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陽
-
2 # 寒色之城
哈哈,這個問題問得好,你以為古代詩人都是窮書生嗎?
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在古代呀,那些著名的詩人都不是職業詩人,都不是把吟詩作畫當成一個職業,這只是他們的興趣喜好而已,你以為古代詩人都是窮書生嗎?像李白,杜甫,王維,柳宗元等這些人都是當官的,寫詩只是愛好而已!
寫詩的李白更是很唐朝的皇親沾著關係的,也是當的大官!
像杜甫,更是一個富二代,他爹是大官,在當地都有名有錢,他跟李白還是好友!
經常一起遊山玩水,吟詩作畫
李白比杜甫大,經常兄長,兄弟,的稱呼著!
說實話,在古代你要是沒點權,沒點權,怎麼寫詩?怎麼作畫?怎麼遊山玩水獲得意境!
當然,不可否認,在古代也有人多偉大的詩人也都是書生的
-
3 # 郭成軍
古代沒有靠寫詩維持生活的,不過詩寫的好可以升官或者在政府任文員一職。
古代的科舉考試必須要詩寫的好,才能榜上有名。
在中國古代,詩寫得好的人,有的富有,有的貪窮,李白就富有,因為他是朝廷命官,幾乎遊遍了中國的大好河山,他邊做詩,邊飲灑,邊旅遊,是詩人中活得最幸福的。杜甫寫的詩和李白齊名,因他是貧民百姓,收入很低,詩中大多反咉貧苦農民的生活,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4 # 文化小齋
我們知道,古代文人墨客的最初夢想都是能夠透過才華得到朝廷重要,實現自己的仕途之路,像蘇軾、辛棄疾等。而一些沒有進去政治中心,卻成為詩人的,也是因為政治鬥爭或者社會動盪、政局黑暗,不得已而隱退江湖。
職業詩人,應該是不存在的。因為那時候沒有現在這樣多元化的賺錢渠道,詩作還不能透過大面積地印刷出版來賺錢,更多的是作者感情的宣洩方式。
古代的詩人大部分都還在朝廷擔任職務,賺取俸祿。像蘇軾,曾做過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諸多職務。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在反覆任職、被貶的時候寫下來的。比如《赤壁賦》《定風波》等。
還有辛棄疾,就職過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他的很多作品就描述了他仕途不順、壯志未酬的情懷。如《滿江紅》《破陣子》等。
而像李白,終年遊歷江湖、欣賞祖國的山川美景,好像瀟灑、隨性。但實際上這樣的生活也不能長久維持。我們從他的詩作《將進酒》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可以看出,自由自在的詩人生活是以自己財富的散盡換來的。當一個純粹的詩人,是不太可能的。
還有陶淵明,他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選擇歸隱田園,與自己喜愛的詩作為伴。到現實是殘酷的,他必須種地為生,以此賺來生活開支,整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可見,職業詩人在古代還是難以實現的。
-
5 # 糖果女人
這些人大多做過官,但是其中職務較高的可能要數王安石、韓愈和柳宗元了不過王安石比較有建樹。大王歐陽什麼的本身也混了個官員,雖然不大但是都有點收入,李白從唐玄宗騙了個在大唐隨便吃的牌子,像他們這樣的詩人一般來說都是貴族飲宴上的嘉賓可以打打秋風,有時候也能從世家貴族那弄到點錢啊物什麼的。基本上寫詩都是副業。
-
6 # 鴻客行文史
