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第十六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應如何理解?
18
回覆列表
  • 1 # zxh1

    中國古典文獻受寫字載體的限制,一般是短而精,它的好處是讀者可以暢意解讀,缺點是有些句子不知所云,後市的註釋應運而生,也是應該的,問題是有些註釋能把原作者氣懵,有些註釋讓原作者覺得深不可測,感嘆是我寫的嗎?讀讀各類註釋也不錯聊為消食。

  • 2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3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十六章,“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是指天地間萬物廣泛興作,安坐以靜觀天地自然的迴圈往復之道。

    春來生髮意盎然

    本句,郭店楚簡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馬王堆帛書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也”,河上公本、傅奕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復”。郭店楚簡本最古,且老子為楚華人(陳為楚所滅),郭店楚簡本理應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從郭店楚簡本。理由如下:

    萬:形容種類和數量極多。萬,形聲字,甲骨文呈蟲形,本義是蟲,後為數次,指十個一千,後極言其多,各不相同。《說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眾多,動以萬計。”後引為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列子•湯問》:“高萬仞。”《漢書•律曆志》:“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後喻為極言其多,極言各不相同。

    夏日繁茂意炎炎

    物:事物,天地之間的事物。物,形聲字,從牛,勿聲,“勿”是一種雜色旗,表示雜色,本義指萬物。《說文》:“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玉篇》:“凡生天地之間皆為物也”,又,“事也”,“類也”。《易•乾》:“品物流形。”《禮記•樂記》:“物以群分。”《淮南子•天文》:“四時之散精為物。”《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周禮•太宰》:“九曰物貢。”此外,有物母(萬物之本源)、物祖(萬物之始祖)、物用(物之器用)等皆由此而來。

    旁:廣泛地。旁,形聲字,從二闕,方聲,本義是在旁邊,後引申為大,廣。《說文》:“旁,溥也。”《廣雅》:“旁,大也,廣也。”《釋名》:“在邊曰旁。”《玉篇》:“猶側也,非一方也。”《易•乾坤》:“旁通情也。”《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傳:旁,非一方。”《爾雅•釋宮》:“二逹謂之岐旁。注:岐旁,岐道旁出。”

    並:一起,一齊,同時。並,會意字,金文字形為二人並立之形,本義指並行、並列,這裡指一起、同時。《說文》:“並,併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並。”《儀禮•鄉射禮》:“並行。”《禮記•儒行》:“並立則樂。”《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舜。”《禮記•玉藻》:“並紐約用組。”《詩•齊風•還》:“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文心雕龍•附會》:“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韓非子•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並踵而生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作:興作。作,會意字,從人,從乍,本義是指人突然站起,這裡指產生、興作。《康熙字典》:“興起也,振也,造也,為也,始也。”《易•乾》:“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易•繫辭下》:“包犧氏作沒,神農氏作。”《論衡》:“周秦之際,諸子並作。”《孟子•公孫丑下》:“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孟子》:“天油然作雲。”漢張衡《東京賦》:“堅冰作與履霜,尋木起於孽栽。”

    秋來收穫意蕭瑟

    居:安處,安坐。居,象形字,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脛蹲踞形,本義是蹲著。《說文》:“居,蹲也。從屍,古者居從古,俗居從足。”《史記》:“不宜居見長者。”《左傳》:“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易•繫辭》:“則居可知也。”《呂氏春秋•離俗》:“仁者居之。”《呂氏春秋•逹鬱》:“卒不居趙地。”《淮南子•地形》:“寢居直夢。”《穀梁傳•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於鄭。”《列子•湯問》:“面山而居。”《荀子•勸學》:“君子居必擇鄉。”

    又,居原作“凥”。《說文》:“凥,處也,從屍得幾而止也。”《孝經》:“仲尼凥”,凥為閒凥,今文作居。《廣韻》:“安也。”《書•盤庚》:“奠厥攸居。”《禮•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書•舜典》:“五宅三居。注:三居謂周之夷服、鎮服、藩服也。”,又,坐也。《論語•陽貨》:“居,吾語汝。”

    吾:我自稱。《說文》:“我自稱也。”《爾雅•釋詁》:“吾,我也。” 《儀禮•士冠禮》:“願吾子之教之也。”《道德經》:“吾將鎮之以無明之樸。”《楚辭•屈原•涉江》:“莫吾知兮。”《論語•先進》:“毋吾知也。”《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左傳•桓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

