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建學心理諮詢

      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只會說事情,但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無論是快樂、悲傷,似乎都沒有任何反應、反饋;有些人的情緒更多是負面的,常常會因各種細節、小事而過於憂愁或敵意;有些人的情感反應很奇怪,不合時宜卻不自知。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兒童心理諮詢師徐文嬌老師解讀:

      其實,我們的感受是一步步發展的,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會有快樂、悲傷、恐懼和焦慮等情緒,會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父母或撫養者是第一個看到我們情緒的人,他們的迴應、反饋將影響我們進一步的情感表達。

      有些撫養者無法接受或承受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第一反應是否定、忽視,忙於他們自己的事情,或責備孩子那麼小哪會有什麼感受。於是,我們也覺得自己那些情緒是不好的、不正常的,是需要被壓抑、被否定的,慢慢地學會壓抑、否定自己的感受。

      尤其是0-3歲的嬰兒,被忽略情緒是一件對他們來說非常恐怖、可怕的事情,不被看見、聽見,就沒有存在感。而存在感,必須在早期母嬰依戀關係中產生。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迴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裡,就是整個世界都是虛無的。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如果嬰兒常常餓得哇哇大哭,媽媽卻沒有反應,嬰兒就感覺自己會被餓死,媽媽是不存在的。

      當嬰兒慢慢長大,他們就開始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言語或肢體或行為。比如,幼兒在跟媽媽說自己的一個發現,媽媽沒有聽到或聽到後未迴應,幼兒會更大聲叫嚷,或採用更強烈的肢體語言、行為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讓媽媽“看到”、“聽到”。

      媽媽們在跟孩子互動時,往往採用自己比較習慣的方式,媽媽的迴應影響著孩子情緒感受能力的發展,從而影響到孩子一生的情感模式。

      第一種方式是無關反應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一隻狗耶,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充滿怒氣地說:“你作業寫了沒?”

      孩子說:“媽媽,XX約我出去玩呢!”,有的媽媽會火冒三丈,訓斥道:“你怎麼又玩手機,成天就知道玩手機,不知道出去跟朋友玩。天天催你出去玩,你就是不肯!balabala”。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常得到無關反應,對話就難以進行下去,孩子內心也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而且,長大後,在與其他人的溝通中,也常常覺得難以理解、恰當迴應他人,“詞不達意”,被挫敗後,很多人只好選擇忍住不說、不表達,封閉在自己的世界。

      第二種方式是情感逆轉

      孩子很喜悅地跟媽媽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媽媽緊張、厭惡地迴應:“千萬不要碰啊,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孩子興奮得意地說“媽媽,XX約我出去玩呢!”,媽媽緊張、煩惱地迴應:“天氣這麼熱,出去幹嘛”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會感覺到本來很好的情緒傳遞出去了,卻被活生生地擰成壞的情緒壓回來,內心產生一些莫名憤怒,卻又覺得媽媽說的“言之有理”,這個憤怒只能壓在心裡或透過其他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第三種就是不迴應

      有些媽媽更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己內心都還是一個需要被愛、被支援的孩子,渴望被家人、丈夫關愛,被困於抑鬱、夫妻關係不和等等。當孩子需要情感支援時,媽媽沒有迴應,就會讓人感到很絕望,很無力,如同我們在噩夢中看見自己掉坑裡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呼喊“媽媽”,卻未得到任何迴應,我會感覺“即使我要死了,媽媽都不會來救我了”。

      如果媽媽感覺自己此時沒有力量去給予孩子情感支援,想暫時待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願意迴應孩子,可以坦誠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但由於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後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第四種是重複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比如,孩子開心地跟媽媽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媽媽迴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這就是看到他的情感,重複他說的話。重複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情感就相互流通了,彼此都會很舒服,少了阻礙、挫敗。

      孩子也會從媽媽的迴應中明白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是可以表達的。如此,孩子就願意更多的表達和肯定自己。

      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時,撫養者要做的是對孩子的情緒進行恰當的迴應,而不是要改變情境或是事實。撫養者在花心思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迴應的同時,也是與孩子的內在建立親密情感聯結的過程,讓孩子感受到“我無論遇到什麼,我的媽媽都跟我在一起,理解我,支援我”。

      這樣孩子長大後能夠從內在發展出一種能力——自我認知良好,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即使遇到困難,情緒調節也比較容易,他的內部會產生一種信念:在困難面前能面對、能順應、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樂於接受幫助,人際關係良好。

  • 2 # 小二黑說育兒

    題主所提的問題在生活中是經常出現的。相信很多家庭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會措手無策。

    記得在一個育兒節目上,有一幕記憶尤新:孩子吃飯的時候突然發起了脾氣,把枕頭扔地上使勁地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用。

    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你這個人,不能不講理的。”

    孩子聽了,反而哭得更大聲,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緊接著爸爸的第一句話,也是試圖講道理:“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好不?”

