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聽途説
-
2 # 伊遜倦客
塞下曲
盧綸(唐)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748?-800?)字允言,籍貫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742-756)末曾應進士舉,安史亂起,避難移居江西鄱陽。代宗大曆(766-779)初,又數度至長安應舉,都未及第。後因宰相元載、王縉推薦,任閿鄉尉、集賢學士、秘書省正字、監察御史等職。大曆十一年(776)元載被殺,王縉被貶,盧綸也受牽連,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才被任為長安附近的昭應縣令。
今存《盧戶部詩集》10卷,收入《唐詩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盧綸詩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詩》佚詩5首。《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舊唐書·盧簡辭傳》和《新唐書·文藝傳》。
這首詩寫於盧綸的人生和仕途都極為不順時。早年間他多次應舉不第,後經元載、王縉等舉薦才某的管職。朱泚之亂過後,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盧綸為元帥府判官。這是盧綸邊塞生活的開始,在軍營中,盧綸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故而創作了這首邊塞詩。
這是一首描寫守關將士夜追逃兵的詩,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敵軍首領帶領著殘兵敗將,趁著風高月黑的夜晚慌亂潰逃。唐軍輕騎列隊而出,準備乘勝追擊。雖然天寒地凍,但將士們卻不懼嚴寒,個個鬥志昂揚,信心十足。全詞語言簡潔,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襯托出將士們殺敵的熱情。
首二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及背景,“月黑雁飛高”。無月,所以天黑;雁飛高,所以寂靜。這樣的景,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正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時間,又烘托了戰鬥前的緊張氣氛,直接逼出下句“單于夜遁逃”來。單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這裡借指敵軍統帥。敵軍在夜間行動,應當有各種可能。然而詩人但謂“單于夜遁逃”。讀詩至此,頓覺一股豪邁之情撲面而來。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夜色的掩護倉惶逃遁,由此也可見唐朝軍隊的英勇威武。詩並沒有描寫白天的戰鬥場面,而是直接寫在月黑雁高飛夜裡,敵酋遁去,我軍縱兵追擒,這是自然的發展
敵人逃走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欲將輕騎逐”,是追兵將發而未發。不用大軍而僅派“輕騎”,絕不僅僅因為快捷,同時也還顯示廠一種高度的自信。彷彿敵人已是甕中之鱉,只須少量“輕騎”追剿,便可手到擒來。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雖然站立不過片刻,而大雪竟落滿弓刀。“大雪滿弓刀”一句,將全詩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潔白的雪地上,一支輕騎兵正在集結,雪花頃刻便落滿了他們全身,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象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早就滿懷著必勝的信心。這是一幅非常動人的畫圖:在靜譴中蘊藏著吶喊,在昏暗中醞釀著閃電。雖然是在漆黑的夜間,勇士們被白雪勾畫出的英姿仍然是“煥爾觸目”。
全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飽含了大量的資訊,激發讀者產生無窮的想象。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戰鬥的場面,但透過讀詩,完全可以透過領悟詩意和豐富想象,繪出一幅金戈鐵馬的戰爭畫圖來。
-
3 # 我愛我家51245
塞下曲
盧綸(唐)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748?-800?)字允言,籍貫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742-756)末曾應進士舉,安史亂起,避難移居江西鄱陽。代宗大曆(766-779)初,又數度至長安應舉,都未及第。後因宰相元載、王縉推薦,任閿鄉尉、集賢學士、秘書省正字、監察御史等職。大曆十一年(776)元載被殺,王縉被貶,盧綸也受牽連,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才被任為長安附近的昭應縣令。
