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鄧眼看世界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到極點的一個人,而且能把多疑搬到檯面上來說的也只有曹操了,畢竟他幹過夢中殺人這種事,雖然醒來後一臉痛哭的樣子讓大家知道了自己這個毛病,但是卻也正式的告訴了眾人,自己有疑心病,千萬不要犯在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在最開始曹操陳留起兵之前,與陳宮路過呂伯奢家中的時候,還因為對方殺豬而疑心是不是要加害自己,於是直接殺了人家一家子的人,可以說疑心病已經到了晚期,雖說在路上時看到呂伯奢是去給自己買吃的東西來招待自己,可是曹操依然把呂伯奢一起送上了路,畢竟一家子人就他一個老頭子,乾脆一起去團圓好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陳宮與曹操鬧翻了,開始各奔東西。
但是後來有史學家從歷史的書查詢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曹操其實並沒有刺殺董卓,也就是說當時的曹操只是去陳留起兵而已,根本就沒有追兵在後面,這就有點奇怪了,既然沒有追兵,那麼曹操為何還要斷定呂伯奢一家要加害於自己哪。那麼問題來了,曹操不可能是一個瘋子,不然日後也不會成為魏國的創始人,那麼當時一定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但是曹操當時在呂伯奢家裡是一定受到過款待,只是在之後曹操發現了不對才會痛下殺手。
根據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曹操路過呂伯奢家裡,而伯奢不在家,當時伯奢的兒子們打算搶曹操的財物,才會引起曹操正當防衛,於是伯奢的一家就這樣被殺了。既然我們都知道曹操沒有刺殺董卓,那麼就不會有通緝令這種東西,呂伯奢一家也沒有必要一定要把曹操捉起來,可是為什麼還要動手?就算是對方半夜裡磨刀備膳,曹操也不會產生誤會的。
那麼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看當時的情況,首先曹操是打算去陳留起兵,也就是說一定是帶著財物的,那麼到了呂伯奢的家中時天色已晚,所以就住在了呂伯奢家裡,要知道當時的曹操雖說去陳留起兵,但是他還是有著官職的,呂伯奢在明知道對方是官身,還敢半夜磨刀,這就有點問題了,雖說曹操確實帶著大量的財物,畢竟起兵一事要的就是錢財。
其實說白了就是曹操當時起兵打算是私密的,也就是說不敢給眾人說,而知道曹操是官身之人就是呂伯奢,但是呂伯奢不在家,而呂伯奢又是唯一知道曹操是有官職的,可是呂伯奢的家人不知道呀,在這樣的情況下,呂伯奢的家人和眾門客以為是一頭大肥羊,可以說呂伯奢一家也不知道幹這件事多少回了,於是就直接開始動手了,誰會想到曹操等人的武力值直接就碾壓了他們,隨後又在路上遇到了呂伯奢,以曹操的性格當初你的家人敢動手搶我財物,怎麼可能會讓呂伯奢逃過一劫,雖說這件事呂伯奢從頭到尾都不知道,但是在古代那可是有父債子還這一說,同樣子債也是由父來還的,所以曹操就將呂伯奢一起送上了路。
說實話這就是一起亂世中的小插曲,畢竟在古代的時候還是比較混亂的,很多時候一些大戶人表面是善人,但是很有可能與附近的山賊相互勾結,當時的呂伯奢一家其實也算是大戶,那一定與山賊有所勾結,本來他們認為曹操這一行人並不多,所以就沒打算通知山賊,可是誰會想到這麼點人就把他們全給幹倒了,所以就成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如果當時的呂伯奢一家早點通知山賊,說不定三國的故事就要重寫了。
-
3 # 小魚兒的歌聲
1、疑點重重的呂伯奢之死 《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熱情款待,呂伯奢並親往西村沽酒,然曹操聞堂後有磨刀之聲,疑其圖己,遂與陳宮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其實呂家磨刀只是為了殺豬款客。操與陳宮無法,只好逃走,途中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乾脆連呂伯奢也殺了。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還賦詩兩句詩作為對這件事的評語:"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實,這件事的真實性是頗存疑問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此事出於羅貫中憑空編造,事實上,曹操殺呂伯奢一事在史書中還是有其雛形的。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稱"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在這段話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種材料,現開列如下: ①《魏書》雲:"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②《世說新語》雲:"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③孔盛《雜記》雲:"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遂行"。 陳壽在《三國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顯然是並不相信。至於曹操路經中牟縣被擒事,雖有類似記載,但並未指明該縣令便是陳宮,更沒有寫下縣令與曹操一起逃亡的情節。