    孩子毫不猶豫地拒絕:“我就不要!”

    最後爸爸沒有耐心了,威脅要使用戒尺打人,才使孩子暫時停止了哭泣。

    孩子發脾氣其實也困擾了很多父母

    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對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使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發脾氣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因為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心理諮詢師曾說過,很多時候孩子的憤怒,也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訊號,我們需要讀懂孩子憤怒背後的潛在表達。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學會正確引導,逐漸去改善孩子發脾氣的毛病。

    一、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面對愛發脾氣的孩子,我們要找出根本原因,才好對症下藥,提出解決方法。

    1、發脾氣是孩子本能的一種情感宣洩

    孩子從小沒有學會其他的表達方式,當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只能用發脾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用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在我們父母看來,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是孩子並不明確這種行為代表的含義。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但父母不肯買,孩子不知道用其他方式表達不滿。所以只能用發脾氣的方式。

    2、長期的溺愛讓孩子形成了“小霸王”的脾氣

    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寵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習慣於小霸王式的享受。所以當孩子遇到批評或者是有不同意見時,孩子就會無法忍受,或者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容易順從。就會讓孩子誤以為發脾氣,是一個妙招,就會把發脾氣當成一個無限索取的工具。

    3、父母平時愛發脾氣,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遇到事情,也難免有控制不住情緒,發脾氣的時候。而孩子會不斷的模仿父母,時間久了。就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形成了愛發脾氣的習慣。

    二、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學會正確的引導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採取合理的方法來正確引導,逐漸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從而慢慢改善他發脾氣的習慣。

    1、父母要做好榜樣,減少自己發脾氣的次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了解這個世界。

    當父母總是愛發脾氣,孩子可能會有樣學樣,從而導致孩子也會愛發脾氣。

    所以呢,父母首先就要刻意控制自己愛發脾氣的毛病,或者在自己想要發脾氣時,找一個房間,讓自己冷靜,或者避免你愛發脾氣的行為在孩子面前出現。這會給孩子一個直觀的形象就是,父母是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的,孩子才會接受更正確的表達方式。

    2、父母要理解接受孩子發脾氣

    因為孩子還小,他發脾氣,這是一種本能的宣洩,還不知道該如何去自我處理和調整自己的心情。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調整心態,去接受和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從而才能更積極的去幫助引導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

    3、耐心的傾聽,找出原因,處理問題

    當孩子發脾氣時,耐心的和他交流。詢問他,因為什麼事情生氣,當他逐漸冷靜,用一種自然的方式把感受說出來,火氣也就會慢慢降低。

    在傾聽的過程中,你要準確的表達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很著急,我知道你很傷心。讓他感覺到,父母是能理解我的。當他冷靜下來,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可以怎麼解決?怎麼處理比較好?

    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知道,除了發脾氣,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他的問題,而且孩子還會明白,父母是希望可以和他一起解決問題的。

    三、總結

    我們總結一下,當孩子發脾氣時,如何正確引導

    1、父母要做好榜樣,減少自己發脾氣的次數;

    2、父母要理解接受孩子發脾氣;

    3、耐心的傾聽,找出原因,處理問題。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學會幫助他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和他對著幹。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不能一味的忍讓和順從,要幫助孩子使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從而讓孩子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今後的人生。

  • 3 # 閱界z讀行俠

    我的兩個孩子所在的幼兒園,有個說法——看見孩子。所謂看見孩子就是知道他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同理和共情孩子。

    但,要做到接納孩子,前提是接納自己。放你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隨意爆發,然後自責內疚,還是壓抑自己,委屈求全。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情緒是沒錯的,當情緒來的時候,能否感知自己,現在很沮喪或者很難過,告訴自己這些都是自己的情緒,但並不是自己。將自己的情緒和本我分開,接納這些情緒的存在。這個過程就是最初接納自己的步驟。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其實是有需求,是在求助。但你的情緒也被孩子點燃時,只能是亂作一團。幫不了孩子,更幫不了自己。將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行為分開。看清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他是要抱抱,還是界限不清(需要幫助),還是困了,累了……