今存《盧戶部詩集》10卷,收入《唐詩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盧綸詩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詩》佚詩5首。《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舊唐書·盧簡辭傳》和《新唐書·文藝傳》。
這首詩寫於盧綸的人生和仕途都極為不順時。早年間他多次應舉不第,後經元載、王縉等舉薦才某的管職。朱泚之亂過後,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盧綸為元帥府判官。這是盧綸邊塞生活的開始,在軍營中,盧綸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故而創作了這首邊塞詩。
這是一首描寫守關將士夜追逃兵的詩,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敵軍首領帶領著殘兵敗將,趁著風高月黑的夜晚慌亂潰逃。唐軍輕騎列隊而出,準備乘勝追擊。雖然天寒地凍,但將士們卻不懼嚴寒,個個鬥志昂揚,信心十足。全詞語言簡潔,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襯托出將士們殺敵的熱情。
首二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及背景,“月黑雁飛高”。無月,所以天黑;雁飛高,所以寂靜。這樣的景,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正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時間,又烘托了戰鬥前的緊張氣氛,直接逼出下句“單于夜遁逃”來。單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這裡借指敵軍統帥。敵軍在夜間行動,應當有各種可能。然而詩人但謂“單于夜遁逃”。讀詩至此,頓覺一股豪邁之情撲面而來。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夜色的掩護倉惶逃遁,由此也可見唐朝軍隊的英勇威武。詩並沒有描寫白天的戰鬥場面,而是直接寫在月黑雁高飛夜裡,敵酋遁去,我軍縱兵追擒,這是自然的發展
敵人逃走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欲將輕騎逐”,是追兵將發而未發。不用大軍而僅派“輕騎”,絕不僅僅因為快捷,同時也還顯示廠一種高度的自信。彷彿敵人已是甕中之鱉,只須少量“輕騎”追剿,便可手到擒來。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雖然站立不過片刻,而大雪竟落滿弓刀。“大雪滿弓刀”一句,將全詩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潔白的雪地上,一支輕騎兵正在集結,雪花頃刻便落滿了他們全身,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象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早就滿懷著必勝的信心。這是一幅非常動人的畫圖:在靜譴中蘊藏著吶喊,在昏暗中醞釀著閃電。雖然是在漆黑的夜間,勇士們被白雪勾畫出的英姿仍然是“煥爾觸目”。
全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飽含了大量的資訊,激發讀者產生無窮的想象。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戰鬥的場面,但透過讀詩,完全可以透過領悟詩意和豐富想象,繪出一幅金戈鐵馬的戰爭畫圖來。
-
4 # 亦文人文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出自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其三》。本詩為盧綸在幕府任元帥判官時所寫,描述了蒼涼雄壯的邊關景象。全詩節奏迅疾,彷彿奇峰突起;又餘意不盡,彷彿塞外狂風,裹挾沙石,呼嘯而去,但耳中迴響 ,卻久久不息。
從另一個角度,這首詩又是一幅速寫作品或短影片,詩人對一個短暫瞬間的記錄與把握、烘托與鋪陳,頗有功力,彷彿時間與血液,都凝固在了那個特定的點。本詩全文如下: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01佈局賞析:黑白交織的短促節奏由於字數的限制,相較於七言詩,五言詩對字詞的凝練更為在意,惟其簡潔,所以更容易營造出闊大的意境,安排更多的留白,佈置更深遠的想象空間。
本詩對於“動”與“靜”的把握堪稱爐火純青,全詩各句和句子之間,莫不將動和靜完美地融合、有機地貫通。
首句”月黑雁飛高“,靜中有動:在濃雲蔽月的晦暗夜色中,大雁突然驚起,預示著戰場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突如其來的敵情驚動了宿鳥,也帶來緊張的閱讀氛圍。
次句“單于夜遁逃”是對上一句的承接,則屬於動中有靜:本句雖然為動作描寫,但它同時是驚動大雁的原因,早已發生,故兩句對照,其作用為靜態。較之於第一句的突然與情況不明形成的緊迫感,本句描寫的情況雖然緊急,但事態已然明朗,反而讓迫促的節奏緩了下來。
