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奇怪怪志怪者也
-
2 # 晨瑤詡
因為刮鬍子引發的戰爭。
1136年,法國國王路易七世與阿奎丹公爵的女兒埃拉諾結婚時,得到法國南部兩個省的陪嫁。路易七世留有一副漂亮的鬍子,王后非常喜歡。但路易七世從十字軍中回來後剃掉了鬍子,王后認為國王沒有以前英俊了,開始冷落他,並最終於1152年與路易七世離婚。埃拉諾不久又嫁給了英國安茹伯爵亨利,並要求路易七世將兩個省的陪嫁轉還給她的新夫。路易七世不肯交出,亨利二世便對法國宣戰。這一戰一直打了301年,1453年才結束。
-
3 # 痴語呢喃1988
寓言故事出現最多的就是這個例子。
鄭人買履,買櫝還珠,刻舟求劍,南轅北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故事主人公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讀故事的人不禁會問:“這怕不是個傻子吧!連這種錯誤都能犯?”。
再看看哪些皇帝犯過低階錯誤!
哪個朝代荒誕皇帝最多?北齊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眾多荒誕的傑出代表就是北齊後主高瑋。公元576年,北齊後主高緯率軍攻晉州,攻城過程中有一處城牆倒下十幾步寬,將士們趁勢而入。就在城門即將攻破之際,高緯卻傳令暫時停下,因為他突然想到自己寵愛的妃子還沒有看到過破城的場景,想要馮小憐和他一起觀看。此時,馮小憐正在梳妝打扮,沒能馬上趕來,所以高瑋要士兵等馮小憐化完妝再攻城,敵軍趁這段時用木頭堵住倒塌的部分,守住了城池。這位皇帝第二年就國死人滅!
天哪!有昏庸無能的皇帝,有貪圖享樂的皇帝,但是卻沒見過如此腦殘的皇帝,攻城功到一半,停下來等妃子化好妝再去攻城,“連這種錯都會犯”估計歷史上獨此一份吧!
堪稱經典的還有楚懷王,不長記性,被秦國騙了兩次,鬱鬱而終,楚國走向衰敗。連縱合橫時期,張儀出訪楚國說願意以秦600裡地換取楚國退出聯盟,楚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反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待楚國退出聯盟,張儀卻耍賴說當初許諾的是6裡地,當時退出聯盟惹惱眾國,如果和秦國開仗也沒有國家願意幫他,無奈的楚王只能吃了個悶虧。楚王也不想想張儀是什麼人!秦國又是什麼國家!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可是楚王再同一個坑裡跌倒了兩次!十三年後,因為互換人質事情,秦楚爆發戰爭,秦王派人邀請楚王去邊境和談,楚王又再次開開心心地答應了,可是剛到邊境就被秦國挾持,楚懷王再也沒有回到楚國,最後病逝於咸陽宮內。
-
4 # 軍爭天下
燃血來作答。我認為,歷史上犯最可笑錯誤的莫過於宋襄公了。他的可笑在於他迂腐的“假仁”。
故事要從泓水之戰說起。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華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迂腐至極,不懂兵法變通)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耉,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泓水之戰,是中國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鬥,以宋國失敗告終。泓水之戰後,楚國勢力一度擴張至黃河以北,而宋國戰敗後淪為二流國家,是楚宋之間一次事關國運的重要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發生了什麼事,讓宋襄公成為了千古笑柄呢?這個宋襄公也算是個志大才疏的典型,為與楚國爭奪中原控制權,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輕率赴會,被楚所擒,受盡侮辱,靠別人求情才被釋。公元前638年夏,他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鄭撤回迎戰。當時,宋軍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陣勢,處於有利態勢,但宋襄公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陣列不能開始戰鬥"的陳舊觀念,在楚軍渡河之際及渡河後尚未列陣之時,兩次拒絕乘機出擊的正確意見,直待楚軍從容布好陣勢後才下令攻擊,以致大敗,襄公重傷,不久死去。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又說:”兵者,詭道也。“宋襄公把國之大事當作他宣示仁義的教舍,落得個身死國破的下場,不可不讓人嘆惜,但迂腐至此,也讓人無法哀憐。
反思宋襄公”假仁“的下場,笑之而鑑之:
戰爭從來不是兒戲,需要認真對待。
戰爭的目的為戰勝敵人,一切手段和方法要服從服務於這個目的。
戰爭的結果是遵循戰爭行動本身的規律的,戰爭組織者千萬不要自以為是。
組織戰鬥動作要善於奇正結合,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根據變化了的戰場情況及時採取行動。
戰爭指揮者是戰爭的中樞和要害,一將無能害死三軍,出戰必先選將。
-
5 # 張茶的茶
晉惠帝執政時期,流傳下來的這樣一句話
“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發生了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樹皮,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訊息就傳進了宮中。
晉惠帝坐在皇位上聽完大臣的奏摺,大為不解。後來呢,晉惠帝苦思冥想了一夜想出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都沒有米吃了,那為什麼不喝點肉粥呢?)