    以:用以,用來。象形字,本義是用,這裡指憑藉、利用。《說文》:“以,用也。”《小爾雅》:“以,用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能以眾正。”《詩•周頌》:“侯強侯以。注:強,民以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左傳•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韓非子》:“富國以農,拒敵恃卒。”

    須:待也,本義是等待、停留,這裡指靜靜地觀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左傳•成公十二年》:“日雲莫矣,寡君須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須故人而食。”《後漢書班超梁慬列傳》:“可須夜鼓聲而發。”

    覌:觀察,觀照。觀,形聲字,從見,雚聲,本義是仔細看,這裡是指觀察、審察。《說文》:“觀,諦視也。”《博雅》:“視也。”《正韻》:“遠視、上視曰觀,近視、下視曰臨”。《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注: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書•益稷》:“餘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廣雅•釋詁》:“觀,視也。”《莊子•人間世》:“觀者如市。”《莊子•秋水》:“觀於大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易•繫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滑稽列傳》:“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戰國策•秦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

    復:迴圈往復。復,形聲字,下為“攵/攴”,是“止”的變形,表示與腳或行有關;上為“畐”的省形,有“腹滿”之義,原意是返回、回來。《說文》:“復,往來也。”《易•復》:“反覆其道。”《詩•豳風•九罭》《廣韻》:“返也。”《詩•小雅》:“言歸思復。”《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易•泰》:“無往不復。”《書•舜典》:“卒乃復。”《公羊傳•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書•大傳》:“旦復旦兮。”《論語》:“言不可復也”。

    冬來飛雪常漫天

    由此可知,所謂“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是指天地間萬物廣泛興作,安坐以靜觀天地自然的迴圈往復之道。

  • 4 # 老鍾甦

    這句是老子十六章經,坐禪寧靜下來是有標準的,靜下來,可以聽到Teana地籟人籟,或引擎聲,或嘀答聲,表示禪者已寧靜下來,可以止觀雙運了。

  • 5 # 陳廣逵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道德經》第十六章的話。該章與之直接相關的內容如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

    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慾,一心堅守清靜無為,萬物都在生長,我就看著它們迴圈往復。那事物紛紛成長著,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稱作靜寂,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規。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把握萬物歸根覆命的常態規律而守常的主張。這裡所引的文字分兩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提出要清靜無為對待萬物迴圈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總結萬物歸根覆命的常態規律。

    “致虛極,守靜篤”就是極力達到虛無,一心堅守清靜。“虛”即“空”,心無所欲為“空”;“靜”即清心之靜,是跳出紛亂之靜。“虛空”自然“清靜”。

    “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淡然地看著萬物各自紛紛成長生存;就能懂得客觀事物迴圈往復的規律。“觀”並不是單純地看,而是透過看總結經驗,把握規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紛紜之萬物;“各復歸其根”之“根”,實乃源頭,乃物之本,它既是歸宿又是源起。“歸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經》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靜”,又轉了個彎說,這就叫“覆命”。“歸根”“靜”“覆命”實際都是“死”的替代詞。看到“覆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覆使命”,向造物之神報告“我完成了使命”。其實“覆命”等詞絕非“死”的簡單替代,因為“覆命”既是舊生命的終結,又是新生命的開始。“復”是“又”“往復”的意思。“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客觀事物迴圈往復是規律,是常態,舊事物的終結是新事物的開始。“覆命曰常”告訴我們,此“常”恰恰是生命的迴圈往復的過程和規律,很象明朝進士萬民英《三命通會》中說的五行寄生十二宮:“(絕)→胎→養→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

  • 6 # 閒看秋風999

    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他將世間萬物的生生滅滅看做是一個無限的迴圈——四季變化、寒來暑往、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將這種變化濃縮成一個字——道。

    什麼是“觀復”呢?或者說什麼是“復”呢?所謂“復”,這裡的意思就是:反過來、再一次、重複。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History repeats itself ”。翻譯成漢語就是“歷史重複著自己”,這句話其實就是“觀復”的解釋。

    《道德經》裡面的第23章有這麼一句話: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晴久了必定會是雨天;一個王朝到了頂峰必然會走下坡路;人不會總是倒黴;直上青雲的,難免有一天會墜落下來;落魄的鳳凰不如雞。

