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說文史

    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之後 ,明太祖朱元璋冊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皇帝位。朱標去世後朱元璋不在其餘皇子中選擇太子,而選擇皇孫朱允炆,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1、嫡長子繼承製,事關王朝後世繼承機制。在封建社會為了實現皇位順利過渡,原則上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這一繼承方式符合朝廷和社會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並且可以為後世皇權順利過渡樹立典型。朱標為朱元璋嫡長子,朱允炆為朱標嫡長子,按照此制度,繼承皇位也理所應當。

    (朱標像)

    2、當時朱元璋的諸皇子大都分封在外,是一方諸侯,從其中選任一位皇子,都容易為諸子奪嫡,爭奪皇位埋下隱患。到時候各臣子選邊站,各利益集團爭權奪利,易造成天下大亂,王朝秩序的崩潰。這時冊立朱允炆應該是最合理的選擇。

    (朱允炆像)

    3、朱元璋相信諸王對朝廷的忠誠,也相信 能把朱允炆培養好。朱元璋幾乎將自己的皇子全分封為諸侯王,因為比其異姓功臣戰將的忠誠,他更相信血緣之親。目的在於使這些同姓諸侯屏衛中央。同時,自己之前不就培養過出色的太子朱標嗎,現在盡力再培養一個繼承人也是未嘗不可。況且自己也有能力讓阻礙皇太孫繼位的人一一剪除。因此傳位給朱允炆也可以放心。

    (朱棣起兵劇照)

    4、最後:可能朱元璋也沒有料的,自己去世後,曾經應該屏衛中央的藩王再也按耐不住了,曾經寄大期望的皇太孫的執政才能如此有限。

  • 2 # 老馬閒評

    這根兩方面的原因有關,一個是傳統,一個是感情。

    中國古代,帝王立儲是有原則的:立嫡、立長、立賢。能,根本就沒在立儲的優先考慮範圍之內。

    就是說,如果有嫡子,哪怕他是幼,是傻,都是優先考慮的。

    沒有了嫡長子,才考慮立長,立賢。

    朱允文的父親朱標是朱元璋嫡長子,所以,朱允文是太子,是儲君。朱允文死了,也就是嫡長子沒了,是不是就可以朱棣了呢?不是。朱允文是朱標的嫡長子,長子長孫,仍然是立儲優先考慮的。

    即使朱標沒有兒子,從立儲原則上看,朱棣也不可能被立為儲君,因為,朱棣還有哥哥。

    從個人感情上講,朱元璋對朱標那是傾注了所有感情,培養那麼多年,結果朱標過早死了,朱元璋傷心欲絕,為了彌補對朱標的感情,立朱允文為儲君,就理所當然了。而且,朱元璋並不是非常喜歡他的朱棣這個兒子,甚至還曾想幹掉朱棣。

    所以說,無論朱棣能力比朱允文多大,只要有朱允文在,朱元璋幾無可能立朱棣為儲君,繼承自己的皇位。

  • 3 # 使用者6161899116

    朱棣哪方面的能力表現出比朱允文強?

    在朱元璋生前,朱棣跟蒙古人打得幾場仗要麼是跟在傅友德身邊撈資歷少爺兵,要麼是順風撿漏的假招子。朱棣作為燕王鎮守北平時,蒙古人已經沒有犯邊的能力了。

    至於政治眼光,用“鄭和下西洋”的行動派兵剷除華人在南洋的根基,杜絕了華人在海外建立中華道統的可能性。確保了朱家政權在中華根基上的唯一性,其政治謀算得確深遠歹毒。不過核算收支,朱棣這次是用了極大的成本為自家剷除了一個虛無漂渺的威脅。

