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士說新語

    北韓半島雖然也屬於華夏文化圈,但它一直都是遊離於中原王朝獨自發展的。

    北韓半島歷史上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正面的國家,是公元前194年,處於西漢初年,燕華人衛滿率千餘人進入北韓,推翻了本土的箕子北韓政權,史稱“衛滿北韓”。然而這個政權大約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被漢武帝給消滅了,漢王朝遂在半島上設立了四郡,將其擴入了帝國的版圖,當然不是全部,在如今的南韓部分還有三個國家,大抵還處於部落政權時期,他們被合稱為“三韓”。

    但西漢在這裡的統治並不長久,主要是半島之上以及遼東周邊的土著民族並不願意接受漢王朝的統治,漢元帝建昭二年(37)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這就是一直存活到了唐高宗時才被滅亡的“高句麗政權”。

    高句麗被唐朝滅亡之後,半島至上就只剩下一個本土政權,那就是臣服於唐的新羅。等到唐朝走下坡路,喪失了對遼東的控制權後,北韓半島再次出現了一個新的政權,即高麗王朝,高麗王朝滅掉了新羅,實現了半島的統一。

    而此時的中原王朝隨著唐末藩鎮之亂,再進入五代十國到北宋的建立,再也沒有把統治的觸角延伸到半島之上了,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元朝。

    蒙古試圖征服過高麗,從1218年一直到1260年,雙方之間的拉鋸戰持續了40餘年。而也就在這個時候,蒙哥死於釣魚城,蒙古內部發生了極大的問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間的汗位爭奪戰,使得高麗有了與蒙古媾和的機會。

    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在擊敗阿里不哥後,對處理與高麗的關係時,聽取了漢族官僚的建議,並沒有繼續對高麗用兵,而是選擇和平的方式將高麗納入治下,即成為藩屬國。忽必烈選擇這種方式大概也是因為當時主要的目標是南宋,暫時顧不上雞肋般的高麗。

    元朝與高麗的宗藩關係到後來演化成了一種十分特別是的關係,元朝以締結婚姻的方式,即將公主下嫁給高麗王來實現對高麗的控制,而高麗也常年向元宮廷獻妹子。

    總而言之,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原王朝似乎放棄了對高麗的徹底征服,轉為將其納入天朝宗藩體系下的藩屬國,而半島之後後來的北韓政權,對明朝也如高麗對元朝一般乖乖當兒子,雙方之間的關係就這麼相對穩定了下來。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付出較少,收穫比較大的對北韓的控制方式,不插手北韓內政,(也就意味著沒有行政成本)但又可以隨時要求藩屬國對宗主國履行義務。元明大概就是這種打算。

    說完北韓,再來說後金,其實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開始施行他的薙髮(剃頭)收養政策,這算是剃髮易服政策的前身,在他所征服的大部分割槽域,都要求薙髮,不薙髮

    就殺頭,這種政策到了皇太極時代更加強硬,比如在攻陷永平、遷安、灤州。遵化時,就讓阿敏釋出了剃髮令,這是一項由身體到心靈的征服政策。而事實也證明了,它對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起到了很大作用。

    接下來,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清朝為何不讓北韓人剃髮易服呢?

    這應該是清王朝對北韓的定位原因。在後金時期,北韓是明朝的屬國,對於一心想要攻略明朝的後金政權而言,北韓雖然弱,但也如芒在背,先是對北韓發動丁卯之役,迫使北韓獻納歲幣,開始通商,實際上就是把北韓當成了糧倉,想要的時候就來取,以此來削弱北韓的經濟,使其不能向“爸爸”明朝“效忠”。

    這種不平等的相處方式,北韓當然不滿,雙方之間的矛盾重重,北韓經常以次充好給後金老爺一些次等貨,而當時後金對北韓經濟上又比較依賴,於是等到1635年皇太極幹掉林丹汗,並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稱帝后,以北韓拒絕上皇太極尊號為由,再次發動了戰爭。

    這一次,打得北韓俯首稱臣,雙方再次訂立了盟約,歷史上稱之為“三田渡之盟”,這個盟約就徵兵、進貢數量等方面做了十分明確的規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皇太極不征服北韓?