    這有點難,但只有自己好,才能孩子好,只有共情自己,才能共情孩子。

    自助者才能助人,共情也是,共情自己,共情孩子。

  • 4 # 夯七婚戀指導

    最最關鍵的一點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孩子具體疏導。

    孩子還在成長之中,心智還不夠成熟,經常還會處於自我糾結之中,所以,對其負面情緒的疏導非常重要,從題主用的是“疏導”而不是“管教”等詞,足可以看出對孩子是頗有耐心的,也是真正關愛的態度。

    怎麼樣才能具體孩子具體疏導?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的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所處年齡階段的普遍性特點,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各有各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具體特點和規律,推薦參照《發展心理學》,裡面介紹的非常詳盡。二是孩子的氣質型別,此氣質非彼氣質,這裡所說的氣質是孩子的先天脾氣和秉性,例如,孩子是暴躁的、精力充沛的,還是憂鬱的、自己消化情緒的?是穩重踏實的,還是活潑開朗的?對於不同氣質的孩子,疏導方法也不盡相同。三是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的特點,孟母三遷,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以保證其心智的健康成長,所以成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弄清楚孩子結交的夥伴、班級的氛圍等,有利於對症下藥。

    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我們可以引導其注意力往快樂的事情上延伸、可以和他加深交流讓其敞開心扉、可以改善孩子的環境以減少負面的刺激因素,等等。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能探索自己的孩子的身心特點,開發出一套適當的疏導方法。原則上要注意,避免對孩子的直接責罵,也不能一味遷就孩子而使其承擔溺愛的後果。

    總之,負面情緒對孩子來說也是必須要經歷的,我們也應該相信,孩子是有著自己的疏導能力的。而且,負面情緒的出現也不一定是壞事,不經歷負性事件和負面情緒的磨礪,怎麼會有成長呢?

  • 5 # 智慧少年宮

    有關孩子“負面情緒”的那些事兒

    在心理學上,負面情緒主要包括厭惡(厭)、害怕(懼)、憤怒(怒)、悲傷(哀)。

    寶寶產生負面情緒時,往往會透過行為表達出來,如發脾氣、大哭大鬧、摔東西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刻意去迴避,因為“有情緒”本來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千萬別因為孩子哭鬧或情緒低落,而認為孩子性格不好、不好管教。

    正確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這天週末,樂樂媽帶4歲的樂樂到小區的公共娛樂區玩耍,來公共區玩耍的小朋友有點多,擁擠推攘之間樂樂摔倒在地上,隨即大哭起來。樂樂媽跑過去檢查了下樂樂有沒摔傷,樂樂看到媽媽,哭得更傷心了。樂樂媽檢查後發現除了小腿擦破點表皮外並無大礙,而樂樂這時候並沒有停止哭泣。“不準再哭了哦,再哭不是好孩子!”“男孩子要勇敢點,長大才可以做個男子漢。”

    很多時候,家長遇到相似狀況,都會像樂樂媽那樣處理,及時制止孩子哭泣並隨之教育。但這種用大人權威壓制下來的眼淚和情緒,往往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抑,而忍住眼淚的孩子未必真的就變得更堅強了。

    我們要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孩子摔倒,身體感受到疼痛,會產生挫敗感,需要透過“哭”來宣洩,家長要學會接納寶寶的情緒,並表達對TA的理解。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等)。

    家長一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處理寶寶的情緒:

    step1:

    “媽媽(爸爸)看到你很傷心(生氣、害怕、憤怒,等等)。”——識別TA的情緒

    step2:

    “你想哭就哭吧~”——允許TA有情緒,並接納TA的情緒

    step3:

    “媽媽(爸爸)陪著你。”——表達對寶寶的愛與理解,讓TA覺得有安全感和被接納感

    這樣層層遞進,寶寶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情緒也會得到釋放。

    讓孩子學會處理TA的負面情緒媽媽發現一向性格開朗活潑的思琪,這段時間變得沉默寡言了,說話時也顯得有點不耐煩。一天,媽媽等思琪上學後,用一張小紙條寫下:“思琪有心事想跟媽媽說嗎?媽媽想聽聽呢。”然後將小紙條壓在女兒的書桌上。思琪回家後,晚上並沒跟媽媽有更多的交流。第二天,等思琪上學後,媽媽發現書桌上有一張思琪字跡的紙條:“我的好朋友不理我了,她跟別的同學成了好朋友,我好難過。”媽媽把紙條翻過來,在上面寫道:“是的,這真是一件讓人難過的事。媽媽很想聽聽你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呢。”媽媽在之後的一週,用這種紙條來往的方式,讓思琪在鬱悶的情緒中得以傾訴。

