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希特勒把巴爾幹、義大利、北歐、西線等地區,所有能抽調的部隊全部抽調到東線參加庫爾斯克會戰。最終能取得這場決戰的勝利嗎。如果德軍在這場戰役取得了勝利。東線的戰場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後,德國失去了區域性戰略優勢,甚至被迫陷入了防禦。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在曼斯坦因的建議之下,決定發動庫爾斯克戰役。這是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試圖重新掌握戰略主動權的進攻。如果這場戰役可以獲得勝利,那麼,德國將極大的改善位於東線戰場上的戰略局勢。德國也為了這場著名的會戰,集中了自己手裡龐大的裝甲部隊。這支部隊在德國軍隊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但是這次世界著名的坦克會戰,最後還是以德國的失敗告終。那麼為什麼德華人集中瞭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還是失敗了呢?

    德國內部有著嚴重的分歧對於庫爾斯克會戰是否要進行,德國最高統帥部內部是有著嚴重分歧的。因為這場戰役會爆發,是因為德國前線統帥曼斯坦因認為,當前的德國有機會發動反攻,去奪回戰略主動權。所以他向最高統帥部遞交了申請,希望在此地區集中兵力發起一場大規模會戰,以奪取在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但是這項決議並沒有在德國最高統帥部得到統一。

    因為當時的戰略局勢,其實已經向蘇聯方面滑落了。蘇聯正在一步步地掌握戰場主動權,德國最高統帥部裡面又分為保守派和激進派兩種。保守派認為德國應該進入短時間的防禦,甚至放棄一部分土地,採取彈性防禦的政策去消磨蘇聯的兵力。但是激進派則認為德國應該繼續發動進攻,利用自己的戰略優勢快速掌握戰場,以打敗蘇聯。而這兩種思潮的對立,也就使得這次坦克會戰本身就面臨著很多內部威脅。

    首先在戰場上能否掌握戰機也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手之一,德國高層對於是否要進行庫爾斯克坦克會戰,一直以來都沒有達成一致。當德國最高統帥部透過扯皮,最後總算是通過了這場戰役的規劃時,其實戰機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延誤了。因為曼斯坦因是看到蘇聯防線並不完整,並且兵力也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戰略規劃。但是當德華人做好反攻準備的時候,蘇聯已經對庫爾斯克地區的部隊進行了加強,當德華人發動反攻的時候,其實戰機就已經被延誤了。

    德軍本身就損失慘重,並且沒有得到有效的補充眾所周知,德國在對待蘇德戰爭是十分樂觀的。認為只要對蘇聯發動閃電戰,蘇聯會在短短數月之內就投降。但事實上他們低估了蘇聯的決心,以及蘇聯的龐大的國土縱深。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華人一直就沒有采取全面動員和總體戰策略,國內其實只有不到一半的工業生產能力是在維持前線的戰爭。這直接導致了德華人所受到的損失,是很難得到補充。

    在長時間的戰爭以後,德國的軍隊就已經損失慘重,已經沒有辦法再向戰爭初期那樣發動快速的反攻了。而庫爾斯克保衛戰之前,德國作為主力的南線部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戰鬥力。德國也是在庫爾斯克會戰前夕才開始全面動員和總體戰,但是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很晚了。德華人在這場戰役中基本上集中了當時在東線所有的機動化部隊,這些部隊有接近3000輛坦克,這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接近了在開戰初期德國裝甲部隊數量,這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裝甲叢集之一。

    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德國就可以輕易地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因為上文已經提到過了,因為德國內部的嚴重分歧,已經貽誤了戰機,蘇聯人察覺到了德國的戰略意圖,在庫爾斯克地區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當會戰正式爆發的時候,蘇聯的兵力是德國的接近四倍,而坦克也接近三倍。這就意味著蘇聯人坦克超過8000輛,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數字。哪怕德國在單兵素質以及軍事裝備上都有所優勢,但是面臨著數倍於他們的軍隊,又怎麼可能獲得戰役勝利呢。最後的結果也確實是蘇聯人付出了十分慘重的損失,但是確實阻止了德華人的前進。而德國也徹底丟掉了在東線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雖說德華人給蘇聯帶來了龐大的損失,但這些損失對蘇聯人來說,很快就可以得到補充,但是德國卻已經無法挽回自己戰敗的命運了。

    當時的英法等國也在試圖牽制德國的精力去支援蘇聯在庫爾斯克會戰爆發之時,英國和美國已經成功在義大利半島上完成了登陸。這象徵著德國本來堅不可摧的歐洲防線,最終出現一個漏洞。在英法兩國的強勢攻擊之下,義大利很快就投降了,甚至宣佈加入了同盟國陣營,向德國宣戰。這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德國被迫需要在腹地維持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

    本來會去支援東線戰場的部隊被抽調到了義大利地區,阻止英美雙方的進攻,這直接導致德國的兵力再度分散。而在前線進行會戰的德軍也得不到來自於後方的軍事支援,但是蘇聯人的軍事力量補給卻近乎是無窮無盡的。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德國又怎麼可能獲得勝利呢。