    此時的北韓其統治學的是明朝那一套,雖然統治階級腐朽,但自成體系,這個體系是清朝難以插進去的,倘若直接征服,必然水土不服,所付出的行政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重蹈明朝對安南統治的覆轍。

    以武力為威脅的宗藩控制則不然,首先,北韓能夠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秩序進行生產,可以遠遠不斷地為清朝提供物質人口的支援,而清朝完全不用付出,這麼算起來相當划算。

    既然不征服北韓,讓其維持現狀,那麼自然也就沒有必要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剃髮易服”的本質是為了對有效統治區域內的民族進行從身體到心靈的征服,而一個前期為清廷提供糧食人口,後期可有可無的小宗藩國,是沒有必要去推行這種殘酷政策的。

    清王朝征服了漢地之後,繼承了漢人政權的對外政策,即天朝—宗藩—朝貢體系的建立,這一體系的基礎就是要彰顯天朝的風采和大度,當然要對北韓這麼第一個宗藩國面前樹立一個正面形象,這樣一來,就更加不可能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了。

    說到底,清朝也跟明朝一樣,把北韓當成外夷處理。

  • 2 # 山寨兔

    起初,後金要北韓脫離明朝,與後金成兄弟之盟。北韓不願背離再造之國,拒絕了後金。後來清軍佔領北韓,北韓表明原意成兄弟之盟,然而後金拒絕了這一請求。表明,今時不同往日,只能成君臣之盟。北韓妥協,協議生效,依然是番邦。

    清朝建立後,對北韓沒有過多嚴格的管制,只要北韓承認宗主國為大清就好,衣冠禮儀依然如舊。就拿北韓不願忘記明朝再造藩邦的恩情,依然偷偷的使用崇禎後紀年至清末,已經說明了問題所在。

  • 3 # 歷史笑春風

    滿清本來也沒有說要剃髮易服的。

    剛開始,滿清認為自己是征服民族,是貴族,高人一等。所以自己的服飾是身份的象徵,不想被征服民族穿戴。

    北韓是在皇太極時代被滿清征服的,算是藩臣,允許它保持半獨立狀態,服飾自主。

    到了滿清入主中原,剛開始也沒有要求剃髮易服。後來是一個叫孫之懈的漢臣上書多爾袞,建議剃髮易服。這才下了剃髮令,造成了無數悲劇。

    北韓和內地情況不同,因此躲過了剃髮易服的命令 ,得以保持自己的服飾。

  • 4 # 看不見的角落

    你要是瞭解剃髮令的由來,就會知道,北韓為什麼不用改了。

    多爾袞剛入關的時候,也沒想到剃髮這點。而是由漢人降官孫之獬提出,他的理由讓多爾袞無法拒絕: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意思很明確——顯示征服者的地位。顯示的物件是誰呢?不言而喻。

    所以,並不是清朝境內的所有民族都要剃髮,留辮子,改服裝。而是本著熟藩剃,生藩不剃的原則。

    熟藩、生藩的界定可能有些麻煩,不如換個說法。能直接管控到的地方,得剃。不能的,就意思意思。

    像西藏,新疆,雲南土司,都是隻有歸附的軍隊和貴族要剃髮留辮子,而且在款式上可以做出讓步。蒙古、苗族則要看情況。

    自己國境內的相當一部分地區實際上都沒有完成剃髮,更不用說屬於境外的北韓了。

    其次,清軍攻陷北韓的時候是在1636年,剃髮令則是在1644入關後頒佈的了。當時清軍正急著在黃金鄉“收玉米”,哪管的上後邊苦寒的北韓。

    等到平定天下了,北韓也算是個例外,從國君到平民依然延續這明朝舊衣冠。清朝也沒對他訴諸武力,因為清朝知道,根本不可能對這地方實行長期佔領。

    皇太極兩次出兵北韓,打的對方都放棄抵抗了,但卻絲毫沒有佔領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這地方太窮了。偶爾過來打秋風也就算了,駐兵佔領肯定不合算。