因為當時皇宮裡最下等的食物就是肉粥了。
-
6 # 小島知風
先不用說歷史上,我們現在就正在見證歷史的發生。
現在全世界都在爆發新冠病毒,而美國那位特靠譜先生卻經常在公眾面前大放厥詞說一些不負責任的無知言論,就比如特靠譜先生向美國民眾宣稱把消毒液注入體內可以抑制病毒。
這種言論我們中國的中學生都能分辨出來肯定是不管用的,而且將消毒液注入體內很可能會引起人命。
由於特靠譜先生在美國還是有不少擁護者,當特靠譜先生的言論一出來,他的擁護者就倒了黴了。
美國一對60多歲的夫婦聽信了特靠譜先生的言論,夫婦同時勾兌蘇打水喝下了消毒水,結果丈夫當場死亡,妻子僥倖被搶救過來。
美國亞利桑那州已退休的機械工程師加里·萊尼烏斯(Gary Lenius)和妻子旺達·萊尼烏斯(Wanda Lenius)觀看了特靠譜先生在簡報會上發表的消毒液注入體內可以防治病毒的言論。
夫妻正好發現桌子上有一瓶消毒液,隨即妻子旺達提議一起喝下去試試,於是夫妻倆兌著蘇打水喝掉了本來應該用來清潔魚缸的清洗消毒劑。
根據妻子旺達描述,喝下以後,他們開始頭暈嘔吐和呼吸困難,最終妻子旺達選擇了報警,夫妻被送到醫院後,丈夫加里就去世了,妻子旺達僥倖活了下來。
隨後當晚美國的醫學專家便呼籲大眾不要用這種方式來防治病毒,自我治療不是這樣治療的。
而特靠譜先生的言論也被醫學專家形容為不負責任和危險的言論,隨後特靠譜先生也在公眾媒體面前改口稱他是希望大家多用消毒液洗手,而不是注入體內。
看看這則新聞你是不是覺得你見證了歷史,這是不是就是當代的“連這種錯都會犯”的典型事實。
-
7 # 度度狼gg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我新四軍被敵人團團包圍的區域,正是1934年紅十軍團遭遇失敗的地點:安徽茂林地區。這裡群山環抱並且道路狹窄,一旦被敵軍完成封鎖和包圍,大部隊突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小,而遠在陝北的延安方面,也早已經意識到此地可能存在的巨大危險。
(新四軍軍長葉挺)
在1934年的那場懷玉山之戰中,北上抗日先遣隊紅十軍團即被敵優勢兵力圍困在皖南,由於彈盡糧絕和天氣寒冷而失去戰鬥力,除粟裕率領數百人成功突圍之外,大部犧牲或被俘。血的教訓已經證明,皖南茂林地區極不利於我軍所擅長的運動戰和游擊戰,這是由其特殊的地形決定的。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9000餘人,從軍部駐地雲嶺出發北上,而從雲嶺到茂林僅僅20公里的路程,部隊卻整整行軍14個小時,可見山路之崎嶇難行。再加上江南地區的冬天,居然還下了一場大雨,所以指戰員們不僅非常疲勞而且全身溼透,只好在茂林休整了一天,這也是致命的一天。
(副軍長項英)
延安曾為此特別急電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副軍長(政委)項英:“你們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寧國一帶情況明瞭後即宜東進,乘頑軍佈置未就突過其包圍線為有利”,可見,茂林地區的地形蘊含著多麼大的風險,而延安的急電就是委婉的提醒,即新四軍千萬不要重蹈七年前紅十軍團的覆轍,須儘快透過和突出茂林地區。
電文中所提到的“頑軍”。當然就是抗日不積極搞摩擦很在行的顧祝同第三戰區部隊,事實上,顧祝同和上官雲相也很早就注意到茂林地區適合於對新四軍進行包圍和攻擊,因此提前調集重兵80000餘人,以茂林為中心進行合圍部署。但是同樣由於道路難行,敵人行軍也較為困難,在新四軍軍部到達茂林時,顧祝同的包圍圈並沒有完全形成。
(副參謀長周子昆)
