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懷瑾握瑜的揚雄,倚馬可待,卻走上一條不歸路,從閣上跳下來自殺,他遇到了什麼事?
29
回覆列表
  • 1 # 軍迷觀天下

    揚雄字子云,漢族成都人。揚雄少時好學,博覽群書,擅長辭賦,可惜有點口吃,說話不利索。因仰慕司馬相如,前期的賦多參考司馬相如的風格;後對司馬相如呈否定態度,文章風格有了很大變化,與司馬相如合稱“揚馬”。  

      圖片來源於網路  揚雄在跟隨漢成帝時經常寫一些諷諫的賦,委婉的指出漢成帝窮奢極侈的做法與先帝相悖,其中以四大賦最有針對性。可惜揚雄所作的賦多運用華麗的辭藻,漢成帝關注到賦描寫的場面宏大卻沒有注意到賦內在的思想。王莽篡位時,揚雄被捕。揚雄當時在天祿閣上走投無路,投閣自縊。揚雄投閣的事情傳出,一片譁然。  晚年,揚雄很少與人結交。自己專心在學術中,先後作《太玄》、《法言》、四賦。揚雄著《蜀都賦》,對四川地區進行了系統、完整的描寫,不僅反映了地域特徵、經濟狀況和城市面貌,還有烹飪原料、技藝、筵宴及飲食習俗。當時有人瞧不起他,揚雄作《解嘲》揭示了當時社會人才被壓抑的現狀。揚雄小時耳濡目染,對方言收集十分感興趣,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整理,歷時20多年完成《方言》這部著作。後因病免職,在七十一歲時逝世。如今的揚雄墓在郫縣子云村供後人敬仰。

     王莽篡位時,甄豐、劉棻等人上書獻符命,破壞了王莽想粉飾太平的念頭。王莽殺了甄豐父子,流放劉棻,並令官員將這幾人供詞裡面所涉及到的人員全部收監。揚雄曾經教過劉棻,雖然只是關於學術,但仍被當作是和劉棻事件有牽連的人。辦案官員來收捕他時,他走投無路,跳樓自殺。后王莽知曉此事,調查後發現揚雄只在學術方面與劉棻有關聯,其他的並不知情。揚雄保住一條命。

      後用“揚雄投閣”形容無故受到牽連。但是,揚雄投閣不僅僅是出於對王莽上位後政治形式的恐懼,他這一舉動還有更深層的人生態度。

      揚雄是個知道自保的人,對政治的事情沒有過多參與,所以王莽知曉揚雄涉及其中時會加以注意。另外揚雄性格孤獨,長期在天祿閣,容易造成性格的自我封閉。揚雄投閣,很可能是長期自我封閉的結果。揚雄是不做符命的,他刻意與政治鬥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他最後還是跟符命發生了間接的關係。由此導致政治的迫害,讓這個一心從事校書事業的文人來說,是一個震撼,一個衝擊。

  • 2 # 大江侃歷史

    投閣是什麼意思呢?投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跳樓自殺。

    揚雄,字子云,出生於公元前53年,西漢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西漢官吏、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代表作品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等。

    揚雄曾師從著名學者嚴君平。嚴君平精通先秦老莊哲學,他所著的《道德指歸》一書,內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方面,體現了較強的哲學思辨性,這對揚雄的影響很大。

    40歲後, 揚雄來到了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

    後來外戚王莽篡位,揚雄看到自己的好友甄豐、劉棻等人均被處死和流放,覺得自己平時跟這幾個人交情比較深厚,估計自己會受到牽連,因而惶惶不可終日。

    直到一天,王莽差遣辦案的官員來抓揚雄,揚雄估計是自己受到了牽連,反正都要死,還不如直接跳樓死了算了,免得還受到些折磨。於是狠了狠心,直接從天祿閣跳下。後來王莽得知揚雄在政治方面與甄尋、劉歆等人並無關聯,就不再追究了。

    後來揚雄便辭官歸隱,自甘淡泊,潛心著述。

  • 3 # 中孚鑑

    揚雄,字子云,他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其年少時就非常好學,又博覽群書,後得以擅長辭賦。他曾著作有《法言》《太玄》等作品,其之作品是以老子之道的玄為最高範疇,是漢朝時期道家思想的重要發展者和繼承者,這對後事有些極其甚遠的影響和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來在漢武帝時,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辭賦大家司馬相如,揚雄對他很是佩服,故而後來他作辭賦都是以司馬相如為榜樣的。

    揚雄後來學之大成,成為了當時西漢京城的文學巨匠,是被後世稱為“好代的孔子”,可見其之文學成就。

    後來揚雄在他七十一歲時離開人世。而他曾經卻從樓閣上跳下想,差點摔死了。那著名的辭賦大家揚雄為什麼想要投閣自殺呢?