    總結:其實庫爾斯克戰役本身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而且德軍指揮官,曼斯坦因元帥作為德軍內少有的戰略大師,他本身對於戰機以及戰略形勢的把握就非常強。如果德國統帥部內部不扯皮,或者是從一開始就否決曼斯坦因的戰略規劃,其實並不會帶來如此慘重的損失。

    但是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瓦解的。統帥部內部的分歧,也會給前線戰場上的勝負帶來一定的影響,再加上德國從國力上,本身就不可能和同盟國陣營的幾大強國對抗,而且德華人也太輕視自己的對手了。

  • 2 # 金洲91437526

    實際上戰略上的錯誤,光靠一兩場戰役的勝利是無濟於事的。希特勒把北方集團軍群長期困頓於列寧格勒城下,實際上是束縛自己大量的機動兵力,反給蘇聯人解了套。如果以少量兵力加上芬蘭軍隊牽制列寧格勒,把北方集團軍群主要兵力集中投入到中央戰線,或加入庫爾斯克會戰,蘇聯人也無力迴天!

  • 3 # 梁勇10866

    蘇聯當時人多地廣,資源豐富,僅憑一兩場戰役,無法將其征服!說白了:就算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這些戰役德軍全勝,也不會將蘇聯打垮!因為蘇聯不是波蘭,德軍越深入,戰線越長,打進去的部隊就等於送死。這一點可以參照一下咱們得抗日戰爭!只要防守方願意,哪裡都是根據地,哪裡都能成為戰場!所以希特勒就不應招惹蘇聯!而且開戰前是蘇德友好,德國完全可以把所有部隊放在歐洲。而日本小鬼子也不應該招惹美國。如果真是這樣,抗日戰爭要持續很多年,歐洲戰場的歷史可能會被改寫。但沒辦法,這些侵略者太狂妄自大了,且智商非常低!

  • 4 # 鐵血戰史1927

    這個問題問的太不嚴謹了!首先希特勒不會蠢到把所有德軍壓到庫爾斯克。如果他這麼幹了就相當於把整個西歐讓給盟軍了,法國都不用美軍來解放,自己就把自己解放了。盟軍登陸西西里島根本都不用放一槍一彈,直接開著坦克往前衝就行;英法聯軍直接橫渡英吉利海峽,互相比賽看誰先跑到柏林。這不是戰爭了,完全就是美英法三國軍隊的賽跑!甚至直接出動空降兵,蛙跳作戰。

    在一點如果希特勒真的把西線所有兵力調到東線,這個調兵的過程需要時間的。“堡壘計劃”原定進攻時間是5月4號,就因為準備不足才推遲到7月5號,這段時間讓蘇聯加強了庫爾斯克戰場的防禦體系。如果德國再拖到等西線兵力全部到達庫爾斯克再發動進攻,估計那時候蘇聯也會集結更多兵力。

    假如說希特勒施法把西線所有的兵力透過魔法陣瞬間轉移到庫爾斯克戰場。那麼“堡壘計劃”絕對會勝利。在7月5號“堡壘計劃”執行時,德軍有90萬人,德軍西線兵力大概有130萬人,加在一起就是220萬人,而蘇聯三個方面軍共計190萬人。“堡壘計劃”從理論上講是很成功的一個作戰計劃,而從實際上講就是個失敗的作戰計劃,因為德軍沒有足夠的兵力支撐他實現這個計劃。而現在希特勒把西線所有兵力集結到了庫爾斯克,那麼現在德軍就有足夠的兵力來打贏這場戰爭 。很可能德軍依靠先進的裝備加上充足的兵力圍殲了庫爾斯克的蘇軍。大不了蘇軍再損失一百多萬人。在東線德軍不出意外會重新掌握主動權,搞不好再打回莫斯科,然後再來一場莫斯科保衛戰!但是有什麼意義呢,法國自己就解放自己了,西線也歸盟軍了,戰爭輸的更痛快。

  • 5 # 軍武最前哨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庫爾斯克戰役作為德軍在東線戰場發起的最後一次戰略性的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在戰役開始之際本身就從西線調遣了一定的兵力增援:整整五個滿編裝甲師。

    要知道,在曼施坦因決定進行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德軍剛剛經歷了戰爭開始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而且也是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和德軍的整體實力被徹底扭轉。雖然法國投降德國意味著西線戰事暫告段落,但與仰仗天塹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卻一直沒有停止作戰;而且幾乎就在庫爾斯克戰役開始的同時,以美英聯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拉開了進攻義大利的序幕:西西里島登陸。

    而西西里島登陸也意味著西線戰爭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盟軍的反攻階段。另外在此之前不久,盟軍還剛剛在北非取得了勝利。所以說,由於英美聯軍在西線對德國的牽制以及巴巴羅薩計劃的大規模兵力投入,德軍能在庫爾斯克會戰時期抽調五個滿編師已屬難能可貴。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軍緊接著就開始了乘勝追擊的大規模反攻,意圖一舉收復高加索北部和頓河平原;此時的德軍整體上已經喪失了對抗蘇軍的能力,只能邊戰邊退。

