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雍正如何透過三步,消除了中央官僚裡能威脅到皇權的力量,實現了決策權的獨裁。

    第一步,是打擊以兄弟為首的皇室宗親對手。

    宮崎市定說,中國式的獨裁皇帝是沒有兄弟的,只有臣子。在獨裁體制下,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必須以君臣關係為基礎。那麼,當年與雍正爭過皇位的人,顯然是君臣關係的潛在破壞者,要首先進行打擊。

    剛才我們提到,康熙時期,皇八子胤禩受百官擁戴的情形,讓胤禛印象太深了,他登位後,當然會覺得這個兄弟是一個巨大威脅。儘管他封胤禩為親王,但胤禩在面對道賀的親友時,愁眉苦臉地說,這何喜之有呢,不知道哪天我的腦袋就沒了,說明他很明白自己的處境。

    雍正四年,胤禩被削去宗籍身份,貶為平民,圈禁了起來。按宮崎市定的說法,他的罪名包括,不願意交出康熙賜給他的詔書、修康熙陵墓時監管不力、管理內務府時煽動屬員騷亂等等,但本質原因就是他的擁躉多,對皇位有威脅。

    與此同時,雍正也打擊和胤禩交往過密的其他宗親。宗親,就是和我們源於一個祖先的親人。在清代的皇室宗親裡,有相當一部分人和胤禩交往很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努。他屬於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這一支,和胤禩是同輩,很快也被流放了。按馮爾康先生的說法,蘇努被流放兩個月後,雍正就釋出了《御製朋黨論》,這是一篇警告臣子不要結黨的文章,也被看作是聲討胤禩集團的檄文。所以可以想見,雍正是把蘇努看作了胤禩的主要幫手。他在打擊核心人物的時候,自然也要剪去他們的羽翼。

    雍正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文字獄,就是呂留良案。因為呂留良的排滿思想,導致這一案件發生。但馮爾康先生認為,這個案件是為另一樁曾靜案做掩護的,實質上還是與打擊胤禩集團有關。曾靜是雍正時期的文人,也是呂留良的學生,他想勸說將軍嶽鍾琪造反,結果被告發,受到了雍正親自審理。曾靜曾說雍正有十大罪狀,其中就包括廣為流傳的弒父篡位、殺兄害弟。雍正追查之後,發現許多說辭都出自胤禩的家奴、太監之口。所以就藉此案對胤禩的殘餘勢力做了進一步的打擊,同時為自己辯白。因此說到底曾靜案還是政治鬥爭的延續,而呂留良案的文字獄只是一種表相而已。宮崎市定也認為,雍正時期的文字獄分兩種,其中一種就是與誹謗朝政尤其是雍正本人有關。當然,由此引發的雍正時期的其他文字獄又另當別論了。

    我們再來看雍正實現決策權獨裁的第二步,就是打擊結黨的權臣。

    雍正繼位後,本來建立了一套由自己的親信組成的班底,其中很重要的兩個人是年羹堯和隆科多。但他們很快就恃寵而驕,結黨營私,嚴重侵犯了皇權。雖然雍正自己做皇子的時候也結黨,但登上皇位以後,對臣子結黨就特別警惕。所以,幾乎在打擊胤禩集團的同時,雍正也對這兩個權臣下手了。

    年羹堯在雍正初期率兵平定了青海,功勞顯赫,也因為如此,他得到了非同尋常的信任。西部地區的人事安排,上到總督和巡撫,下到縣官這種低級別官員,所有的任用都聽他的。至於其他朝廷大事,雍正也會向年羹堯諮詢。比如有一次從進士裡選拔人才進翰林院,雍正就特意把入選名單發給年羹堯,讓他看看名次安排有什麼不妥。隆科多也是一樣,掌握了吏部的用人大權,因為他姓佟,所以人們稱他選出來的官員叫“佟選”,可見其勢力有多大。這樣一來,就導致年羹堯和隆科多越來越膨脹,開始收受賄賂,任用私人,排除異己。在雍正看來,這就是結成朋黨,干預朝政。當官的如果都聽年羹堯和隆科多的,誰還聽他這個皇帝的呢?所以結果就是,年羹堯被賜死,隆科多被圈禁,兩大權臣的黨羽也一鬨而散。

    接下來的第三步,雍正打擊了文官系統中的科甲朋黨。

    科甲就是科舉。在科舉考試中,考官和考生之間,形成師生關係,考生之間則是同學關係。進入官場以後,這些關係就成了他們維護官場利益的資源。宮崎市定認為,許多人藉助這種資源,變成了政治寡頭,力量大到能對抗皇帝的政策。比如康熙時期,皇帝屢次編纂圖書,都任用徐乾學擔任總編纂,徐乾學就安插自己的門生擔任編纂。書編好了以後,這些門生都會受賞、升官,有的人還被派到外地擔任科考的考官,這樣一來,又可藉助考試形成新的人脈。因為有利可圖,圍繞在徐乾學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多,他就成了一個寡頭。

    作為獨裁皇帝,雍正肯定不會眼看著這種情形存在。直隸總督李紱曾經上書彈劾雍正的寵臣田文鏡,說他任用小人,打壓好官,導致有不法之事出現。雍正問田文鏡是怎麼回事,田文鏡說自己不是科舉出身,李紱是,所以李紱和一群有師生、同學關係的科甲文人拉幫結派,挑我的毛病。這一下就戳到了雍正的敏感神經,認為科甲朋黨的勢力抬頭,最終把李紱下獄。這是雍正時期一樁有名的案件,可以看出皇帝對科甲朋黨的戒備程度。