    因為當時是王莽當政,提到王莽,想必並不陌生,他就是後來篡漢的王莽。在王莽未篡漢時,他那時當政,而劉歆和甑豐做了上公(上公就是三公以上的公,在西漢時,太師、太傅、太保被稱為上公。而在東漢時上公卻只太傅一人,有時還不常設)。

    王莽在未篡漢自立前,他是透過假借符命自立,直白點就是神化自己。這的確對他自立有好處。

    不過在王莽自立後,他是不想別人用這些的方法,故而就想禁絕這樣的做法。但這時甑豐、劉歆之子還是奏符瑞之事,這讓王莽很生氣,於是殺了甑豐父子,又流放劉歆之子。同時王莽還下令只要查到和此事有牽連的不需要奏請酒可以抓捕。

    那時揚雄正在天祿閣校書,這時就有人來了要抓揚雄,楊雄見情勢緊急難以逃脫,於是就從天祿閣上跳下了,還差點摔死。

    當然後來王莽認為揚雄一向不參與此事,所以並未追究揚雄。而後揚雄因病去職,但又被徵召為大夫。後來揚雄在天鳳五年離開人世,那時他七十一歲。

  • 4 # 雲潤春天

    楊雄,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思想家。漢成帝時,授給事黃門侍郎,修書於天祿閣,結交了當時還是大夫的王莽。後來王莽篡位時,甄豐、劉棻等人上書獻符命,觸怒了王莽,結果甄豐被殺,劉棻被流放。楊雄由於曾經教過劉棻而受到牽連,官差來抓捕他時,楊雄走投無路,就跳樓自殺,但並未致死,王莽也沒再治他的罪。

    楊雄為什麼要投閣自殺呢?

    首先是由於政治上的懦弱,遊離於政治漩渦,卻又欲罷不能,從而造成了心裡上的高度恐慌。當時新舊政權更替,政治鬥爭複雜,楊雄是漢室大臣,也是王莽故交。王莽篡位時,他看到了王莽的大逆不道,因此與其保持距離,但懼怕王莽淫威,又不敢與其決裂,還寫了《劇秦美新》來諛諂王莽。楊雄每天在政治漩渦裡掙扎,心裡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孤僻,長期呆在天祿閣修書,還由於政治上的考量,刻意自我封閉,造成了性格上的憂鬱。現代心理學分析,憂鬱症患者容易產生跳樓自殺的傾向。

    後世對楊雄的文學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時,對其品行頗有微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樣評說他:“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 5 # 火山冰角1983

    揚雄字子云,漢族成都人。揚雄少時好學,博覽群書,擅長辭賦,可惜有點口吃,說話不利索。因仰慕司馬相如,前期的賦多參考司馬相如的風格;後對司馬相如呈否定態度,文章風格有了很大變化,與司馬相如合稱“揚馬”。

    揚雄在跟隨漢成帝時經常寫一些諷諫的賦,委婉的指出漢成帝窮奢極侈的做法與先帝相悖,其中以四大賦最有針對性。可惜揚雄所作的賦多運用華麗的辭藻,漢成帝關注到賦描寫的場面宏大卻沒有注意到賦內在的思想。王莽篡位時,揚雄被捕。揚雄當時在天祿閣上走投無路,投閣自縊。揚雄投閣的事情傳出,一片譁然。

    晚年,揚雄很少與人結交。自己專心在學術中,先後作《太玄》、《法言》、四賦。揚雄著《蜀都賦》,對四川地區進行了系統、完整的描寫,不僅反映了地域特徵、經濟狀況和城市面貌,還有烹飪原料、技藝、筵宴及飲食習俗。當時有人瞧不起他,揚雄作《解嘲》揭示了當時社會人才被壓抑的現狀。揚雄小時耳濡目染,對方言收集十分感興趣,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整理,歷時20多年完成《方言》這部著作。後因病免職,在七十一歲時逝世。如今的揚雄墓在郫縣子云村供後人敬仰。

    揚雄投閣,說的通俗點就是跳樓自殺。那時候王莽和平篡位,眼看著甄豐、劉棻等人處死的處死,流放的流放。揚雄平日裡跟這幾人有點交情,擔心受到牽連,惶惶終日。終於有一天,辦案的官員來抓揚雄,揚雄擔心不能逃脫罪責,從天祿閣跳下。揚雄投閣成為當時的一件大事