1941年1月6日拂曉,新四軍前衛部隊老三團與頑軍第40師在茂林東南的丕嶺山交火,敵人就此打響了“皖南事變”的第一槍,9000餘人(戰鬥部隊不多,軍部機關和直屬隊人員較多)所面對的敵人接近十倍,情況萬分危急。葉挺軍長主張,趁敵人的合圍圈尚未形成,應該迅速突破一點衝出去,而選擇的突破點是星譚。
兵貴神速啊,在這一點上葉挺將軍是非常正確的,然而項英卻忘記了紅十軍團的教訓、對延安的提醒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鍵時刻開始猶豫不決。葉挺只好請求召開軍部緊急會議,討論是否應該攻克星譚的作戰方案,結果這個會議從下午3點一直開到了晚上10點,整整七個小時,在戰機稍縱即逝的千均一發之際,如此延誤軍機實在是嚴重的錯誤。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這還不算,七個小時的會議結束後,葉挺的作戰方案最後還被否決了!9000多人的部隊最終按項英的意見,不是向前堅決突圍而是繞到茂林西南方向跟敵人“捉迷藏”。要知道這可不是幾百人的游擊隊,茂林的地形也限制了部隊機動能力,迴旋餘地很小,這等於是把游擊戰術硬搬到大兵團作戰中來,是完全不切實際的第二個錯誤。
而在此期間,頑軍各部正逐漸完成合圍部署,並開始壓縮攻擊。於是新四軍指戰員與7個師80000多敵軍在多處爆發激戰,由於地形不力、失去戰機和未能形成一個拳頭,我軍血戰七天七夜仍然不能突出茂林這個狹小的地區,被困在了皖南的大山之中。
(何應欽在三戰區)
戰至1月10日凌晨,新四軍軍部撤到石井坑,隊伍已經被打散,葉挺身邊只剩下20餘名指戰員,而且由於群山阻隔,電臺訊號亦非常微弱,與外界聯絡基本中斷。葉挺當天只發出一份電報,:“今日晨北進,又受包圍,現在集全力與敵激戰,擬今晚分批突圍北進,項英、國平於今晨率小部武裝上山而去,行方不明,我為全體安全計,決維持到底”!
電文裡提到的,就是更離譜的第三個錯誤,擁有軍政最後決定權的項英,在1月9日便帶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以及少數警衛人員,竟然不通知葉挺而直接上山準備打游擊去了。直到1月11日才因為突不出去,也轉到了石井坑,但是寶貴的兩天時間又被浪費了,葉挺收攏幾千人的部隊後再次組織強行突圍,終因敵眾我寡和彈藥匱乏而未能成功。
戰鬥一直持續到1月14日,在項英的命令下,葉挺軍長下山與敵人談判時被扣押,袁國平在戰鬥中英勇犧牲,而部隊也終於失去建制戰鬥力,除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大部犧牲或者被俘。項英和周子昆再次撤到山區下落不明,後來證實是被叛徒殺害。
所以說,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的失利和重大犧牲,與主要領導人項英的指揮錯誤密不可分,尤其是在茂林地區的貿然停留和未能決絕突圍,在軍事上都是非常低階的錯誤,所謂“三軍之災,始於狐疑”。同時,也未能聽取葉挺將軍的建議和延安方面的提醒,釀成了我軍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損失,殊為遺憾。
-
8 # 春秋正義
藍玉,明朝開國大將,大名鼎鼎的常遇春的小舅子。然而在一次北伐班師途中,藍玉嫌喜峰關守將開門太慢,居然命令屬下直接破關而入,藍玉作為一軍主將,居然連這種錯都會犯。
藍玉從軍起初也是跟著姐夫常遇春乾的,常遇春是出了名的急先鋒,每戰必身先士卒,藍玉耳濡目染,蹭了姐夫的光,也因此受到朱元璋的賞識,逐漸成長。洪武四年藍玉得到機會,跟隨徵西將軍傅友德拿下成都的夏政權,第二年又跟著大將軍徐達完成明朝第一次出塞北伐,重創王保保部,但此次作戰明軍也有較大損失,被迫撤退。
