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元前

    弱弱相攻,從來都是強者取慄。為什麼我說覺得孫權鼠目寸光,原因很清楚。曹偉佔據半壁江山,蜀吳只能聯盟。這是三分天下的基本盤。關二在緊急情況下襲擊曹魏,雖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但最終成了強弩之末。漢中之戰過後,曹操又遷走人口,必須急要休整,否則劉備就會補位,孫忠謀怎能有機會攻打荊州,殺死項羽?

    我認為孫權應該跟蜀漢合作,不配合就下作短視,不存在的,而是因為我們認為曹魏當時是最強最大的,兩弱合力進攻瓜分其地,是互利共贏的,而東吳取荊州就是內耗,因為東吳和蜀漢總的地盤還是沒變。也給了曹魏難得的喘息機會。

    我之前在《劉備東征的時候諸葛亮為何不一言不發》的題目下提過自己一個不成熟的一家之言的觀點,那就是劉備東征和諸葛亮私下商量國,東吳殺了關羽之後,軍隊就要衝到巫峽了,這就不是什麼趙雲說的,打大魏則吳自賓服了,是賊人都到家門口了。至於孫權的這一波弱攻,背後的動機可能是迫使劉備承認在荊州問題上的合法性,也可能是想進一步試探一下,能否再有一個北方曹公、響水為界,這樣的城下同盟乘虛而入。所以對季漢來說,那就是不得不打。但劉備和諸葛亮唯一意見不一的是,諸葛亮不贊成劉備的東征。

    但劉備的看法正好相反。首先,他認為自己戎馬數十年,是老兵了,不可能輕易翻車。這就是其中之一。第二,他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考慮的。昔日盟友背盟,都騎到臉上了。這是對他作為漢朝正統皇帝身份的蔑視。除了之前對關羽的攻擊外,劉備認為,要打就得狠打,一拳打到孫權身上,逼得他求和。所謂拳打腳踢,免得百拳打來,顯得季漢仍然有實力擺平一切外敵。

    即使我們假設劉備在夷陵戰役中大獲全勝,那麼他的下一步行動也不太可能是繼續深入,而是在部分接收地盤之後,他會當場休息,然後派使者要求問罪東吳,逼孫權訂立和約,歸還季漢失地。曹丕會在這個時候讓孫權更容易妥協,因為他不敢和劉備死磕,那麼第一個死的就是東吳。

    同樣,劉備也不太可能利用自己的威望(假裝)繼續攻打東吳。他明白,一旦曹丕開始配合自己攻打東武,那麼當東吳被摧毀時,季漢就沒有實力與唯一的敵人曹魏對抗了。所以,這個扣,是個看似死結的活釦兒,要解,很難,因為它幾乎無解,因為孫權那一波波鼠目寸光讓人窒息的操作。

    假設劉備獲勝,那孫權就被迫求和,本人留部隊駐紮荊州,舊關羽屬地,然後指示成都軍隊隨時準備離開漢中,這樣曹丕一旦打起孫權的主意,作為新盟友,也能挽救一下唇亡齒寒的敗局。

  • 2 # 汐於子

    夷陵之戰的戰略目的很簡單,就是拿回江陵,復原公元218年的蜀漢版圖。當時的蜀漢坐擁巴蜀,據漢中,有江陵,形成了一個以漢中,上庸,江陵為底邊,成都為頂點的等邊三角形。這個軍事體系進可以覬覦中原,退可以攏邊自守,是劉備前期最理想的戰略版圖,是與魏爭天下的本錢。

    如果夷陵之戰蜀漢完勝,如果孫權被迫投降還可以,拿回之前領土,那天下變,就可以像隆中對,譴一員上將去天下。但是可能不是特別大,因為孫權求和被拒,就想著向曹魏求和。

    孫權藉機投到曹魏,那劉備就算是夷陵之戰全勝又如何,面對東吳和曹魏,拿到的領土只怕也要,不得不吐出來,

  • 3 # 歷史笑春風

    夷陵之戰蜀漢本來是應該取勝的。當時所有的蜀漢成員都認為呂蒙已死,東吳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劉備的進攻。這就是諸葛亮沒有親自出面勸阻的原因。誰知道後來出現了陸遜火燒連營的事情,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