    王莽篡位時,甄豐、劉棻等人上書獻符命,破壞了王莽想粉飾太平的念頭。王莽殺了甄豐父子,流放劉棻,並令官員將這幾人供詞裡面所涉及到的人員全部收監。揚雄曾經教過劉棻,雖然只是關於學術,但仍被當作是和劉棻事件有牽連的人。辦案官員來收捕他時,他走投無路,跳樓自殺。后王莽知曉此事,調查後發現揚雄只在學術方面與劉棻有關聯,其他的並不知情。揚雄保住一條命。

    後用“揚雄投閣”形容無故受到牽連。但是,揚雄投閣不僅僅是出於對王莽上位後政治形式的恐懼,他這一舉動還有更深層的人生態度。

    揚雄是個知道自保的人,對政治的事情沒有過多參與,所以王莽知曉揚雄涉及其中時會加以注意。另外揚雄性格孤獨,長期在天祿閣,容易造成性格的自我封閉。揚雄投閣,很可能是長期自我封閉的結果。揚雄是不做符命的,他刻意與政治鬥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他最後還是跟符命發生了間接的關係。由此導致政治的迫害,讓這個一心從事校書事業的文人來說,是一個震撼,一個衝擊。

    揚雄繼承了儒家的道文化,對當時西漢時期的神學思想提出質疑。他模仿《周易》,吸收《老子》的精華,繼承氣說的思想,最後形成了一本《太玄》,促進了後世自然科學的發展。他以玄為中心思想,尋找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一本無神論的代表著作

    揚雄撰寫的《太玄》包括了天、地、人三方面,包羅永珍,以揭示整個宇宙的秩序。揚雄不僅模擬了《周易》的結構比例,也有揲蓍索首的方法,但是《周易》的占斷方法十分靈活,依據卦象、數字等,《太玄》只依據陰陽數。《太玄》讚辭都以首名為中心,讚辭內容排列上也有規律。《太玄》是一個人造體系,不同於《周易》的自然體系。相比之下,《太玄》會顯得拘泥死板些。

    為避康熙名諱,《四庫全書》在收錄時將其改為《太元經》。《太玄》中提到渾天說,渾天說認為恆星都分佈在一個球上,日月五星在球周圍執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觀念十分接近。雖然渾天說在當時沒有完全取代蓋天說,但是渾天說能解釋更多的天象。《太玄》中還有許多辯證思想。揚雄反對神學,但他又覺得“玄”、“道”之類就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就是神,表現了客觀唯心主義。他主張做事要遵循正道,符合自然規律,而且缺一不可。關於揚雄的知行論,有很多可取之處。

  • 6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王莽時,劉歆、甄豐皆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欲絕其原以神前事,而豐子尋、歆子棻復獻之。莽誅豐父子,投棻四裔,辭所連及,便收不請。時雄校書天祿閣上,治獄使者來,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從閣上自投下,幾死。——《漢書·揚雄列傳》

    很明顯,揚雄投閣是受到甄尋符命案的牽連,在抓捕他時而選擇跳閣自殺。

    迷信的王莽

    符命可以理解為是上天對於世人的一種啟示和引導,在王莽篡漢自立的過程中,符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王莽手下做事,出生背景、能力大小都是次要的,只要能給王莽搞到稱心如意的符命,高官厚祿則是唾手可得。

    哀章原本是太學的學生,知道王莽喜歡符命,於是就偷偷做了兩檢銅匱,一檢上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檢上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皇帝金策書”,金策書中明確寫著劉邦將皇位傳予王莽,元后應該尊承天命將帝位授予王莽。還寫著王莽登基後,應該授予哀章何種官職。王莽藉機成功篡漢自立,哀章被任命國將,封美新公,位上公,成為新莽四輔之一,一下子飛黃騰達。

    其實很明顯,王莽迷信符命就是要告訴大家,他代漢自立完全是秉持上天的旨意,只有認同他地位的合法性並幫助他搖旗吶喊,那麼大家就是自己人,榮華富貴就是最好的獎勵。

    貪婪的甄尋

    甄尋是大司空、更始將軍甄豐的兒子,劉棻是國師劉秀(原名劉歆,為順應圖讖而改名劉秀)的兒子。甄豐和劉秀兩個人一直是王莽的鐵桿粉絲,但是王莽稱帝后依據哀章的金匱符命進行封賞,他二人並未得到異於常人的封賞,反而和看門的王興和賣餅的王盛同列。