羅貫中所寫的曹操殺呂伯奢一事,顯而易見是從孫盛《雜記》中演化得來的。 其實,裴松之援引的三種資料,思想傾向並不一致。其中《魏書》的記載對曹操最為有利,它所寫"太祖手刃擊殺數人"完全是正當防衛,無可指責;《世語》則把曹操"夜殺八人"的行為歸結為誤殺,實質上仍然是對曹操有利;相比之下,《雜記》中的描述對曹操來說是最不利的,孫盛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並不能當信史來看待,但即使孫盛,也用了"悽愴"這個詞,並且承認這只是誤殺。另外,這三種資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呂伯奢本人並沒有被殺,而《演義》中情況正相反,羅貫中強調的恰恰是呂伯奢本人也被殺了。 從《三國演義》所寫呂伯奢一事的內容來看,羅貫中肯定詳細地研讀過裴注引用的三種資料,並作過歸納。因為他寫呂伯奢家的地點成皋顯然是從《魏書》得來,曹操的殺人數目八人則是從《世語》得來,而曹操的兩句話則是從《雜記》中演化得來。但以上這三種資料均以誤殺為前題,並未提及呂伯奢本人,羅貫中可能認為這樣寫還足以表現曹操的"邪惡",於是才把呂伯奢也列入被殺者的名單,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細考察三書所述呂伯奢之事,發現都不太合乎情理。《魏書》說:"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倉促逃出洛陽,隨身不可能多帶財物,即便他攜有錢帛,但也有從騎數人相伴,冒然以力搶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況呂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與賓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難說得過去。《世語》中寫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已,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則未免過份簡單,它把曹操寫成一個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無能之輩,也與其形象不相符。 至於孫盛《雜記》裡的記載,漏洞就更多了。它寫曹操以食器之聲殺人,顯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說過"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這樣的話,也不可能讓別人聽見,那時可沒人給曹操寫起居注。因而"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應該是孫盛的話,而不是曹操的話。
-
4 # 影視俱樂部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路過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走到成皋時,曹操想到家父有一朋友,叫呂伯奢,就住在這附近,於是兩人前往呂伯奢家求宿。
呂伯奢見到曹操兩人非常高興,熱情款待了他們,後呂伯奢親自前往西村沽酒。曹操坐了一會,聽聞後堂有磨刀聲,疑心很重的曹操以為是要殺他,所以就先下手為強,把他們家人全部殺了,殺完後才知道原來呂伯奢家人磨刀是要殺豬。後悔不已的曹操趕緊和陳宮上馬東逃,沒走多遠就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曹操一狠心又把呂伯奢殺了。陳宮驚訝的問曹操為何又殺掉呂伯奢,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以上是《三國演義》中的內容,那麼事實就是如此嗎?演義畢竟是演義,不能當做正史來讀。根據正史中記載,呂伯奢確實存在,曹操也確實殺了他全家。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殺的呢?
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記載,董卓進入洛陽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力量,便想拉攏曹操,曹操見董卓專橫跋扈,胡作非為,最後必然失敗,於是就拒絕了董卓的拉攏,獨自逃出了洛陽。董卓見曹操竟然背叛他逃走,於是就下令通緝曹操。
曹操逃出洛陽後,準備前往陳留地區與父親會合,他快馬加鞭,曉行夜宿,走小道,越山林,三日便到達成皋,當時天色已晚,飢寒交迫的曹操想到家父有一朋友叫呂伯奢,就住在這附近,於是便尋問他家訊息,想找一安宿之地。
當他找到呂伯奢家時,接待他的竟是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呂伯奢恰好有事外出了。曹操在呂家酒足飯飽之後就早早去歇息了。但是,當曹操躺在床上,快要睡著時,突然猛的一驚,額頭上竟然浸出了一層冷汗,再無睡意的曹操翻身下床,帶上兵器,躲在窗下,諦聽左右。
奇怪的是,整個院子竟然沒有一點動靜,難道人都睡了嗎?於是曹操便偷偷出門檢視,當他剛轉過牆角,就聽見兩個下人在小聲議論。這時曹操才知道呂家老二去偷偷報官了。曹操本想逾牆逃走,卻不小心被呂家四兄弟發現了,無奈之下曹操只能殺掉呂家四兄弟。
殺完呂家四兄弟後,曹操一把火燒了呂家,剛燒沒一會,曹操竟然看到一個人影,曹操喊道:“何許人也!”那人影轉過身來,撲通一聲跪下了,曹操一看,竟然是呂伯奢。曹操就問:“你不是有事外出了嗎?”呂伯奢說:“我一直在家,只是有早睡的習慣。”曹操一聽就怒火中燒,如果呂伯奢說,他早就知道呂家五兄弟的陰謀,只是不願意參與,所以才不露面。這樣,曹操或許還能放過他。但呂伯奢如此說,明顯就是這場陰謀的參與者,於是曹操毫不留情的殺掉了呂伯奢。