古代可沒有現在的這類職業詩人啊,因為靠文字來生活在任何時代都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現當代的詩人也是有其它職業來支撐起來,然後才開始進行創作,前面看過詩人西川的文章,他說沒有工作到處寫詩招搖的,基本可以看做是個騙子。
古代的詩人,可以說從事各種職業的都有,尤其是以當官和務農,最為突出,就拿唐代的詩人群體來說吧。
李白,風流寫詩,名揚千古而就。他家族可是時代經商的,由此李白可以毫無顧忌的開始一段讀書遊歷的生涯。後來,李白出了名氣之後,基本大唐到處都有他的粉絲,靠粉絲來白吃白喝,最後在詩裡把他們提一下,也算是李白維護自己收支平衡的一大手段。後來去長安做官,對於李白而言,成就感不怎麼大,想必困居長安的歲月裡,自然沒有白吃粉絲的來的瀟灑自在。
再比如,王維,他就是另一個路子,首先他和玉真公主有聯絡,然後人家官做的比較穩定,就算遇到安史之亂這種黑天鵝事件,還被弄個偽職打壓一番,出來後還是好好的。他還搞房地產,修個別墅,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田園詩的工作室,工作室也是他搞好和各色人等關係的重要場所,讓他官做的比較穩。
最後說說,杜甫,老杜這個人被大家埋汰的比較多,其實人家祖上也是世代做官,只是杜甫生錯了世代,玄宗時代要的是楊國忠和李林甫這一類的奸臣,杜甫滿肚子的聖賢思想不適合在此時。杜甫的生活水平一直低,遇到安史之亂的衝擊,更是感嘆朱門酒肉臭。最後,他漂泊到了成都,在九月他在美麗的成都,在玉林路,在小酒館裡,坦然的接受著朋友們的救濟,寫著黃鸝、翠柳和西嶺。
-
7 # 廣州帝之奎服裝加工部
第一,窮學文,富學武,,學武的要求:資質,財產,法門,時間,修行地,伴侶,名師.......哪一樣不是要錢?從小時候築基的補品,療傷的醫藥,兵器等等。。。換句話,學武而且練到了高手境界,本身就是需要錢財的。。。丐幫弟子就算掉下山崖撿到了秘籍,那也得有時間去練習啊,飯都吃不飽怎麼去練?基本功一天五百個引體向上那是吃素的隱士能撐得下來的麼。。
岳飛傳裡,岳飛感嘆窮學文,富學武,,來應武舉的都是地主家的子弟,,比如他自己,,所以,學武本身就是富家子弟的選擇
第二,宗門。名門弟子一般都是有宗門支援,,某某世家那肯定是世代地主的,某某山莊的那肯定就是耕讀傳家的,某某教是靠信徒的香火的,某某幫一般負責維持治安,收保護費。。就像少林寺有自己的寺田還有產業,還有大頭的香火錢。。武當派也是有武當山寺廟的香火錢。宗門本身就為大俠們提供了經濟支援。
回覆列表
詩,最早期的時候,因為文字和書寫條件的限制,不會誰都有詩歌被記錄下來。凡是能夠以文字方式記錄流傳的詩歌,只有三種,一是國家大型祭禮活動專用的“頌詩”,一是國家政治重要場合(例如外交)所用之詩,一是各地民間流傳的反映民眾心聲心態和生活的詩,這些都在《詩經》《楚辭》等作品有所反映。早期詩歌的原創者都不直接留名字,除了象“國風”那樣大量來自民間的無名氏之外,《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詩”均是朝廷大夫,樂師、祭師專門創作的,目的如上所言,是為了祭祀、朝廷外交等重大場合的使用。詩不是誦讀,而是唱誦,同時配以專門的舞蹈和音樂,最早期有一班職業的主創人員,史稱“樂師”。《禮記》《周禮》等記載了這些樂師的職能是教習詩書禮樂,同時負責大型祭祀典禮的統籌,音樂和詩歌的創作、舞蹈編排的監製。活象把文化部、教育部的職能統攬一身了。這些樂師地位崇高,作為國家專職人員,他們的祖師是殷商時期的巫師,史稱“瞽”,即失明的巫師。“詩、書、禮、樂之祖皆祭於瞽宗”,《周禮•春官》說“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可見樂師在當時地位之崇高之重要。儒家的起源正正是樂師!