    思琪媽媽用小紙條的方式引匯出孩子情緒的誘因,在知道原因後並沒有用大人的思維去講大道理,而是用傾聽的“共情”態度進一步疏導孩子。

    家長引導孩子透過某種方式發洩、疏導,可以讓TA學會表達和管理、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如,可以告訴寶寶,如果心情不好,要大膽地說出來,或者寫在紙上,等等。

    當然,運動也是釋放負面情緒的好方法。家長可以陪寶寶跑跑步、打打球等,讓負面情緒隨著汗水流走。這樣,當下次寶寶有了負面情緒時,TA就懂得透過運動排解了。

    親愛的家長們,下次寶寶有小情緒時,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 6 # 鵜鶘心理

    在孩子遇到事情,產生負面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放下身姿來和孩子保持一個平等的態勢,這個姿態包含心理和身體兩種。甚至需要把自己的智力降低到他們的理解層次,才能和他們產生共鳴。因為心理、知識、年齡、閱歷的不同,對於我們來看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如果不能放下姿態進入他們的世界去理解,就難以解讀孩子在這件事情上的情緒和感受。要是孩子比較小的話,不妨抱在懷裡和孩子說話。

    其次是要耐心的聆聽孩子對事件的描述,探尋和確認孩子自己在事件裡的真實感受。正如之前要讓自己放下姿態來,聆聽孩子的聲音也是不能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念來進行判斷。說實在的,作為父母要做到這點真的比較難。別說是聆聽了,但是放下姿態來說,作父母的往往還沒好好聽,就已經是斥責或者是憤怒了。等於說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平復,反而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所以,耐心地聆聽孩子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可能就完全兩樣,在聆聽中我們還要不斷地確認事情和感受的細節,以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引導。

    第三是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援。在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到孩子的情緒感受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當然有時孩子正在情緒上,不要一板一眼地去和孩子強求道理的正確性。孩子遭遇負面情緒時,你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相信透過自己的姿態的平等和耐心的聆聽,就已經幫助到孩子宣洩到大部分的情緒了。剩下的是怎樣用自己的情緒和鼓勵去幫助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背後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情緒。當孩子能夠了解到自己在裡面的心理脈絡,我想就會改變自己的心情了。

  • 7 # 媽媽充電屋

    孩子的負面情緒是比較直觀的,孩子不會隱藏,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後,要即使的給孩子反饋,根據不同的情況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讓孩子形成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

    1 憤怒、生氣

    如果孩子因為某些原因憤怒、生氣、發火,家長切忌以怒制怒,威脅恐嚇,也不要冷處理。

    一般孩子生氣的時候,可能會大吵大鬧,撒潑打滾,或者扔東西,砸東西。這時候,我會先帶著孩子離開案發現場,去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不會影響別人。憤怒的人面前,任何邏輯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

    我會蹲下來,看著孩子,如果孩子不抗拒,就抱抱他,輕輕的拍拍他。接受他的憤怒,不要說服他別生氣,生氣沒有應該不應該一說。

    待他情緒平復了,再聊一聊他憤怒的原因,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一般這樣,孩子就不會抗拒了。

    2 傷心,失望

    孩子可能因為不能去參加什麼活動,或者父母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傷心,失望的哭泣。

    家長不要認為孩子不通情理,不體諒父母,他只是單純的傷心和失望而已。

    還是那句話,讓他哭,讓他表達傷心。父母要在他身邊,和他同一高度,擁抱他,接納他。如果真的是父母爽約導致孩子不開心,父母要真誠的道歉和解釋。

    3 無理取鬧

    孩子想要什麼玩具,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要求,被家長拒絕會以哭鬧威脅的,家長應該堅持原則,將孩子帶離公共區域。家長要前後一致,不要被孩子的威脅左右。

    事先跟孩子約定好相應的規則,如果孩子要打破規則,家長要前後一致,讓孩子遵守承諾。

    總結下來,就是孩子有父母情緒時,不要跟孩子講道理,不冷站,不發脾氣,抱抱孩子,情緒穩定後再解決問題。

  • 8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9 # 壹父母

    世上總會有眾多的不盡人意,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生課題。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在合理的範圍內充分表達情緒。過度的壓抑情緒並不是健康的表現,相反,充分、適當地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也標誌著孩子的心理發育是健康的。

    但是孩子畢竟不是大人,並不能將自己的情緒恰到好處的控制,在這時候孩子通常會出現一些偏激的行為,如砸東西、說反話、與別的孩子吵架或者打架。這不僅不利於孩子情緒的宣洩還會損害別人的利益。若是衝撞了長輩也是非常不禮貌的。

