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天財經閣

    目前很多的銀行理財產品,它的起步門檻因為受到了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衝擊,由原先的5萬元甚至10萬元的門檻,已經下降至了1萬元左右。因為我們能夠看到以支付寶,京東金融和微信理財通為首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龍頭行業,他們對於絕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衝擊力度還是比較大的。隨便點開一款相對應的利息,年化利率維持在3%~4%左右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它的起步門檻基本上是1000元左右。

    我們在銀行中諮詢了很多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基本上也是維持在3%~4%左右,它的起步門檻就是1萬元。所以不同的出售平臺和不同的規則制定了相對應理財產品的最低起步門檻。這一點和當前的銀行大額存單相類似,因為當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最低的銀行大額存單,它的起步門檻都是20萬元。沒有20萬元以下的大額存單這個說法,在2015年以前,大額存單的起步門檻是30萬元。

    所以如果想要去網際網路上購買起步門檻較低的理財產品的話,我們可以直接選擇起步門檻為100元甚至1000元起步的。如果去銀行中購買相對應的理財產品,那麼其部門看可能會上升到1萬元,甚至於5萬元左右,這個是根據年化收益率來制定的,野核出售,相對應理財產品的銀行提供平臺內部規則有關

    因為很多的銀行風控系統和這個產品的最初出售規則就限定了出售的最低門檻。如果對於這種理財產品有意義的話,我們可以記住它相對應的程式碼,所有正規出售的,不管是網際網路上還是線下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它都有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數字程式碼。把這串程式碼複製貼上到中國理財官網上,就能夠查詢到他的詳細資訊,在詳細資訊裡面就有最低額度的設定和它的總規模額度。

  • 2 # 正好的理財筆記

    同樣的理財產品起購門檻卻不相同,有的1萬塊錢就賣,有的卻要5萬元,這是對窮人的歧視嗎?

    不完全是,一方面銀行用不同的起購門檻給顧客分類,分出高淨值客戶(VIP)和普通客戶,另一方面,不同的起購門檻同樣也區分了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

    01 起購門檻是銀行進行顧客分類的工具

    不可否認,銀行開門做生意,是逐利的,不同的客戶能夠給銀行提供的利潤是不同的。每天在視窗存退休金的老人,與上市公司的老總,誰對銀行更有價值,不言而喻。

    於是,我們常常在銀行看到VIP視窗,資本雄厚的客戶不需要排隊就能夠快速辦理業務,資金量大的VIP客戶能夠享受遠超普通客戶的優質服務。

    理財產品的起購門檻就能夠區分不同的使用者群,讓銀行快速鎖定高淨值客戶。

    通常來看,起購門檻高的產品,收益水平也高,為了挽留高淨值人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VIP客戶,銀行銀行顯然捨得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以民生銀行“增增日上”產品為例,它分為普通款和尊享款,起購門檻分別為1萬元和100萬元,光聽名字就能感覺出“有錢就是爺”的味道,實際來看,後者的收益水平也稍高於前者。

    02 起購門檻能夠區分理財產品風險

    除了商業利益方面的考慮,銀行為理財產品設定不同的起購門檻,也標示著理財產品風險。起購門檻高的理財,收益水平相對高,同樣的,風險水平也更高。

    例如限定性理財產品起購門檻較低,通常為5萬元,而非限定性理財產品起購門檻達到10萬元,後者投資權益類資產的資金比例不受限制,風險相對更高。

    高淨值人群身家厚、收入水平高、投資經驗豐富,應對風險的能力也比普通人更好。

    銀行透過起購門檻,把風險和收益更高的產品賣給實力更強的VIP客戶,如果不幸出現虧損,銀行需要付出的應對投訴的成本,以及機構聲譽的成本也相對可控。

    畢竟小群體的抱怨,總比成千上萬人的吐槽更容易應對和處理。

    03 當前,理財產品門檻普遍下降

    總的來看,當前理財產品的起購門檻普遍降低,1元起購的產品越來越多。

    一方面,這是因為資管新規的頒行,下調了理財產品的起購門檻,並且取消銀行剛兌,要求投資人風險自擔;

