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遷的書

    楚族即楚人,屬華夏族(漢)也是中原人口中的南蠻。

    楚人的”野蠻行為”應從他的祖先開始分析,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由於爭搶地盤的屢次失敗楚人逐漸南移。(從河南新鄭一直遷到桐柏山_丹陽_湖北荊山。)南遷為楚人融入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並以中原商周文化特別是姬周文化為基礎緩慢發展出了楚文化。

    自實行周公禮後,各諸侯國皆為”禮樂之邦”,文明禮貌有規矩,有底線。皆受周王統治。楚國雖也接受周王的統治,但一直活在”禮樂”之外,備受歧視。

    (‘史記:周天子南巡楚國,楚人蠻橫,竟派用膠水粘起來的船來接待,結果船到江心,突然散碎,周天子就這樣死在了船上。’)

    楚人不以野蠻人為恥,以野蠻人的身份認同獲得了巨大的實際利益,開疆擴土訓練將士。不久便成為春秋第一大國,但饒是如此還是不能稱霸,於是楚莊王跑到周王室去”問鼎”。一個叫王孫滿的人無奈的告訴楚莊王稱霸”在德不在鼎”,楚國雖強但各國都是隻怕不服。

    此時楚莊王才恍然大悟,回國後開始大力引進禮樂文明,靠文明禮儀贏得了中原大國的支援,成為新的一霸。

  • 2 # 不負人不負己

    封子為王

    西周夷王時期,周朝漸漸衰落了。在以分封制為基礎,宗法制為紐帶的奴隸制社會時期。周朝大家長的衰弱,無疑是一種不好的訊號。小國在周王朝無暇顧及自己的時候,只能聽天由命。而這種情況無疑是讓周王朝的現狀更加的雪上加霜。

    一、他標誌著周王朝對於諸侯的控制力減弱,動亂也會隨之發生。二、如果小國周圍的大國是個守規矩的國家,那自然還好。如果遇到楚國這樣的國家,只能自認倒黴。

    在周夷王時期,楚國君主先後打敗了庸國、揚越、鄂國,將楚國的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

    志得意滿的楚國熊渠不僅自立為公(楚國的爵位本為男爵),甚至還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王。

    此時楚國僭越周禮的行為,挑釁意味十足。震驚了中原!周夷王死後周厲王繼位,因為周厲王是一個很殘暴的君主,楚國君主熊渠擔心楚國會變成眾矢之的,於是取消了兒子們王的封號。

    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公元前706年,楚國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武王也回了一句:我蠻夷也!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神回覆,名場面!然而楚國此時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掌控隨國,同時還要求隨國上書周王,提升楚國的爵位。

    隨國不僅是周王室的姬姓本家,同時也是漢陽諸姬中最有名望的諸侯。所以楚王才要求隨人上書周天子。

    隨人害怕楚國的強勢,於是答應了楚武王的要求。但周天子並沒有答應楚武王的要求。隨人將這個訊息告知了楚武王,楚武王大怒,與隨人簽訂盟約後,自立為王!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問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勤王”的名義攻打陸渾之戎。事後,大軍開拔至周天子掌控的地區洛陽附近,楚莊王在這裡開始了閱兵儀式。

    周定王非常惶恐,惶恐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種挑釁,也是一種示威。這個舉動的潛臺詞就是:周天子有這樣強大的軍隊嗎?你周王朝還有多少實力來維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於是,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孫滿以犒勞名義去面見楚莊王。果不其然,楚莊王一上來劈頭蓋臉就問:周王室的九鼎有多重?

    王孫滿以在德不在鼎的說法,陳述周王室氣數未盡。成功的把楚莊王忽悠回了家。我們感嘆王孫滿智慧的同時,不免也為此時此刻已經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周王朝,捏了一把冷汗。

    現在我們都熟知一句話“春秋無義戰”,即春秋時期的戰爭沒有什麼道義可言。但不管怎麼樣,攻伐別人的國家總該有一個由頭,同時只追求打服別國,不會滅了別國。

    而楚國從一開始的戰爭就是為了滅了別人,也不會搜腸刮肚的找什麼理由!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楚國對周禮開始了最嚴重的踐踏。對於楚國來說,規矩一旦破了,那就沒了!