幾次大戰積累的軍功提升了藍玉的地位,特別是在洪武二十年,藍玉以徵虜左副將軍的身份跟隨馮勝討伐納哈出,藍玉冒著大雪六百里發起奇襲,一舉生擒納哈出,活生生再現了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期間,馮勝因故獲罪,藍玉得以扶正,第二年藍玉親率大軍打擊元順帝之孫脫古思帖木兒,這次直接打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元軍毫無防備,除脫古思帖木兒及其兒子數十人倉皇逃走外,其次子、嬪妃、大臣等七萬七千人都當了明軍的俘虜,創下明初北伐最大戰果。
俗話說樹大招風,藍玉的軍功日積月累,他的毛病也將逐漸放大。起初只是蓄養家丁,被御史彈劾強佔民田,同他的姐夫常遇春殺降相比,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事,而他的恣意驕橫大概是行伍作風,若放在打天下之時,朱元璋無論如何也不會過於計較,說不定還會稱讚他少年輕狂。但此時也是明朝開國二十年,又發生了胡惟庸案,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該認識到,朱元璋的脾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別說小小的藍玉,就是藍玉緊緊擁護的太子朱標,朱元璋生起氣來也一樣抄傢伙招呼。
藍玉常駐薊州,手握一方軍權,對喜峰關守軍這樣的怠慢毫無耐性。但是本該封為梁國公的他,被朱元璋刻意改為涼國公,已經有巨大的警示意味,藍玉在軍事上洞察力極強,《明史》評價“饒勇略,有大將才”,結果政治上卻如此愚鈍,居然犯下縱兵毀關的錯誤,可以說是坐實了“謀反”的罪名,被朱元璋誅殺一點不冤。
-
9 # 歷史吐槽機
陸軍馬鹿的謎之作死
1943年11月1日開始的布干維爾島戰役也許本身就是個錯誤,當時美軍本來的意圖是登陸後將島上日軍清除,但在過分強大的海空優勢下,他們採取了跳蛙戰術,這個島的戰術價值大幅度降低。
在這種局面下鬼子和鷹醬都失去了和對方玩命的動力,鬼子知道自己打不贏,乾脆縮排深處種菜,美軍不需要徹底控制全島,乾脆在外圍修好飛機場,駐紮下來保護,雙方進入一種奇怪的共存狀態。
這種悶坐生涯兩邊都無聊,鬼子補給斷絕,沒啥選擇,只能靠模仿我們的種族天賦為樂。美軍這邊倒是還好,白天打打棒球,晚上看看電影,小日子過得滋潤無比,羨慕的鬼子哈喇子流滿地。
某日美軍天黑後繼續看電影,只是這次他們看得是從日軍那邊繳獲的複製,內容是珊瑚海海戰。正播到列剋星敦號航母被擊沉時,長凳旁邊的大樹突然傳出一個激昂的聲音:“板載!”
一陣“臥槽”之後美軍從樹上拽下個鬼子兵,這貨光膀子穿條破破爛爛的軍褲,長期逃票到美國軍營看電影。當見到海軍同僚的光輝戰績後,愛國主義情懷讓他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
對於這件事吐槽機也不知道該咋總結,首先我不知道這個俘虜該算美軍37步兵師的還是“列夫人”(列剋星敦的外號)的?另外鬼子那個陸軍馬鹿居然膽敢為海軍馬鹿喝彩,這種軟弱的樣子太TM不大和了!簡直就是陸軍之恥啊......
今村均的悲慘往事提起種菜這個話題,吐槽機想起了以拉包爾屯墾大作戰聞名的典農中郎將今村均先生,這老兄算陸軍裡難得的溫和派,跟海軍馬鹿的關係還好,但海軍馬鹿依然沒有放過他。
那是1942年3月,今村正在指揮登陸爪哇島,隨後六發魚雷精準命中他本人乘坐的“神州丸號”運輸船,乾死1000多陸軍馬鹿,今村先生抱塊木頭板在海上漂了三個多小時才被救起,差點溺斃。
單純的今村一直以為那些魚雷來自盟軍的精準打擊,直到戰後他服刑10年出獄後才知道,精準打擊確實是精準打擊,只不過是來自海軍馬鹿的重巡洋艦“最上”號,它本來的任務是掩護陸軍登陸......