    甄尋對於王莽的封賞極不滿意,於是和好朋友劉棻商議應對之策,最後兩人覺得還是要在符命上做文章。

    王莽喜歡符命,推崇周禮,於是甄劉二人就製作了一個符命:新朝應當效仿周朝的周公和召公先例,將京城附近的地方以陝縣為界一分為二,分封甄豐為右伯、平晏為左伯來共同治理。

    王莽雖然明知道符命是假的,但是如果對這個符命置之不理,就會讓人懷疑助他登上帝位的符命也是假的,因此只能按照符命行事,但是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

    甄尋卻不知道適可而止,企圖利用符命迎娶王莽的女兒“黃皇室主”,這個女兒原本是漢朝的皇后,王莽篡漢自立後對這個女兒充滿愧疚,一直想重新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但是被女兒嚴詞拒絕。

    王莽被甄尋和劉棻得寸進尺的行為徹底激怒,開始展開瘋狂地報復,因此案受牽連被誅殺的有幾百人。

    無辜的揚雄

    揚雄從小就好學,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只要是聖賢的書他都讀,只要是不合心意的事他都不幹,被後人稱為“漢代的孔子”。

    揚雄的偶像是漢武帝時期的司馬相如,因此一直以他為榜樣,對寫詞賦非常感興趣。揚雄經人推薦走上了仕途,受到漢成帝的賞識,有機會追隨在漢成帝的左右,從而以他自己的見聞寫了很多批評漢成帝鋪張奢侈的詞賦,名氣因此變的越來越大。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隨著揚雄的名氣的變大,朝堂之中忌憚他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人便在皇帝面前詆譭、陷害他,好在皇帝對揚雄的人品比較認可,沒有加以責罰。但是揚雄深知這樣事情還是會繼續發生,於是下定決心遠離官場,專心致志的去搞學問。

    揚雄之所以被牽連進甄尋的符命案,原因是他教授過劉棻奇字(王莽時六體書之一)。但是王莽對於甄尋案的處罰力度讓揚雄感到了恐懼,揚雄覺得與其受盡折磨後被處死,還不如立刻跳閣自殺來的實在。

    結語

    揚雄是一個單純的人,他曾經陪伴在皇帝身邊,對於官場的黑暗有所瞭解;他和王莽很早就認識,見證了王莽一步步的奪權之路,對於王莽殘忍的性格非常瞭解。因此他決心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安安心心的做自己的學問,從而能夠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但是沒想到還是被牽連甄尋的符命案,心懷恐懼的他面對抓捕的官吏想到唯一的解脫之道就是自殺,不得不說身處亂世,靜心學習原本就是一種奢望。

  • 7 # 史過事遷

    文獻記載楊雄是病死的。

    王莽當政時,劉歆、甄豐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想禁絕這種做法來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又奏獻符瑞之事。王莽殺了甄豐父子,流放劉棻到四裔,供辭所牽連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請。當時揚雄在天祿閣上校書,辦案的使者來了,要抓揚雄,揚雄怕不能逃脫,便從閣上跳下,差點死了。王莽聽到後說:“揚雄一向不參與其事,為什麼在此案中?”暗中查問其原因,原來劉棻曾跟揚雄學寫過奇字,揚雄不知情。下詔不追究他。然而京師為此評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靜,作符命。”

    揚雄因病免職,又召為大夫。家境一向貧寒,愛喝酒,人很少到其家。當時有多事的人帶著酒菜跟他學習,鉅鹿侯芭常跟揚雄一起居住,學了《太玄》、《法言》。劉歆也曾看到,對揚雄說:“白白使自己受苦!現在學者有利祿,還不能通曉《易》,何況《玄》?我怕後人用它來蓋醬瓿了。”揚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歲,在天鳳五年(18年)死去,侯芭為他建墳,守喪三年。

  • 8 # 尋根拜祖

    揚雄是中國歷史上被嚴重低估的思想家,揚雄投閣自殺事件純屬胡扯,他不存在自殺的動機,也沒有自殺。所謂“揚雄投閣”其實受累於他與王莽的關係,被史學家汙衊。又因揚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譏諷。如此對待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揚雄投閣”事件始末

    始建國二年,剛剛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發了一件謀反事件,王莽建立新朝的主要功臣之一,右伯甄豐之子甄尋,妄圖偽造符命謀娶王莽的女兒“黃皇室主”王嬿。結果被王莽識破詭計,甄尋逃往,甄豐自殺。

