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va實用技術
-
2 # 尋脈九州
武安州白塔位於赤峰市敖漢旗原南塔鄉飲馬河北岸的小崗上,因河對岸為遼代武安州的城址而得名。
此塔外觀八角十一級密簷式,高約30米。主體建於遼代。歷經千年歲月的洗禮和人為的破壞,現在已是相當殘破。塔身開裂,塔下滿地殘磚碎瓦
4月22日,赤峰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旺盛還專程到豐收鄉白塔子村調研遼代武安州白塔修繕保護工作。
查看了遼代白塔的保護現狀,詳細瞭解了保護修繕情況。王旺盛要求,市文物保護部門和敖漢旗要加強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白塔的修繕、保護工作。要認真聽取專家意見,科學制定修繕方案,儘快啟動修繕工程。要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在保證修繕效果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進施工進度,爭取早日修繕完成。
武安州白塔是國寶級單位,不用擔心經費的問題,現在上級領導重視了,後續就不用太擔心了。
乍暖還寒,草木枯黃,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武安州白塔破敗而悲涼。這座身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有1000年曆史的遼代白塔,目前裂開至少18道黑縫,生出100多個黑孔,塔身傾斜,不時有磚塊墜下。調查發現,儘管各方都意識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是維修工作長達7年始終在“紙上”來回打轉,遲遲不見修繕,導致千年遼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面臨倒塌。當地群眾和業內專家呼籲,亟須提高效率,立即對白塔進行加固維修,保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千瘡百孔成“斜塔”
從赤峰市敖漢旗出發,向西驅車30多公里,記者來到豐收鄉白塔子村。武安州白塔(以下簡稱“白塔”)便位於村子西側的一處高崗上。然而,來到這座千年白塔腳下,看到的卻是令人揪心的一幕。整座古塔已經嚴重破損,塔體發生歪斜,遍佈千瘡百孔,甚至面臨倒塌危險。67歲的村民李成儀住在白塔腳下。去年農曆二月初二,村裡舉行“祭塔”儀式時,他猛然發現,自己老了,相伴60多年的白塔也“老”了:塔磚越掉越多,地上堆滿了碎磚頭;牆體外張,裂出一道道長口子;塔基座收窄,整個塔都變歪了。“這塔恐怕不中了。”他擔憂地說,“隨時可能塌。1年?10年?一場大雨可能說塌就塌!”邢玉華是白塔保護工作站的工作人員,他列舉了一連串的擔憂:牆磚鬆動,磚縫裡的黃泥一摳就掉;裂縫變多、變大,塔北面有處縫隙甚至裂開10多釐米,南面的裂縫有4釐米;塔體已經向西北方向傾斜;塔基座縮排去一米多,頭重腳輕……他著急地說:“塌了可就瞎了,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是千年古蹟啊!”
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遼寧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研究評估稱,白塔是一座八角形密簷空心塔,是現存遼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最具遼中期建塔特色,且僅存的空心式磚塔,同時還是唯一一座採用穹頂式佛龕的現存遼塔,具有極高研究價值。2013年,該塔及所在地武安州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白塔當前的處境十分堪憂。記者繞著白塔走完幾圈,粗略一數發現,整座塔竟然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孔洞,18條明顯裂縫,最多的一個塔面上有近30個孔洞,最長的裂縫縱穿5層塔簷。此外,塔簷和塔頂上已經長出野草,還有鴿子在塔裡築巢。“我小時候白塔還不這樣,以前牆皮是光溜的,牆體也沒往外劈,裂紋也沒這麼多。”眼前的白塔,讓時隔20年回鄉探親的李桂芬大吃一驚。匆匆瞥過幾眼,她就帶孩子離開了這裡。不少村民也意識到了危險。35歲的村民李金虎近幾年把孩子看得死死的,嚴禁靠近白塔。“怕塔上掉磚頭,砸壞孩子。”李金虎回憶說,小時候他經常去白塔玩,甚至爬上爬下,“現在用手就能把磚頭扒拉下來,能不害怕?”