    所以,首先要告訴孩子發洩情緒並非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範圍內,情緒的宣洩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妄為。等到孩子的年齡略微長一些的時候,就應該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問題並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非亂髮脾氣。

    比如,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了一些而出現不高興的情況,就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幫孩子分析原因。此時,應該幫助孩子找到考不好的原因,比如是因為考試的時候過於粗心大意,還是對某一道題思路出現了錯誤?還是學習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講課?這樣將問題細分逐一分析,讓孩子自己梳理問題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辦法。問題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自然隨之解決。多嘗試幾次經過諸如此類的疏導和分析,孩子的性格也會慢慢變得心平氣和。

  • 10 # 壹父母

    世上總會有眾多的不盡人意,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生課題。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在合理的範圍內充分表達情緒。過度的壓抑情緒並不是健康的表現,相反,充分、適當地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也標誌著孩子的心理發育是健康的。

    但是孩子畢竟不是大人,並不能將自己的情緒恰到好處的控制,在這時候孩子通常會出現一些偏激的行為,如砸東西、說反話、與別的孩子吵架或者打架。這不僅不利於孩子情緒的宣洩還會損害別人的利益。若是衝撞了長輩也是非常不禮貌的。

    所以,首先要告訴孩子發洩情緒並非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範圍內,情緒的宣洩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妄為。等到孩子的年齡略微長一些的時候,就應該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問題並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非亂髮脾氣。

    比如,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了一些而出現不高興的情況,就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幫孩子分析原因。此時,應該幫助孩子找到考不好的原因,比如是因為考試的時候過於粗心大意,還是對某一道題思路出現了錯誤?還是學習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講課?這樣將問題細分逐一分析,讓孩子自己梳理問題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辦法。問題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自然隨之解決。多嘗試幾次經過諸如此類的疏導和分析,孩子的性格也會慢慢變得心平氣和。

  • 11 # 青音約

    情緒是送信人,它要傳達一些資訊給我們。我們平常所說的負面情緒,是指一些我們不大容易接納的情緒,如憤怒、悲傷等,但它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我們成人習慣了壓抑這些情緒,但小孩子因為大腦的額葉等主管控制和計劃的部分不夠發達,常常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一旦情緒來了常常就會表現出來。現在父母已經知道用體罰強行壓制孩子的情緒是不好的,但是在一些公眾場合,或者緊急情況下,孩子用哭鬧、耍賴、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還是會讓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很尷尬,甚至要面臨“擾民”的指責。

    我們一般會先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需要緊急制止。我們通常反對肢體暴力或者言語暴力,也就是反對打罵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出現傷人、自傷、破壞物品或者其它干擾公共秩序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建議家長採取一些強制措施。不要養出肆無忌憚的“熊孩子”。比如強制性把他抱著離開現場等。通常孩子在兩歲以後逐漸進入自主期,會出現一些比較過分的要求,比如要玩具,躺在超市的地上哭鬧耍賴不走,如果任他“釋放天性”,其實是對公眾的干擾。讓他學到對自然界,對生命和公眾秩序的畏懼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旦學會敬畏,在後來成長過程中反而會更順利。

    如果他沒有傷人、自傷或者破壞物品、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有些行為我們其實需要接納。比如他跟小朋友玩遊戲玩得很高興,家長突然叫回家吃飯,他一時接受不了,就哭鬧不肯回家。這種情況下,要能夠識別出孩子內心的情緒,是因為很開心突然被打斷了,要接受孩子的節奏比成人的慢,接受孩子缺少計劃性。這些情況下,最好允許他發發脾氣,陪著他,幫他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情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捨不得離開小朋友,剛才你們玩的那麼開心……

    請儘量對孩子做到以下幾點:提前告知孩子一些變化,讓孩子有多點時間做心理準備,按照孩子的心理節奏來;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學習用言語表達情緒;對孩子無理要求堅決不讓步,讓孩子知道發脾氣也得不到他想要的;拒絕也做到溫柔的堅持,不要以暴制暴,給孩子做糟糕的示範。

  • 12 # 青音約

    情緒是送信人,它要傳達一些資訊給我們。我們平常所說的負面情緒,是指一些我們不大容易接納的情緒,如憤怒、悲傷等,但它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我們成人習慣了壓抑這些情緒,但小孩子因為大腦的額葉等主管控制和計劃的部分不夠發達,常常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一旦情緒來了常常就會表現出來。現在父母已經知道用體罰強行壓制孩子的情緒是不好的,但是在一些公眾場合,或者緊急情況下,孩子用哭鬧、耍賴、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還是會讓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很尷尬,甚至要面臨“擾民”的指責。