    不過,如果劉備打敗了東吳,也不過是取回失去的荊州地盤,再繼續攻打孫權就很困難了。這是因為,在峽口一帶作戰,劉備主要對付東吳的軍隊就可以了,可是一旦繼續前進,曹魏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了。

    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前,本來想借曹操之死弔喪之機來和曹丕和好,為攻打東吳做準備。誰知道曹丕對劉備深惡痛絕,命令劉備的使者進入邊境就斬,斷絕了劉備的念頭。這樣,劉備就要面對孫權和曹丕兩個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即便是打敗了孫權,也不可能深入太遠。他的北方側翼會受到曹丕軍隊的威脅。在當時,就是因為北方的威脅,劉備才將黃權的一支軍隊派到江北防備曹魏,結果被切斷退路,投降了曹魏。

    而在黃權的軍隊裡,還有一大批准備接管荊州的軍政人員。這些人是劉備準備一打下荊州就派駐地方的,有數百人之多。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的部署。那就是一擊破東吳軍,就馬上派人接管地方,趕快建立自己的統治。而自己的軍隊則東抗東吳,北拒曹丕,掩護地方政權的建立。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任務對於劉備是很困難的。因為劉備的本意是,自己對荊州人士有恩德,他們會擁戴自己。可是,在劉備進軍途中,雖然劉備專門停留了一段時間,除了廖化來歸,整個荊州無聲無息,讓劉備大失所望。這就註定了他想迅速接管荊州的計劃無法實現。

    所以,以劉備的實力來看,他最多能夠拿回湘水之爭後的荊州就不錯了,如果繼續深入,他就很可能陷入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中,反而有失敗的危險。

  • 4 # 京華新媒體

    夷陵之戰即使蜀漢僥倖獲勝,陸遜也會在接下來的戰役中找機會打敗劉備。劉備還是會像夷陵之戰那樣狼狽逃回白帝城的。更談不上蜀漢一統天下的可能。

    咱們從魏蜀吳三個方面來分析下

    1、曹魏方面。

    假設夷陵之戰劉備獲勝,繼續東進的話,北魏曹丕肯定會參與攻打劉備。夷陵之戰前之所以沒有攻打劉備或者孫權的任何一方,曹丕還在坐山觀虎鬥,想等到兩敗俱傷之時,他好從中取利。他不希望任何一方做大。

    曹操死後,劉備借祭奠之名,暗中派人給曹丕捎信,想讓曹丕和自己一起攻打孫權,曹丕沒有答應,還把使臣給殺了。所以,劉備在東征時,為了防曹丕,讓黃權在江北帶領一支兵馬,與自己一路同行。

    曹丕不幫著劉備,劉備就不敢長驅直入。所以,劉備越往東走,危險越大。失敗的可能性越大。

    2、蜀漢方面。

    (1)身邊缺乏出謀劃策之人。劉備之所以能佔據荊州,取得益州和漢中,那是因為有諸葛亮,龐統以及法正等謀士在身邊,幫劉備出謀劃策取得的。

    劉備這次討伐孫權,諸葛亮要留守成都,統一協調,劉備不可能把諸葛亮帶上。不然,益州老家沒人坐鎮,出了問題那就麻煩了。龐統軍師和法正又死的早。黃權帶兵在江北,劉備的身邊只有馬良算一個謀士,幾乎所有的決策還是靠劉備自己來決定,這就是說,又回到了之前劉備顛沛流離時靠自己打江山的時候。

    (2)、能征慣戰的將士不多。除了江北黃權的一萬人馬,劉備頂多帶3到4萬人,從白帝城到夷陵之間,又要分兵把守,會分流掉一部分兵馬。

    那時候,五虎上將只有趙雲和馬超尚在,但是馬超要防守西涼,加上身體有病等各種原因,劉備不可能帶上。趙雲還要跟著諸葛亮保護成都,再加上趙雲一直反對自己東征,也沒法帶。魏延要鎮守漢中,也沒法帶。關羽,張飛,黃忠均已亡故。

    所以,劉備只能帶上關興張苞等新人出征。戰鬥經驗極其匱乏,遇到問題很容易潰敗。

    (3)、劉備之所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是想讓荊州那邊的人配合自己。沒想到除了廖化偷跑出來,以及零星的配合外,大部分荊州人士已經願意跟隨孫權。沒有了內應,這仗也不好打。

