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痴
-
2 # 古今通史
至少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崇禎元年的平臺召會後,即便面對朝中幾乎一邊倒的怨懟,袁崇煥也並沒有決定殺掉毛文龍,而是採取觀察之後酌情而定的策略,毛文龍最終被殺是因為各自的現實原因擊穿了對方的談判底線,沒有調和的可能。
袁崇煥和毛文龍沒有私人恩怨,毛文龍治下均屬自家勢力,性命和皮島都是僥倖撿來的,靠自力更生起家,發展到當時的規模很不容易,所以從自身利益來講,毛文龍肯定不想交權。
更嚴重的是,自魏忠賢畏罪投繯之後,毛文龍在朝堂的地位岌岌可危,滿朝文武“無不以為慮”,這時候毛文龍要是做個乖寶寶,等待他的恐怕就是調任然後赴死,這和後來祖大壽不敢去京師是一個道理,自身淪為明廷的忌憚,甚至欲除之而後快,毛文龍朝中有眼線,這些訊息他當然知道,而且他又不傻,怎麼會看不透局勢,這種條件和環境下,皮島和手下官兵就是自己的保命手段,怎麼會交權呢。
袁崇煥初時朝中安慰大家說:此事稍緩,慢慢來。這茬才暫時遮過去,其實袁崇煥當時就已經有了打算,只不過沒在朝堂上說而已,一是人多口雜怕驚了毛文龍,二是當時並沒有打定主意必殺毛文龍。
毛文龍雖然在能力方面難比李成梁,但二人的苦衷卻頗為相似,想活命就只能耍些手段,比如養寇自重,如果毛文龍想對得起明廷,忠貞愛國愛名節,那很容易,把脖子洗乾淨伸過去就行了,被言官們彈來彈去的,腦袋自然很快搬家,罪名自然不缺,人乾的事沒有挑不出毛病來的,更何況毛文龍又不是聖人,和袁崇煥一樣,某些事幹得確實欠妥。
袁崇煥與毛文龍沒有個人恩怨,袁崇煥動殺機的唯一原因就是海陸一盤棋的統籌思想,用袁崇煥的話講,毛文龍可用則用,不可用則殺之,這是初次平臺召會袁崇煥回府邸後和兵部尚書錢龍錫吐露的計劃。
真正的起始要從兩個人講起,其一自然是袁崇煥,其二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澎湖列島,迫令荷蘭海軍司令投降的孫國幀。孫國幀以此戰功攥拔登萊巡撫,卻被《明史》暗喻巴結閹黨上位,其實那時候滿朝文武都是人在矮簷下的狀態,有人巴結閹黨是因為謀求高就,有的則只是要保命安安穩穩活著而已,目的不大一樣。這就好比戚繼光巴結張居正,胡林翼違心巴結官文一樣,都是為了一展抱負乾點正事。《明史》中講的是袁崇煥要革去登萊巡撫官職,其實孫國幀是因為“袒護”毛文龍才被彈劾罷官的,毛文龍有些不著調,做為“軍區司令”,沒有申請的情況下,擅自帶兵40船登陸登州索餉,估計皇帝想想就後怕,所以一經言官彈劾,崇禎立刻就把孫國幀拿下。
這個責任在御史毛九華而非袁崇煥,袁崇煥的意思是正好遼東巡撫畢自肅死掉,順便把已缺巡撫的登萊改為協鎮,做為皮島的依託或說大後方,主要就是透過鉗制,達到事權從一的目的,只是倒黴了王廷試剛上任就被革職了。
有什麼好處呢?對登萊施行海禁,以便核查東江錢糧,其實該多少還多少,只不過因為路線的改變,袁崇煥在資源上可以控制皮島,以前是登萊直達,袁崇煥則建議由山海關到覺華島船運至旅順最終達到皮島,再設東江餉司進一步核算實際耗用和費用合理性,其實說白了就是透過錢糧掐住毛文龍的脖子。
至於北韓,自後進貢路線避開皮島,走覺華島遼西一線等等,這樣一來達到了控制資源的目的,使皮島成為絕島,毛文龍面臨兩條路,急流勇退或者負隅頑抗,其實兩條路的最後結局是一樣的,只要毛文龍放權,必死無疑。
連當時的北韓人都分析出來了,這是袁崇煥想對毛文龍不利。
毛文龍的意思是:
“我知道袁崇煥懷疑我不受節制(其實是皇帝和袁督嫌棄靡費太多,戰功太少,相對來說不划算),我覺得節制東江是好主意,但是對皮島補給頗為不利,以前登州到旅順半天就夠了,即便這樣我也覺得慢,走山海關一線的話需要藉助東南西北各種風,算沒算過要等多少天才行,運到皮島的話,按時間算,一年僅能運送一次,10萬糧食只能剩下六七萬,我還得照10萬簽收才行,否則明年的糧食沒人給送了。”
袁崇煥不大厚道的是還想讓毛文龍以遼東鎮江(丹東)為陸基,直面後金兵鋒,為什麼說不厚道呢,和送死沒區別,不同於己巳之變的依城反擊,真正大規模長期野戰無論毛文龍還是袁崇煥都沒戲。
早在天啟元年毛文龍就曾有過所謂的“鎮江大捷”,但那是偷襲而已,後金部隊一反擊,毛文龍立刻就跑到北韓去了,真心打不過,如果毛文龍按袁崇煥的計劃去做,必死無疑,打打不過,真正被包圍逃逃不出,被圍死沒人有能力來救,逃皮島逃北韓?打一次跑一次呀,開玩笑。
這一系列作為讓毛文龍直接撕破臉,帶著40船士兵到登州索餉,其實誰都不敢給,毛文龍也知道,他只是示威而已,氣急之下說的也很過分,又是拿下北韓,又是拿下南京的,在那年代,這話論個死罪很正常。眼看毛文龍“翻坑”,這個節骨眼上袁崇煥雖耿耿於懷,但卻不敢直接彈壓,只能盡力籌措糧餉,實則當時已動殺機,因為不光如此,在見面會上二人也是不歡而散,袁崇煥想大權獨攬,但有毛文龍在至少東鎮是別想了,而且毛文龍雖然牽制作用極大,但拿得出手戰功太少,和他靡費的錢糧相比不成比例,至少當時的崇禎和袁崇煥是這麼想的。
後來袁崇煥雙島之行,二人再生嫌隙,毛文龍早就因為袁崇煥的掣肘而不滿,在飯局上直接抱怨小人作祟,若是一切軍備物資能夠到位的話,讓他出力並不困難,到了晚上的酒局,袁崇煥誇崇禎,毛文龍誇天啟,袁崇煥說收復遼東,而毛文龍說寧遠都是廢物,東江將士幾千人就能燒了東夷。以後幾次交談,甚至聊到深更半夜也都是無果而終,最終袁崇煥勸退毛文龍,讓他去西湖養老,毛文龍不從,因為這是必死之路,但袁崇煥卻說朝廷自有替代你的人,結果還是不歡而散。對於袁崇煥要求毛文龍接受自己節制、整肅軍營核查人數、設立餉司的要求,毛文龍一口答應,但是沒想到袁崇煥真的想直接架空他,馬上反悔,袁崇煥又退一步以旅順為界,各行政令,並說自己馬上要返回寧遠,毛文龍聽後大喜,以為最終還是個不了了之的結局。
毛文龍所沒有想到的是,袁崇煥又是賞銀十萬,又是分界自治,又是要回寧遠,其實只是讓毛文龍降低警惕,看到一切均以奏效,所以邀請毛文龍島山一行,結果毛文龍進了袁崇煥官兵的包圍圈,自己人並擋在營外,袁崇煥歷數毛文龍十二罪狀,毛文龍不願認罪伏誅,但袁崇煥則說不殺你,這東江便不是皇帝的土地,遂令部下將毛文龍斬首。
這是過程,由字面來看,毛文龍主要是不肯放權,而且拒絕監管,包括核查兵員等等,前文講過,毛文龍放權的話只能一死,說是杭州養老,其實回到內地滿朝文武彈劾之下,崇禎也抗不住,更何況崇禎也早就看毛文龍不順眼了。袁崇煥看毛文龍不順眼主要是因為毛文龍對自己海陸集權的掣肘,聽調不聽宣的模式無論崇禎還是袁崇煥都無法接受,毛文龍掣肘後金的作用毋庸置疑,否則皇太極不會聽說死訊後行祭祖大禮,但是毛文龍尤其在收復失土的作用方面,崇禎和袁崇煥都認為其發揮的不夠,而在東江消耗的財力、物力卻實在驚人。
袁崇煥以往的承諾自己也開始懷疑是否能達成,而那時的崇禎也不再相信袁崇煥了,只是不想自打耳光而已,己巳之變的發生讓崇禎及時止損,不再一味奉行所謂的築城推進計劃,一是沒有能力在後金強兵之下再行修築之事,二是按當時的明廷財政來看,根本支撐不起,最終被棄用的袁崇煥,他的大罪中也多了一個謀款斬帥,算是一命還一命吧。