    另一方面,這是由於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支付寶之類的金融平臺不斷拉低理財產品的門檻,出於競爭壓力,傳統線下銀行不得不同步下調起購門檻。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是好事,我們得到了買入收益較高理財產品的機會。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買入一款理財產品除了關注起購門檻之外,還要注意和自身風險承擔能力的匹配。

  • 3 # 子曰呆呆

    產品不同,有的是基金有的是信託,比如一個上千萬的投資專案,幾萬幾萬的籌太麻煩,還不如提高門檻,10萬20萬的起投。近些年新興的p2p投資額度起點不那麼高,主要還是因為聚少成多小額外放,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要信廣告,廣告有錢就能投放,還是要理性分析

  • 4 # 紫貝殼2010

    也有風險類別,相對風險高的門檻額度小一些,比較靈活。

    風險低一些的,比如基金,債劵,信託門檻就高一些。

    那麼還有第三類就是門檻低,沒風險,那就是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但是,保險的缺點就是不靈活。

  • 5 # 鑫財經

    同樣的理財產品?是同樣都叫理財產品吧。

    什麼是理財產品?這是一個範圍很廣的概念,可以這麼說,能用來進行“理財”行為,能用來錢生錢的投資方式都可以叫做理財產品,比如基金、信託,甚至保險產品都可以叫做理財產品,但是最“正宗”,或者說我們常說俗稱的理財產品,還是銀行理財產品。

    那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同樣叫理財產品為什麼有的1萬塊錢就賣,而有的要5萬才賣”?

    這涉及到一個專業名詞,認購起點金額,或者叫起存點,就是最少得買多少錢的。

    在2018年之前,對於個人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認購起點金額最低都是5萬,換句話說,如果你在哪個銀行買理財產品最低認購起點金額小於5萬,那一定不是這家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可能是所謂的銀保類理財產品,也就是保險產品,也有可能基金產品,或者代銷別的機構的產品。

    而就在2018年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公募理財產品的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由5萬元調降至1萬元,也就是說,最個人投資者最低只要1萬元就能買到“正宗”的銀行理財產品了。

    不過,雖然最低只要1萬元,但你會發現就算在同一家銀行,不同產品的認購起點金額也是不同的,這多半跟產品的期限和投資方向有關,但是你也會發現,就是性質相同,期限相同的產品,認購起點金額越大,預期收益率越高,也就是越有錢利息越高。

    所以,理財產品有的1萬元就能買到,有的得5萬元,有的50萬元甚至100萬元,無非是產品差異化而已。

  • 6 # 立馬財經

    日前出臺的銀行理財新規將公募理財產品投資門檻由此前不低於5萬元下調至不低於1萬元,近日包括建行、農行、招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宣佈下調部分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

    現在銀行的穩健型理財,由於資管新規的釋出,有部分的理財產品已經降級到1萬起購,不過還是有部分是5萬起購的,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收益率的區別,一般情況下,1萬的理財會比5萬的理財收益率稍微低0.1%左右。

    過渡期內,銀行公募理財產品中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發行或將加速,隨著未來銀行理財降低門檻,對貨基有一定的替代性。但銀行大規模發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仍面臨系統開發、流動性備付等壓力。

    門檻下調後是否會影響到收益率?由於監管要求封閉式的理財產品期限要在 90 天以上,為了吸引更多小額且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目前調整的產品以開放型為主,這也導致收益率沒有封閉型的高。但大部分產品的收益率還是超過了 3.5%,比起大面積跌破 3% 的寶寶類產品,還是有不小的競爭力。

    另外,已經調整的理財產品已經開始往淨值類轉型。預期收益率型的產品在減少,對年化收益率的表述更多的用上了“業績比較基準”、“產品淨值”或“7 日年化收益率”等字眼。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和預期收益率型的理財產品相對應,傳統的理財是預期收益率型,最終實際收益率大部分都能達到預期收益率。但淨值型的理財產品每日(或每段時間)的淨值是根據產品運作的情況有變化的,所以最終收益要根據當時產品淨值,實現收益或虧損。

  • 7 # 中國保險壹老兵

    我們都知道信託產品一般至少100萬才有資格認購,原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買的就是信託產品,只是5萬起認購,銀行拿客戶的錢買信託。後來銀監會治理銀行理財產品亂像,銀行理財產品調低了認購金額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套香樟沙發,網上有人說有害,真的不能用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