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夜羌笛
-
2 # 金陵太史令
毋庸置疑,雖說“東學黨起義”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索,但即使沒有北韓的“東學黨起義”,日本還是會出兵北韓,挑起甲午戰爭。就像後來的“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沒有戰爭理由,日本也會製造理由。
先說說“東學黨起義”的發生、發展、結局。北韓人崔濟愚在1860年6月創立了東學道,和中國洪秀全的“拜上帝會”非常相似,也自稱受到上天的啟示,來凡間佈道救民。在東學道的教義中,以反對倭寇和洋人為宗旨。當時北韓國內發生了多起饑荒,政府又腐敗無能,於是在1894年1月15日,爆發了“東學黨起義”。面對如火如荼的起義軍,北韓國王高宗李熙一邊和起義軍假意求和,一邊向宗主國大清請求援兵。
其實李氏北韓,表面是清朝的附屬國,實際上使用的還是崇禎年號。清朝肯定也是知道這件事的,但北韓就是不服你大清,你也無可奈何。面對北韓國王請求援兵,清政府想起當年明朝萬曆出兵援助北韓,不甘示下,就果斷出兵北韓。此時,日本看到大清出兵,也貿然出兵,日本出兵規模極大,但他們不去南部平定起義,而是直衝漢城,竟然在7月23日,佔領了北韓王宮,俘虜了高總李熙,組建了一個親日的傀儡政府。兩天後,日軍又突然向駐紮牙山的清軍發起突襲。
而東學黨領導的起義軍居然聽信了北韓國王李熙的鬼話,期望李熙能夠成為一箇中興北韓的好皇帝,起義軍並不打算攻入漢城自己當皇帝。後來,由於起義軍內部出現內訌,力量分散,很快被鎮壓了。
再談談即使沒有“東學黨起義”日軍依然會先進攻北韓,然後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的各種原因。一、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綜合國力得到迅猛提升,侵略野心燃起。
閉關鎖國的日本被西方列強轟開國門之後,從上到下,開始實施改革,開啟“明治維新”,學習資本主義的工業、科技、軍事等領域。一番改革之後,日本的各方面實力均得到顯著加強,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此時,面對西方列強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熱潮,日本也是羨慕不已,於是將幾百年前的豐臣秀吉的“亞洲大帝國”計劃重新擺到桌面,妄圖以侵略北韓來小試牛刀,然後再攻佔大清統治下的中國。
二、日本國內矛盾尖銳,期望於透過對外擴張和掠奪,轉移國內矛盾,爭奪國外市場。
日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壟斷組織,基層百姓毫無民主權利可言。而且由於剝削勢力的大量存在,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國內市場狹小。日本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一直受到歐美等資本主義強國的壓迫,代表地主、軍閥、大資產階級的天皇政權存在強烈的侵略性和野蠻性。種種國內矛盾的存在,引發了日本企圖透過對外擴張緩解國內壓力,從而走上了以北韓為跳板,侵略中國的道路。
三、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西方列強都想瓜分中國,對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和侵略中國的事情采取默許態度。
以慈溪為首的清政府面對侵略,對外一直採取媚外和妥協,對內又是橫徵暴斂、殘酷壓迫。這些行為造成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得寸進尺。與此同時,這些西方列強都想從中國這塊肥肉上獲得最多的利益,彼此間矛盾不斷,甚至大打出手。面對日本挑起“甲午海戰”和侵略中國,他們才不願意管這件事,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所以採取了不管不問的默許態度。種種原因,導致日本侵略的囂張氣焰日益飛漲。
-
3 # 讀點正史
沒有東學黨起義,日本一定會尋找其他藉口侵略中國。
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友誼。國家利益是決定國家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力量是決定國家關係的重要因素。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國力減弱,日本積極擴軍備戰。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逐漸增強,但是日本島內資源匱乏,要想進一步發展國力,對外侵略擴張是必然。侵佔北韓是第一步,然後侵略中國。日本的《田中奏摺》說的明明白白: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欲先征服滿洲必先征服北韓。