可惜袁督和毛帥生在那個年代,又遇上崇禎這種皇帝,所以下場可想而知,用人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信什麼,恨不得跪下磕一個,短時間內反覆後,則恨不得生食其肉,屬於抽搐型性格,仨人都是時代的悲劇,但說實話,死得都不冤,一點都不冤,那個年代有那個年代的規則和法律,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這是死罪毫無爭議,別的罪名甭提,一條就夠了。毛文龍別的罪名不提,聽調不聽宣就夠死罪,也不用提別的,所以單按罪名來說,死的都不冤,崇禎帝,真懶得說,他不死就沒天理了。至於權衡之道的爭論,正反兩方是一輩子都掰扯不清楚的。
-
3 # 劉文廣
明朝即薩爾滸之戰大敗後,遼陽、瀋陽相繼失守。直到廣寧潰敗,明軍失去了對整個遼東的控制權,不得不退守遼西。
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毛文龍因為金人殺了自己的三百族人與金有不共戴天之仇,遂起始僅僅帶著僅兩百多人的隊伍,在後金的佔領區開創出了大明的根據地。而且在毛文龍的指揮戰鬥下,根據地不斷擴大,兵員不斷增加。僅廣寧失陷的當年,東江鎮就收復了復州、義州這兩大戰略要地;三年過後,東江鎮在遼東的控制區面積,便已超過了遼西;而其部隊的遊擊範圍,更是覆蓋了整個遼東地區,兵鋒直指後金統治區的腹地,包括重鎮遼陽。
之所以數年內後金的勢力地盤都沒有什麼進展,除了毛文龍東江軍的活躍外,關鍵還在於遼東、遼西、蒙古對後金的三面合圍之勢。蒙古的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的率領下,一直是明朝的堅定盟友,屢次騷擾後金北部區域。而當後金進軍蒙古草原征討時,毛文龍總是會同時出兵,令後金不得不分兵防守。同樣的,當後金進攻寧遠和錦州時,毛文龍也都會立馬向遼陽進發,寧遠和寧錦兩次所謂“大捷”,除了堅城難下外,毛文龍的配合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後金的每次出兵,都不敢盡全力,只能在八旗中出動二至三旗,其餘都需要防守來自另兩方的壓力。
最終毛文龍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在遼東的局勢起死回生,讓幾十萬遼民免遭屠戮,一手創造起一隻十數萬人的隊伍,給予他們向後金報仇的機會。當關寧鐵騎躲在堅城裡只敢開炮時,東江軍在野外與後金軍野戰纏鬥;當遼西的官員們花幾年的時間和無數的銀兩慢慢地築城,毛文龍在持續以進攻的方式收復失地。對遼西而言,別說遼陽,即使連進攻廣寧都從不曾想,而毛文龍卻多次兵臨遼陽城下,甚至連後金的老巢赫圖阿拉,也被覆蓋在了火力範圍之內。
毛文龍的正一品武將銜,是他靠著赫赫戰功紮紮實實地打拼出來的。就這樣一位大將,竟然被袁崇煥以假傳聖旨,捏造莫須有的十大罪狀給冤殺了。《明清史料》:“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完全是欲加之罪。
綜合以上是故袁崇煥殺毛文龍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毛文龍漸漸兵多將廣且常常征伐不斷,故軍費開支頗大,經常向袁崇煥、朝廷討要軍費,言辭較激烈,引起不滿,且不想給;在袁崇煥和朝廷撥付的軍費只是杯水車薪,毛文龍無奈之下差人暗地裡和金人做交易掙錢補充軍需;最主要的原因是袁崇煥的策略主旨是艱守和講和,而毛文龍一直是堅持攻伐、且兵多將廣,有自軍獨大使得袁崇煥不得其便,只有殺了毛文龍才能實施自己的計劃。
