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山影視剪輯
-
2 # 搞到頭禿
不論是多經典的劇組要重聚,請講究適當。
重聚一兩次,觀眾還覺得稀奇,忍不住開始回憶當年。但是不論怎麼回憶,你重聚個十次八次,觀眾也不會陪你真情實感十次八次。
所以現在的影視綜,請你們獨立行走,別再吸“當年情”的血了。創造新的事物,在後十幾年裡還能再來波回憶殺,別到時候還只能拿出90年代末的情懷來消費。
-
3 # 是L君呀
首先,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想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我看來,一次兩次的重聚,對於當事人來說,老友重逢,自然是欣喜的,對於觀眾來說,記憶中的人又走到了一起,也真的是很感動的。
但到了N次重聚,不光是我們觀眾失去了新鮮感,有一種被消費的感覺,對於他們重聚的那些人來說,也是很尷尬的。明明近期已經見了很多次面,還要裝作好久不見的樣子。
還有些真的是十幾二十幾年沒見了,其中肯定是會有陌生感的,就像我們,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幾年不見,也會有疏離感。何況他們,從事著不一樣的工作,交往著不同的人,再見面真的是隻剩尬笑了。
就拿某牌來說,起初的劇組重聚主題,一波又一波的回憶殺,的確對人們的衝擊很大,但當一次又一次的重聚後,人們就會產生視覺疲勞,就會想是不是已經沒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東西,只能靠消費人們的情懷了呢?!
總之,我是不看好一次又一次的重聚……這樣恐怕只會適得其反吧。
-
4 # 3哈哈3
我個人認為是消費情懷(私下聚會不算,主要針對參加節目)。
如果是很多年沒有聚過的劇組,然後有一次機會可以聚在一起,確實是回憶殺,但如果是已經打著回憶的標榜再去多次參加節目,我覺得就有點消費情懷了。
再比如某節目,在回顧經典的主題中,總是會在播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請出這部劇的演員,我個人認為這種套路和選秀節目突然請出自己的父母或者某某某是一樣的套路(不是說不好,而是觀眾的情懷有限,不可能次次都能get到同一個套路的淚點),所以我認為可以適當改變一下,我不是不支援這種回憶經典的想法,只是覺得可以更好的去“回憶”經典。雖然我很喜歡這個綜藝的遊戲環節。尤其是沙溢來的時候。
觀眾喜歡這部劇是因為這部劇的人物,故事等等原因被喜歡,但喜歡,是純真的,也許有一天,我們在得知曾經飾演這些人物有一天聚在一起,我們也許會會心一笑,而不是得知,然後說出:這些人又雙叒叕聚一起啦!
個人看法哈!
圖源網路侵刪
-
5 # 三月若蘭
我想你說的一些劇組N次重聚,應該是指劇已經結束了,後期仍然組織一些大型的活動!
例如《陳情令》劇組,劇結束之後後期還開展了國風演唱會等等一系列的活動,甚至還拍了陳情大電影,反正就是粉絲想要什麼,他們就會給什麼,可是這個東西並不是簡單的能用【回憶殺】或者【消費情懷】來解讀的,只能說新湃傳媒運營的好,粉絲有需求,我就滿足你的需求,他們深知使用者的喜好,根據使用者喜好來進行一系列動作,包括後期也有可能出遊戲,目的並不在於打造某個板塊,而是基於該專案的全產業鏈開發。!
看到這裡就應該知道,2015年才成立的新湃傳媒為何僅憑一部《陳情》就能名聲大噪,其實他是完全跟上了現代這種網際網路的一種發展管理模式,不再只是像很多傳統的傳媒公司一樣運營的。
在開始決定打造《陳情》這個IP的時候就已經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做功課,做策劃,做預判,那後期再根據專案實際所得到的使用者體量做市場規劃。前期已經有了計劃,那後期實施起來就容易多了。
這就是為何《陳情令》的“長尾效應”如此強的原因,到目前為止劇已經結束快一年了,但是你看看現在的圍繞它或者劇中演員的熱度仍然不減,尤其是在肖戰遇這麼大的負面影響的情況下,《陳情令》仍然能夠順利在日本播出,可見其幕後製作公司新湃的能力不可小覷。
-
6 # 書呆子的
不論說是“消費情懷”還是“回憶殺”,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回憶殺是文化,消費情懷是商業價值。
這是很正常的節目形式這種節目形式對於新事物來說是有一定批判性的,或者是至少這些節目在推出來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是在批評新事物的功利性強和急躁。劇組重聚這種節目形式最早出自訪談類節目裡面,如《藝術人生》和《魯豫有約》這類的面向演藝圈人士的訪談節目,只不過是把只針對一個人變成了針對一個節目或者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這種形式全世界都有,只是中國電視臺多且競爭大又在網際網路影片的衝擊下,加上時間合適就將這類節目延續到了綜藝節目裡面。一方面這是一種創新,做的不好也是惡搞。
中國電視機的普及其實是在新世紀前後才全面普及的,與電視劇產業發展的時間相比有滯後性。在1990年前後的這個時間裡,看電視還可以說是一個很高階的娛樂活動。當時有些電視劇其實是舉國之力來打造的精品,如老一版四大名著的《西遊記》和《紅樓夢》。事實上就今天各種劇組重聚搬到節目裡面的,大多數都必須是精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現在的這種劇組重聚理解成是這些電視劇的“價值挖掘”也好,是炒冷飯拉一下電視臺的收視率也好,首先就是有觀眾基礎做的事。
