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柳侍墨
-
2 # 一米鏡頭
詩詞意境也是現代攝影的一種表現形式,透過攝影人的鏡頭表達詩人詞彙的意境,描繪一幅美麗如詩的圖畫。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一首來自南北朝徐陵的《春日》,主要是描寫了春日傍晚的景色。正值陽春三月,這首詩詞用於現在的確很應景,攝影人是春天景色的“繪畫”人,如何拍攝出詩詞的意境,我想要從如下方面入手。
先入意入境什麼是入意入境呢?其實很簡單,將自己擺進去。我們讀詩詞也好,讀古文也好,在閱讀過程中,要將自己身處於當時的環境中才能理悟詩詞或古文的意境。好比現在常說的“遷越”。
這首詩詞,是作者在春日的傍晚,遊玩時所看到的景象,當然詩人也用了很多描寫的手法。“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表現了村落裡裊裊炊煙掩映在暮色之中,斑斕的落日餘暉鋪滿江水之水。好一幅自然風光畫!此時,在我們的腦海裡,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自然風光畫面的構圖。
理解詩詞中的關鍵詞為什麼要理解詩詞中的關鍵詞呢?這是攝影的重點。一首詩詞是詩人使用各種描寫手法表現心境和環境的“作畫”,自然而然在我們腦中形成一幅由很多元素構成的圖畫。這首詩詞的關鍵詞也就是攝影構圖中所要現現的元素。村落、炊煙、暮色、落日餘暉、江水,這些是詩人著重表達的景觀。在攝影藝術中,這些元素是構成一幅美麗村莊的自然風光照片。
拍攝構思在整首詩詞中,按攝影的場景、時間和主體來表現,那麼我們拍攝的構思應該從這三個方面來表現。
場景方面。“岸煙起暮色”從詩詞中,我們可以考慮隱藏於大自然中的村落,比如婺源石城,徽派建築,白牆黛瓦,裊裊炊煙。這種場景不就是詩人筆下的村莊嗎。我們可以找到類似石城的村莊這種場景作為拍攝取景地。
而“岸水帶斜暉”詩中所描寫的場景就是江面落日這種晚霞的情景。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有山有水有人物或動物等元素的場景,廣西的山水景觀是這類取景的好地方。
2.拍影時間。拍攝暮色、落日,唯有傍晚時分了。這個時段的光線是唯美的,金黃色的光線照在裊裊炊煙的村莊,落日的餘暉對映在平靜的江面,而岸邊的牛羊悠然吃草。
3.拍攝主體。由詩詞中所品讀到,村莊是主體,而表現村莊的唯美是由暮色中的裊裊炊煙襯托;而落日,更是詩人陶醉的景觀,我們以落日為主體,將落日餘暉映照江面的景象表現出來。
4.拍攝手法。拍攝裊裊炊煙時,我們要用慢門拍攝才能體現炊煙飄然的生動;在拍攝落日時,要注意光圈景深的控制,儘量使用小光圈。
總結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從詩詞中理解詩意,將詩中的元素分解出來,利用攝影的表現手法,透過構圖色彩光線的結合,更好地表現出詩中的意境。
回覆列表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出自於南北朝詩人徐陵創作的五言古詩《春日》。“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直譯成白話文就是——
村裡的裊裊炊煙,掩映在暮色之中;斑斕的落日餘暉,鋪滿在水面上。
拍攝思路首先,是拍攝環境的選擇——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既然這兩句都有“岸”,那麼,拍攝環境一定得有“水”。
其次,是拍攝時間的選擇——
湖水河水溪水江水都行,寬寬窄窄皆可用。關鍵在於,水面要有落日餘暉,要挑選夕陽西下的時間段拍攝。
最後,是拍攝主體的選擇——
岸煙起暮色——拍攝主體是暮色中小村子裡升騰起來的裊裊炊煙。倦鳥歸巢人回家,重點是要拍出人間煙火氣。
岸水帶斜暉——拍攝主體是水面倒映的落日餘暉。其實我們也可以稍微“發散”一些,拍攝落日餘暉不一定必須要讓夕陽出鏡,餘暉嘛,只要能體現出來暮靄的意境就可以了。
拓展思維“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也可以採用二次曝光的方式拍攝。
我們可以拍一張炊煙裊裊的,再拍一張暮靄沉沉餘暉照映的,然後將兩張照片結合。
就算是把這兩句詩詞拆開,單獨拍攝,二次曝光的拍攝思路也照樣適用。
攝影是藝術,條條大路通羅馬,攝影藝術本身並不存在唯一的拍攝方案。所有的攝影知識,都是要為了拍攝而服務的。攝影愛好者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一定要推陳出新,不拘一格。多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試試一些新奇特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