    以前劉備之所以能成功的奪取益州漢中等地,還不是有孫劉聯盟的框架在,這也符合諸葛亮當初提出的戰略方針。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關羽沒有很好的貫徹這個方針,落得個身首異處。劉備出兵攻打孫權,理由比打曹丕差多了,這也難怪荊州那邊沒有多少配合。出師理由不充分。

    3、孫權方面。

    兵精糧足,準備充分。外交得當,上下齊心。

    (1)、孫權內部團結,沒有分歧,大家一心抗劉。

    (2)、向曹丕稱臣,取得曹丕支援。至少在戰爭沒有出來結果之前,曹丕是不可能打孫權的。

    (3)、陸遜帶兵,萬無一失。取荊州其實就是陸遜出的謀劃的策,說明他能力遠超呂蒙。按最後陸遜的表現,說他能力勝過周瑜也不為過。劉備對周瑜還是很忌憚的。也就是周瑜死後,劉備才敢欺負老實人魯肅的。

    不知道為何劉備會這麼輕視陸遜。這是一個謎團。而陸遜正是利用劉備對自己的輕視,一步步把劉備引入了有利於自己的夷陵戰區。在夷陵戰區,陸遜是重兵把守,與劉備對峙,尋找戰機。

    透過魏蜀吳三方分析,所以說劉備有夷陵慘敗也就不足為奇。就算劉備僥倖夷陵獲勝,再往東,就越遠離益州,他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即使夷陵之戰他能獲勝,隨後等著他的也是大敗而歸,更別說統一天下了。因為從當時的國力對比,他連孫權都比不過,何況還有強大的北魏?

  • 5 # 悠然過客

    夷陵之戰蜀漢如果取勝,也不會改變三國鼎立的局面,因為蜀漢並不具備滅亡吳國的國力。

    首先,蜀漢在夷陵山區和吳國大戰,其實只是吳蜀全面戰爭的第一步,即使蜀漢獲勝還要面吳國荊襄平原的攻防戰,也還要面對東吳強大的水師部隊,戰爭仍然是未知數。

    畢竟蜀漢兵力國力都有不足,即使戰勝東吳,也無法在荊襄平原再次面對吳國和魏國有可能的夾擊。

    其次,魏國不會坐視蜀漢奪回荊州後徹底擊敗吳國而沒有作為。對於魏國來說,趁蜀漢進一步深入吳國腹地,以助戰為名或者進攻吳國或者偷襲蜀軍背後都可以造成類似夷陵之戰的後果。無非是吳蜀哪損失更重而已。

  • 6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的一場大戰,此戰的勝負直接關係到兩國的存亡,所以,蜀吳對此都是十二萬份的重視。真實歷史上,此戰蜀國敗了。既然,這是個假設,就有必要從當時三個國家對此戰的態度和應對的各種方法分析一下,蜀國勝了此戰,會對三國的歷史走向有什麼影響。

    劉備伐吳的目的和兵力配備。

    劉備伐吳的目的就是重新奪回襄樊之戰中丟失的領土和為關羽復仇。至所以如此,是因為荊州的丟失直接讓蜀漢伐魏的二個支撐點中的一個,讓將來的北伐變得困難重重。

    蜀漢和東吳相比實力上並不佔多大的優勢,能夠讓本來並不固執的劉備伐吳的決心這麼堅定,是近年來蜀漢快速增長的軍事實力的影響。奪取益州,把曹操趕出漢中等一系列的勝利,讓劉備有些彭脹了。

    實際上,蜀漢的實力並不比東吳強多少,從伐吳的兵力配備上就能看出來。

    劉備伐吳分兩路,一路由劉備親自率領,有4萬人馬。另一路由張飛率領,有1萬人馬。將領有吳班,馮習,黃權,趙融,廖淳,杜路,陳式等。文臣有尚書令劉巴,侍中馬良,太常卿賴恭等。從這個名單中可以看出,馬超,趙雲,魏延都不在其中,名將幾乎沒有。只有一個張飛,在出徵前還被部下殺害,更多的是年青將領。

    東吳防禦力量的配備,和作戰陣容。

    在求和無望的情況下,孫權只好立足於打。

    孫權任命陸遜為鎮西將軍,假節,統一指揮集結在荊州的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諸葛瑾,步騭,孫桓等所部,總數有5萬人馬。

