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無意識的影響,即在人類活動中對氣候產生的副作用;一種是為了某種目的,採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識地改變氣候條件。在現階段,以第一種影響佔絕對優勢,而這種影響以以下三方面表現得最為顯著,即①在工農業生產中排放至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和各種汙染物質,改變大氣的化學組成;②在農牧業發展和其它活動中改變下墊面的性質,如破壞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汙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氣候效應。自世界工業革命後的200年間,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的這種不利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加強研究力度,採取措施,有意識地規劃和控制各種影響環境和氣候的人類活動,使之向有利於改善氣候條件的方向發展。(一)改變大氣化學組成與氣候效應工農業生產排入大量廢氣、微塵等汙染物質進入大氣,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烴化合物(CFCS)等。據確鑿的觀測事實證明,近數十年來大氣中這些氣體的含量都在急劇增加,而平流層的臭氧O3。總量則明顯下降。如前所述,這些氣體都具有明顯的溫室效應,在波長9500毫微米(μm)及12500-17000μm有兩個強的吸收帶,這就是O3及CO2的吸收帶。特別是CO2的吸收帶,吸收了大約70-90%的紅外長波輻射。地氣系統向外長波輻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μm波長範圍內,這個波段被稱為大氣窗。上述CH4、N2O、CFCS等氣體在此大氣窗內均各有其吸收帶,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增加必然對氣候變比起著重要作用。大氣中CO2濃度在工業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大致穩定在約(280±10)×10-3ml/L,但在近幾十年來增長速度甚快,至1990年已增至345×10-3ml/L,90年代以後,增長速大。圖8·14(圖略)給出美國哈威夷馬納洛亞站(Mauna Loa)1959-1993年實測值的逐年變化。大氣中CO2濃度急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據研究排放入大氣中的CO2有一部分(約有50%上下)為海洋所吸收,另有一部分被森林吸收變成固態生物體,貯存於自然界,但由於目前森林大量被毀,致使森林不但減少了對大氣中CO2的吸收,而且由於被毀森林的燃燒和腐爛,更增加大量的CO2排放至大氣中。目前,對未來CO2的增加有多種不同的估計,如按現在CO2的排放水平計算,在2025年大氣中CO2濃度為4.25×10-3mL/L為工業化前的1.55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穆塞萊斯會過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