    透過類似這樣的壓制,使得朝廷內很難再有一股集團型的文官力量,去對抗皇帝了。而文官一旦偃旗息鼓,那麼在中央就不會有任何人敢挑戰雍正的權威,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就徹底由皇帝說了算,雍正就此實現了對決策權的獨裁。

    然而雍正畢竟是用壓制手段來控制中央政權的,尤其是文官集團對皇帝的做法並不真正買賬,當雍正推行自己的民生政策時,官員的不滿無形中導致了他們與民間利益之間的對立。在雍正去世後,乾隆認為父親對朝臣太過嚴苛,決定採取寬仁風格,並且廢掉雍正一些壓制官紳的政策,以獲得後者的支援。這就引起了這群官僚的反彈,那麼那些民生措施遭受的攻擊就可想而知。比如雍正要求舉人、貢生也要服徭役,就是從事各種勞動。但乾隆元年二月,皇帝就免去了這個政策。那麼這些徭役轉嫁給誰呢?只能是老百姓。所以可以說,雍正一時的勝利,最終仍然是由老百姓來買單。

    好,以上就是回答內容,就是雍正透過打擊皇室宗親裡的對手,以及權臣和文官系統中的朋黨勢力,從上到下地消除了中央政府裡威脅皇權的所有力量,實現了決策權的獨裁。他推行民生政策的一大障礙被去掉了,但暫時的壓制也為後來的政策反彈埋下了伏筆。

  • 2 # 明月光q

    雍正以前都以乾清宮為正宮,到了雍正卻將清朝政治生活的重心移到了養心殿。在這裡居住,辦公。養心殿的格局,地理位置以及周邊配置都比較好,非常利於在這裡處理朝政。雍正以後,乾隆,嘉慶,道光直到宣統等都遵循了雍正祖制,將養心殿做為生活,處理朝政的中心。

  • 3 # 日小堯茗居

    雍正帝不愧為一位狠茬子的皇帝,說一件他改革滿洲人惡習的“整頓旗務”一事。

    初登帝位的雍正推行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的政策,那“旗人怎麼辦?”

    旗人自打入關以來,遊手好閒,他們享受著滿洲人特權,每年按人頭領銀子,除了皇親國戚以外還有一些各個旗主的奴才也成精了,提了個鳥籠子逛大街、吹牛皮!

    在雍正帝的眼裡,要想整頓旗務,必須從旗人下手,廉親王允禩就管著旗務,雍正帝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弘時跟著八阿哥胤禩歷練一下,哪知道竟然搞出來一場宮廷政變,這讓雍正帝非常被動。

    雍正帝上臺的國策是推行三條新政,之前雍正帝就發覺八阿哥胤禩一黨明裡、暗裡跟雍正帝對著幹,這讓雍正舉步維艱,怎麼辦?家有三件事,先可緊處來。

    八爺黨的優勢在於他們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雍正帝的新政正是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那麼八阿哥胤禩的振臂一呼就得到了那些滿洲貴族的支援,包括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在處處針對。

    想整頓旗務,讓旗人自食其力比上天還難加難,在《雍正王朝》的電視劇裡這些表現的淋漓盡致,由此搞出來一個八王議政來大鬧朝堂,這才使雍正對八阿哥胤禩進行了無情的制裁。

    《雍正王朝》的劇情有這麼一段看看八阿哥既是廉親王胤禩的臺詞:臣與各旗的佐領、旗主議了一下,這事難處太多,聖祖爺康熙爺說過;興一利不如興一弊,增加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古咱們滿洲人都是以打獵為主,種田那是漢人的事,因此,大家認為聖祖爺有遺訓在先,此時倘若更改恐怕有傷您雍正帝的仁孝之明。

    雍正帝與八阿哥胤禩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此時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已經被八阿哥胤禩收買,形勢非常危機,對雍正帝非常不利,雍正帝用求助的眼光看著朝堂下面的大臣,估計著形勢,感覺危機在向雍正帝一步步逼近。

    這時候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站了出來,博古通今道出了滿洲人的八王議政的原委,雍正帝用感激的目光看著張廷玉的引經據典的說著。

    可八阿哥胤禩要推翻雍正帝的新政並不是他的目的,他是想推翻雍正這個皇位!

    十三阿哥胤祥的到來,化解了由整頓旗務引起的八王議政的危機,更是化解了一場宮廷政變,就此;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徹底毀滅而告終。

    雍正帝為了加強皇權,在後來的一個時期得到了推廣,比如;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土歸流、追繳官員所千庫銀以及在雍正七年設立了“軍機處”等等。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他的一系列改革大大的增加了朝廷的賦稅,對後來的乾隆盛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網路)

  • 4 # 史論縱橫

    從秦朝建立起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始,君主專制皇權就一直處於加強的過程中,而君主專制皇權最終在雍正時期達到了巔峰。

    清朝從東北入關,從皇太極到雍正,皇權一直在加強。在康熙之前,清朝的權力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巔峰的時候,可以決定皇帝的人選,比如皇太極死後,豪格與多爾袞相爭,議政王大臣議會最終決議讓順治繼承皇位,可見這個機構權力之大,皇權也因此受到限制。

    為了加強皇權,康熙設立南書房,與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形成三足鼎立的權力機關。

    到雍正繼位後,由於西北用兵,因軍事需要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後更名軍機處,以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南書房,使內閣職權進一步縮小,更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

    由於軍機處機構人員簡單,離雍正就寢的地方也近,因此辦事效率高,而且軍機處做事嚴密,外界干擾不了,所以,軍機處就成了皇帝的“秘書”。

    而且軍機處與內閣與議政王大臣會議不同的地方在於,透過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連討論的權力都沒有。對皇帝的決定,軍機大臣只能唯命是從,“跪受筆錄”,然後負責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

    軍機處的設定,標誌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外貿開發客戶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