紙上“修繕”已多年千年古塔何以破敗成如此模樣?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自然原因,還與漫長、低效的維修審批過程有很大關係。從2016年加固工程立項獲得國家批覆,白塔竟是在紙上“修”了多年,實際維修一拖再拖,遲遲未動。在多數村民眼裡,年久失修是白塔面臨倒塌的主要原因。邢玉華指著南牆裂開的口子說:“這幾年村裡下了幾場大雨,加上風吹日曬,裂紋明顯變寬了。牆體裂成那樣,遇到大暴雨或者地震,可能一下就倒了。”李成儀也很納悶,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破得要塌了,就是不見有關部門出手,“塔跟房子一樣,沒人管、沒人修,可不就是塌嘛?何況白塔已經有一千年了!”
據敖漢旗博物館館長田彥國介紹,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武安州白塔在歷史上有過修繕的記錄。查閱檔案發現,早在2016年,國家文物局就在《關於武安州遺址—武安州塔保護加固工程立項的批覆》中,同意白塔的修繕工作。可之後遲遲不見內蒙古啟動維修,直到2018年白塔的處境被媒體報道引發關注,敖漢旗方面才回應“不知道工程立項在2016年時就通過了”。2018開始,敖漢旗終於著手起草維修方案,但逐級向自治區上報了2次《武安州遺址—武安州塔保護維修方案》,都接連被第三方評審打回修改,截至目前修繕仍未開始。敖漢旗一位不願具名的幹部透露,實際上當地向上提交修繕計劃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上面重視不夠”沒啥實質進展,現在翻回頭看,白塔一直在紙上“修繕”了多年。除此之外,白塔也存在被人為破壞的現象。61歲的村民李桂金說,過去日子不好過,一些村民家壘兔舍、蓋豬圈用的都是白塔上的磚,“用鐵棍使勁一撬,崩下來的磚頭就拉回家用了”。在不少村民的記憶裡,過去在白塔上爬進爬出非常容易。即便現在,村民或外地人還經常到白塔南面的洞內燒香拜佛,地上殘留著紙錢灰燼,多處牆壁被燻黑。塔口處,煙花炮皮、酒瓶子、易拉罐等廢物亂扔一地。而白塔四周的磚塊上,刻了數不清的人名。
保護工作拖不起白塔維修方案設計方——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等三家單位做出的現狀評估顯示:塔體破損十分嚴重;塔基座面磚全部脫落,基座根部有多處盜洞;塔身部分破損十分嚴重;一層大簷全部掉落;塔頂和塔剎早已缺失,原形制不清。內蒙古文物局稱,塔基空心,形勢危急。敖漢旗政府則表示,目前白塔傾斜3度。當地群眾和文物專家呼籲,白塔修繕拖不起等不起,亟須提高效率,加快啟動白塔修繕。白塔維修方案遲遲未透過,除方案本身有待完善,也與第三方評審專家組成員換來換去、意見層出不窮有關係。第一版方案提交後,因為專家組成員持有不同意見,最終未能透過。然而,按照專家意見修改並提交的第二版方案,卻再次被專家組否決。記者採訪瞭解到,當時參與第二版方案評審的專家組成員,全是新面孔,並不認同“前任”提出的修改意見。當地幹部擔憂,第三次維修方案正在提交,評審專家又再次換人,“除了一次次劃叉,我們更需要完善的方案。”對此,內蒙古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陳亞光迴應,針對第三版維修方案,文物局將聯絡專家進行指導,幫助其透過方案審議。“資金和技術不是問題,維修方案一經透過,將立即維修。”白塔已成危險建築,存在墜磚、倒塌等險情。但遊客並不知情,千年遼塔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外地人前來。為了安全,白塔外圍起一圈鐵絲網,可塔東邊的鐵絲網早被人踏倒,南邊的門鎖也被拆掉,遊人隨便進出。記者在現場統計了一下,一下午時間就有近三十人前來遊覽。他們翻過鐵絲網,鑽進白塔洞內燒香拜佛,沒有提示、沒人管。敖漢旗的一位文物專家建議,白塔修繕前須嚴加管理,避免加劇對白塔的損害,同時避免事故發生。白塔的損壞、修繕的緩慢、管理的鬆垮,暴露出當地文物保護工作的整體窘境。契丹遼文化的一位研究者表示,對待文物、古建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能“急診”的就不“門診”。他認為,內蒙古尤其是赤峰,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燦若繁星,文物眾多,價值不可估量。亟須在保護理念、保護力度、保護方式上“更走心”“更給力”,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