毛文龍死後,遼東的廣袤土地,再次淪陷。 毛帥手下的精兵強將,困惑、疑懼、憤怒之餘,紛紛投降。之後清朝赫赫有名的三大藩王: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就是其中的翹楚。
-
4 # 飛越20221
順眼不順眼,枉法不枉法,都要按法律程式做事。輪不到袁崇煥殺人!還是那句話,魏忠賢不死,這些魑魅魍魎敢這樣陽奉陰違的嗎?做事的人被罵,做大事的人被罵的遺臭萬年,希望歷史能給魏忠賢平反,就像于謙,張居正一樣!
-
5 # 風的力量wf
袁崇煥是為了與皇太極議和,所以把毛文龍殺了。崇禎與袁崇煥定下平臺召對時,袁崇煥許下5年平遼的諾言,估計那個時候,他心裡的既定政策就是議和,後續所作所為都是按照議和的路線走的。
現在的史書,已經被清朝修改過了,所以很多真相被掩蓋了。不過,有一點是無法掩蓋的,就是明朝給袁崇煥定罪的判詞,這個是昭告天下的,誰也改不了。而且,當時袁崇煥這個事是天下關注的焦點,明朝崇禎也沒必要誣陷他。就判詞裡面,隨變揪出來一條,都是死罪。
透過判詞,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歷史真相是什麼,袁崇煥是不是被冤枉的:
判詞如下:
“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這裡我給大家逐句解釋一下: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這句說的就是,平臺召對,袁崇煥承諾5年平遼,立下了軍令狀。結果非但一寸國土未付,反而不到兩年,清軍把北京城都圍上了,這是皇帝的囑託沒有完成,欺君罔上。
以市米則資盜。這句是說,袁崇煥把自己的軍隊給養,送給皇太極。歷史上確實有這個傳聞。至於這麼做的目的是養寇自重、中飽私囊,還是為了議和,就不知道了。既然判詞裡寫了,那麼必定有證據落在崇禎手裡。
以謀款則斬帥。這句是說,為了議和把毛文龍殺了。謀款就是議和的意思。毛文龍就算真的有罪,袁崇煥也是擅誅大臣的死罪。
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這句說的是清兵繞過關寧防線,來到北京,長驅直入。但是袁崇煥卻不積極主動與敵人交戰。歷史上,袁崇煥一直尾隨清軍,依城而戰,直接把城外的百姓暴露給了清軍,這也是歷史事實。
援兵四集,盡行遣散。這句是說,四處勤王的軍隊來到北京,袁崇煥卻把他們遣散回去了。這句話有兩個方面的可能。首先,可能是袁崇煥主動遣散援軍,那問題就大了,畢竟袁崇煥只是薊遼督師,他沒有這個許可權(兵部才有)去遣散其他地方來的援軍,也沒有理由,大敵當前,軍隊越多越好不是嗎?如果這個可能成立,那袁崇煥可能真的是抱有藉助清兵兵臨城下,逼迫崇禎簽訂議和協議的心思。當然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各路援軍本來就各懷異心,自行潰散,最後把鍋甩給了袁崇煥,那這條就冤枉袁崇煥了。
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這句說的是袁崇煥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私下帶著敵人的說客,堅決要進入北京城。意思就是袁崇煥打算議和,簽訂城下之盟。這裡喇嘛是個關鍵詞,因為當時喇嘛是經常在蒙古、清朝裡面充當信使的人,清朝要議和,自己也要託喇嘛去送信、作說客。明朝上下都知道這個情況。這裡袁崇煥是否通敵,就見仁見智了。但是你把上下文幾句話連起來看,是不是有些其他的意味了?