    不過明朝在政府經營上賠本賺吆喝的事朱棣幹得最多,如明朝特色的朝貢、明朝特色的衛所、

  • 4 # 子鈺說史

    提起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歷史功勞我們不用多說,用再多驚歎的詞彙也不足以表達我們對這位奇人的讚美。但就是這樣一位傳奇的帝王,在人生晚年做出了一個決定,讓人覺得這是他最大的失誤。那就是跨過自己的眾多兒子,直接選擇了皇孫朱允炆為自己的接班人,讓眾多兒子們紛紛吃了瓜落。

    在外人看來,四皇子朱棣打仗勇猛無比,無論是做事的能力,還是性格方面,和老爹朱元璋相比都是最為貼切的。後來的歷史也表明,朱棣確實是個文治武功都很強的好皇帝。可以怎麼說,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表現有多好,就代表著朱元璋當初選擇朱允炆做皇帝就有多失敗。△明成祖朱棣

    但話又說回來了,朱元璋當年到底是怎麼想的,才會跨過自己眾多的兒子,直接立了個性格不溫不熱的朱允炆做了接班人的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朱標突然去世,這對人生已經進入暮年的朱元璋是絕對大的打擊。在經過一番歇斯底里的哀痛以後,朱元璋明白自己必須從悲痛中醒過來。因為他知道老天給他的時間不多了,為了保證大明江山的未來安危,他必須需要重新快速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朱標

    那這個接班人到底選誰呢?我認為從當時的朝局來看,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是對的。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建國以後,因為多疑的性格,斬殺了很多開國功勳,尤其是他嫉惡如仇的性格,在明初的時候給國家形成了嚴峻的恐怖政治氛圍。可以怎麼說,在洪武朝當官,說不定哪天就腦袋搬家了。能活到退休,簡直是萬幸。

    朱元璋自己又何嘗不知呢,他知道國家不能一直生活在這種嚴苛的政治氛圍內,所以他很欣賞太子朱標的賢明。在朱元璋看來,自己先把國家的尖刺給拔光了,那樣自己的兒孫後代就可以很好的執政了。他是怎麼想的,也是怎麼做的。△朱允炆劇照

    但是他的完美遠景隨著太子朱標的去世而泡湯,這個時候他就想到了太子的兒子朱允炆。嚴格意義上來說,朱允炆並不是朱元璋含金量最高的嫡長孫,因為的他的生母呂氏是在朱標的嫡妻常氏死後才被扶正的。所以他的弟弟在嫡長子身份上要比他高。朱元璋選他做朱標的繼承人,是因為他有一點像他的父親,那就是賢明。

    歷史上的朱允炆雖然性格不溫不熱,但是待人溫和,有孝心。在自己父親朱標生病中間,總能細心照料。並且在父親朱標去世以後,他能主動的把兩個弟弟接到自己身邊,去照顧他們。這些在朱元璋看來是相當的感動。因為他知道,在他朱元璋之後,國家需要這樣賢明的君主。△太祖皇帝朱元璋

    對於四兒子朱棣,十七皇子朱權等人,雖然有勇有謀,但是戾氣太重,和自己太像了。治理國家永遠施以苛政是不行的。對於這樣勇猛的兒子,他自有安排,那就是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給大明守衛邊疆去。我們知道當年朱元璋不顧群臣反對,重啟了分封藩王制度。朱元璋雖然不相信其他武將,但對於朱家的後世子孫,他還是相當自信的,他相信他們會好好保衛好大明江山的安危的。

    後來,我們也知道,朱元璋過於高估人性在權力面前的本事了。在他死後沒多久,隨著靖難的發生,當初他一手規劃好的政治藍圖就這樣被打破。但無論無何,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沒有選擇各方面能力過強的朱棣當接班人,是因為國家的政治需要,還有國防的安危。

  • 5 #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選擇誰做繼承人,遵循的是法統和自己制定的祖制,而且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沒有考慮過讓其他的皇子來繼承皇位,只能是朱標一支來繼承。

    如果單純論能力,朱棣遠遠強於朱允炆,而且朱元璋的其他的幾個藩王兒子都比朱允炆強,如寧王主權,他甚至比朱棣更適合做皇帝,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沒有選擇其他兒子來繼承太子之位呢,而是傳位給了朱允炆呢?