中朝關係。歷史上北韓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明朝時期日本就入侵北韓,中朝合力擊敗了日本的侵略。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日本與北韓發生摩擦,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尋求解決方案。日本認為中國是北韓的宗主國。好像孩子惹禍家長要負責,符合國際法。當時清政府自顧不暇,害怕惹火燒身,答覆日本“北韓國政,我朝素不與聞,聽貴國自與理論可也。”中國主動放棄了權力。清政府為了逃避責任,因小失大。日本後來遣使節到北韓,於光緒元年和北韓訂立和約,和約第一條強調,北韓是自主國家。從此日本拋開中國與北韓獨立開展外交。
東學黨起義。1894年北韓發生在全羅道的農民起義。由於起義打著東學道的旗號,並以東學道徒為核心,北韓政府稱東學黨。起義持續時間大約10個月,東學黨和北韓政府達成《全州和議》。
日本一直關注北韓局勢,等待出兵北韓,然後侵略中國。在北韓達成《全州和議》後,日本間諜潛入東學黨,鼓動東學黨再次起義,以便挑起中日衝突。但是東學黨痛恨日本,陰謀未得逞。此時袁世凱駐北韓,他極力要求清政府出兵北韓,在中國軍隊尚未到達時,東學黨事件已經平息。當時日本派出軍隊一萬人早於中國軍隊到達北韓,藉口保護日本僑民。隨後日本軍隊突然襲擊北韓王宮,挾持高宗和閔妃,扶植親日傀儡政府。
中國方面,由於清政府猶豫不決,沒有及時派兵到達北韓。此時日本責難中國,說中國軍隊不應再來北韓,因為北韓已經停戰。中國提出兩國同時從北韓撤兵,日本不同意。對於日本的積極備戰,中國沒有積極正確應對。以至於中國與日本開戰,我們被動挨打。李鴻章對此是有責任的,他為了儲存自己淮軍實力,不積極備戰,而是找英國、俄國調停。
1894年7月,日軍突然向清軍發起攻擊,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清軍被迫退回鴨綠江,從此日本完全控制了北韓。
總之,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是早就計劃好的基本國策,他們時刻準備尋找機會侵略中國。可惜清政府腐敗無能。我們應該不忘國恥,發憤圖強,更好地維護中國人民利益,維護世界和平。
-
4 # 雲荒的糰子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我是糰子,分享一下我的觀點,肯定會的。因為起義只是日本出兵的藉口,而侵佔滿蒙,這是日本的國策,也是日本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對外擴充套件的必然。
首先,那時候的日本趁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國內市場狹小,無法滿足各方面發展的需求,急需原料供給地和產品傾銷市場,這是根本原因。世界上其他地方都被列強瓜分完畢,只有周邊的北韓和清朝相對弱小,也沒有被其他資本主義強國獨佔。正是最好的目標。主要原因是日本統治階級有稱霸世界的野心,第一步侵佔臺灣,第二步侵佔北韓,第三步征服中國,第四步爭霸世界。這是1927年當時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的田中奏摺中描述的計劃。不管是否真假,從後來人的角度來看,日本從一開始就是按這個節奏一步步操作的,最終也走向滅亡,何其瘋狂。
正是憑藉的甲午戰爭勝利得到的巨大收益。日本才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同時甲午戰爭以及隨後日俄戰爭的勝利讓日本人嚐到了甜頭。遇到危機就透過對外戰爭來降低風險和獲取利益。最終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
5 # 薩沙
日本出兵和東學黨起義並沒有因果關係,只能說是藉機出兵而已。
即便沒有東學黨起義,日本總能找到藉口,甚至可以製造藉口。
就像地痞流氓去小飯店鬧事收保護費,吃完就說飯菜質量不好,什麼菜不新鮮、肉不新鮮,或者說服務員態度不好,手腳慢、沒笑容,總之理由都能找出來
簡單說一下東學黨起義是什麼。
1894年1月10日,東學黨領袖全琫準因不堪貪官汙吏的橫徵暴斂,在全羅道古阜率領當地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克古阜後,大敗北韓朝廷派來鎮壓的官兵,起義隊伍不斷擴大,很快控制北韓南方三道,並最終攻下全羅道首府全州。
北韓李氏王朝無奈之下,被迫和農民軍議和,簽訂《全州和約》,農民軍停火撤軍。
然而,李氏王朝不願意執行協定進行政治改革。
但北韓軍隊戰鬥力很差,1894年6月8至10日,應北韓的請求,清政府派出的援兵進駐漢城南部的牙山。
而此時日本覺得是出兵入侵北韓的好機會。
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向北韓增兵。
為什麼日本敢於這麼做?