    陸遜針對劉備的進攻路線,佈置了六道防線。

    一,潘璋負責守固陵郡,是荊州的西大門,構成第一道防線。

    二,戰略要地夷陵,由陸遜本人防守,形成第二道防線。

    三,南郡郡治江陵,由朱然防守韓當輔助,是夷陵的後援,是第三道防線。

    四,公安,由諸葛瑾負責防守,是第四道防線。

    五,徐盛駐守當陽,防備蜀軍由長江北岸發起迂迴進攻。

    六,鮮于丹守武陵郡,步騭守長沙郡,防止蜀軍由長江南岸偷襲。

    東吳的防守層次清晰,佈署周密。其兵力和將領的配備和蜀漢大體相當。

    劉備得勝後的狀況。

    真實歷史上,劉備大軍快速突破了第一道防線,首戰告捷。但是,在第二道防線就止步不前了,他遇到了陸遜。經過幾個月的大戰,劉備始終沒能攻下第二道防線,大敗也發生在此地。

    如果,假設劉備勝利了,他就必須突破這道防線,打敗陸遜。陸遜的能力是相當強的,把他放在此地,就是為了有效遏制劉備的進攻,所以,夷陵的防守力量自然也不會弱。

    突破這道防線,意味著陸遜敗了。即便如此,劉備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歷來作戰都是攻難守易,在堅守一方的頑強抵抗下,攻方付出的代價要高於守方數倍。

    那麼,接下來等待劉備的還有四道防線,可能會受陸遜戰敗的影響,東吳計程車氣會有所下降,但是,韓當,徐盛都是百戰名將。打到最後,劉備會越來越堅難,弄不好,他就須傾蜀漢的全部國力。兩敗俱傷的結局將在所難免。

    這種情況,是相當危險的,因為,還有一個虎視耽耽的曹魏呢!

    隨時準備出擊的曹魏。

    劉備東征後,曹魏的重要謀士劉曄就提出一個建議:趁孫權窘迫之際,突然向他發起攻擊。孫吳外有蜀漢的進攻,內有我方的突襲,快則十天,慢則一月必然滅亡。孫吳一但滅亡,劉備就孤單了。

    這一招夠狠,也很精準。曹丕沒用此計,而是,他認為孫權已經臣服了,這樣做在道義上站不住腳。

    但是,曹丕的攻擊方案不止一個,他還可以從上庸或三巴地區攻擊蜀漢。

    如果,劉備勝了,那麼,曹魏還會無動於衷嗎?不可能。他們不會看不到這是慘勝。這個時侯,曹丕就會象一隻伺機而動的獵豹,會不失時機地發起致命一擊。無論是那一種方案,對於已經遍體傷痕的東吳和蜀漢都是致命的,只要倒下一方,另一方距離死亡都不會太遠了。

    所以,如果劉備勝了夷陵之戰,三國一統就是曹丕的功勞了。

  • 7 # 香姐逛歷史

    夷陵之戰蜀漢如果取得完勝,三國的走向會如何?

    夷陵之戰蜀漢獲得完勝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由於荊州蜀漢部分喪失,而曾經屬於劉備的南四郡早在呂蒙荊州事件(公元219年)前四年就已經還給孫權一半(長沙、桂陽,此外原本由劉琦領有的江夏也劃歸孫權),劉備對孫權的進攻只能沿著長江南岸自西向東推進,江北由於南郡已失、江夏早讓,加上曹魏荊州部分屯有重兵貓視眈眈。

    大軍進攻充滿顧慮,難以充分展開(史實中黃權就曾提出這個顧慮,夷陵敗後他在江北,也的確因此被隔斷歸途不得不北投曹魏),而更南方的零陵、武陵郡城同樣被孫權佔領,且地形複雜,遠離戰場,兵力少如隔靴搔癢,兵力多則主次不明,只能靠收買當地少數民族“武陵蠻”起牽制作用。

    主戰場勝則不過錦上添花,主戰場敗更只能一瀉千里(歷史上在夷陵之戰前後赴武陵蠻中活動的蜀漢名臣馬良就因為主戰場戰敗最後死在當地)。

    如此一來,蜀漢只能沿著長江南岸一線平推,既要隨時提防曹魏側擊趁火打劫,又要顧慮孫吳出奇兵兩翼包抄和奔襲後方。更要命的是,蜀漢水軍實力遠不如孫吳,不但水手素質差,戰船也因身處上游比東吳的小。