因此袁崇煥的判詞,大白話解釋起來就是說:袁崇煥吹牛欺君罔上,倒賣軍用物資,為了與敵人議和,請示都不請示就殺了毛文龍,膽大妄為。故意放敵人過防線,而他率領的軍隊都不主動迎戰。反而把四處來勤王的路隊都遣散回去了。等到敵人兵臨城下,他私下帶著敵人的信使,堅決要求進入北京。
這就是明朝眼裡的袁崇煥。
至於毛文龍和他的東江軍,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當時關寧軍、東江軍、蒙古三面包圍女真,皇太極去打一路,其他三路會抄他後路,所以維持一個平衡。當時遼東出現饑荒,如果沒有外部救濟,女真也非常困難(晉商和袁崇煥都有向女真人賣糧食)。但是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導致這個平衡關係被打破,大大緩解了皇太極的壓力。
毛文龍的皮島,本身沒有明朝朝廷的給養,一是因為運輸不方便,而是因為皮島東江軍其實更接近於毛文龍的私兵,只聽毛文龍的命令。軍隊的給養都來自於毛文龍以皮島根據地做生意的盈餘。所以毛文龍一死,東江軍也就土崩瓦解了。
綜上所述,袁崇煥的每一條罪名都是死罪,即便其中有個別罪名的動機有待商榷,但只要是真實的,那就難逃一死,至少第一條他就賴不了。從判決詞裡,我們可以看出袁崇煥可能真的是想議和,至少明朝朝廷的判斷是這樣的。我個人還是比較相信判決詞裡面說的,因為穿越歷史迷霧很難,當時的人肯定對當時情況更瞭解,像這種昭告天下的判詞裡面,更不會胡亂寫,否則會動搖三軍軍心。
-
6 # 歲月抹平了誰
從萬曆朝開始,關外的女真族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明朝最大的禍患。從天啟初年的熊廷弼到崇禎初年的袁崇煥,他們在抗擊後金的鬥爭中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們一個死於黨爭,一個死於皇帝的猜疑,無不讓人感到惋惜!
崇禎三年八月,1630年,崇禎中了皇太極佈下的反間計,殺死了袁崇煥,從此再也沒有人能夠擋住皇太極的步伐,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在北京城外,既有皇太極的滿洲八旗,又有袁崇煥的薊遼精銳,有趣的是後金軍隊在前,袁崇煥領兵在後,並且沒有攻打後金軍隊。這時的崇禎不得不認真思考四起的謠言——袁崇煥是否和後金有密約,他是否通敵賣國?