    北韓半島有價值的也就北部,南部全是山地,要來有什麼用?可滿清已經從他北部割下來不少地方了,剩下的也沒什麼價值(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要他做什麼?)。

    加上北韓也很聽話,雖然標新立異,但是不鬧騰啊。比什麼西部蒙古(準噶爾),大小和卓要聽話多了。沒事浪費國力做什麼呢?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5 # 廣東車小炮

    清攻北韓,明代後金軍攻打北韓之戰。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派遣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八旗兵3萬多人,過鴨綠江進入北韓。二月,後金軍圍攻義州,城被攻破。隨後後金軍又攻破定州及漢山城,過青泉江進攻平壤,渡大同江,進逼王京(開城)。北韓國王李宗逃往江華島,派使者前往阿敏駐地求和。阿敏命劉興祚隨來使同去江華島商討和約條款。皇太極此時也顧慮明朝軍隊會在此時,趁後金軍後防空虛發動偷襲,同意了北韓國王的議和。於是,北韓便以大量的財帛為和禮,約定雙方互為兄弟之邦,北韓不會與後金為敵,並每年向後金進貢財禮。後金提出要北韓斷絕和明廷的關係,派王弟李覺赴後金為人質,每年向後金進貢。在後金強大軍事壓力下北韓政府被迫簽訂“江都和約”。後金兵退出北韓。

    清朝並未完全佔領和統治北韓,北韓本為明朝的附屬國,現在則成為清朝的附屬國,喪失了獨立地位並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依附於帝國主義強國並受其控制。附屬國是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產物,滿清帝國對弱小國家進行侵略和壓迫而形成的保護國。但北韓國內依舊有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制度。

    清朝軍隊攻下南京、蘇州、杭州後,清政府認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髮令,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剃髮令”或以“薙髮令”代稱。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為了消弱漢族的反抗意識,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導致清政府的血腥鎮壓。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

    清朝急需坐穩江山,也沒有空管北韓,當時的北韓已經被清軍打敗,北韓雖然在明朝時期是明朝的屬臣,並且對明的統治表示支援,但是這也是維持在明朝有著一定實力保護北韓的基礎上,對於北韓李氏王朝而言,只有能維護自身統治的王朝才是自己年年進貢的物件。而清不佔領北韓,也給了周邊其他附屬國一個訊號,有利於他們對清朝臣服,穩定周邊秩序。所以北韓只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也沒有對周邊附屬國進行過多的干涉,只要你們老實本分,絕對臣服,年年進貢即可。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問“清軍攻陷北韓後沒什麼不實行剃髮易服?”很顯然是把剃髮易服和清軍攻陷李氏北韓的時間搞顛倒了。剃髮易服是順治元年清軍入關之後才推行的一項“國策”,而清軍攻陷李氏北韓是在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期間。

    天聰元年,剛剛登上汗位的清太宗於是年正月初八正式對李氏北韓宣戰,命阿敏、濟爾哈朗兄弟和代善的兒子嶽託等人率師入朝,拉開了清軍進攻李氏北韓的鐵幕。之後,清軍如入無人之境,李氏北韓根本無力招架,時任李氏北韓國王舉族逃往江華島避難。最終,李氏北韓被迫求和,除了永絕明王朝一條,李氏北韓同意對後金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約為兄弟之國。自此,李氏北韓名義上從明王朝外藩變為了清王朝(時為後金)外藩。

    崇德元年,清太宗去汗號稱帝,清太宗為了使稱帝更加“名正言順”,“指示”外藩李氏北韓上表勸進。但是,李氏北韓非但不同意上表勸進,而且其國王還拒見清使、不接受其來書。清太宗正式稱帝時,李氏北韓使臣甚至還公然拒絕跪拜,將清太宗徹底激怒。是年,清軍第二次進攻李氏北韓。在清軍的鐵騎面前,李氏北韓再一次一敗塗地。崇德二年正月,李氏北韓不得已再次舉白旗乞降。這一次,清太宗對李氏北韓沒有第一次那麼客氣了,強令李氏北韓去明王朝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改奉清王朝為正朔,按時上貢,並送質子二人入清。自此,李氏北韓正式成為清王朝外藩。