    “符命”是古人認為上天降下的“旨意”,以文字或圖案的方式,顯示在石頭、布帛等物體上,是一種以上天名義作出的政治預言,比如河圖洛書就是符命,亦稱圖讖,其實都是人為製造的騙局。

    在案件的追查過程中,國師公劉歆的次子劉棻捲入其中。符命中的文字一般人不認識,稱“奇字”,需要專家辨認。劉棻就是奇字專家,他師從揚雄學習過一段時間奇字。

    所以,調查人員很自然地想到,揚雄是否會與此案有關?於是前往天祿閣緝捕揚雄。彼時,楊雄正在天祿閣校書,見獄使前來,驚慌失措地想逃跑,又無路可逃,情急之下從樓上跳下,差點摔死:

    “時雄校書天祿閣上,治獄使者來,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從閣上自投下,幾死。莽聞之曰:「雄素不與事,何故在此?」間請問其故,乃劉棻嘗從雄學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詔勿問。然京師為之語曰:「惟寂寞,自投閣;爰清靜,作符命。」”

    事後王莽知道了這件事,說楊雄此人從來不參與政治,怎麼會捲到這裡來?下令不要追問揚雄。結果,“揚雄投閣”成了笑話,被京師老百姓,程式設計順口溜譏諷傳播。

    “揚雄投閣”事件辯誣

    從以上史料來看,存在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仔細辨析不難發現故事的原貌。

    1.揚雄沒有自殺的動機

    學生犯罪就代表老師一定犯罪了嗎?這個邏輯豈不是很荒唐!來找揚雄的是“獄使”而不是“獄吏”,使,是調查員,吏,是執行人員,來找揚雄的顯然是調查員,而不是抓捕人員。請問面對調查員,楊雄為何要自殺?除非他真的捲入其中,連王莽都不相信。

    事實上,獄使並沒有帶走揚雄,假如是來抓捕揚雄的,就算他摔死了,恐怕屍體都會被帶走,揚雄如此驚慌失措就很沒道理了,請問真的是他驚慌,還是史學家想讓他驚慌?

    所謂揚雄“恐不能自免”更是荒唐!一來他沒有違法,二來他與皇帝王莽有私交,三則他從來不參與政治,他憑什麼會認為自己肯定會被冤枉洗脫不了?不合邏輯嘛!

    用現代人的話說,揚雄身後還有人,哪怕真犯事都有辯解機會,何況自己是清白的!

    2.投閣事件可能就是誤傳

    請大家注意一個細節,揚雄投閣那一年,他已經六十二週歲了!一個花甲老人,從樓上跳下去,動作之慢一定趕不上獄使,能不能完成跳樓都是疑問。就算跳下去了,就是一句“幾死”能了事的嗎?事實上,揚雄既沒死,也沒受重傷,又活了八年才去世。

    所以,揚雄投閣很可能就是誤傳,比如不小心在樓梯摔了一跤,受了傷。這種事誰都難以避免,何況六十多歲的老人。總之,史書記載不可信,一會兒解釋。

    3.揚雄的人生態度不可能自殺

    如果你要是瞭解揚雄的人生態度,就會發現,楊雄是一個精神世界極其充盈豐沛的思想大家,他早已看淡生死,不可能會害怕獄使的調查,更不會自殺。

    揚雄年輕時候是從著名的道學大師嚴君平,赤貧的揚雄,身無立錐之地,白天光膀子下地幹活謀身,晚上刻苦研讀,不慕富貴,徜徉於精神世界,簡直是顏子再世。

    揚雄前半生熱衷於漢賦,後半生醉心於天體學和哲學,是典型的唯物論主義者。揚雄從宇宙執行中,提煉出“玄”的概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將人的生死統一於宇宙的執行法則。

    揚雄的生活態度跟嚴君平非常相似,只是嚴君平隱居,以算卦為生,揚雄運氣好,得到了漢成帝、漢哀帝和王莽的垂青,給他掛了個空頭銜,領一份薪水,隨便出入皇家圖書館,潛心自己的學術研究。揚雄幾次得到授以實職的機會,都被他拒絕了,皇家圖書館就是做好的糧食。

    這樣一位灑脫思想家,怎麼會莫名其妙地為世俗事件自殺?

    揚雄為何遭遇汙衊

    可是,《漢書》明白無誤地記錄了“揚雄投閣”,讓人無法辯解。其實我們不能完全迷信史書,哪怕是正史,《漢書》上存在很多明顯造假的地方,因為史學家也是人,是政治動物,他也有立場,有利益!

