教掌控,隨即展開鎮壓,波西米亞就是今天的捷克,在當時被神羅皇帝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第二年(1618年)波西米亞的新教勢力被壓制下去,但也導致戰爭從內戰變成了歐洲戰爭,神羅皇帝的新教勢力開始拉外援,30年戰爭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此時距離馬丁路德金的改革已經過去了100年。
在外部勢力的干預下,從1618年到1648年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歐洲北方几個改信新教的國家相繼捲入,但明眼人都明白,丹麥、瑞典之流都是為了賺便宜來的,當時的神羅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相比之下丹麥瑞典簡直就是蠻夷之地,在維京血統的催動下相繼加入戰爭,協助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新教勢力與哈布斯堡皇室作戰。
(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此外,法國信仰舊教(天主教)但卻支援新教與同樣信仰舊教的哈布斯堡作用,原因是法國想趁機奪取神羅的土地,同時削弱這個鄰居;英國也是出於差不多的目的加入戰爭的,不滿被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的荷蘭趁機叛變,成為了勾結外部勢力最積極的諸侯,哈布斯堡皇室就這樣成了武林公敵,最終走向失敗。
(哈布斯堡家族本是最有希望統一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
總結,30年戰爭雖然與兩次世界大戰類似但性質完全不一樣,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只是被當成了大家的公敵,但30年戰爭期間神羅被當成了殖民地,或者說大家撿便宜的寶庫,歐洲主要國家輪番上陣,就像列強侵略大清國一樣瓜分它、訛詐它、掠奪它,這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過程,而不是一場單純的戰爭,至於表面上的宗教紛爭,其實就是個殺人的幌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