-
10 # 史海鉤沉者小王
19世紀中期,日本諸侯薩摩藩的衛隊砍殺了英國商人,面對談判由於翻譯出錯,導致雙方開戰;船堅炮利的英軍艦隊被一炮轟中了旗艦,日本薩摩藩雖取勝,但立即派人求和投降。
日本衛隊砍殺英華人對於近代日本的崛起,一般都是說從1867年的“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對自己內部的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實施改革,而這之前的1863年,發生的薩英戰爭就是導火索之一。
1862年9月14日,四個英華人在日本的生麥村騎馬溜達。路上遇到了島津久光的儀仗隊,由於英華人沒有下跪及退讓,一匹馬還突然受驚衝入儀仗隊,結果4個英華人被殺死一個、重傷兩個。
早在1853年,美國透過武力強制日本開國通商後,日本和中國一樣被迫開啟國門,還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荷蘭、俄國都趁火打劫,和日本簽訂了條約。所以才出現了英華人在日本境內騎馬溜達的場景,因為這些都是生意人。
當時島津久光是薩摩藩主島津忠義的爸爸,而薩摩藩相當於古代中國割據一方的諸侯,和長州藩、 肥前藩 、土佐藩還是明治維新運動中推動改革的主要力量。島津久光帶著700人的隊伍行進在道路上,換成古代中國如同貴族出行一樣,閒人需要避讓,可英華人不肯啊,島津的衛隊立刻拔刀砍傷了英華人。
這事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由於發生在生麥村,也被稱為“生麥事件”,次年,英國的艦隊就開到了日本鹿兒島,並和島津久光談判, 要求賠償25000英鎊,並逮捕懲罰肇事者。
蹩腳的翻譯當時英華人又不懂日語,日本人只好找懂英語的來當翻譯,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閃亮登場。
福澤諭吉就是老版日本萬元大鈔上的人物,不僅善於學習漢文和洋學,還曾經留洋赴美,是個海歸。畢竟是高階人才,回國後受僱於日本政府,充任譯員翻譯與外國往來的公文。
福澤諭吉不知是學藝不精還是沒聽清,在翻譯中,將英華人懲罰肇事者的意圖翻譯成了懲罰主事者的意思。島津久光本來想把衛隊的人扔出去平息事情,結果以為英華人要求懲罰自己,於是大怒、斷然拒絕。
說不定那個衛士還以為大佬真仗義,為了自己與英華人開戰。結果雙方談崩,火拼拉開帷幕,日本人率先出手、計劃偷襲。
英軍這邊等了三天,看見薩摩藩一直不答應條件,就下最後通牒,再不答應就別怪我的大炮轟你個底朝天。
雖勝實敗薩摩藩眼見英軍要開戰,抓緊準備炮臺防禦陣地。雙方對戰的過程,也印證一句話“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
薩摩藩的岸防炮臺共有80門大炮,直接出手轟擊英軍艦隊。英軍用炮還擊,破壞了一些工廠、研究所等地方,死傷者極少。但英國艦隊就慘了,旗艦艦長室被命中, 艦長與大副以下數十人全部去見了上帝。
話說當時這麼懸殊的國力,英軍應該能壓著薩摩藩捶打。但當時風浪太大,軍艦顛簸厲害,不好瞄準,命中率太低。而軍艦停泊還擊的地方正好是薩摩藩炮臺平時訓練的目標地。薩摩藩的炮臺都不用細緻調整,只需把軍艦當做訓練靶船,一炮打出去就命中旗艦。
英軍只好撤退,第二天繼續再戰,彈藥耗盡後再次被迫撤退。但作為勝利方,薩摩藩沒多久主動派人投降,不僅賠償了25000英鎊,還懲罰了肇事者衛士。