    著名的收藏家馬未都有一座私人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名字就叫做“觀復”——今天的一切物件兒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老祖宗,歷史就這樣重複著自己。

    “觀復”的上下文是這樣的: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簡單講,只有靜下心來,遠離名譽場的喧囂,一遍又一遍的觀看,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看出其中奧妙,也就是“道”之所在。

  • 7 # 溫故抱一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先來讀讀這一章的全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那這一章的開篇:”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什麼意思呢?,世間萬事萬物在各自的”地盤“上,按各自的節奏在生長,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這種狀態,表述為”萬物並作“;萬物並作,雖然時間有長有短,過程紛繁蕪雜,但其總是週而復始的,也就是”吾以觀復“。

    至此,突然想起唐劉禹錫大師的詩篇:“世間人事有何窮,過後思量盡是空,早晚同歸洛陽陌,卜鄰須近祝雞翁”,有這麼一種解讀:今人與古人,雖然所處時間點不同,經歷不同,但其對人生的感受,大體都是一樣的——“早晚同歸”。從這個角度上講,今天與昨天也算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 8 # 郭成3點14

    作為超然物外的觀察者,與萬物共舞的同時,探尋萬物執行的內在規律,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著而又演進著,我與它們一起,生長髮育、變化無窮,這一切都是我臨摹的指令碼和標本,面對這些,我的使命永遠是追尋萬物執行的根本,那就是道。

  • 9 # 山有a木兮

    就是大自然自有它執行的規律,晝夜交替,四季往復,生死輪迴,老子說我們可以透過自然現象來領悟“道”,順應道而無為無不為。這是智慧,也是經驗和態度。

    有這麼一段經典唱詞:俺曾見金陵王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自然和社會是一個理兒,就是因果報應興衰自然。

    賓士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經營中存在的隱患必然潛伏與消費者的矛盾。一隻螞蟻可以毀掉大壩,萊剋星頓槍聲會引發二戰,女研究生一哭一鬧,賓士危急出現,全民網路討伐。但事情的結局其實早已定局。無非中庸而已,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至於吃瓜者充其量仰天一嘆,抱著老婆上床睡大覺。

    任何事情既是輪迴又不是輪迴,該來的總會來,只是個時間問題!

  • 10 # 語霧語

    個人覺得這是一種精神境界,思想的非凡超脫,紅塵煉心,我們都是一個修煉者,等到一定的層次或許就會明白一些有意思的事,境界不夠建議還是彆強行領悟了

  • 1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裡的“作”,是執行的意思,執行,也就是事物生、住、異、滅的過程,一個事物,從產生到不斷的成長,然後就是不停的衰敗而直至滅亡,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然而,我們知道,一個事物的滅亡,只是表面上的現象,實際情況是,這個世界的能量是守恆的,一個事物衰敗的過程,也是能量轉化的過程,當它滅亡的一剎那,能量轉化完畢,新的事物隨即誕生,又以另一個形態繼續生、住、異、滅,如此迴圈往復,永無止境。

    “並作”,是指所有的事物都在如此運轉,“並”有同時、同步的意思,《中庸》裡面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裡的“並育”、“並行”,就包含在上面“並作”之中,能量在萬物中的流動轉變,並不偏向誰,也不刻意的突出哪個,一切自然平等。

    但要想體會到這種情況,有一個前提,就是第十六章一開始就提到的“致虛極,守靜篤。”越是細微的東西,體會起來越需要安靜,一塊石頭放到手裡,我們馬上就能感受到,但一根睫毛放到手裡,如果心不靜到相當的程度,我們就無法體會到它的存在。

    我們的心足夠靜,就自然能體會到事物細微的變化,那麼事物之間運轉變化的規律,就會慢慢的顯現出來,抓住萬物變化的規律,就抓住了變化的先機,從而見微知著,就能將各種禍患消彌於無形,這就是《道德經》裡講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 12 # 上醫自療

    修煉術語,當大周天通後會身肌肉處都會有氣血流動的神經感覺這就是萬物並作,這種感長時間不斷即吾以觀復。當你大周天通後也就不難理解道德經及西升經以及眾多能叫得上經典的古文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朋友哥嫂感情破裂,準備離婚。他們的房子應該歸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