三句“欲將輕騎逐”是以靜馭動:面對敵酋逃竄,應對的策略是派輕騎兵連夜追趕,但是句首一個“欲”字,讓這一切處於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在節奏上,本句仍然是相對緩慢的,不過可以預知的雷霆之勢,便在指顧之間。
尾句“大雪滿弓刀”是藏動於靜:作者不寫追逐的情景,反而將筆觸轉入了一場紛飛的大雪。雪勢之大,瞬間覆滿了列隊將士的武器。可以想見,待一聲令下,輕騎奔騰,漫天大雪之間追襲敵虜,那被馬蹄翻濺起來的雪花和廝殺時震耳欲聾的吶喊,將是何等雄壯。
本詩的背景搭配堪稱神妙,簡而言之就是“雪夜”,透過簡單的黑白兩色,強化了緊急肅殺的氛圍。
其實本詩的背景有兩個,“單于夜遁逃”屬於事件背景,此句的作用更多在於保證敘事的完整性和事件的邏輯性。單就詩的脈絡來說,自然天候的背景是更為主要的部分。
詩的背景是夜晚,陰雲密佈,月色朦朧不明,單于借這個機會引兵退卻,驚飛了大雁。此處的背景描寫關鍵詞是“黑”,以能見度極低的夜色,渲染緊急複雜的軍情,讓敘事的張力和緊湊的節奏籠罩在紗一般的氛圍之中,無形中強化了某種神秘感。
而大雪的適時而來,為本詩增色不少。由於黑夜背景在詩中的統屬地位,為避免喧賓奪主,詩人不能再以廣闊的視角和筆觸描寫雪勢。此時,把目光放在細節上,便是不二法門。所以詩人以全詩四分之一的篇幅,將宏大的視角轉入細節描寫,可謂神來之筆。這樣,大與小、主與客、黑與白,便構成了一個立體的有機統一。既增氣勢,又添意蘊,讓詩在“引而不發,躍如也”的節奏下戛然而止,其豐富的留白,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
02用字佳妙:傳統意象的嶄新表達這首詩中,作者在煉字方面,提供了教科書一般的範本,其採用的意向,在古詩中甚為常見,但字句的應用與搭配,卻體現了與平常用法不一樣的指向,這也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雁過長天的意向,被詩人化虛為實。
在古詩詞中,涉及大雁飛過天空的描述,往往是悲涼的,比如“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比如“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但本詩中卻把這種閒愁散恨的“標配”化作了邊關警訊的幕布。在這裡,閒愁是可恥的,一切欣喜、憤怒、悲傷都與戰爭有關。不知他是否故意採用這個意向,以向世人昭告邊塞詩的與眾不同。
動詞是本詩節奏的助推器,讓短促有力的氣勢貫穿全篇。
詩人先用“飛”營造短促緊迫的氛圍,待進入繃緊的節奏以後,再以一個“逃”敘述軍情的緊急,引出後文唐軍的部署,後文進一步緊急化了的“逐”字,則讓全詩的緊張氛圍達到了極致。但在最後一句,詩人的匠心巧思的確不凡,他沒有順勢推動節奏的進一步加劇,反而以一個“滿”字遏住了全詩逐漸脫韁的奔走速度,節奏上的峰迴路轉,所帶來的不只是起伏跳動、張弛有度的閱讀體驗,也完美展示了他對文字收放自如的運用功底,當然,也用這種飄逸的變化構建了恰到好處的休止符,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03盧綸其人:依附權貴的大曆才子我們對盧綸的瞭解,更多地是來自兩首《塞下曲》:本詩和描寫李廣射虎的那一首。再進一步,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頗有詩名,在唐朝那個遍地詩人的特定時期,也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風流文采,彷彿和科舉考試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大才子盧綸也有屢試不第的尷尬。
據《舊唐書》記載,天寶末年,盧綸舉進士不第;《新唐書》記載,大曆初年,盧綸數舉進士不第。天寶年號自公元756年止:大曆年號則自公元766年起,在漫長的十餘年間,他始終失意於考場,其淹蹇蹉跎之狀,實在讓人心生惻隱。盧綸自己曾有詩描述這段悲慘的時光:“久為名所誤,春盡始歸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
科舉考試,確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魔咒,在那個制度嚴格(唐朝的科考相對寬鬆一些)、錄取率偏低的體制下,絕大部分人的折戟,屬於設定的遊戲規則,這本在意料之中,可像盧綸、李時珍、吳敬梓、蒲松齡這樣的箇中翹楚竟然也屢試不中,則讓人有些費解。
不過較之這幾位,盧綸還是相對幸運的,他憑著自己的廣闊郊遊,獲得了權貴的舉薦,曾有過擔任中下級官員的履歷。
不同於我們印象中傳統知識分子,清高傲物、孤芳自賞的形象,盧綸是一個出色的社會活動家,他的交遊之廣,以及與權貴交往之深,堪稱千古詩人第一。當時的宰相元載、王縉(詩人王維的弟弟)都對他賞識有加,盧綸的官職便是基於他們的舉薦。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盧綸便是這一觀點的忠實信奉者和踐行者。
盧綸的這種“異能”,可能與他年少時的悲慘命運有關。他幼年失怙恃,自己又體弱多病,童年和少年時光幾乎都是寄寓在舅舅家中。雖是骨肉至親,但終究不是生身父母,凡長期有這種寄居生活的人,其內心之敏感與自卑,對別人心思的揣摩能力,都遠強於常人。盧綸曾有詩感嘆自己的這段生活:
孤賤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榮同族少,生長外家多。別國桑榆在,沾衣血淚和。應憐失行雁,霜霰寄煙波。孤賤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榮同族少,生長外家多。別國桑榆在,沾衣血淚和。應憐失行雁,霜霰寄煙波。
