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清心寡慾脫凡塵

    小說是一種散文體的敘事文學樣式。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要素構成完整的小說世界。是小說樣式的基本特點。小說能夠充分表現出豐富多彩色的旨趣、情況、人物性格、生活狀況乃至整個世界的廣大背景。

    優秀的小說不僅要有深刻的思想內容,還要有獨具特色的藝術構思。小說的藝術技巧同樣是作者藝術風格的體現,精巧的構思、層層的渲染、出人意料的結尾都對小說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有重要作用。

    主要表現方法:倒序方式、前後照應、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對比、鋪墊、烘托、反襯、類比、象徵

    小說的主要藝術特點:

    一,視角獨到、以小見大

    短篇小說注重整體構思,而整體構思的要領則是視角獨到、以小見大;寫小說不能像生活本身一樣全面鋪開,只能選取一個“特定”的視角,而且應當是你自己所“獨到”的角度。“特定”就意味著集中,“獨到”就意味著深刻,集中而又深刻的就是以小見大,就能以少勝多。

    二,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小說離不開寫人物,或注重人物性格、或注重人物命運,但無論如何,都應當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突出個性特徵,並非只是為了形象生動,更是為了深化作品思想內涵。

    三,心靈刻畫,入木三分

    寫人要寫心,不平常的心裡,必定有不平常的意義,抓住它,小說的筆墨就能潑灑在人的靈魂深處。

    人物心理刻畫,有直接心理描寫和間接心理描寫兩種,以後者居多,透過描寫人物外在的肖像、表情、舉止、行為、獨白和對話,來揭示人物內在的心情、心態、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就是間接心理刻畫。廣義地說,小說中一切肖像、行為、語言描寫,都是“以外顯內”的心理刻畫,只是存在有隱顯、深淺、精粗的差別而已。

    四,情節安排,匠心獨運

    小說中的事件,一般不是按部就班的平鋪直敘,而是別具匠心的做了許多巧妙安排:或先抑後揚、絕處逢生、或懸念叢生、意外巧合、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或雲龍在天、藏頭露尾,如此等等,均可有效地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動情力和表現力。

    五,環境描寫,烘雲托月

    時代氛圍、社會環境、人物活動場景,是事件發生、發展和人物性格形成、轉化的依據。因此,環境描寫是為性格刻畫和主題表達服務的,而透過環境看人物、看主題,也才能準確而深刻的發現它們的真正意義。

  • 2 # 墨潑大地

    題目:小說的藝術構思有哪些獨特之處?

    小說創作,是將生活層層剝開,發現生活的真相或者是本質,並將其表達出來。小說創作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將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堆積,而是化繁就簡,剝開這層層表象,將深藏生活下的真實提煉出來,並賦予其種種意義,展現給每一個讀者。小說提取自生活,但並不是生活的抽象化,保有生活的原味而不刻板;小說創作不是照搬生活,是有深度和生命的。像生活,它比生活還真實,而又不是生活。

    其次:敘述性不偏不倚,更符合實際。

    就像《羅曼蒂克消亡史》裡面敘述的一些事上,不偏不倚,你感嘆故事的情節,但是它又很符合實際。

    最後:滿足大多數心理,寫故事人物

    小說創作構思滿足大多數人的心理需求,關於故事情節的發展,關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從某種意義上在某些人心中就感覺小說中他(她)就是在身邊的人。譬如《圍城》裡方鴻漸喜歡唐芙蓉,好比我上高中時候曾經喜歡一個扎著馬尾辮的那個姑娘,貼近內心,對映得更加真實。

  • 3 # 段華為

    下面我就小說在情節構思上的藝術特色同大家說說:

    A.單線型結構

    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小說白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中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喬廠長上任記入《小鎮上的將軍》、《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紅玉蘭》、《蒲柳人家》、《張鐵匠的羅曼蟲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安排情節的。長篇小說,圍繞一兩個人物單線型地組織情節也有不少,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磋蛇歲月》(人物略多,主要情節線索仍然是單線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裡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複線型結構

    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複線式結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線索就有兩條:一條以涅倫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繃為主;一條以列文為主。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京,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線索就有兩條——存妮一條、荒抹一條。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複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

    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這種方式運用得很嫻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說

    的複雜記憶體是從陸文鎔躺在床上的朦朧追憶中散射出去的。 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

    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水滸傳》的每個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索,其中的很多線索是交織在一起的,使得結構有氣魄,。《紅樓夢》情節線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用蛛網形式組織起來。

    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絡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絡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如《藍寶石》、《英犬》就慣用此法。當代日本推理小說家仁水悅子的《貓知道》(江戶川亂步獎獲獎作品)把這種結構形式用得很到家。

    E.迴環型結構

    這種方式的作用在於使情節線索之間能“咬得很緊,前後融為一體。張弦的《扯不斷的紅絲線》可作為典型文例。楊玉潔參加了文工團,組織股長馬秀花把她介紹給齊副師長,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則和蘇駿結了婚。蘇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離了婚。而齊副師長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後,馬秀花又來把博再介紹給齊;傅終於沒有扯斷這根紅絲線。博轉了一大圈,終於轉回來了。在結構上,人物關係形成一種迴文式的迴環:博齊——蘇博——齊傅。情節的發展沿著倒轉回環的方式展開。

    F.情特型結構

    有的小說,在結構上,看不出情節線象故事性不強,或根本無故事性可言,只寫一些事,全篇側重於作者情緒的抒寫。組成小說結構的主要部分就是館結朗描寫。它用以吸引讀者的並不是生動的信節,而是流動的意識,對細節的精彩描繪和對感情的細緻生動的抒寫。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形式。所謂無情節小說,採用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近年國內小說創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區域性或整體地運用這種結構形式,不注重情節,不講故事,如王蒙的《春之聲》、《夜的眼》竿。又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使情緒貫徹全篇,成為組織小說材料的無形線索。

    G.板塊型結構

    現代小說的結構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多樣,不少作者已不滿足以上的結構形式,使小說結構有很大的“隨意性”。作者在小說中‘隨意”地寫出一個人物,並對他進行描寫,然後放在一邊;或“隨意”描寫某種心別、景物,又放在一邊,這種胡寫自成一統,有它自己特定的內容,形成一個穩定的板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愛琴海邊思考的是哪位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