這是由於薩摩藩發現與英軍的實力懸殊太大。雖然靠著地利、氣候和訓練的多重有利因素積累,佔了不少便宜。但實際上大炮的射程和威力遠遠比不上英軍艦炮,如果後面英軍再來,運氣可能就不會這麼好,島津久光趕緊投降求和,才平息事態。
但事情不止如此,薩摩藩在發現雙方差距投降後,就開始了改革,創辦開誠所藩校,選派學生出國留學,從英國引進技術建造鹿兒島紡織所,堅決發動倒幕運動,推動了改革,帶領日本壯大。
這裡不得不提同一階段的清王朝,1859年,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大沽口,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和禮部尚書瑞麟花費數月時間重建大沽防務,英法艦隊直接參戰的11艘軍艦遭受重大損失,7艘軍艦先後沉沒,清軍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過偶然的勝利反而讓清政府更加迷失自我,不能認清炮戰中的雙方差距,以為不過蠻夷小丑,放棄了翻身崛起的機會。次年再次對戰中失利,圓明園被洗劫焚燬,隨後,才被逼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重視洋務及外交事務。
這與薩摩藩很相似,雖然都取得了炮戰勝利,但之後走了不同的道路,可見保持清醒,認識敵我雙方的差距,不要被一時的勝利遮蔽了眼睛,多多查詢不足、補齊短板,才能真正強大。
-
11 # 每日一段歷史
土耳其精兵:聞此言我等不禁淚流滿面。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爭爆發,剛剛建國才20多年的土耳其,為了展示對美帝老大的忠心,派出了3個步兵營,還有支援炮兵和工程兵、通訊兵等輔助部隊,組成了“土耳其旅”,追隨美軍參加侵略北韓的侵略戰爭。
“土耳其旅”人數共計有5400餘人,這麼點兵力,在“聯合國軍”中卻不算少了,僅僅排在美國的好基友英國和加拿大之後,位列第四。
1950年10月19日,土耳其旅在釜山登陸參戰,看到土耳其以區區一國之力派出五千大軍,不遠萬里趕到北韓參戰,美國老大點頭表示十分ok。
土耳其精兵頷留長鬚,腰佩彎刀,端的是威風凜凜,擔負前線指揮重任的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認為土耳其軍隊一定能有所作為,於是安排“土耳其旅”鎮守從德川到價川之間的咽喉要道--噶日嶺。
美軍第9軍軍長庫爾特將軍(左)和土耳其旅旅長亞茲吉將軍(右)
要是沃克知道這一決策後來被美國媒體嘲諷為“用一個阿司匹林的瓶蓋子去蓋橡木酒桶”的話,他一定會立馬找到土耳其旅的指揮官塔辛·亞茲吉將軍,讓他帶著自己的人有多遠滾多遠。
亞茲吉將軍此時雄心萬丈:我大土耳其雖然已經威風不再,但土耳其漢子不是吃素的,當年在一戰中哥就讓英國佬吃翔,今天也能讓華人吃不了兜著走。
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土耳其旅趕到噶日嶺之後不久,就遇到了一群黑頭髮,黃面板的“中國志願軍”。
只聽求戰心切的亞茲吉將軍一聲令下,土耳其精兵槍出如龍,人躍如虎,凶神惡煞一般向“志願軍”殺去,剛剛交手幾個照面,就把“志願軍”殺得丟盔棄甲,其生猛的架勢嚇得不少敵軍跪地哭求饒命。
在釜山上岸的土耳其旅士兵
然而,這個劇情似乎有哪裡不對?那些被嚇得屁滾尿流的敵軍講的似乎不是中國話,他們的扔下的軍旗也不是中國軍隊的紅旗。