所以,你看先秦時期的詩歌,風格文質相稱,正雅醇厚,口味與後世的自由創作,個人抒情創作,迥然不同。道理是在這裡。這個時期,詩人是專職的,是國家供養的,儘管寫詩不是他職業的全部。
先秦過後,至漢。漢代的皇帝有好幾位非常喜歡辭藻華麗、鋪排堆切、音韻悠揚的賦體文字。有些他們看中的作品和作者,僅憑一篇,就可以當官,可以成為國家公務員,飛黃騰達。於是乎,天下文人開始走這條以形式藝術取勝的道路,這就開了中國文學以辭章技巧,聲色之藝的大門。儘管,皇帝欣賞的漢賦體裁上不屬於詩歌,但是已經內含了後來詩歌一些重要因素。這種因素到漢末,促進了詩歌寫作的文人化進代產生,五言詩從出現到成熟,建安時期成為一個輝煌時期。六朝,詩歌吸取了佛經中謁頌經文的音韻特點,除押韻外,更有平仄、四聲等等。詩歌創作,從漢末到六朝,完全成為士大夫、文人的私人追求。近現代意思上的詩人,作為群體登上文學史的舞臺。但同時出現的是,象上古時“樂師”那樣的職能淡化了,國家的教育職能由正式的儒家弟子分擔了,所以,詩人也就沒有國家供養了。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對詩歌創作的普及是有促進作用的,應試者其中一個規定動作就是要寫詩。唐代為五言,之後為七言,且皆為律詩。這樣會寫詩的人就遍及全國,凡是讀書人都是詩人,社會上也因而沒有“詩人”“藝術家”這樣的專職創作人員了。
那麼,詩人以何為生計呢?大概分那麼幾種:
一、透過科舉,成為朝廷官員,食國家奉祿。儒家的理念,寫詩屬於“行有餘”之事,一個有作為的人不應該以此為業,應該經國濟世,傳習弘化聖人之道,為社稷為蒼生服務。這些士子官員主要的精力也是放在政治事務上,寫詩是插科打諢的事兒,象蘇軾的創作就是在各地任官期間,業餘時間寫的,不能夠這個吃飯。
二、教書。學了聖人的學問,有了秀才或以上的功名,如果當官不成,做一名教書先生也是正業。教授鄉鄰弟子,也可以養家餬口,也可以堂堂正正。寫詩就在課餘之間,這樣的詩人,古時的存有量很大。
三、種田農事,自給自足。古時有說“解甲歸田”,官員還鄉,如果生活不夠富裕的,很多都參與田間農活,透過種養自給自足。同時也可以開班授徒,教書先生與農夫兼於一身。特別是不願朝政之人,不少,如清初的孫奇逢,在明亡之後不願出仕,帶領族人遷至河南後,就以種田為業,兼開班授徒,同時從事寫作。
四、兒孫親友以及學生等接濟供養。如果兒孫從商或從政,經濟不成問題的,詩人自然不成問題,生計有著。如果不行,又體弱多病,不懂農事的,那就多靠朋友或者學生接濟供養,活得比較辛苦了。杜甫就是一例。
五、淪為難民,衣食無著。在戰亂頻發,流離失所之際。詩人是最弱小無助的一個群體,除了文墨什麼也不會。這就朝不保晚,生活悲苦淒涼了。
以上幾種是古時常見的詩人生計出路。最後我以美國漢學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一書中的話作結,我覺得他道出了古代詩人這個群體,在人生定位上一個本質之處。列文森認為文人(包括詩人、畫家等)“他們是全整意義上的‘業餘愛好者’,和人文文化的嫻雅的繼承者,他們對進步沒有興趣,對科學沒有嗜好,對商業沒有同情,也缺乏對功利主義的偏愛。他們之所以能參政,原因就在於他們有學問,但他們對學問本身則有一種‘非職業’的偏見,因為他們的職責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