    制度,而且是開國制度,這對大明王朝的延續非常重要,朱元璋在朱標沒有死的時候就制定了《皇明祖訓》來確定了皇室傳承以及子孫待遇等等。

    太子朱標一死,按照以往朝代的大部分做法,肯定是傳位給其他的兒子來繼太子位,可是朱元璋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有能力的兒子都就藩戎邊,身邊的兒子又都是些窩囊廢。

    朱元璋無論傳位給誰,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這種爭議肯定會動搖國本,如果傳位實力藩王,必定會引起其他實力藩王的不滿,這對新立之君帶來非常大的反叛隱患;如果傳位給朝中平庸皇子,那就更不得了,此皇子不但要穩定朝中大局,還要應對就藩戎邊的兄弟藩王的覬覦。

    朱標在死期間,朱元璋非常的明確的確定了朱標的太子地位,而且從一開始就確定了朱標繼承大位的地位,朱標既是長子,更是朱元璋在朝中重要的助手,他的威望和地位不是其他皇子可以比擬的。

    朱標先於朱元璋死了,太子之位的空缺其實並沒有讓朱元璋有更多的困惑,朱元璋從原來的皇位傳承的制度來看,就是讓朱標一系來傳承,老子死了,還有兒子,而且朱標還不止一個兒子。

    朱元璋讓朱允炆來繼承皇位,既可以讓外地藩王徹底死心,繼續執行朱元璋的強藩護國,中央集權的國策,又可以讓朱允炆繼承太子朱標的身前聲望與政治遺產,鞏固地位,順利繼位。

    另外,朱元璋不會選擇朱棣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大位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於大明朝的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朱元璋時期,雖然建朝開國,但是政權並不穩定,北有殘元勢力一直在抵抗,南有廣西、雲南等地沒有平定,西北地區有少數民族伺機而動,東南地區甚至已經有倭寇在騷擾。

    這樣的局勢對朱元璋來說,需要強權和鐵血手腕進行鎮壓和平叛,到了洪武后期,明朝的統治基本上是穩定了,繼承之君不需要像朱元璋這樣的果敢,鐵血的皇帝,再者邊境有朱元璋的幾個兒子把守,朝中皇帝只要安心治理,休養生息即可。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既是制度的需要,更是當時明朝局勢發展的必然,只是朱元璋沒有意料到朱允炆登基後,沒有理會朱元璋的治國精神,一門心思想要學漢景帝削藩,導致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篡位成功。

  • 6 # 史海魅影

    朱元璋吸取元朝不早立太子的教訓,早早的把嫡長子立為了太子,因此朱元璋就再沒有考慮把皇位傳給其他人,這裡說的其他人也包括朱棣。即便是朱元璋明知其他兒子能力強,也不會改變自己想法,他認為只有嫡長子或者嫡長孫繼承符合規矩,而且無人反對。

    朱元璋第一人選就是長子朱標,因為馬皇后沒能給朱元璋生下一兒半女,把朱標過繼給馬皇后以後,朱標成為了嫡長子,朱元璋重點培養,什麼都給朱標最好的,反觀朱元璋其他兒子,都是“散養”長大,與朱標根本沒辦法比。很不幸的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把對於朱標的愛都寄託到了聰明、孝順的朱允炆身上。為了讓朱允炆能夠更好的繼承皇位,朱元璋幾乎把所有的開國功臣都殺了,還為朱允炆選好了扶政大臣,方孝孺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明朝的邊疆,朱元璋防止外敵入侵,把自己的兒子安排的各個要害部門,防止邊疆動亂。換句話說就是朱元璋把能夠想到的都給朱允炆想好了,甚至防止他兒子“造反”,他提前找朱允炆詢問他遇到這樣情況該怎麼辦?當時朱允炆的回答是,假如叔叔們有異動,他才會動手削藩,但是當朱允炆當皇帝以後,完全背離了自己的說法,一上臺就開始削藩,才造成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綜上所述,朱元璋根本就沒有想把位置傳給其他兒子,何談傳位給朱棣的事情,即便是明知朱棣能力比朱允炆強,都不會傳位給朱棣。朱元璋寧願殺了對於孫子朱允炆繼位有影響之人,為孫子鋪平道路,也不願意改變主意,讓朱棣繼位。

  • 7 # 西府趙王爺

    朱元璋心裡只有朱標,哪怕是朱標死了,那這個皇位也得是朱標的兒子來繼承!

