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月青史
-
2 # 宦官
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麻子”,人們 更願意相信他的臉上 應該 長著麻子……
-
3 # 江南品古
我這樣說吧,咱們換位思考,有句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吧。
接下來,咱們一個一個來解決問題吧。
一、問題問的“修長城”,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在秦朝當時,為了防禦北方的匈奴,應該是好事,而在後代看起來也應該是好事。
但是,修長城勞民傷財,損害大量民力,有傷天和。在秦朝老百姓眼裡,就成了壞事。
修長城徵幾十萬民夫,死了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這就是大壞事。肯定一傳十、十傳百,千里萬里之外都知道。
因為老百姓怕啊,怕被抓去修長城,死在那裡。
我們總說秦朝亡於暴政,修長城就是暴政之一,這暴政是好事還是壞事?
壞事,對吧。
所以,在秦朝的百姓看來,修長城屬於壞事。
在這裡,還有一個雙標的問題。秦朝認為修長城防禦北方匈奴是好事,利在當代。這是官方的認識。
但是,老百姓未必這樣想,老百姓只管吃飽肚子,過好日子。利在當代固然好,可要是要老百姓的命呢?自然是不好。
而且,秦朝嚴刑峻法,苛政於百姓。百姓久而久之自然恨秦朝。
你搞雙標,我就來對標。你說修長城好,我們偏說要死人的。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但是,到了後世,因為長城的作用和歷史上的地位,人們淡化了曾經的血腥。
提及當時的情況少了,不代表不提及。
二、阿房宮
與修長城不同,修阿房不存在什麼功利之說。
大興土木,集天下奇珍異物於一地,大修阿房純粹只為了享受帝王的權力和樂趣。
修長城已經勞民傷財,修阿房更是欲瓜分全國民力。
同事興建兩大工程,是最不可取的。
在秦朝時期,修阿房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等到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後來人沒見到阿房宮,也就漸漸不提及了。
但修阿房畢竟不是好事,後人評價秦始皇的時候還是會列為暴政之一。
三、修靈渠,開通運河
修靈渠是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至今還被無數因為靈渠而受惠的人們代代相提。
這是大好事,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連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靈渠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到現在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開通靈渠被認為是秦始皇的大功之一。
四、鄭國渠
鄭國渠的修建,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從此,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結實的後盾。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幫助秦國統一六國,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水灌溉的先河,對後世引水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直到今天,受到鄭國渠恩惠的人們至今還在口口相傳鄭國渠的好,以及秦始皇的功勞。
結語:是非功過後人評,人們對於壞的事情總是格外關注。秦始皇既有大功,也有過錯。具體怎麼評價秦始皇,都在我們這些後來人的心中。
時代在變,人們的眼光都是向前看的,沒有人是活在過去的。對於前人的功和過,我們只能銘記於心,以史為鑑,學習好的,揚棄惡的,努力改進自己。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未來越來越好。
-
4 # changely麥田
秦始皇修長城為了抵禦匈奴入侵,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簡直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般。那個年代沒有任何機械化的東西,所有修建長城的材料都需要人用手一塊一塊的搬運,這個難度和辛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當然我們也知道修建長城死了很多人,後來又修建阿房宮,又是舉全華人力物力,直到秦滅亡時還沒有修好,可見工程量之大,加上秦朝法律嚴苛,動不動就是連坐砍頭,之後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都是去修阿房宮的路上遇到大雨,延誤了時間,按照秦朝的法律,去了是死,不去也是死,乾脆造反吧。你想想秦漢時代及後世的人們會對秦始皇有好感嗎?