    如此一來長江兩岸的蜀漢軍就不得不時刻擔心被東吳水軍隔斷,一旦戰線東推,蜀漢也很難充分利用當時走峽江一路最便捷的後勤通道——水運補給,其困難和風險可想而知。

    蜀漢在荊州事變後的上策,是悉力東下,初戰告捷後見好就收,接受孫吳求和,這樣既能挽回關羽死後急轉直下的戰略態勢,又不會因此喪失大義名分(借曹丕篡漢喊一聲“忠在義先”即可);其次則是在白帝城居守勢。

    以為漢獻帝報仇(漢獻帝沒死,但蜀漢一直稱其遇害)的名義進取關中,就算不能有所進取,但孫吳既無力仰攻峽口,蜀漢也不會因夷陵之敗而元氣大傷。需要指出一點的是,弱弱相攻,從來都是強者取慄,而為什麼我說覺得孫權鼠目寸光,理由很明確,曹魏佔據天下泰半,吳蜀聯手方能抗衡,這是三分天下的基本盤,而彼時關二孤軍急攻曹魏,雖收到意想不到戰果,但究竟成強弩之末,兩川之地經過漢中一戰,曹操又遷走人口,必須急要休整,否則劉備補位,孫仲謀焉有機會襲荊殺羽?

    那之後劉備一統天下的可能性有多高?

    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高,對吳,對魏都很重要,尤其是對吳,長江是天險,也是進攻者的優秀交通工具(如果有船的話),荊州在長江上游,進攻東吳的軍隊可以順江而下,攻擊沿岸各個目標,因此,守長江,必須要控制荊州-襄陽一線。

    襄陽又是北伐的前進基地,關羽之處在於,憑藉荊州一地的動員能力,就把曹操的一個主力機動兵團打崩了,使得曹操被迫從各地抽調兵力補充。如果能在襄陽一帶形成攻擊態勢,吸引曹魏集團的大批機動兵團,那麼,配合蜀國在漢中地區的北伐,將會有更大的機率成功,突入渭河平原,佔領關中。蜀國的實力將會提升一倍以上,和劉邦和秦國當年的實力差不多,機會很大。

    這裡面主要是吳國太慫了,又有野心,野心+慫人的做事方法是非常奇葩的。

    當時曹魏的實力(人口,糧食產出,動員能力),比蜀國+吳國的總和還要高2倍以上,這種情況下,內鬥就是死路一條,無論雙方有多大的分歧,至少要把曹魏的實力削減到和吳+蜀相當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內鬥。應該努力幫助蜀國,抵擋魏國,配合守住荊州,在荊州吸引曹魏機動兵團的情況下,攻擊曹魏的淮河一線城市(比如合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增加自己的實力。

    如果想偏安一隅,那就一直挺蜀國到底,期待劉備統一天下後,依賴和劉備的聯姻關係及多年的交情,當一個公候甚至王爺還是有保障的,甚至有很大機率,未來的帝國皇帝是自己的外甥,未來的帝國皇后是自己的妹妹,有啥擔心的。

    如果想爭霸天下,更要在關鍵時刻打擊最強大的對手,哪有先火併盟友的,要是能一波流帶走蜀國,倒也罷了,吞併盟友後全力抗衡曹魏。可是偷襲荊州算什麼?幫助曹魏消除盟友的最大威脅,還和盟友決裂?

    這就是短視,認為自己沒有實力動搖曹魏,加上蜀國也沒戲,自己先慫了,然後野心是偏安自保,先搶下來荊州確保自己的側翼安全,寧可犧牲盟友。

    可是他們自己也不想想,本來曹魏的實力就是自己的4-5倍,盟友要是沒了,自己一點希望都沒有啊

    可惜,歷史不容許假設,關羽早早把荊州丟了,也早早的丟了性命。就是他的高傲自大導致的。

    這就是後人說的,周瑜,魯肅死後,江東無人,沒有戰略決策家的根本原因。

  • 8 # 沉墨I方之城

    夷陵之戰幸虧劉備戰敗了,如果蜀漢取得完勝,那麼三國時期可能就在那個時候被終結,曹丕極有可能統一全國。至於劉備匡扶漢室的理想,從一開始就只是說說而已。

    夷陵之戰是前後三國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三國鼎立由平衡轉為曹魏日益上風的分水嶺。夷陵之戰的重點不是劉備兵敗,身死白帝城,而是曹丕放棄了絕好的機會統一全國。