    這就是爸爸對長子的愛!

    至於朱棣,她壓根兒就沒考慮過!

    為什麼?

    第一點原因,朱元璋愛朱標愛的深沉。

    雖然說每個孩子都是太祖的親兒子,但是總有某個兒子是父親特別垂愛的,朱元璋雖然是開國之君,但是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親,面對自己的眾多兒子,他也有比較偏愛的一個。

    根據相關記載,朱元璋當年最喜歡的是大兒子朱標,這位孩子在降生之時明朝還沒有誕生,出外作戰的太祖猛然聽聞手下來報,騎在戰馬上的太祖頓時非常歡喜。

    由於這對父子在剛剛見面之時就非常“對脾氣”,所以朱元璋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他的身上,雖然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性格過於寬厚(老好人),但是朱元璋還是把太子之位留給了他。

    可不幸的是這位太子還沒坐上皇位就去世了,悲痛的朱元璋只好把對兒子的愛轉移到孫子身上(後來的朱允炆),對自己四子還是原來那樣不溫不火的態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愛”大部分都被朱標以及其長子佔據著,其他皇子自然沒有機會成為儲君。

    第二點原因,嫡長觀念的影響。

    從周朝以後,我們國家的政權傳遞就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標準,這種制度雖然會埋沒一些真正有才的君主,但是卻能在根本上維護國家的穩定。

    古代的制度將大部分權利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坐上這個位置就意味著擁有了世間的一切,在如此大的誘惑之下,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繼承標準,那麼勢必會發生眾多的“流血”事件。

    所以每個朝代的“清明”君王都明白這個道理,只要長子不是個“智障”(有時就算是智障也會給他君位),儲君的位置就不會動搖。

    在朱標死了以後,按照繼承規則理應由其長子接任儲君之位,朱標的兄弟們已經成為了“局外人”,所以朱元璋這樣做是合乎道理的。

    第三點原因,朱允炆得大臣之心。

    從地理條件來分析,朱棣雖然是一個有能力的成年皇子,但是他常年駐守在自己的封地之內,跟京城之間的聯絡非常薄弱。

    而朱允炆自從出生以後就沒有離開過皇宮,再加上這個孩子自幼聰慧好學,對儒家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當時朝堂中的大臣基本都是儒家學子,面對著這樣一個“知音君主”,幾乎所有人都願意為這位儒君效忠。

    無論是二人誰做皇帝,他們都必須來到京城行駛權利,而手下大臣能否盡心盡力的輔佐“新人”,則直接決定了國家的穩定程度,所以找一個得“臣心”的儲君是至關重要的,從這個方面來看,朱棣無論如何是比不過自己侄兒的。

    綜上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朱棣都沒有成為儲君的資格,雖然他本人在兄弟之間能力出眾,但他的父親仍然不會打破規定讓他成為儲君,而“火爆”的朱棣只好在父親死後開始了奪位之路。

  • 8 # 燈下螢火

    燕王朱棣不論是威望和能力都比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強的多,後人對朱棣的評價都很高。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創造了明初盛世,使明朝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影響力達到最高峰!

    那麼如此能力之強的人而且潛力十足的人,為什麼朱元璋還是決定讓朱允炆來繼承自己的皇位?