也就是說先有觀眾基礎和重播率存在,有看點才願意去“打撈”出來看,沒有商業價值只有文化價值那就只能是少數電視臺才做的。
而在1995年以後,電視劇產業的全面成熟,港臺地區的電視劇也在大規模引進,成為很多80後和90後對電視劇電視劇情結。恰逢這個時候是電影式微大量電影演員轉型的時候,又加上開放取景,港臺電視劇的質量也在取得多方面的提升。這些電視劇於今天來說差了二十年,是個合適“炒冷飯”的時候。且現實方面港臺電視劇產業在今天擁抱內地融為一體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這些“回憶殺”既是一種回顧,也是港臺演員的宣傳需要。這個最典型的就是臺劇《新白娘子傳奇》和1港劇1995版的《神鵰俠侶》。
這些事情不光有賣點也有價值如果把這些老演員去見面上節目就是“賣慘”和講內幕,這是不對的。其實作為節目迎合各路觀眾口味,八卦是少不了的,嚴肅回顧經典和談一下人生影響才是主題,也是意圖在正視作品的價值。如1987版的《紅樓夢》,就是整個中國文藝界在做的事情,不光是演員篩選和劇組組成,其背後的學術顧問和社會支援,加上製作時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對很多創作者來說也是一生印記。又比如1993年版的《三國演義》,其創作意義已經超出了娛樂需求,最初的創作目的之一就是文化普及,現在不過是重複一遍強調這件事罷了。
於今天來說是很多電視劇產業從業者要學習的,當然觀眾也要學習,這樣才能有助於拉動電視劇產業的發展。
而對現在的很多從業者來講,也是一種模式的探索,即把電視劇的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進行新的探索和創新,今天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為新的模式形成提供技術條件,特別是對電視臺來說更是急切需要的。
-
7 # 酒醉微甜
現在的劇組重聚都是經典的電視劇,都是在當年有超高的話題度,值得人多刷幾遍的劇集,對於喜好的電視劇集劇組重聚一定要觀看,所以劇組重聚幾次到底是滿滿的回憶殺呢還是消費情懷,簡單發表一下見解。
首先談談最喜愛的87版《紅樓夢》劇組重聚,因為最近在回顧87版經典,不禁又想起2003的《紅樓夢再聚首》的節目,邀請了劇組中50多位成員聚集,這次劇組重聚是迄今為止《紅樓夢》人員最完整的一次,透過觀看見解真的感嘆那個年代的演員真的是為了藝術獻身,各位演員不在乎角色的大小,不在乎薪資,認真敬業,透過他們背後的故事能更好的瞭解這部經典劇集,有哭有笑,確實是滿滿的回憶殺!
十年之後,2013年《紅樓夢》劇組再次聚首,這一次相比較上次人員缺了不少,各位演員在現實中變化很大,同樣回憶起在拍攝時期的點點滴滴,依然能讓人動容,隨著歲月流逝,慨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同樣回憶滿滿。
其次說說有事沒事就看的《父母愛情》,去年的春晚劇組主要演員重上舞臺,緊接著在央視進行了一次劇組演員重聚,梅婷郭濤站c位,主題“永遠一家人”,回憶滿滿。江德福、安傑、德華、老丁 、亞菲、亞寧等,每一個角色形象都生動飽滿,看這部劇,不自覺的跟著他們過完了一生,看到他們慢慢變老,同樣會努力回想他們年輕的樣子,生活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愛情,平凡恬淡讓人感動。當劉琳扮演的德華看到任帥扮演的老丁上臺時瞬間淚奔,作為觀看的我同樣淚奔,依然滿滿的回憶殺!
最後說下兒時的爆款《還珠格格》,記得前幾年某臺依然重播,即使第二部距今播出已經也已經21年了。從小學到初中又到高中,最小的像我一樣也應該30歲了,時常回憶過去。於是節目組紛紛抓住這個契機,賺一波回憶潮, 就說去年《還珠格格》劇組就在《演員請就位》、《王牌對王牌4》、《中餐廳》等節目中重聚,一次次消費著觀眾的情懷,慢慢食之無味,可以說只要有趙薇、林心如、蘇有朋就有聚首,再請幾個配角,全程感覺不到重新聚首的溫馨溫情,各種尬聊,可以說是赤裸裸的消費觀眾基本的情懷。
其實劇組重聚真心讓人能重新回到那個時代,感慨觀看入戲時的感動,有的真情實意充滿溫情,回憶滿滿,有的會把這個ip的價值消耗殆盡,只希望再觀賞之餘能帶給我們最初的感動。
回覆列表
最煩這種賣情懷的“再聚首”活動,貌似現在央視專門有個節目,就是拿以前一些所謂經典作品出來,讓主創們再次在節目中聚首,賣情懷。我覺得這樣只會讓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停滯不前,有些在精神文明貧乏的年代流傳下來被奉為經典的東西,偶爾回憶回憶就算了,沒有必要天天掛在嘴邊。重要的是未來的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幫助當今有想法有才華的藝術家去創造輝煌,而不是天天“再聚首”,以前有多麼了不起。用前進的眼光看,一百次《87紅樓夢》的劇組重聚,都比不上一次《流浪地球》的勇敢嘗試。甚至說,允許如《2010版紅樓夢》的大膽嘗試,哪怕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比躺在87紅樓夢上說“這是情懷這是最好的別的都是垃圾我不管我不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