不過,土耳其大兵的語言天賦並不強,也管不得那麼多,反正打就對了,這一通衝殺就“殲敵”200多人,亞茲吉將軍十分得意,電告第八集團軍司令部“我軍與敵人遭遇,取得大勝,俘虜敵軍數百”。
沃克將軍收到戰報將信將疑,派人到前線調查戰況,當美軍將事實情況調查報告交給沃克時,他不由得眼前一黑,差點一口老血沒忍住。
原來,土耳其旅所殲滅的“志願軍”是被志願軍38軍殺得狼狽逃竄的南北韓6師,南北韓軍奔向土耳其旅的防區,原本是希望尋求庇護的,沒想到土耳其大兵老實不客氣,揮舞大刀賞了自己一個透心涼。
土耳其士兵根本聽不懂南北韓軍的北韓話和蹩腳的英語,而原來就如喪家之犬的南北韓軍又根本不會講土耳其語,看到生猛的土軍大鬍子當場懵逼,所以,就只能乖乖繳械投降了。
在北韓戰場的土耳其士兵
同時,美軍看到土耳其人送到後方的幾百名南北韓“俘虜”,欲哭無淚……
1950年11月27日黃昏,在38軍113師迅速向三所裡和龍源裡穿插的同時,38軍114師則向通往軍隅裡和價川的必經之路嘎日嶺埡口挺進。
晚上9點多,114師342團3營冒雪登上了嘎日嶺隘口,此時,毫無防備的土耳其大兵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圍繞著篝火一邊烤火,一邊有說有笑。
此時,3營已經距離他們不到30米了,而土耳其軍隊竟似毫無所覺。
342團團長孫洪道(後任解放軍第50軍軍長,陝西省軍區司令員)率領戰士向土軍甩出了一排手榴彈,炸得土耳其士兵血肉橫飛,鬼哭狼嚎。隨後,3營戰士刺刀上膛,向亂成一團的土軍直逼過去。
被炸懵了的土耳其軍隊根本來不及組織有效的防禦,雙方交手才幾個回合,土軍就敗下陣來,亂紛紛地向東潰逃而去,前後只有十分鐘,342團就攻佔了噶日嶺隘口,打開了志願軍向東追擊的通道。
時任342團團長孫洪道
在114師指揮所的38軍軍長梁興初和政委劉西元聞訊,命令342團乘勝追擊,直取噶日嶺以東的陽站。
28日午夜342團發起進攻,猛衝猛打,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戰,又殲滅了駐守陽站的土耳其旅一個步兵營和一個榴彈炮營。
在27-29日的戰鬥中,志願軍共斃傷俘土耳其旅3514人,炸燬和繳獲了18門榴彈炮,繳獲汽車110多輛,繳槍700多支,其他輜重不計其數。土耳其旅3營營長比爾金少校被志願軍擊斃。
在戰鬥中,志願軍342團共傷亡40餘人。
而5000多人的土耳其旅就此被取消了單獨戰鬥序列。
時任38軍政委,開國中將劉西元
其實土耳其旅輸得也不冤,因為他們遇到的正是第一次戰役被彭總狠批之後,憋著一肚子火找仗打的“萬歲軍”38軍。
但是,不甘心失敗的亞茲吉將軍為了強調土耳其旅“英勇奮戰”的事蹟,向“聯合國軍”總司令部上交了一面在戰鬥中“繳獲”的“志願軍軍旗”。
對,就是這面“志願軍軍旗”。
土耳其軍隊成了“聯合國軍”內部的笑料,美華人抱怨說,這些土耳其人上報的殲敵戰果比誰都多,結果我們反而要去搭救他們。
一句題外話是,由於土耳其俘虜大都是農、牧民出身,由於習慣艱苦的生活,對被俘初期的艱苦環境完全能夠適應。這些土耳其人大都信奉伊斯蘭教,彼此間以兄弟相對待。出現病號,都主動照料。
有一次,戰俘營裡吃雞,可美國兵吃完了,又去偷了土耳其俘虜的雞,土耳其俘虜同美國俘虜吵了起來,說:“過去你們欺負人,在這裡你們和咱們都是俘虜,該放下臭架子了!”
俘管隊同志只好把他們拉開,批評了美國俘虜,給土耳其俘虜補了一隻雞才算完事。
北韓戰爭結束後,300多名土耳其俘虜一人未死,全都安然回到了家鄉。
被俘的土耳其旅士兵
回覆列表
這裡怎能沒有“何不食肉糜”?