在於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實力都已經大大強於滿清,所以敢於出兵爭奪北韓。
隨後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勝利以後很多殖民日本,最終就是日韓合併。
其實東學黨領袖還是愛國的,在日本入侵的時候,他們還是同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戰爭。
清軍被逐出北韓半島後,金弘集親日政府和日軍開始將矛頭轉向農民起義軍。
1894年9月,全琫準在全羅道參禮邑與各地東學道接主商討第二次起義。
但是農民軍內部發生分裂,加上金弘集親日政府獲得部分北韓民眾的支援,最終農民軍慘敗。
東學黨起義,被日軍和親日政府殘酷鎮壓,死傷無數。
-
6 # 西餐劉顯琨
北韓東學黨起義只是一個藉口而已。
日本想要實行大陸政策,第一步必然是染指北韓半島,以此為契機,試探中國清政府當局的態度與實力。
佔據北韓半島,可以作為日後,大陸政策的跳板與落腳點,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
1894年,日本經歷過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急需發動對外戰爭去轉移國內矛盾,消耗多餘產值。即使北韓當局沒有這個東學黨起義事件。
日本也能整出:西學黨,北學黨這些藉口,來發動戰爭。
所以說,甲午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日本國情要求已經到了這一步,只能一直以國運相賭,發展軍國主義了!
回覆列表
東學黨起義只是日本出兵北韓的一個藉口而已,即使沒有東學黨起義,其出兵北韓也是早晚的事情。這是基於日本國家利益的行為,中國又是北韓的宗主國,兩國間的直接碰撞便再不可避免。
東學黨起義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其國力和科技水平就處於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明治維新後的第二年,即公元1869年,明治天皇就發出了“開拓萬里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的御筆信件,日本統治者急於向海外擴張的野心可以說是昭然若揭。“八紘一宇”便是毒害國民的精神鴉片。
日本明治天皇
在日本統治者和右翼分子心中一直有一個稱霸世界的理想,而這個理想的最核心和直接體現就是1927年遞交給昭和天皇的《田中奏摺》中提到的: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欲先征服北韓必先征服北韓。其實,這已經不是日本國內的右翼分子們第一次這樣說、這樣做了。早在公元16世紀末的明朝萬曆年間,經過多年戰爭統一日本的執政關白豐臣秀吉就曾經起兵14萬大規模入侵北韓。只不過,在明朝政府的大力援助下,中朝兩國軍民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終於迫使豐成秀吉死後的日本執政者決心全部撤軍回國。
豐臣秀吉
萬曆援朝戰爭雖然以中朝兩國的慘勝告終,但中日朝三國的國力都被極大削弱,誰也難有餘力去覬覦對方(尤其中日雙方)。這也直接造就了此後三百餘年間東亞地區的總體和平局面。
萬曆援朝戰爭主要戰場
日本列島地理空間本來就非常狹窄、資源匱乏而又人口眾多,發展的潛力相當有限且難度極大。明治維新“大政奉還”以後,一個經過全面學習西方而逐漸肌肉豐滿起來的新興日本帝國又怎麼可能眼見著北韓的宗主國清王朝日漸衰微而不採取任何對北韓半島擴張的激進動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