    這要從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說起。馬皇后當初不嫌棄朱元璋卑微的身份,毅然嫁給了朱元璋,並多次救朱元璋於水火之中,“懷餅救夫”的故事說的就是馬皇后。馬皇后不僅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朱元璋,而且在事業上也是傾其所有,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十分的疼愛和尊敬,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無人能替代的。朱元璋一生殺伐果斷,疑心很重,聽不得別人的意見,但唯獨對馬皇后十分的信任,所謂愛屋及烏,這句話用在朱元璋身上更合適不過。

    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其母親就是馬皇后,朱元璋對朱標十分的愛護,對其抱有很大希望,朱標性格溫和,但缺乏神勇,雖然當時朱棣的軍事才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但為了建立皇位繼承的制度,就冊封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很早就開始跟著朱元璋一起參與朝政。但天不遂人願,後來朱標因為一場大病死了,朱元璋悲痛不已。

    按理說太子去世了,應該從其餘兒子們當中選一個太子,而且眾多兒子當中棣是最有威望的一個,也是和朱元璋性格最像的一個。可朱元璋偏偏不這樣,帶著對馬皇后喜愛和朱標的思念,直接選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自己的大統,而且朱允炆十分的孝順,朱元璋對他甚是喜歡。當看到朱允炆年輕沒有威望,怕他以後鎮不住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後期就陸續剷除了這些功臣。而且甚至懷疑朱棣要造反,朱棣裝瘋才躲過一劫。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棣的出身。雖然是朱元璋的親兒子,但是朱棣母親的身份,歷史上眾多紛紜,但有一點肯定的是,他的親生母親絕非馬皇后,雖然朱棣上位後,宣告自己親孃是馬皇后,但其親生母親後人普遍的觀點是認為一位高麗人,地位比較低,至少相對馬皇后而言。朱元璋很可能是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 9 # 楓葉0829

    在古代,選擇繼承人時,能力並不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古代講究的是“立嫡立長”,嫡長繼承製,而不是"立賢"。再加上朱元璋對朱允炆父親朱標的虧欠以及寵愛,從情感上朱元璋也會將皇位繼承給朱允炆。

    嫡長繼承製

    在古代並不是誰有才能誰就能登上皇位的,要知道投胎是個技術活,不只是在現代,在古代也是一樣的,不只是生母身份,還是出生時間都很重要,有時候早出生一分鐘,今後的身份地位就會天差地別。

    而朱允炆雖說自己沒有早出生,但擋不住他的父親朱標早出生了十幾年,並且是皇后的親生子啊

    ,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一出生就預示著皇位將來的歸屬,雖說朱標最後的運氣不好,英年早逝,但是還有嫡長孫朱允炆的存在啊,朱允炆繼承皇位基本上在封建禮教中是沒有異議的。

    情感寄託

    朱元璋原太子朱標,可以稱得上是整個封建皇朝時期,權力最大的皇太子,沒有之一。在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此外,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

    可以看出來,整個太子府基本就是一個小朝廷,還是完全可以替代外朝的。

    這麼精心培養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就這麼離自己而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當時只有朱元璋自己體會了。朱元璋就將對朱標得到寵愛以及希望都寄託在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了,本身就是隔輩親,再加上朱允炆沒有了父親,朱元璋從情感上就希望將皇位傳承給朱允炆。

    除了上邊的兩點,說點題外話,朱棣的能力比朱允炆要強,在朱元璋時代個人覺得主要是表現在了軍事方面,畢竟如果不是這樣,朱元璋也不會讓朱棣鎮守北平,防範蒙古。那麼對於選擇皇帝來說,軍事才能重要嗎?很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除了像朱棣朱元璋這樣喜歡親自捋袖子上陣砍人的皇帝之外,大部分皇帝是不需要上戰場的,皇帝最需要的就是會用人識人,選擇一個好的元帥將軍,保障後勤就夠了。所以對於朱元璋來說,其並不會認為朱棣的能力各方面都優於朱允炆,從而選擇朱棣上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是21屆三跨教育學的考生,想請教大家學碩教育學原理和課程與教學論這兩個二級學科的就業前景,感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