曹操殺了呂伯奢後,又快馬加鞭,追上呂老二,結果了他。
-
5 # 大地83151526
小說為了塑造人物就要用很多細節來描寫。三國把曹操描寫成為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的梟雄。那麼誤殺呂伯奢這個情節就非常生動的顯示了他的性格。誤殺不是巧,而是不巧不成書。
-
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曹操殺呂伯奢應該確有其事,但其中細節卻不盡相同,各有其因。
《魏書》中記載“(太祖)從數騎過故人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這種說法,曹操之所以殺人,罪不在已。而是因為當時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們想要搶劫曹操財物、馬匹,不料卻被曹操反殺,”手刃擊殺數人”。這裡曹操殺人完全是正當防衛,而且呂伯奢本人也不在家。
《世說新語》中記載“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這種說法中,過錯的一方就是曹操了。呂伯奢出門在外,五個兒子在家,而且對曹操非常周到。但是由於曹操逃亡在外,神經高度緊張,人家對待他越好,他越認為其中有鬼,於是殺死了八個人就離開了。這裡被殺死的人中,也不包含呂伯奢,當然也不存在曹操殺人後悠閒的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孫盛《雜記》中記載“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這則故事中說,太祖聽到聲響,認為是呂伯奢家人在圖謀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連夜殺人。當然,原因還是曹操本人逃亡在外,風聲鶴唳。在殺人後,曹操說出了這句千古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但是需要注意的,曹操的態度是“悽愴”,這裡既有悲傷難過,更是英雄的無奈之語,而不完全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
至於曹操殺呂伯奢其中的誤會,除了第一則中,是為了自保,不得已殺人。其他兩則更多是曹操逃亡在外,神經緊繃,風聲鶴唳,加上本人性格多疑,最終釀成慘劇。
-
7 # 求圓4
《三國演義》描述曹操殺呂伯奢全家,書中出現的人物如曹操、陳宮等都是真實的,作者羅貫中應該是收集了民間的傳說進行藝術的加工編撰的,由於年代久遠,後人很難客觀的反映事實真相。《三國演義》畢竟是部小說,我們把這部書當做小說欣賞就可以了。
-
8 # 小號哥
在曹操殺老前輩呂伯奢的問題上有人甚至為其鳴冤翻案,其實不妥,如果曹操第一次殺掉呂伯奢的家人情有可原,那他第二次以斬盡殺絕的目的除掉呂伯奢是迫不得已嗎?顯然不是,他是怕呂伯奢報復告官府捉拿他的逃犯身份,所以才殺了呂伯奢。所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來形容曹操的性格一點都不為過。
在這一點上我們也有冤枉曹操的地方,因為這種自私自利的思想不是曹操的專利,在三國時期的其他政治人物-例如劉備,孫權,袁紹兄弟,劉表等等都具有這種特性。我作什麼都可以,即使是錯了也沒什麼,但其他人卻不行,不要惹我,否則要你吃不了兜著走。古今中外揭屬妄然。所以在這一點上不存在什麼誤會,相反有其必然性。
回覆列表
曹操殺呂伯奢全家是真事,至於是不是冤殺值得商榷
曹操殺呂伯奢全家一案成了刻畫曹操奸詐、兇殘的最形象的說明,然而,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誤殺還是正當防衛,真相到底如何呢?
孫盛雜記上說:曹操聽到了食器的聲音,以為是呂伯奢的家人準備算計自己,於是就動手殺了呂伯奢的全家。既而悽愴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三國演義》上說:操與宮坐久,忽聞壯後有磨刀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也!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而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也!”急出莊上馬而去。路上又殺了外出買酒菜的呂伯奢,當陳宮問他,為什麼還殺時,他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
《三國演義》這段描寫雖然精彩,卻有明顯的漏洞。
漏洞一是曹操和陳宮聽見呂伯奢的家人說:“縛而殺之,何如?”那就說明豬還沒有捆住,呂家人正在商量。曹操和陳宮是聽見後立馬就動手了,可是殺到廚下卻見到了“捆好的一頭豬”,前後矛盾。
漏洞二是,殺豬不比殺人,可以悄無聲息,豬可沒有這麼老實,四五個壯勞力,要把一頭豬捆起來,那鬧出的動靜可老大了,曹操一行人不會聽不到,因此這種誤解是不可能發生的。《三國演義》為突出曹操的奸詐形象,進行了這樣的虛構,無可厚非,但我們從事實的角度考慮,這種虛構卻是不合理的。
《魏略》上的說法比較真實可信。《魏略》上說:董卓要給曹操一個驍騎校尉的官作,而曹操覺得董卓最終必然失敗,因此他就沒有接受,就領著幾個人逃歸鄉里。經過成皋故人呂伯奢家時,老朋友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共同搶劫曹操,想搶曹操的戰馬和物品,曹操就持刀殺了數人。
曹操雖然不是什麼好人,但一定要說曹操冤殺了呂伯奢一家,還真有點冤枉他。這是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