    只是在此期間,德軍在哈爾科夫的勝利讓他們又看到了反轉局勢的曙光,所以才有了曼施坦因試圖以主動進攻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庫爾斯克戰役。整體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為蘇軍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庫爾斯克則切斷了德軍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總而言之,1943年對於德軍來說是形勢整體不利的一年:但東線戰場一系列的戰略性失利和西線第二戰場的逐漸開闢都預示著德國已成強弩之末;雖然期間出現了一些迴光返照的跡象,但對於大局無濟於事。

    所以,即便庫爾斯克戰役之時德國盡其所能的調兵遣將,也無法從根本性上改變戰爭走向(德國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直觀損失本身就比蘇聯小),甚至還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當然,如果德軍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還有可能挽救危局。

  • 6 # 風雨兼程170983658

    歷史沒有“假設”,更沒有“如果”真的有“如果”怎麼樣?那歷史將會改變,世界格局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惜歷史不會重演!

  • 7 # 勁草145206340

    庫爾斯克,希特勒本來是可以贏的。輸在“圖靈”身上了和北非一樣,即“狼群”是敗於“圖靈”在先的。全敗在“圖靈”手裡了!

  • 8 # 戰略論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應該是指在不考慮西線威脅的前提下,德軍和蘇軍彼此都投入所有的兵力來進行東線的決戰,到底誰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來看下抽調西線德軍到底會為這場會戰增加多少兵力。截止庫爾斯克會戰發起前,德軍在西線總計有2個裝甲師(或裝甲擲彈兵師)、30個步兵師、10個保安師(訓練師或預備隊師),總計42個師。即便刨除那10個尚未訓練完畢的師,還有32個德國師,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投入進攻作戰的兵力是28個師,包括4個師的預備隊,還有10個師是用於駐守防線,並不參與進攻。再考慮到西線德軍並不全是齊裝滿員,至少在得到西線德軍的增援後,執行“堡壘行動”的德軍實力可以翻番,尤其是步兵部隊的翻番。

    32個德國師意味著是兩個完整的步兵集團軍,這將會給這場會戰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德軍在這場會戰中最大的缺點就是步兵師的不足,而不得不將裝甲師投入一開始的進攻中,這導致德軍裝甲師的實力大大受損,無力承擔突破蘇軍陣地後的縱深突破任務。經驗表明,在突破敵方的野戰防禦地帶後進行的縱深挺進任務,必須由新銳部隊執行才能保證足夠的突破深度,將戰術勝利擴充套件為戰役勝利甚至是戰略上的勝利。

    有了這幾十個師,德軍可以將裝甲部隊的大部分撤出來,作為戰役擴充套件之用,而突破蘇軍防線的任務則交給德軍步兵師輔以部分裝甲師,如此只要德軍的裝甲部隊不遭受重大損失,德軍就始終具有強大的進攻能力,一旦對蘇軍防線達成突破,德軍強大的裝甲部隊投入已經沒有野戰工事的蘇軍大後方,作戰模式再度轉入機動作戰,蘇軍很難在這種條件下取得勝利,畢竟這方面始終是蘇軍的短板。

    庫爾斯克會戰實際的程序是南翼的德軍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蘇軍只剩下最後一條防線,而且該方向上蘇軍坦克部隊的反擊也遭到重大損失,已經轉入防禦,如果德軍繼續進攻基本可以肯定會達成突破。而北翼的德軍基本轉入了防禦,這主要是因為其大部分裝甲部隊已經調往了奧廖爾突出部的正面第2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以阻止蘇軍已經達成的突破,因為莫德爾一開始並沒有全部投入其裝甲部隊,所以該集團軍的進攻能力還在,就是步兵單位太少,不足以維持第2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不過蘇軍在這裡的反擊也損失很大,如果莫德爾能得到哪怕是幾個步兵師的支援,還是可以恢復攻勢的,更不用說幾十個師的增援了。個人認為,在得到西線德軍的增援後,德軍幾乎可以肯定會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

  • 9 # 怒海之恨

    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使德國徹底的失去了東線戰爭的主動權,淪為捱打方,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資源在東線發動大規模會戰。

    莫斯科保衛戰打敗了德國不可戰勝的閃電戰,成為二戰轉折點,而庫爾斯克會戰其實就是德國東線徹底垮掉的喪鐘。

    其實西線的大西洋堡壘沒什麼精銳部隊,甚至還有他國的僕從軍。東線把近三百萬精銳國防軍耗掉了七八成。即使是德國舉全國之力在東線一樣是打不過蘇聯的。蘇聯後期的爆兵速度,還有強大的資源供給,再加上一些頂級的將帥,這戰爭怎麼打都打不動的。

    英美其實是給足了時間讓德國打蘇聯,問題是你打不過啊!總不至於連勝利果實都不要了全讓給蘇聯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淡化痘印的護膚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