    在夷陵之戰之前,劉備和曹操發生過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是漢中之戰,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奪取了曹魏的漢中地區和上庸、房陵兩郡;另外一個就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這兩次戰役都是劉備蜀漢集團佔了上風。

    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的戰略目的很清晰,打通益州——漢中——上庸——荊州的通道,壓迫曹魏的南方防線向後撤,為將來蜀漢和東吳一起北伐打好基礎。

    曹魏形式緊迫,曹操聽取了司馬懿的離間計,讓孫權偷襲了荊州,使得關羽的戰略不但落空,自己也落個被俘身死的結局。

    荊州丟失後,三國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蜀吳聯盟徹底破裂、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稱帝、劉備在益州稱帝等等。

    劉備在益州足足準備了一年半的時間,不顧眾人的反對,決意發動了對東吳的討伐之戰。劉備並不想滅了東吳,一是他沒有能力,二是他滅了東吳,曹魏會滅了他。

    劉備只想奪回荊州,恢復到以前的三國平衡局勢。只是,時也,勢也。有些平衡被打破,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回到過去。

    夷陵之戰劉備是率領了蜀漢的大部分兵力出動,除了漢中的魏延沒有動,其他的兵力能來的都來了,精兵強將直撲東吳。對東吳來說,壓力空前的巨大,大都督呂蒙死了,新任大將軍陸遜又沒有得到戰爭的考驗。孫權能做的除了權力抵抗,還有就是投靠剛稱帝的曹丕。

    劉備在出發前也在擔心魏國對蜀漢的乘機進攻,他派出了使者前往,期望與曹丕一同出手滅了孫權。劉備這一套在赤壁之戰就玩過,聯合一個,打擊另外一個。可惜曹丕不是孫權,更不是當時的曹操,他直接拒絕了劉備的聯盟請求,甚至還殺了劉備的使者。

    曹丕不同意與劉備同滅東吳是有原因的,一是因為劉備在前兩年佔了漢中之地,這是深仇大恨;二是因為他期望蜀漢有一場大戰,雙方國力消耗得差不多了,曹魏好趁機南下撿勝利果實。

    劉備和孫權是螳螂和蟬,曹丕是黃雀。

    曹魏的設計很完美,劉備率領的幾十萬大軍討伐東吳,東吳大機率是抵擋不住的,此時雙方消耗很大,曹魏兵分兩路,一路攻擊漢中,一路直接南下攻擊荊州。劉備的大軍在荊州地區損耗肯定不小,無法承受曹魏的南下打擊,重要的是如果漢中失守,劉備的另外一個根據地益州就不保,劉備將再次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曹丕以為劉備能贏,劉備也以為自己能贏。劉備派出了將軍皇權駐守長江北岸,也就是為了防禦曹魏的南下,曹丕想到的,劉備也想到了,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被陸遜打敗了,而且還敗得很慘。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得了完勝,劉備不可能乘勝追擊,對東吳開展滅國之戰,劉備沒有那個實力和能力,他最多是見好就收,固守荊州地區,與孫權言和,重修孫劉聯盟。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劉備已經在接近勝利的時候,曹丕的大軍其實已經駐紮在合肥、襄樊一帶,曹丕不可能允許劉備取得勝利,孫劉聯盟重歸於好,曹丕極有可能派兵南下,直接攻擊劉備,甚至有可能與孫權聯合對劉備進行打擊。

    如果曹丕和孫權聯合攻擊劉備,憑劉備那點家當是無論任何都無法抵擋的,更何況作為蜀漢的皇帝劉備並未在成都,無法統管全域性,蜀漢的境地非常的危險。極有可能被曹魏給滅了。

    曹丕根本不擔心東吳北上攻魏,東吳的國力具有天生的短板,無法對曹魏根基產生威脅,反而是蜀漢的劉備,既在道統上符合漢室的傳承,又在軍事和地域上佔有部分優勢,劉備對曹丕的威脅更大。

    綜上來看,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麼曹丕一定會大軍南下,聯合東吳,攻擊劉備,甚至有可能滅了蜀漢。當蜀漢被滅,東吳還能做什麼呢?除了投降,沒有任何的出路。

  • 9 # 老夥計162720415

    就是劉備得勝,他也將自殺在江邊。否則就不叫桃園三結義了。三國這部小說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名氣,中國何來三義廟?