當時袁崇煥想見崇禎,無非就是想要憑藉京城堅固的城防,用防守反擊的辦法擊敗後金軍隊,解救京城之圍。
武將帶兵入京,歷來被皇帝忌憚,崇禎一口拒絕袁崇煥懇求入京修整的要求,讓袁崇煥坐著吊籠進入京城,君臣之間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平臺召對”。
所謂“平臺召對”,指的是在北京紫禁城三大殿中,最後一座建極殿後邊有一個大的平臺,這裡是皇帝召見封疆大吏商討軍國要事的地方。萬曆帝怠於政事,平臺日漸荒廢,崇禎即位之後,恢復了這項制度。
在平臺上,崇禎已經沒有了第一次見到袁崇煥時的激動,那時袁崇煥對崇禎說出了“五年復遼”的誓言,讓崇禎看到了大明朝美好的前程。
曾幾何時,君臣二人是何等的親密。然而三年過後,在戶部、兵部、吏部的密切配合下,花費了八十萬兩來之不易的銀兩之後,袁崇煥不僅沒有實現“五年平遼”的誓言,竟然還讓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蒙古突破長城,攻克遵化、通州,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更讓崇禎生氣的是,袁崇煥還先斬後奏,殺死了騷擾後金後方的平遼總兵毛文龍。
在平臺上,崇禎質問袁崇煥為何與皇太極暗中議和,又為何擅自殺死毛文龍?袁崇煥一時無從回答,被崇禎逮捕下獄。
那毛文龍是何等人物?他與袁崇煥有著怎樣的矛盾?
毛文龍原本是浙江人,不善儒學而喜兵事。天啟元年,袁應泰失掉遼陽後掛印自縊,遼東大片領土落入後金手中。
毛文龍在其舅舅沈光祚的舉薦下出任練兵遊擊,渡海奪取鎮江,後又率領190人的小部隊奪取了遼寧以東的全部沿海島嶼,特別是七月份的“鎮江大捷”,令毛文龍名聲鵲起。
皇太極派重兵圍剿毛文龍,毛文龍被迫逃亡北韓。
天啟二年,後金逼迫北韓交出毛文龍,毛文龍渡海逃到皮島,也就是後來的東江鎮。毛文龍透過招降叛軍和流民,逐漸組織起一直三千人的隊伍,在後方不斷侵擾努爾哈赤。明朝設立東江鎮以後,又從南方調遣了一萬多人補充毛文龍部,使他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天啟三年,在努爾哈赤企圖進攻明朝的時機,毛文龍果斷出擊,兵分四路一舉攻克金州,拿下旅順,完成了從海疆上對後金的包圍。
可以說,毛文龍的存在,讓後金如鯁在喉,不能夠安心入侵明朝。正是有著這樣的戰略價值,魏忠賢當政時期,特別賜予毛文龍尚方寶劍,糧草軍餉由山東蓬萊直接發往皮島,這讓毛文龍大為感動,發誓誓死孝忠大明朝。
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起初被朝廷安排到福建昭武任知縣。天啟二年,進京述職,接見他的是御史候荀,他有感於袁崇煥忠心報國的志向和平遼復遼的方略,引薦他見到了天啟帝。
當時的遼東形勢是這樣的:前任督師熊廷弼與巡撫王化貞不和,喪失遼陽、瀋陽、廣寧,錦州等大片領土,明軍龜縮在山海關,後金只需一腳踏破山海關,便可長驅直入,攻取大明腹地。
天啟帝看到袁崇煥“固守徐圖”的平遼方略之後,讓袁崇煥出任兵部職方主事,鎮守山海關,督關外軍。
天啟三年,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巡視遼東,肯定了袁崇煥修建寧錦防線的主張,讓袁崇煥修建寧遠——錦州防線,把明朝邊境向前推進二百餘里。因治邊有功,袁崇煥升任兵部副使,右參政。
天啟六年,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成為自薩爾滸之戰以來明朝首次對後金取得的的勝利,打破了後金不可戰勝的神話,朝野震動。後因賞罰不公,憤而辭職。