    也就是說,清軍第二次攻陷李氏北韓是在崇德二年。彼時清王朝對佔領區還沒有剃髮易服的政策,甚至對其內部八旗也沒有明確嚴禁蓄髮、著漢服的規定。更何況,無論後金時期還是清王朝時期,清王朝對李氏北韓一直都沒有領土要求,要的只是李氏北韓改換門庭、奉清王朝為正朔,對清王朝稱臣並斷絕與明王朝的關係而已。換言之,清王朝並沒有像後來入關之後對待明王朝國土一般將李氏北韓國土視為己有,而是和明王朝一樣,將李氏北韓視為外藩。因此,清王朝對李氏北韓的政策是相當寬容的,只要李氏北韓對清王朝納貢稱臣即可,不僅沒有強行要求其剃髮易服,甚至連李氏北韓君臣仍然著明式服飾也沒有強令更改。

    那麼,剃髮易服又是怎麼回事呢?那是在清王朝攻陷李氏北韓多年以後了。順治元年,清王朝入關,正式拉開了一統天下的鐵幕。但是,最初攝政王多爾袞實際上也沒有讓漢人剃髮易服的想法。而且,提出“剃髮易服”這個建議的也不是滿洲人,而是漢人,他就是漢奸孫之獬!投降滿清的孫之獬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剃掉了自己的頭髮、換上了旗裝。上朝之時,孫之獬自以為剃髮易服了,便準備站入滿班,孰料滿臣根本不接受這條狗,將其踢出了滿班。灰溜溜的孫之獬不得已又站回了漢班,可是漢臣們見他剃髮易服也不幹了,又將他踢出了漢班,搞得孫之獬非常狼狽。孫之獬不愧是條狗!見如此,索性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讓漢人“剃髮易服”。說得那叫一個好聽,而且是說給小皇帝清世祖的:“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多爾袞一聽,有道理啊!為了彰顯滿洲入主中原,多爾袞於順治二年強令全國漢人限期“剃髮易服”、違者重罰,於是便有了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說。

    順治二年,距離崇德二年李氏北韓投降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而且,李氏北韓作為外藩,清王朝並沒有以國土視之,自然也就沒有強制要求其同時“剃髮易服”。更何況,清軍入關之後,面對明王朝廣袤的國土,心中早已有了更大的念想,哪還有工夫惦記李氏北韓那苦寒之地?你們愛咋地咋地吧!於是,此後的二百餘年裡,華人拖起了長長的辮子,而李氏北韓卻依然留著明式髮型、穿著明式服裝,直到清末日軍佔領李氏北韓,一直如此……

  • 7 # 北洋海軍炮手

    原因很簡單,北韓對於清朝來說是外藩,說白了就是把北韓當外夷。而漢人是清朝臣民,換句話說就是體制內的人。所以,剃髮易服就是再正常不過了。

    比如,清代的官方檔案《皇清職貢圖》繪製了境內各個少數民族以及外藩夷人的畫像,這其中就包括北韓國夷人夷婦畫像。但是《皇清職貢圖》唯獨沒有漢族、滿族以及蒙古族的男婦的畫像,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清朝的體制內只有滿漢蒙古三族人,而少數民族被大量排斥在體制之外。

    而且因為漢族是清朝體制內的人,所以在涉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爭紛的時候,清朝往往會偏袒漢人,誰讓少數民族不在體制內。清末同治回亂的一個原因,就是清朝在回漢爭紛的時候偏袒漢族。

    但是少數民族當中也不乏混進體制內的,其共同點都是漢化少數民族,比如說康熙朝勇將藍理就是畲族人,清朝道光朝名將楊芳就是土家族。楊芳生擒張格爾

    土家族將領陳連升,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堅守沙角炮臺,並與其長子、次子一同忠節死義。其坐騎黃騮馬被英國擄走,寧死不食敵粟,決死而死。清朝乾隆年間還有回族名將哈國興,咸豐年間還有鎮守雲南的回族將領馬春芳,光緒朝還有在平壤英勇抗敵的回族將領左寶貴。也難怪乾隆會說回回多勇將。哈國興左寶貴