    我們一般會先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需要緊急制止。我們通常反對肢體暴力或者言語暴力,也就是反對打罵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出現傷人、自傷、破壞物品或者其它干擾公共秩序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建議家長採取一些強制措施。不要養出肆無忌憚的“熊孩子”。比如強制性把他抱著離開現場等。通常孩子在兩歲以後逐漸進入自主期,會出現一些比較過分的要求,比如要玩具,躺在超市的地上哭鬧耍賴不走,如果任他“釋放天性”,其實是對公眾的干擾。讓他學到對自然界,對生命和公眾秩序的畏懼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旦學會敬畏,在後來成長過程中反而會更順利。

    如果他沒有傷人、自傷或者破壞物品、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有些行為我們其實需要接納。比如他跟小朋友玩遊戲玩得很高興,家長突然叫回家吃飯,他一時接受不了,就哭鬧不肯回家。這種情況下,要能夠識別出孩子內心的情緒,是因為很開心突然被打斷了,要接受孩子的節奏比成人的慢,接受孩子缺少計劃性。這些情況下,最好允許他發發脾氣,陪著他,幫他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情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捨不得離開小朋友,剛才你們玩的那麼開心……

    請儘量對孩子做到以下幾點:提前告知孩子一些變化,讓孩子有多點時間做心理準備,按照孩子的心理節奏來;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學習用言語表達情緒;對孩子無理要求堅決不讓步,讓孩子知道發脾氣也得不到他想要的;拒絕也做到溫柔的堅持,不要以暴制暴,給孩子做糟糕的示範。

  • 13 # 紫花地丁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都是一個終身的課題,需要不斷去練習去反思。而對於兒童而言,由於他們的大腦還處於一種持續發育的狀態,很多心理能力也都無法和成人相比,因此情緒管理就顯得更加吃力,常常會因為一些成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崩潰、哭鬧。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意識到兒童與成人相比,在情緒控制和調節方面的缺陷,並接納這一現實。而不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責備孩子,認為是他們故意在與父母做對。也只有在做到這一點之後,身為父母的我們,才能夠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孩子。而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做的,並不是去壓抑情緒,而是要幫助他們能夠容納自己的情緒,進而透過恰當的行為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此,當孩子陷入劇烈的負性情緒的時候,我個人建議父母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進行:

    首先,給孩子一個情緒表達的空間。這意味著當孩子哭鬧、叫喊的時候,父母先不要急於阻止或是去安慰,如果孩子並沒有傷害自己或是他人的過激舉動,可以讓他們哭鬧一段時間,先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而這一表達空間,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體會自己的情緒,容納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當孩子發洩得差不多了,情緒也趨於平穩的時候,父母可以再介入,表達出對孩子的關注和支援,並邀請孩子來言語化自己剛剛的情緒。比如說,父母可以溫和地問孩子:“可以告訴我剛才發生了什麼嗎?”、“你剛才是怎麼想的?”、“你現在的感覺和剛才有什麼不同?”這個時候,言語化的過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變得對自己的情緒具有一些掌控感。

    最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除了發脾氣之外,是否還有別的方式來解決。很多時候,孩子大哭大鬧撒潑打滾,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學會別的方式來幫助自己調控情緒。所以,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說,“當你下次搭不好積木時,可不可以先來找媽媽幫忙?而不是把所有的積木都扔掉?”總之,要邀請孩子一起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ta感覺到自己對於情緒是有能力調節的,是可以有很多方法來應對的。

  • 14 # 紫花地丁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都是一個終身的課題,需要不斷去練習去反思。而對於兒童而言,由於他們的大腦還處於一種持續發育的狀態,很多心理能力也都無法和成人相比,因此情緒管理就顯得更加吃力,常常會因為一些成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崩潰、哭鬧。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意識到兒童與成人相比,在情緒控制和調節方面的缺陷,並接納這一現實。而不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責備孩子,認為是他們故意在與父母做對。也只有在做到這一點之後,身為父母的我們,才能夠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孩子。而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做的,並不是去壓抑情緒,而是要幫助他們能夠容納自己的情緒,進而透過恰當的行為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此,當孩子陷入劇烈的負性情緒的時候,我個人建議父母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進行:

    首先,給孩子一個情緒表達的空間。這意味著當孩子哭鬧、叫喊的時候,父母先不要急於阻止或是去安慰,如果孩子並沒有傷害自己或是他人的過激舉動,可以讓他們哭鬧一段時間,先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而這一表達空間,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體會自己的情緒,容納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當孩子發洩得差不多了,情緒也趨於平穩的時候,父母可以再介入,表達出對孩子的關注和支援,並邀請孩子來言語化自己剛剛的情緒。比如說,父母可以溫和地問孩子:“可以告訴我剛才發生了什麼嗎?”、“你剛才是怎麼想的?”、“你現在的感覺和剛才有什麼不同?”這個時候,言語化的過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變得對自己的情緒具有一些掌控感。

    最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除了發脾氣之外,是否還有別的方式來解決。很多時候,孩子大哭大鬧撒潑打滾,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學會別的方式來幫助自己調控情緒。所以,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並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說,“當你下次搭不好積木時,可不可以先來找媽媽幫忙?而不是把所有的積木都扔掉?”總之,要邀請孩子一起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ta感覺到自己對於情緒是有能力調節的,是可以有很多方法來應對的。

  • 15 # 泡泡育樂園

    孩子有負面情緒很正常,最為家長要正確看待這個事情。無論他是哭鬧,還是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著急,更不要沒有耐心。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讓孩子認識情緒

    讓孩子知道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壞情緒,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媽媽可以告訴他“你生氣了,不過每個人都會生氣,媽媽也會生氣”

    大人也會有壞情緒,當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媽媽現在有點煩,不過是媽媽工作上的事情造成的,和寶寶沒關係,我單獨安靜的呆一會就好了”

    讓孩子知道,負面不好的情緒人人都會有,只要正確面對就可以了

    讓孩子識別負面情緒

    寶寶的情緒不高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講出自己的感覺,是生氣、煩躁、無聊、不安等等,告訴他,你現在情緒不好,所以會生氣

    如何梳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生氣了,並且告訴了媽媽,那麼幫寶寶宣洩情緒很重要。

    轉移:帶他出去走一走,看個他喜歡的動畫片,吃一頓美食,用拳頭捶打毛絨玩具等等,轉移注意力,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尋找出口: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想哭的時候就讓他哭,不要制止。孩子情緒的發展不是直線上升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很好的控制情緒且處理情緒的孩子,會越來越平和健康。態度:媽媽要用溫柔、耐心的語氣和孩子溝通,表達媽媽的愛。溝通時注意身體語言,適當點頭,加之輕輕迴應“嗯,哦”等。身體微傾斜,眼睛注視孩子的面部。遇孩子無法說清或遲疑的時候,可以鼓勵“後來怎麼樣了?繼續說媽媽在聽。”要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媽媽理解”或是“媽媽也很傷心”才回應孩子,也可以用重複孩子的做迴應話耐心:如果是年紀較小的孩子,還不能完整表達自己感受,媽媽要試圖說出孩子的感受。如果是孩子說不清楚的時候,大人不要著急,更不要訓斥孩子,讓孩子稍平靜後再說,或者可以找旁人瞭解。對孩子負面情緒的無用功

    發脾氣時講道理是聽不進去的

    堅持立場,但不要說你並不會做的話,如“再哭就不要你了”無效的安慰,如“丟了再買一個”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任何的情緒,積極以及消極的情緒,包括興奮、快樂也包括煩躁、氣憤、委屈等。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認同或支援,而是關注並理解,心理學上叫共情或同理心。

    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壞情緒,但是不可以接受因壞情緒而帶來的不好的行為,如因為生氣發脾氣,而故意把滿滿一碗飯打翻,如果需要懲罰也是懲罰他的行為。

  • 16 # 泡泡育樂園

    孩子有負面情緒很正常,最為家長要正確看待這個事情。無論他是哭鬧,還是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著急,更不要沒有耐心。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讓孩子認識情緒

    讓孩子知道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壞情緒,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媽媽可以告訴他“你生氣了,不過每個人都會生氣,媽媽也會生氣”

    大人也會有壞情緒,當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媽媽現在有點煩,不過是媽媽工作上的事情造成的,和寶寶沒關係,我單獨安靜的呆一會就好了”

    讓孩子知道,負面不好的情緒人人都會有,只要正確面對就可以了

    讓孩子識別負面情緒

    寶寶的情緒不高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講出自己的感覺,是生氣、煩躁、無聊、不安等等,告訴他,你現在情緒不好,所以會生氣

    如何梳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生氣了,並且告訴了媽媽,那麼幫寶寶宣洩情緒很重要。