崇禎繼位後,重用袁崇煥,讓他出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薊遼總督,負責掌管整個遼東的軍事。
袁崇煥頓時熱血沸騰,誇下海口“五年復遼”,崇禎非常高興,責令內閣所屬各部全力支援袁崇煥,還賜給他尚方寶劍,表示對他的信任。
面對日益強大的後金,五年平遼何談容易。袁崇煥必須統一事權,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自己手中。然而,鎮守東江的毛文龍桀驁不馴,時常不受自己節制,還偷偷和後金、北韓做交易,滿足自己的私慾。
毛文龍一面和皇太極偷偷議和,一面又和明朝要軍餉,這讓袁崇煥非常憤怒,他上書明廷,重新提出朝廷派出一文臣節制毛文龍,一切軍餉、糧草,不能從蓬萊直接發往皮島,而是進入山海關,掛上薊遼督師的旗號再發往皮島。
這種卡脖子的行為讓毛文龍冒領軍餉撈好處的美夢破裂,二人關係逐步水火不容。
袁崇煥自然知道毛文龍存在的價值,但是經過數次試探性的解除之後,毛文龍那種目中無人,不受節制的性格讓袁崇煥很不爽。為了完成“五年平遼”的誓言,袁崇煥無法顧及太多,只能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下定決心之後,袁崇煥以發軍餉為由,騙毛文龍來到雙島,歷數毛文龍十二大罪狀,然後西南面相崇禎跪拜,用尚方寶劍斬殺毛文龍。
回覆列表
袁崇煥殺毛文龍被後世引為遺憾,認為這是英明神武的袁都督一時失誤,導致後來的一系列不良後果:東江鎮軍心渙散,甚至大量叛逃後金,大明失去一個抗擊後金的橋頭堡。
毛文龍最初以兩百人攻佔後金將領把守的鎮江,擒拿反賊向大明朝廷獻功,“不費朝廷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在明末可謂是奇功一件,而且後來他又從無到有建立東江鎮這座軍鎮,在東江鎮抗擊後金又屢立大功,所以官職爵位一路升遷,直到最後居功自傲又天高皇帝遠,成為東江鎮的土皇帝。
所以到了袁崇煥上任的時候,囂張跋扈慣了的毛文龍沒有給到他應有的尊重,這是所謂袁崇煥看不慣毛文龍最初的原因。
但是袁崇煥後來殺毛文龍僅僅因為看不慣嗎?
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在明代武將的地位是相當低的,二品武將甚至被五品文官呼來喚去。
無論是朝廷上,還是九邊作戰,都是以文御武。
可是到了毛文龍這裡卻行不通了,因為要倚仗毛文龍的戰功,前面的歷任督撫熊廷弼、王化貞、袁可立都對他放任不管,只要能殺敵立功,就順著他,而毛文龍自己又是個潑皮性子,從小不愛讀書,所以養成了後面的一系列壞毛病。
但是袁崇煥可不能容忍毛文龍的這種行為,他到遼東來是想建立不世功勳的,而不是指著毛文龍時不時地立點小功,況且當時的武將普遍有謊報軍功的臭毛病,有時候甚至殺良冒功。
所以,無論是出於鞏固自己權威樹立威信,還是肅貪整治麾下文武官員吏治,袁崇煥都需要殺雞儆猴,毛文龍必死無疑。
雖然他在請出尚方寶劍殺死毛文龍的第二天,又在軍中故作姿態設靈堂悼念毛文龍,但東江鎮上下誰會買賬?即便毛文龍的兒子以及部將都繼續得到任用,但沒有人敢信任袁崇煥這樣可怕的文官儒帥。
只是眾人敢怒不敢言,其後又上書崇禎請罪,說自己擅自越權斬殺大將有罪,而且皇帝為了倚仗袁崇煥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還下旨昭告天下列舉毛文龍的罪狀,幫袁崇煥善後。
但是在後來袁崇煥被殺的時候,崇禎列舉的兩條罪狀之一就是擅殺大將毛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