  • 3 # oO亂太郎Oo

    野蠻和文明,兩股勢力,自古以來一直在衝突與糾纏。野蠻人的特點是:爆發力強,耐力不足;文明人的特點是:爆發力弱,但耐力強。所以,當野蠻與文明初次相遇的時候,文明常常被打得招架不住。比如:六國遇到了秦始皇、劉邦遇到了冒頓單于、西晉遇到了五胡、北宋遇到了契丹、南宋遇到了蒙古、明朝遇到了滿清騎兵……野蠻人憑藉著最初的強勁爆發力,基本所向披靡。但當文明能夠頂住壓力,把戰線拉長,時間拉長,進入消耗戰之後,野蠻人耐力不足的毛病就顯現出來了。“胡人無百年之運”,只要時間一長,野蠻人自己就要開始分崩瓦解。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兩部,突厥分裂成了東西突厥,強弩之末時,文明“耗死”野蠻的機會就來了。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而楚人呢,二者兼具。在春秋戰國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逆襲。既在早期充滿了強大的爆發力,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又在後期以極大的韌勁綿延了800年的江山。2楚人的“野蠻”行徑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座——曾國被楚國所滅首先,中原人稱楚人為“南蠻”,這事兒一點都不冤枉。楚國早期幹過的沒文化的事兒,確實一收拾一籮筐!話說自打周公制禮樂以來,中原各諸侯國都漸漸成為了“禮樂之邦”,個個講文明,講禮貌,有規矩,有底線。有而楚國呢,雖然也接受周王的統治,但卻一直活在“禮樂”之外。比如:某一年周天子(昭王)南巡楚國,野蠻”的楚人,竟然派了一艘膠船——就是用膠水粘起來的船——來接待,結果,船到江心,突然散成一堆零件,昭王就那樣不明不白地被楚人搞死。後來,水滸裡的好漢們曾經也這麼對待過高俅,這叫一個無法無天。再比如:周朝實行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但早期楚國的繼承製卻非常混亂,宮廷內亂,此起彼伏。根本不懂什麼叫“禮樂”。試問一句,為何他們這麼野蠻,不接受“周禮”呢?當時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別的諸侯王分封時,各種“公”爵、各種“侯”爵,只有楚王,只封了個“子”爵,倒數第二等。楚國曾多次請求提高待遇,但每次都被周王拒絕。於是,一怒之下,楚王自己分封自己為“王”,和周天子並駕齊驅。這時候的楚國,就頗有點孫悟空自封“齊天大聖”的不要臉精神。做了這麼多不講“禮”的事兒,自然而然會引起中原各大“禮儀之邦”們的嫌棄。於是,齊桓公尊王攘夷,派管仲親自前往楚國,來“攘夷”!民間各種寓言故事,都把楚人描畫得各種傻不愣登。著名的成語故事:刻舟求劍、買櫝還珠、南轅北轍、畫蛇添足、自相矛盾、沐猴而冠等等,主角都是楚華人。

  • 4 # 晴空遠望史

    一、楚國

    楚,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周朝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是一個附庸小國。後來向外擴張,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里。因文化差異,因其地處中國南方,中原文化一直稱楚為南蠻,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透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二、楚人對待周禮的態度

    1、楚人的野蠻行徑

    楚人因最初周王室建立周朝時對楚人分封待遇很低,把楚人當成蠻夷驅逐出中原,歷代周天子也不把楚人放在心上,賞賜也不以諸侯禮對待楚人。楚人是懷恨在心,與周王室關係不好。所以具體表現上就是對“周禮”進行野蠻的踐踏。

    (1)周公制禮樂,中原各諸侯國都漸漸成為了“禮樂之邦”,個個講文明,講禮貌,有規矩,有底線。而楚國呢,雖然接受周王的統治,但不理“周禮”那一套。周天子(昭王)南巡楚國,楚人竟然用一艘膠船來接待周天子,結果,船到江心,船散而沉,昭王就那樣不明不白地被楚人搞死。

    (2)周朝實行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但早期楚國的繼承製卻自搞一套,卻非常混亂,宮廷內鬥不休,根本不管什麼規矩和底線。

    (3)周時爵位分為五等,周對楚只封了個“子爵”倒數第二等。楚國曾多次請求提高待遇,但每次都被周王拒絕。於是,一怒之下,楚王自己分封自己為“王”,和周天子並駕齊驅。

    楚國無“禮”,中原各大諸侯“禮儀之邦”唾罵和嫌棄,齊桓公尊王攘夷,派管仲親自前往楚國“攘夷”!楚人索性不講道理,不講規矩,打打殺殺,猛烈開疆拓土!

    野蠻人的爆發力強。楚華人我是流氓我怕誰,向四周四處擴張,疆域越來越廣,軍事實力強勁,成為春秋第一大國。楚莊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竟然到周王室去“問鼎”,所有諸侯除了同為“野蠻人”的秦華人願意和他交朋友外,其他諸侯都不賣他的帳。

    2、楚人的文明反思

    (1)王孫滿告訴楚莊王說想要稱霸,“在德不在鼎”啊!任何人要稱霸,要得到大家的支援和信任,最關鍵的不在你有多少鼎,而是你有多少德行!也就是說,要有文化,才能稱霸!

    (2)楚莊王大力引進中原禮樂文明,發展生產,從“野蠻人”向“文明人”過度,靠文明,靠禮儀,贏得了中原諸侯國的支援,成為新的一霸。

    (3)孔子讚道:“賢哉楚莊王!”

    綜上所述,楚人既在早期充滿了強大的爆發力,一躍成為超級大國,楚成王時成為春秋霸主。又在後期以極大的韌勁綿延了800年的江山,楚文明彰顯出強大的耐力,創造了璀璨的楚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厭煩流水線工作不知道還能幹什麼?只想找個3000不加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