    如果按此標準,清朝的體制內有四種人,即滿族、蒙古族、漢族以及漢化少數民族。所以清朝只對漢族和漢化少數民族剃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至於易服只易官服,不包括平民的日常服裝,而且清初也沒人反對易服,反對的只是剃髮,因為每個王朝都會改正朔,易服色,另外清朝官服只是明朝官服的翻版而已。

    全文完

  • 8 # 大馬華人

    因為剃髮令是為了識別敵我。 中國地方大人多,不服的人隱藏起來,威脅大,積累足夠力量隨時可以推翻滿清。 朝鮮地小人少,量他也不敢造反,不剃髮也沒關係,反正鬧不出花樣

  • 9 # 公子品史

    清軍在攻陷北韓後確實沒有在當地實行剃髮易服的命令,這是有原因的,涉及到多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軍並不想真正佔領和統治北韓,在清朝看來北韓只是個藩屬國,只要北韓聽話支援清朝就可以了,畢竟二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清朝的領土範圍那麼大,沒必要這麼做。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對此進行闡述。

    清軍第一次攻朝圖

    政治原因

    清朝在進入北京之前,主要是在遼東和明軍作戰,而當時的北韓是和明朝結成兄弟關係的,在戰爭中出兵幫助了明軍作戰,此外還給駐紮在島上的明軍提供物資彈藥的補給。這種情況對清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1627年,當時清軍統帥阿敏率領三萬軍隊橫越鴨綠江,第一次進攻北韓,一直打到了北韓首都平壤城下,而當時的平壤駐軍統帥見清軍勢大,居然棄城逃跑,清軍輕鬆拿下平壤城。北韓國王在聽到清軍攻陷平壤的訊息直接棄城而逃,跑到江華島上,後來派人譴使求和,第一次簽訂了中立條約,承若不再支援明朝。

    但是後來北韓並沒有真正遵守之前的約定,繼續暗地裡支援明軍,這下清軍憤怒了,在1636年12月,皇太極親自率領12萬大軍渡過鴨綠江,第二次進攻北韓,北韓國王再次倉皇出逃。後來戰場連續失利,北韓國王不得不向清軍投降求和,最終屈辱地訂立城下之盟,向大清稱臣,與明朝斷絕一切關係。這次是真正的服從了清軍的要求,北韓還派出了自己的軍隊支援清軍作戰。

    透過二次攻朝,清軍達到了它的戰略目標,使得北韓徹底誠服了,成為藩屬國之一,因此它不需要在當地實行剃髮易服政策。

    清軍作戰圖

    其他因素

    北韓自古就是個半島國家,他深受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因此受到大陸的政局影響很大。在清軍二次進攻北韓的過程中,清軍也發現了,北韓普通老百姓對清軍是極度不友好的,在和北韓軍隊作戰中還要時刻擔心和防備北韓當地民兵的攻擊,後勤部隊經常被民兵騷擾攻擊。因此清軍想要佔領統計北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況且北韓本來就有自己的統治政府,清軍如果推行剃髮易服的命令,可以想象的出會遇到普通北韓百姓何等的抵抗。

    另一方面,北韓本身的文化、民族、習俗就和清朝的滿族相差很大,如果想要在北韓強行推行命令的話是會引起尖銳對立的。這一時期清軍還在和明軍的交戰中,北韓並不是主要的目標,沒有必要在北韓身上損失寶貴的戰鬥力。北韓只要做個聽話的藩屬國,按照清軍要求派出支援就可以了。所以清軍在達到自己的主要目標後就退出了北韓,北韓的事情還是由北韓自己的政府負責,這樣也省心。

    北韓軍隊作戰劇照

    綜上所述,清軍沒有在北韓實行剃髮易服是和當時的局勢、自己的目標密切相關的,北韓只要做好藩屬國該做的就可以了,畢竟清軍的也不希望自己身邊出現一個老是搗亂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年輕人在工作之外可以去學習的技能或者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