-
5 # 囈語君
大家好,我是頭號小蝸。
對於很少有人提起秦始皇修堤,這件事為什麼沒有人提起?這個其實也很簡單,那便是這個和秦始皇暴君的形象不匹配!暴君不就是該做壞事,這樣才對起壞人這個稱呼。就像所有人都認為天使是善良的,但是為什麼還有黑天使呢?因為這個不應該存在,所以黑天使就不是天使,是惡魔。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書籍的力量是偉大的,人們接受的固有認知是很難改變的。為什麼現在的兩個小弟那麼鬧騰,不就是思想上的認知已經分化了嗎,想改變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秦始皇在漢朝之後,他的標籤就是暴君,秦朝的滅亡也是因為秦王朝過於殘暴,才激起了天下人的反抗,最後正義戰勝了邪惡,秦王朝覆滅了。這樣就是一個很完美的結局,也是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事情。如果說秦始皇是一個明君、一個仁君,那為什麼會把秦朝推翻呢?這個勝利者不就是代表邪惡的化身了嗎,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只有一個結果,秦始皇是殘暴的,秦王朝是殘暴的,一個極度自私自利,不顧天下眾生的君王。
我們今天就來戳破這個謊言,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之所以叫皇帝,就是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話說秦始皇也真正配的起這個稱號,正是因為他,結束了近千年的戰亂,華人民終於可以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再也沒有戰爭,再也沒有硝煙。
三皇五帝有一個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形式上統一的部落聯盟國家,而秦始皇建立的卻是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國家,書同文、車同軌,建立國家所有的統一標準。這是對於華夏文明的一種重塑,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但是這種統一,是一種改革,也是一種革命。
改的是諸侯分封制,革的諸侯和士大夫的命,這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這就是最大的殘暴,最大的不仁。使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這是不符合規律的,是違反祖制的。祖制就是自黃帝時期就開始推行的分封制。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一下,中國在上古時期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就不存在奴隸制。自黃帝開始就已經具備了封建王朝的基礎,分而封之,這就是封建制。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就是對封建王朝體質的重塑,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文明,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也許後世都在批判他,但是他創造的這個郡縣制,卻被後世一直沿用。既然是革命,就一定會有反抗,而反抗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秦王朝失敗了,但是失敗以後是什麼呢?
“復辟”,這個詞也許很多人會驚訝,其實完全不必,項羽推翻秦朝後,繼續開始分封諸侯,這絕對是一種退步。接下來從項羽的失敗來看,就是最好的印證,分封之後,天下再次陷入了混亂,如果不是劉邦,天下又會恢復到戰國時代,群雄並起逐鹿中原。
但是秦朝的滅亡總是需要理由來支撐的,勝利者不能明說秦始皇的好,於是就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焚書坑儒”、“苛政猛於虎”……等等這行說法。就是一個目的,磨滅秦始皇的影響,開啟新的時代,其實這也是對的,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家裡人自然需要齊心協力,共同建設未來,過去的已經過去,對也好,錯也罷,一切隨風而去。
秦朝建立後,國家面臨的最大的威脅,就是匈奴,這個威脅整個民族存亡的敵人,為了防禦北方的強敵,修建長城是很有必要做的事情,就像我們現在的俄羅斯一樣,也許國家的經濟不怎麼景氣,但是國防一定要硬氣,不然就有人會欺負你,這個在秦朝也是一樣。但是在面對國與家的選擇上,有些人選擇了家,忘記了國。對與錯,其實很容易可以分辨。
而“焚書坑儒”秦始皇做過了,如果換個明君,他也會和秦始皇一樣的選擇,國家既然統一了,自然目標也要統一,思想也要統一,如果還出現各種各樣的爭端,那麼國家不是又會陷入戰亂,修內政不能說是錯誤的。
話說秦始皇也沒有說是將所有的書籍都燒掉,而是選擇性的處理,而且還建立了應該說當時最大的“圖書館”阿房宮,如果真要搞學術研究,可以去參考學習,這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然而最後將這些書籍摧毀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大英雄項羽,搶奪完金銀後,一把火將這些書籍化為灰燼,然而秦始皇背起了這個天大的黑鍋,直到如今依舊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秦始皇乾的,冤不冤啊!
而“坑儒”也許有人說,這就是秦始皇殘暴的地方,然而真是如此嗎?在古代,我們都說“天子一怒浮屍千里”、“欺君之罪,其罪當誅”,這就是後世天子,而秦始皇只不過是殺了幾個騙子,幾個坑蒙拐騙的不法之徒,怎麼就成了他暴君的證據了呢?因為秦始皇追求長生,所以有一群人投其所好,最後得到了豐厚的賞金和俸祿,最後一事無成,而且還選擇逃跑。這些方生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書生,後世書生學習的都是治國之道,他們學的可不是,不然怎麼說可以製造“長生不老藥”。
壞人總是要配的起壞人的稱呼,沒有幾件壞事傍身,怎麼對的起這個稱號,而做為暴君的秦始皇,自然也需要幾張殘暴的標籤,而其貢獻對於無關的人,又有什麼關係呢?用秦始皇的殘暴來教育後人,要仁政,做為一個反面教材也是不錯的一個選擇。學到了真理,對與錯又有什麼關係呢?只是一個典故,真與假也就沒得區別。
回覆列表
喜歡歷史的人關注評論了2千年,不喜歡歷史的人昨天的事都不關注。修長城苦在當時功在後世,值得肯定。阿房宮並未修成,只為個人享樂值得批評。秦直道是鞏固國防,必須要有。靈渠和鄭國渠至今仍在溝通水系,灌溉農田,更應點贊!其他功績在課本上都很詳細。怎能說少人關注呢’?我就很關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