但盧綸畢竟不是林妹妹,他成功地將這種極度的觸覺感知能力,運用到另一個側面,便是以客侍主、察言觀色的高水平體現,盧綸的詩才詩名冠絕當時,再輔之以高超的社會交往能力,他的由幫閒到幫忙,便不是偶然了。
04憂樂誰知:亦悲亦喜的複雜人生無論聖賢英雄,還是元兇巨惡,其一生際遇往往是後人思索研判不休的熱門話題,他的生前身後,他的甘苦憂樂,和他在特定環境下的影響歷史的抉擇,宛如大海的波濤,一遍遍衝擊心靈,永無止息。
縱觀盧綸一生際遇,是一個恆久的悲劇。
他幼失怙恃、寄寓客家;名滿天下卻屢屢科場失意,曾因為靠山倒塌身陷囹圄,在一切順風順水的當口卻撒手人寰。觀其一生,奔波勞碌,所謀不遂,正是民間講的“勞碌命”。
人的命運與其所處的時代常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又不能完全歸因於時代。幼遭不幸、體質較弱,是哪一個時代都可能發生的狀況;科舉不第則很有可能是盧綸只善於詩歌的創作,但不擅長撰寫嚴肅有遠見的政論文章。而且這一點彷彿是中國古代詩詞大家的通病,既精詩詞,又擅科考的,彷彿只有王維、蘇軾等寥寥數人。
要說科舉制度的誤人,在此我持不同態度。科舉制度只是為選拔官員而設立,其宗旨便是“開科取士”,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又是培養其中最優秀的人才從政,並且的確選拔了一大批有才幹、有能力的人才,如歐陽修、范仲淹,都是少年家貧、父親早喪,經科考而入仕成為一代名臣。
若說當時的社會未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容或有之,但在那種生產力水平之下,恐怕很難有如今日般富餘的物資支撐如此豐富的精神層面建設;同時就其個人來說,不能準確認識自己擅長的領域以及時改變策略,是導致悲劇的根本因素。若非要認定為他們“中了科舉制度的毒”,無論官方私人,如此說法都有諉過之嫌,便如當今也有傾盡家財購買彩票,幻想得中大獎而終於不遂的,可從未聽說“中了彩票的毒”,是何道理?
不過,作為詩人,這樣的經歷或許是最好的經歷。趙翼有詩曰:賦到滄桑句便工。詩人的內心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多維度的擊打磨礪,與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擦出的火花,才具有永恆不竭的光亮。
如果從他生命中的幾個縱剖面來看,盧綸的一生,也閃動著喜劇的元素。
他與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不同,雖然榜上無名,但有通幽曲徑,以一種另類的方式實現了“學而優則仕”的理想。雖然從傳統知識分子的角度,此舉來路有些不正,給人以“賜同進士出身”的譏諷口實,但有唐一代,李白夢想中的“終南捷徑”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未能由他走通而由盧綸走通,否則,唐朝的干謁之風,不至如此盛行。
這一點異能足堪為盧綸身上最大的閃光點,他在與人交往之中,所體現出來的曠達隨和、瀟灑務實,堪為表率。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往往有一種遺世獨立的優越感,對別人的敵意彷彿與生俱來:若我得志,是“皇天不負苦心人”,起作用的,一為天,二為我;如果不得志,是“舉世皆尊我獨醒”,有過錯的,是除我之外的天下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則更加不負責任:失意時,要“明朝散發弄扁舟”,遠離這骯髒的塵世;得意時,說“我輩豈是蓬蒿人”,準備大展宏圖。
這樣的性格與處事方式,使得他們的結果往往是“長相思,摧心肝”,而極少“漫卷詩書喜若狂”。一面要為生民立命,另一面卻拒絕自省,甚至清高到不與權勢人物接觸和切齒痛恨與瘋狂鄙視作出這一選擇的人員,彷彿一旦接觸權貴,內心便無比骯髒。如此自閉偏執的性格,是多少優秀文人一生悲劇的根本原因。
05結語盧綸的一生,始終面臨坎坷,但是他卻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爭取、去奮鬥,去笑對命運的折磨與戲弄,正所謂“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他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屢敗屢戰;他也有因勢利導的智慧,曲徑通幽。較之他所做的那些震撼人心的優秀詩歌,這等剛柔相濟、聰慧達觀的人格魅力,更值得為後世銘記。
-
5 # 八校尉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首詩描寫的是唐軍雪夜聞警、準備追敵的場景。
詩作的一二句寫唐軍從月黑之夜棲雁高飛這一反常現象,發覺敵人倉皇逃竄的行蹤寫起,既表現了將士們的敏銳機警,又引出即將進行的軍事行動;第三句寫唐軍調集精銳騎兵準備追擊,表明將士們聞令而動,反應迅速;最後一句意象獨特,寓情於景,充滿張力,渲染了征戰的艱苦、將士的無畏。全詩圍繞追敵這個主題巧妙擇取典型場景,寫事言情,含而不露,唐軍的凜然聲威與敵軍的狼狽之態形成鮮明對比。
感言:用兵貴在機警神速,毫末之間,可察敵之動靜;分秒之爭,可定戰之勝負。
回覆列表
唐代詩人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詩人以寫冷兵器時代戰爭為背景,描寫戰爭殘酷的畫面。前兩句寫敵人逃跑的場景,後兩句寫追敵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