    1.楊雄與王莽的私交成為史學家的靶子

    《漢書》作者班固是東漢人,他的立場是,所有跟王莽有關的人一律踩死!很不幸,揚雄雖然不參與政治,但是他早年跟王莽有著不錯的私交,王莽登基後,他還曾經寫過一篇讚美王莽的漢賦《劇秦美新》。

    因為這篇賦,班固認為揚雄的道德虧損,因而不惜在很多事件中大加歪曲。殊不知,揚雄、王莽和劉歆,在漢成帝時期,就因為學術關係,友誼非常深厚,揚雄雖不參政,但是不代表沒有感情,他讚美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就一定是道德問題嗎?人家就不可以持這個立場嗎?

    介於揚雄的學說地位,班固也不好完全否認揚雄,所以故意編造了一些揚雄內心的掙扎,似乎揚雄對王莽一直是內心排斥,又迫不得已阿附,班固的這種立場令人憎惡,他才是真正利益場裡的動物!

    不幸的是,班固的立場代表了帝制條件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立場,因而,他筆下的揚雄形象,就此被固化!“揚雄投閣”也成了揚雄個人內心掙扎的“證據”。

    其實熟讀那段歷史就不難發現,揚雄與王莽不存在任何芥蒂,王莽一直把楊雄當作純學者,所謂的“投閣”事件,也明顯看出王莽的這個態度。所以,筆者堅信“揚雄投閣”就是班固的編造!

    2.揚雄的自我隔絕,與士大夫階層不相容

    揚雄的生活方式很獨特,它幾乎不與外界發生關聯,自己一個人醉心於學術研究,如果用一個時髦的術語形容他,那就是“大隱隱於朝”。

    從史料記載,與他有交往的人數非常少,劉歆算一個,後期劉歆忙於政治,兩人在學術上的探討越來越少。桓譚算一個,這是揚雄的忘年交,也是最推崇揚雄的思想家,他認為揚雄是孔子之後又一位聖人。

    再有就是少數向他求學的年輕人,因為他的學術不為人知,侯芭是他唯一的弟子,劉棻都不算正式弟子。

    因而楊雄非常封閉,幾乎與世隔絕。這就導致,他雖然活在朝堂,卻由於官場相當陌生,雖然是文人士大夫,卻又與文人士大夫們很遙遠,他們都以“怪人”的眼光,看待揚雄。所以,沒人會為揚雄去正名。

    3.揚雄的思想學說,不容於世道

    楊雄去世後,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馬嚴尤,不解地請教桓譚:揚雄的著作真的能流傳後世嗎?桓譚的回答是:

    “必傳。顧君與譚不及見也。凡人賤近而貴遠,親見揚子云祿位容貌不能動人,故輕其書......今診子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於聖人,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必度越諸子矣。”

    桓譚斬釘截鐵地說:必傳!他認為,當時的人狗眼看人低,因為揚雄的身份不高,就輕視他的學問。在桓譚的心目中,揚雄的思想已經超越諸子,不亞於孔聖人!桓譚那時候還是青年學者,到東漢初年,已經是當時天下最偉大的學者,他最推崇的人就是揚雄。

    桓譚還做了一個論斷:我們這一世的人,是看不到揚雄的著作受到公正待遇的情景了!

    越偉大思想越難以被人接受,這是一般規律,其實即便今天,揚雄的《太玄經》也是知者寥寥。連揚雄最好的朋友劉歆,都不能理解揚雄的思想。有一次,劉歆曾經對楊雄說:“一本《易經》有幾個人能讀懂,你又搞出個《太玄經》,恐怕你的書只能當醬菜罈子的蓋子用吧!”

    所以,楊雄很尷尬,所有人眼中,他就是個不知所云的怪物,加之身份低微,又窮又不合群,當時的人都以一種“圍觀”的眼光看待揚雄,一半是獵奇,一半是輕視!

    這就是楊雄被順口溜譏諷的原因,老百姓有幾個知道真相的?無非跟著起鬨罷了!

    結束語

    揚雄孤獨了兩千年,這不是他的錯,是班固的錯,是儒家士族階級立場的錯。揚雄受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今天,我們應該擺脫歷史的侷限性,以更客觀的視覺,讀懂那段歷史,讀懂楊雄,也可以以更敏銳的眼光,去穿透表象,重新審視那個所謂“揚雄投閣”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份酒的“年份”該如何判定?你有哪些方法?