  • 10 # 秀才侃歷史

    什麼叫做完勝?

    自古以來,能夠取得完勝的軍隊,戰後反而數量會變多。而且是蜀漢幾乎完全滅掉了陸遜的東吳軍。

    那麼,蜀漢的將領和士兵的素質將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高,沙摩柯、馮習等將領將會在這場戰爭後變成不遜於夏侯呂蒙等名將。

    此戰過後,東吳不一定亡國,但是劉備軍必然勢如破竹,荊州肯定保不住。同時東吳朝內極其不穩固,估計會像當年曹操南下時一樣分成主戰派和主和派,至於最後是俯首稱臣還是決一死戰,就看孫權和他那班大臣的抉擇了。如果是議和,那麼很劉備很可能會同意,畢竟蜀漢沒有做好取下江南的準備。

    曹魏不一定會束手旁觀,但是當時曹丕朝中依舊不穩固。如果此時在動大兵,也許會被劉備軍攜大勝之威一舉擊潰。

    所以最可能的結局是劉備佔據荊州,曹魏和孫吳組成防守聯盟。蜀漢一統天下的可能將會非常的高,畢竟從荊州來看,長安、洛陽唾手可得。

  • 11 # 禧G

    首先,伐吳是內部政治問題,不是外部環境問題。

    是漢賊不兩立的“最革命”的關羽、張飛等相繼死去後,最革命殘餘+兩分天下vs北伐派+益州守土派的路線之爭的延續。

    最革命派雖不合於時代潮流(以一益州喊漢賊不兩立爽是爽快,但滅魏吞吳難度太大)卻最忠誠於皇漢。他們喊著為關羽張飛報仇,請劉備侄子出面在劉備面前大哭。

    不打?寒了最忠的臣子的心!站在劉備個人立場,不能不打!不得不打!

    益州守土派不願意自己家族出錢出人去打仗卻得不到好處,他們希望就近打片地給自己人種,而不是順江而下打東吳。但大多數中下層益州土豪則迷信皇漢部隊威力,想吞吳把吳國土地全吃了大家一起發財。這就是兩分天下派。——他們見識有限,卻同樣最忠誠劉備。(畢竟關羽一度威震華夏,打的曹操想遷都。若不是吳狗卑鄙賣隊友,皇漢部隊打仗妥妥贏。益州中下層迷信皇漢滅吳手到擒來倒也不是腦殘)

    荊州派則想透過打仗以戰促和恢復部分荊州故土。

    少數精英想佔有雍涼再席捲北方,然後回頭打江南(這是最正確思路)

    以上局勢,最革命派堅定要滅吳,荊州派主流希望打一下吳的氣焰,拿回好處。益州本土派裡最支援劉備的中小貴族幻想滅吳享富貴。

    反對打的只有益州大地主,荊州極少數精英,和最革命派裡極少部分和荊州精英合流的。

    可見蜀國內部主流意見是贊同這一仗的!

    我想不出劉備有多腦殘才會不打這仗。

    只要取得一定勝果,就是大敗之後團結人心穩定大局的機會。

    另外同樣是為臣下報仇,你倒是說說伐吳容易還是打魏容易?

    ——————————

    夷陵之戰,留守將領很有意思。

    除了魏延李嚴是另有所託(一個鎮漢中門戶,一個守後路),其餘留守的均為不贊同伐吳的。

    —————————————————

    劉備若勝,伐吳功勳派開始掌權。第二梯隊吳國投靠派和益州投靠派競爭,沒有土地人民的荊州派會淪為墊底。

    夷陵之戰若蜀國大勝後,基本會走向吳國臣服的劇本。畢竟除了陸遜也沒有第二個敢打的。吳華人對自己戰鬥力很有自知之明。

    後續走勢肯定會比伐吳失敗的效果好。但只怕諸葛亮是沒機會染指權力巔峰了。

    一統天下的機率不大,跨有益涼一統的機率才叫大。跨有益楊,割據機率倒是大大提升了。

    兩分天下,長期對峙沒毛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積極的情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