歷史上這個傢伙還不止這一個笑話
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訊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晉惠帝司馬衷(259—306)字正度,西晉第二代皇帝,290—306年在位。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267)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即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賈南風殺害楊駿,掌握大權。在八王之亂中被趙王、叔祖司馬倫篡奪帝位,以之為太上皇,囚禁於金墉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倫,群臣共謀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相傳被司馬越毒死。
太熙元年(290)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從小就不愛讀書,整天只懂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司馬炎對此很發愁,擔心司馬衷會丟了祖宗開創的家業。
一件事是:有一次,司馬衷帶著一群太監在御花園裡玩。突然間,園中池塘邊的草叢裡,響起了一陣蛤蟆的叫聲,司馬衷環顧左右問:“這些小東西是在為官家鳴,還是在為私人鳴呢?”《晉書.孝惠帝》:“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太監們面面相覷,不知道問這話是什麼意思。還是其中一個太監機靈,隨機應變回答道:“在官家地裡叫的為官家,在私人地裡叫的為私人。”(同上:“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司馬衷覺得這個太監回答很到位,很有辯證法。所以,也就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認可了。
有一次,司馬炎為了測驗一下司馬衷的思維能力,特意出了幾道問題考他,並限他三天之內交卷。司馬衷拿到題目以後,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賈南風是個很聰明的人,有見及此,便立刻請來幾位有學問的老先生為司馬衷解答難題。司馬炎看了答卷後,以為兒子的思維還是很清楚的,也就放心了。可是司馬炎一死,司馬衷即位,遇事要他自己定策,就鬧出了不少笑話。
正是因為以上三樁,大家便一致把司馬衷首長推舉成為了史上最弱智、最愚蠢、最白痴的領導。晉惠帝“何不食肉糜”背後的歷史真相,和我們平時看的不太一樣。晉惠帝在後世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公認的白痴皇帝,尤其是他那句“何不食肉糜?”便是最為重要的證據之一。
晉惠帝可以說也是比較倒黴的一位皇帝,即位後第二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隨後的十多年時間裡,更是一直天災不斷,幾乎每年都有大災,而且受災面積極廣,動不動就是五六個州,最多的時候竟然有十二個郡國同時受災。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隨後西北地區的匈奴等蠻族又發生了叛亂,一直持續了五年才最終被平定。
西晉政權內部外戚、士族、藩王之間的明爭暗鬥,再加上連續十多年的天災,還有西北異族五年的區域性叛亂,使得這位剛繼位不久的晉惠帝確實難以招架,史書上能見到晉惠帝拋頭露面的事情就是到處赦免和賑災:公元294年九月,“赦諸州之遭地災者”;公元295年,“詔遣御史巡行振貸”;公元296年,先全國大赦,再“曲赦雍、涼二州”;公元298年,“詔發倉稟,振雍州飢人,三月壬戌,大赦。”
從這些歷史記錄來看,晉惠帝並非白痴皇帝,他肯定清楚地知道百姓已經無糧可食,大量餓死,所以這才不斷地釋出詔書賑災救濟。可為何這樣一位皇帝,卻偏偏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來呢?我們來看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據《晉書·帝紀第四》的記載:公元297年,西北的戰亂至此已經持續了三年;而連續了七年,每年都會降下的天災此時依舊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到了五月份,魯國居然還下起了冰雹;七月份,雍州和梁州又發生了瘟疫,同時天又大旱,還伴隨有嚴重的霜凍,秋糧顆粒無收。於是乎,“關中飢,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
以上這段文字,其實早在《漢書·食貨記》中就有類似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
這段文字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在秦末漢初的戰亂之際,關中同樣發生了大饑荒,一百多斤的大米價值五千銅錢,於是出現了人相食的現象,死者過半。劉邦於是下令百姓可以賣掉自己的孩子。注意,這裡允許百姓賣孩子,並不是指將孩子賣作奴僕一類,因為把孩子賣作奴僕之類,在古代原本就是合法的事情,並不需要再發布一條法律規定,這裡的“令民得賣子”,實際上是特指允許把自己孩子賣給他人吃,而買的人吃買來的孩子也是無罪的,這就是所謂的“易子而食”,而且還是國家明令允許的。
至於允許讓百姓“就食蜀、漢”,這個其實也是禁區,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斷不敢這麼做的,因為允許“易子而食”,吃過人肉的大量饑民自由流動,就是所謂的流民,而歷代的農民起義,其實就是流民起義。所以大聖人治國,即便是有成千上萬的農民餓死,但大規模的流民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就連三三兩兩的乞丐,也是極為少見的。
我們再回到公元297年的晉惠帝時期,“關中飢,米斛萬錢。詔骨肉相賣者不禁。”此時的米價比劉邦那時還要貴上一倍,所以人相食是百分百的事,而朝廷這一年再也沒有可以賑災的糧食了,所以為了百姓不全部餓死,晉惠帝這才下詔“骨肉相賣者不禁”,就像當年劉邦一樣,從法律上允許了了“易子而食”的行為。
而且歷史到了晉惠帝時期,百姓對於如何吃人肉早就吃出了經驗(先秦以及兩漢的史書中,人相食的記載早已比比皆是),為避免從食物的形狀還能看出人形,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剁成肉醬,而這就是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歷史真相。所以,當後人在譏笑晉惠帝是白痴時,還真不知道誰比誰更白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