    轉移:帶他出去走一走,看個他喜歡的動畫片,吃一頓美食,用拳頭捶打毛絨玩具等等,轉移注意力,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尋找出口: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想哭的時候就讓他哭,不要制止。孩子情緒的發展不是直線上升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很好的控制情緒且處理情緒的孩子,會越來越平和健康。態度:媽媽要用溫柔、耐心的語氣和孩子溝通,表達媽媽的愛。溝通時注意身體語言,適當點頭,加之輕輕迴應“嗯,哦”等。身體微傾斜,眼睛注視孩子的面部。遇孩子無法說清或遲疑的時候,可以鼓勵“後來怎麼樣了?繼續說媽媽在聽。”要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媽媽理解”或是“媽媽也很傷心”才回應孩子,也可以用重複孩子的做迴應話耐心:如果是年紀較小的孩子,還不能完整表達自己感受,媽媽要試圖說出孩子的感受。如果是孩子說不清楚的時候,大人不要著急,更不要訓斥孩子,讓孩子稍平靜後再說,或者可以找旁人瞭解。對孩子負面情緒的無用功

    發脾氣時講道理是聽不進去的

    堅持立場,但不要說你並不會做的話,如“再哭就不要你了”無效的安慰,如“丟了再買一個”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任何的情緒,積極以及消極的情緒,包括興奮、快樂也包括煩躁、氣憤、委屈等。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認同或支援,而是關注並理解,心理學上叫共情或同理心。

    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壞情緒,但是不可以接受因壞情緒而帶來的不好的行為,如因為生氣發脾氣,而故意把滿滿一碗飯打翻,如果需要懲罰也是懲罰他的行為。

  • 17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孩子之所以出現不良情緒(或者不良行為),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孩子不聽話或者脾氣暴躁,這其實包含著一種暗示,它在提醒父母,要看到情緒、行為背後的真相。

    就好比衛生間漏水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水閥關上了事,而是需要查詢漏水的地方,並且想辦法修復它。

    01 全然地接納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尤其是和父母對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挫敗、很喪氣,本能地想要儘快消除、阻止,並且習慣性地衝孩子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這樣做確實效果立竿見影,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我們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對孩子做到全然的接納,看到孩子內心的飢渴與無助,明白孩子的任何表現都是有原因的,給到孩子真正的愛與呵護。

    02 正確地引導孩子。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傾聽,簡短地迴應。可以溫和而愉快地對孩子說:“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著急、不要生氣,這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要把你的感受說出來,你說出來,別人才會明白。”

    這樣對孩子說,當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知道如何去應對了。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全部的真相,但是,有些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眼睛,更要用自己的智慧之心……

  • 18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孩子之所以出現不良情緒(或者不良行為),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孩子不聽話或者脾氣暴躁,這其實包含著一種暗示,它在提醒父母,要看到情緒、行為背後的真相。

    就好比衛生間漏水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水閥關上了事,而是需要查詢漏水的地方,並且想辦法修復它。

    01 全然地接納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尤其是和父母對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挫敗、很喪氣,本能地想要儘快消除、阻止,並且習慣性地衝孩子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這樣做確實效果立竿見影,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我們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對孩子做到全然的接納,看到孩子內心的飢渴與無助,明白孩子的任何表現都是有原因的,給到孩子真正的愛與呵護。

    02 正確地引導孩子。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傾聽,簡短地迴應。可以溫和而愉快地對孩子說:“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著急、不要生氣,這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要把你的感受說出來,你說出來,別人才會明白。”

    這樣對孩子說,當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知道如何去應對了。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全部的真相,但是,有些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眼睛,更要用自己的智慧之心……

  • 19 # 知行養育

    允許哭,那是情緒表達方式,笑和哭都是孩子的權利,孩子有權選擇。但過界的鬧就要設定界限。也就是可以哭,但不可以沒界線。

    那面對孩子鬧的時候如何共情呢?

    1.輕拍孩子肩膀,並站在孩子身旁,告訴他你願意陪在他身邊。

    2.等孩子情緒平復些後,再問他發生的事情,問問他什麼感受,孩子通常都會把心中的委屈不滿告訴你。

    3.對於正在怒氣當頭大發脾氣的孩子,你可以緊緊的抱著他,唱一首曾給他唱過的歌,直到他平靜下來,然後再好好跟他聊一聊。

  • 20 # 行走的人生旅途

    當一個人身處極大痛苦之中時,甚至可能會完全喪失對外界的感受。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執著,期待心太強,不肯接受事實。接受它,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去其他地方,這樣你的痛苦就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很痛苦,是否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